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对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考古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和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址还有很多。这说明,考古发现()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反映中华文化同源共祖C.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 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答案】A【解析】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即便进入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也多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考古学研究成果对于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可见,考古发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同源共祖”,排除B项;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现的意义和影响,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里耶古城北护城壕中出土的20余枚“户籍简”中的户主前均冠以“荆”,说明其是“荆(楚)”的遗民。而在已公布的里耶秦简户籍资料中,秦统一后迁陵县“一邑二里”户口中的记录均未见“故六国”标记。秦及汉初以户籍为依据“名田宅”,不同身份等级的“编户”,拥有田宅的数量“各以差次”。据此可推知,秦及汉初()A.政府控制区域扩大 B.赋税制度出现变革C.地方行政制度完善 D.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户籍制度,秦朝成功实现“故六国”遗民身份向国家编民身份的转化。同时,秦汉户籍制度还与授田制相结合,为秦汉时期的“小农社会”打下了基础,并确保赋役和兵员来源,维护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的稳定,这反映出当时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政府控制区域扩大”只是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A项;“赋税制度出现变革”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完善”说法不准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是根据《通典》所载的唐天宝八年(749年)诸道各仓所储粮数。这反映出当时()正仓(石)义仓(石)常平仓(石)北方六道关内18225615946211373570河北1822516175446001663778河东15891807309610535386河西70206538840331900河南5825414154297631212464陇右27278020003442850南方四道剑南223940179722870710淮南688252484087281152江南9788256739270602030山南143882287166849190A.政局变化深刻影响经济格局 B.北方经济仍有一定优势C.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749年诸道粮食最盛产的首推河南、河北,次则关内与河东,再次乃及江南、淮南。由此可推知,当时北方的经济应远远胜于南方,B项正确,排除D项。安史之乱(755年12月至763年2月)后,北方地区社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人口的往南迁移,增加了对南方土地的开发,北方诸道各仓所存蓄粮均数倍于南方的局势被打破并逐渐发生变化,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朝实行两税法是在780年,这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4.《宋刑统》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南宋司法官范西堂在“漕司送下互争田产”案中说:“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偲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以内者,以帐取问。”宋代法律的变化()A.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 B.彰显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缌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内者,以帐取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北宋至南宋,宋代田宅交易中亲邻范围不断缩小,实际上是与宋代商品土地的快速流转相适应的。因为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贫富分化的加剧和田宅的商品化潮流促使亲邻优先权的范围日益缩小,唯有如此,才能使田宅交易不受宗法关系的羁绊而快捷有效地进行,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法律调整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王夫之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这一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所谓的“诚”就是“实有”,它是客观事物的实际存在及其规律的总称,是表示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具有“物质一般”的含义,这表达了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肯定私欲的正当性及批判君主专制体制,排除B、C项。故选D项。6.洪秀全在分析“万国一家”的原则时说:“尧舜病博施,何分此土彼土;禹稷忧饥溺,何分此民彼民;汤武伐暴除残,何分此国彼国;孔孟殆车烦马,何分此邦彼邦。”这反映出洪秀全()A.初步具有了近代外交理念 B.理性反思传统闭关锁国政策C.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 D.宗教思想体现中西文化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的一些观念揉进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体现中西文化融合,D项正确;太平天国缺乏近代外交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思想,未涉及洪秀全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并未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排除C项。故选D项。7.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记载的“左祖右社”的礼制,在兴国寺的遗址上辟建为社稷坛。明清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1914年,北洋政府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后为纪念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这说明近代中国()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将曾经的皇家祭坛“社稷坛”改造为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体现了城市建设服务于市民生活的理念,这说明近代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公民的政治地位包括公民各项政治权利的实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中“深入人心”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8.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而日本政府在西安事变后极力挑拨南京政府和西安方面的关系。1938年,日本陆军部认为,占领了武汉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结果这一阴谋再次破产。据此可得出的正确推论是()A.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B.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 D.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旨在彻底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将历尽灾难的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共担负起民族救亡的重任,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起自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而日本军国主义千方百计破坏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更加说明其对中国全民族抗日的忌惮,这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C项正确。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强调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中国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排除B项;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属于抗战胜利的国际意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1949年11月25日,新生政权仅用半个月时间就结束了新一轮的全国大规模的物价飞涨局面。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事后说:“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说明新生政权()A.运用经济规律调节市场 B.赢得了社会各界认可C.确立计划体制应对危机 D.实现了国家财经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调集全国物资到上海等大城市,运用市场规律平息物价风潮,这是政府运用经济规律调节市场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民族资本家对于“银元之战”的看法,没有体现“社会各界认可”,排除B项;新中国确立计划体制在“三大改造”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0年3月3日,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初步实行国家财经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表所示为2012~2022年我国基层治理话语体系的演变轨迹。这反映出,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关键词强度关键词演变年份土地3.62012~2014制度2.942013~2014农民2.82013~2015城镇化4.922014~2017民主3.952014~2018协商民主6.982015~2018国家治理3.962015~2017项目制3.462015~2018精准扶贫9.982017~2020枫桥经验4.192018~2019德治2.922018~2020形式主义3.22019~2022第一书记3.072019~2020A.注重多元目标的齐头并进 B.发挥法制作用维护社会稳定C.依据社会发展不断地创新 D.依靠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答案】C【解析】“基层治理”主题随国家中心工作进行话语重构,经历了从“以土地产权为主的乡村社会建设—以精准扶贫为主要任务的乡村振兴建设—以公共事务为主的乡村自治体系建设”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012~2014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土地复垦、土地流转等相关条例,这个阶段乡村治理的话语体系主要围绕土地产权展开。到了第二阶段(2015~2018年),乡村治理的中心工作是脱贫与振兴,话语建构也离不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要素。在第三阶段(2019~2022年),乡村治理出现了自治、公共事务、协商民主等话语要素,可见乡村自治体系建设成为重要任务之一,话语主题的演进不仅是政治话语体系的动态演化,也是我国政治实践的创新发展,反映出我国基层治理依据社会发展不断地创新,C项正确;齐头并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创新科技对治理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4世纪,雅典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法官都不能实施没有刻写出来的法律、法令,不管是议事会还是由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任何法律都不能在不应用到所有公民的情况下用来针对某一单个的公民,除非六千公民大会通过秘密投票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可用来说明,当时的雅典()A.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无遗 B.民主监督的机制较为完善C.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D.国家治理体现一定的理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元前4世纪,雅典民主精神朝着更注重法制的方向发展,并将民主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下。雅典立法要求法律必须适用于所有雅典公民,而不能仅适用于个别人,这反映出当时雅典国家治理体现一定的理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排除A项;民主监督的机制较为完善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2.1565年后,先由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业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把货物转运到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港口;大帆船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用这些白银来购买中国商品,由此建立起了一个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循环体系。据此可知,该贸易路线()A.加速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B.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C.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发展 D.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答案】C【解析】西班牙开创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推动了菲律宾、西班牙和中国的贸易,因此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发展,C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并没有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未涉及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开启了全球性物种交换,排除D项。故选C项。13.18世纪的欧洲衍生出多种宗教理论。自然神论者只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的主张,但坚决认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运转而不加以干涉。这一思想()A.凸显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地位 B.有助于促进人类的理性化倾向C.导致了欧洲地区基督教的分裂 D.意在重塑法国的启蒙思想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运转而不加以干涉”可知,自然神论者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决定人类命运的信仰,这体现了其理性主义追求,这一思想有助于促进人类的理性化倾向,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的主张与法国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观点冲击了传统的基督教理论,而非导致基督教发生分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有别于传统基督教理论的主张,而非重塑启蒙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所示为1865~1909年英国部分产品的出口值统计情况(单位:百万镑)。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英国()年份纺织品有机铁和废铁(包括机器)煤1865~187054.226.35.41886~188859.535.310.41895~189755.937.915.81907~190987.676.540.3A.自由贸易政策促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C.工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D.工厂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答案】A【解析】根据贸易统计资料可知,纺织业虽仍为英国的支柱工业,但其发展滞缓;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以猛烈的势头发展,这不仅反映了国际市场需要的变化,也反映了英国的工业构成在向重工业偏移。结合工业革命后由于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取消了工业保护制度,将工业部门全面推向国际市场,其工业发展趋向必然受到市场的制约。18世纪80年代后,随着欧洲国家工业的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要超过了对消费品的需要,加之英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遇到了外国激烈竞争,英国的工业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轨。制铁业、机器制造业、采煤业迅速发展,重工业产品的出口值逐渐超过了轻工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突破,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有学者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至少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十月革命表面上看是与‘同时胜利论’相违背的,但是列宁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在这里。”该学者意在强调()A.列宁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典范C.列宁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途径 D.十月革命源于俄国社会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答案】B【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至少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有可能取得胜利。而在十月革命中列宁不是固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俄国革命的客观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B项正确;列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所示为1995年和2014年亚太区主要国家的贸易依存网络,箭头“甲→乙”表示乙国为甲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变化说明()A.区域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主要形式 B.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依存关系趋弱C.全球价值链发展呈现一体化特征 D.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1995年亚太地区主要国家贸易网络中,美国是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2014年,中国则成为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说明中国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的贸易中心,2014年亚太地区贸易依存网络中,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由美国向中国转变,同时中国也变成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表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D项正确。材料没有区域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的对比,无法得出区域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主要形式,排除A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亚太地区的贸易网络,未涉及全球价值链发展呈现一体化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6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管子·山权数》中曰:“汤七年水,禹五年旱,民之无粮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禹以厉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古人常围绕着农业生产,期望丰收,常常引用各种卦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及祖先的活动,或是求雨,或是求丰年,都是盼望有好收成。夏代农业传说有:“春三月,三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易经·否卦》云“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地无邦也。”汉初,每年通过漕运贸易运到京师的粮食不过数十万石,其后政府机构膨胀,漕运贸易增至四百万石。武帝时,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展渭水流域农田水利,增产谷物供京师以省东部漕运粮食。隋唐时期,我国漕运贸易规模更大,这时的漕运贸易主要是由南向北,从长江流域运输粮食到京师。明初沿用元代海运之法,解决北方粮食供应。自此,漕运贸易主要由官军掌运。——摘编自杨姝《中国古代治理粮食安全问题的启示》材料二从历史的纵向看,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强劲增长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导致粮食大幅度增产密切相关。历代人口增长和口粮总需求量变化表朝代时间人口数(万人)口粮需求总量(万市斤/年)商代商末780542880春秋战国32002227200秦末20001392000两汉60004176000魏晋南北朝50003480000隋唐90006264000宋辽金元公元1100120008352000明公元16002000013920000清公元18803000020880000清公元18404000027840000清公元19114600032016000——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答案】(1)基本思想: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基础;粮食生产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贸易是防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2)论证:战国秦汉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得人口达到6000万;宋代南方农业的开发和占城稻的推广使得人口突破一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使人口达到四亿。(3)主要因素: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自然灾害;国家政策;文化习俗;社会变革;政治腐败;战争和土地制度。【解析】【小问1】基本思想:根据材料“古人常围绕着农业生产,期望丰收,常常引用各种卦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及祖先的活动,或是求雨,或是求丰年,都是盼望有好收成。”可得出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基础;根据材料“春三月,三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可得出粮食生产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根据材料“汉初,每年通过漕运贸易运到京师的粮食不过数十万石,其后政府机构膨胀,漕运贸易增至四百万石。武帝时,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展渭水流域农田水利,增产谷物供京师以省东部漕运粮食。隋唐时期,我国漕运贸易规模更大”可得出贸易是防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小问2】论证:首先围绕“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进行解读,观点强调了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其次围绕该观点,观察表格数据,列举事实进行论证。可举例战国秦汉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得人口达到6000万;宋代南方农业的开发和占城稻的推广使得人口突破一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使人口达到四亿。最后得出该观点“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是正确的。小问3】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农业生产本身、人口增长、自然灾害、国家政策制度等角度回答。可叙述如下,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自然灾害;国家政策;文化习俗;社会变革;政治腐败;战争和土地制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值此情况,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鲁迅发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问,作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回应”。在中国历史上,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书写的是建功立业的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的是肯定自我的自信;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的是俯瞰天下的自信。从古至今,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回答。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摘编自付洪彭钰美《论坚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和价值蕴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中国的自信和脊梁”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人的历史自信源自百年伟大辉煌的奋斗历程。阐述: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终结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后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二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踏步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三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建设,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取得了领导下的第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谱系的具体内容,是对各历史阶段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精神品质的凝练与表达,由此形成了各历史时期具体的精神标识,鼓舞着和中国人民不断接续奋斗。由此可见,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而百年实践锤炼的精神谱系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支撑。【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据材料“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可知,的自信来源于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因此可以确定如下论题,如人的历史自信源自百年伟大辉煌的奋斗历程。然后进行论述,结合百年党史,从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来说,如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终结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后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二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踏步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三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建设,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取得了领导下的第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然后对这几个时期进行归纳性分析,如在这一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谱系的具体内容,是对各历史阶段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精神品质的凝练与表达,由此形成了各历史时期具体的精神标识,鼓舞着和中国人民不断接续奋斗。最后总结升华,强调历史自信来自百年实践,如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而百年实践锤炼的精神谱系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支撑。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在视察期间,他几次询问中国香港、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广东提出追赶亚洲“四小龙”的构想。他指出:“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广东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正式制定了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即“追龙”战略,并于1993年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为广东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中对于“追龙”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世纪90年代,广东主要以经济追赶为主,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科技、整顿社会治安等。在经济领域,“追龙”战略经历了从总量追赶到质量追赶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广东外源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困境,经济增长放缓。在进入21世纪之际,广东先后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和谐广东”“幸福广东”等,强调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追龙”战略从经济追赶走向全面追赶。1991~2010年,广东GDP年均增速14.0%。但就人均GDP而言,至2020年,广东乃至珠三角与亚洲“四小龙”仍有一定差距。——摘编自臧艳雨《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探索:以“追龙”战略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广东提出“追龙”战略构想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东“追龙”战略的主要特点,并谈谈其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启示。【答案】(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国内改革开放急需深入开展;广东改革开放初见成效;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及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特点: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路径的局限性;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启示:必须坚持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等。【解析】【小问1】背景:根据材料“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在视察期间,他几次询问中国香港、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广东提出追赶亚洲“四小龙”的构想。”可得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及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还可以从国内改革开放急需深入开展;广东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等方面回答。【小问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广东主要以经济追赶为主,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科技、整顿社会治安等。在经济领域,“追龙”战略经历了从总量追赶到质量追赶的转变。”可得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路径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可得出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第二小问启示,根据广东实践,材料“在进入21世纪之际,广东先后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和谐广东’‘幸福广东’等,强调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追龙’战略从经济追赶走向全面追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立足国情、注重高质量、共同富裕等角度回答。可概括为,必须坚持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东经济一体化的启动动机“是以经济上的联合自强求得自身集体的安全保障”,如由土耳其领头发起的黑海一体化协议就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导动机而产生的。除了出现局部联合之外,整个阿拉伯世界没有给世人留下丝毫的经济联合的印象,一体化进程没有实质性进展,签署的各种文件犹如一纸空文。在中东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南南合作的态势逐渐减弱,南北合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如1995年欧盟—地中海首脑会议提出在2000年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协议,1996年6月以来在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的十项协议中有针对突尼斯、摩洛哥、以色列、土耳其的四项协议已签订。中东在早期并不是依照自身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实行切实可行的一体化运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试图模仿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缺乏一定的自主性。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阿拉伯共同市场和马格里布关税同盟,最初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实现像欧共体一样的一体化计划,但是由于中东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加上地区冲突和战争连年不断以及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摘编自冯璐璐《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战略构想》材料二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不仅给中东国家带来了恩惠,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带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在中东地区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所以它绝对不允许在这一地区形成把它排除在外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东地区共和制与君主制并存,世俗国家和神权国家共在,其政治制度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政体不同,制定的政策和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如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就缺乏一个健全的法律框架和权威的仲裁机构来保证各成员国所认同的合作协议的实施,所以当发生纠纷和分歧时,彼此的合作也就难以为继。199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阿拉伯世界不到29%的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中第一类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第二类是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型,第三类是一般的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型,有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阿富汗、也门等国。1970年西欧国家占中东总进口的48.7%,总出口的61.3%,而中东内部的进出口仅占10.9%和9.0%,1980~1990年阿拉伯内部投资约260亿美元,而在国外的投资则达到76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阿拉伯国家年生产总值。中东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差别,既有计划经济体制,又有市场经济体制。——摘编自车效梅《经济全球化中的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东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制约“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认识。【答案】(1)主要特征:政治主导性;内部封闭性;逐强趋欧性;盲目照搬性。(2)主要因素:中东地区连绵不断的战争与冲突;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科学技术与国民教育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结构的差异;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影响;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认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中东地区内部矛盾和世界霸权主义又使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解析】【小问1】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如由土耳其领头发起的黑海一体化协议就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导动机而产生的”可知政治主导性;根据材料“除了出现局部联合之外,整个阿拉伯世界没有给世人留下丝毫的经济联合的印象”可知内部封闭性;根据材料“南南合作的态势逐渐减弱,南北合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如1995年欧盟—地中海首脑会议提出在2000年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可知逐强趋欧性;根据材料“中东在早期并不是依照自身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实行切实可行的一体化运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试图模仿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可知盲目照搬性。【小问2】主要因素:根据材料“重要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不仅给中东国家带来了恩惠,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带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冲突”可知中东地区连绵不断的战争与冲突;根据材料“中东地区共和制与君主制并存,世俗国家和神权国家共在,其政治制度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可知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科学技术与国民教育相对落后;根据材料“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中第一类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第二类是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型,第三类是一般的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型,有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阿富汗、也门等国”可知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结构的差异;结合历史因素可知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影响;根据材料“中东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差别,既有计划经济体制,又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根据材料“美国在中东地区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所以它绝对不允许在这一地区形成把它排除在外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可知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认识:结合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东地区的发展目标可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合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可知但是中东地区内部矛盾和世界霸权主义又使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对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考古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和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址还有很多。这说明,考古发现()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反映中华文化同源共祖C.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 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答案】A【解析】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即便进入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也多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考古学研究成果对于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可见,考古发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同源共祖”,排除B项;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现的意义和影响,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里耶古城北护城壕中出土的20余枚“户籍简”中的户主前均冠以“荆”,说明其是“荆(楚)”的遗民。而在已公布的里耶秦简户籍资料中,秦统一后迁陵县“一邑二里”户口中的记录均未见“故六国”标记。秦及汉初以户籍为依据“名田宅”,不同身份等级的“编户”,拥有田宅的数量“各以差次”。据此可推知,秦及汉初()A.政府控制区域扩大 B.赋税制度出现变革C.地方行政制度完善 D.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户籍制度,秦朝成功实现“故六国”遗民身份向国家编民身份的转化。同时,秦汉户籍制度还与授田制相结合,为秦汉时期的“小农社会”打下了基础,并确保赋役和兵员来源,维护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的稳定,这反映出当时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政府控制区域扩大”只是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A项;“赋税制度出现变革”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完善”说法不准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是根据《通典》所载的唐天宝八年(749年)诸道各仓所储粮数。这反映出当时()正仓(石)义仓(石)常平仓(石)北方六道关内18225615946211373570河北1822516175446001663778河东15891807309610535386河西70206538840331900河南5825414154297631212464陇右27278020003442850南方四道剑南223940179722870710淮南688252484087281152江南9788256739270602030山南143882287166849190A.政局变化深刻影响经济格局 B.北方经济仍有一定优势C.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749年诸道粮食最盛产的首推河南、河北,次则关内与河东,再次乃及江南、淮南。由此可推知,当时北方的经济应远远胜于南方,B项正确,排除D项。安史之乱(755年12月至763年2月)后,北方地区社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人口的往南迁移,增加了对南方土地的开发,北方诸道各仓所存蓄粮均数倍于南方的局势被打破并逐渐发生变化,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朝实行两税法是在780年,这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4.《宋刑统》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南宋司法官范西堂在“漕司送下互争田产”案中说:“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偲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以内者,以帐取问。”宋代法律的变化()A.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 B.彰显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缌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内者,以帐取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北宋至南宋,宋代田宅交易中亲邻范围不断缩小,实际上是与宋代商品土地的快速流转相适应的。因为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贫富分化的加剧和田宅的商品化潮流促使亲邻优先权的范围日益缩小,唯有如此,才能使田宅交易不受宗法关系的羁绊而快捷有效地进行,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法律调整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王夫之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这一观点()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所谓的“诚”就是“实有”,它是客观事物的实际存在及其规律的总称,是表示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具有“物质一般”的含义,这表达了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肯定私欲的正当性及批判君主专制体制,排除B、C项。故选D项。6.洪秀全在分析“万国一家”的原则时说:“尧舜病博施,何分此土彼土;禹稷忧饥溺,何分此民彼民;汤武伐暴除残,何分此国彼国;孔孟殆车烦马,何分此邦彼邦。”这反映出洪秀全()A.初步具有了近代外交理念 B.理性反思传统闭关锁国政策C.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 D.宗教思想体现中西文化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的一些观念揉进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体现中西文化融合,D项正确;太平天国缺乏近代外交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思想,未涉及洪秀全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并未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排除C项。故选D项。7.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记载的“左祖右社”的礼制,在兴国寺的遗址上辟建为社稷坛。明清两朝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1914年,北洋政府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后为纪念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这说明近代中国()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将曾经的皇家祭坛“社稷坛”改造为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体现了城市建设服务于市民生活的理念,这说明近代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公民的政治地位包括公民各项政治权利的实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中“深入人心”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8.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而日本政府在西安事变后极力挑拨南京政府和西安方面的关系。1938年,日本陆军部认为,占领了武汉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结果这一阴谋再次破产。据此可得出的正确推论是()A.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B.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 D.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旨在彻底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将历尽灾难的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共担负起民族救亡的重任,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起自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而日本军国主义千方百计破坏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更加说明其对中国全民族抗日的忌惮,这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C项正确。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强调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中国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排除B项;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属于抗战胜利的国际意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1949年11月25日,新生政权仅用半个月时间就结束了新一轮的全国大规模的物价飞涨局面。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事后说:“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说明新生政权()A.运用经济规律调节市场 B.赢得了社会各界认可C.确立计划体制应对危机 D.实现了国家财经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调集全国物资到上海等大城市,运用市场规律平息物价风潮,这是政府运用经济规律调节市场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民族资本家对于“银元之战”的看法,没有体现“社会各界认可”,排除B项;新中国确立计划体制在“三大改造”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0年3月3日,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初步实行国家财经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表所示为2012~2022年我国基层治理话语体系的演变轨迹。这反映出,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关键词强度关键词演变年份土地3.62012~2014制度2.942013~2014农民2.82013~2015城镇化4.922014~2017民主3.952014~2018协商民主6.982015~2018国家治理3.962015~2017项目制3.462015~2018精准扶贫9.982017~2020枫桥经验4.192018~2019德治2.922018~2020形式主义3.22019~2022第一书记3.072019~2020A.注重多元目标的齐头并进 B.发挥法制作用维护社会稳定C.依据社会发展不断地创新 D.依靠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答案】C【解析】“基层治理”主题随国家中心工作进行话语重构,经历了从“以土地产权为主的乡村社会建设—以精准扶贫为主要任务的乡村振兴建设—以公共事务为主的乡村自治体系建设”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012~2014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土地复垦、土地流转等相关条例,这个阶段乡村治理的话语体系主要围绕土地产权展开。到了第二阶段(2015~2018年),乡村治理的中心工作是脱贫与振兴,话语建构也离不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要素。在第三阶段(2019~2022年),乡村治理出现了自治、公共事务、协商民主等话语要素,可见乡村自治体系建设成为重要任务之一,话语主题的演进不仅是政治话语体系的动态演化,也是我国政治实践的创新发展,反映出我国基层治理依据社会发展不断地创新,C项正确;齐头并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创新科技对治理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4世纪,雅典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法官都不能实施没有刻写出来的法律、法令,不管是议事会还是由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任何法律都不能在不应用到所有公民的情况下用来针对某一单个的公民,除非六千公民大会通过秘密投票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可用来说明,当时的雅典()A.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无遗 B.民主监督的机制较为完善C.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D.国家治理体现一定的理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元前4世纪,雅典民主精神朝着更注重法制的方向发展,并将民主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下。雅典立法要求法律必须适用于所有雅典公民,而不能仅适用于个别人,这反映出当时雅典国家治理体现一定的理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排除A项;民主监督的机制较为完善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2.1565年后,先由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业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把货物转运到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港口;大帆船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用这些白银来购买中国商品,由此建立起了一个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循环体系。据此可知,该贸易路线()A.加速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B.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C.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发展 D.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答案】C【解析】西班牙开创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推动了菲律宾、西班牙和中国的贸易,因此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发展,C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并没有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未涉及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开启了全球性物种交换,排除D项。故选C项。13.18世纪的欧洲衍生出多种宗教理论。自然神论者只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的主张,但坚决认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运转而不加以干涉。这一思想()A.凸显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地位 B.有助于促进人类的理性化倾向C.导致了欧洲地区基督教的分裂 D.意在重塑法国的启蒙思想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运转而不加以干涉”可知,自然神论者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决定人类命运的信仰,这体现了其理性主义追求,这一思想有助于促进人类的理性化倾向,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的主张与法国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观点冲击了传统的基督教理论,而非导致基督教发生分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有别于传统基督教理论的主张,而非重塑启蒙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所示为1865~1909年英国部分产品的出口值统计情况(单位:百万镑)。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英国()年份纺织品有机铁和废铁(包括机器)煤1865~187054.226.35.41886~188859.535.310.41895~189755.937.915.81907~190987.676.540.3A.自由贸易政策促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C.工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D.工厂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答案】A【解析】根据贸易统计资料可知,纺织业虽仍为英国的支柱工业,但其发展滞缓;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以猛烈的势头发展,这不仅反映了国际市场需要的变化,也反映了英国的工业构成在向重工业偏移。结合工业革命后由于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取消了工业保护制度,将工业部门全面推向国际市场,其工业发展趋向必然受到市场的制约。18世纪80年代后,随着欧洲国家工业的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要超过了对消费品的需要,加之英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遇到了外国激烈竞争,英国的工业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轨。制铁业、机器制造业、采煤业迅速发展,重工业产品的出口值逐渐超过了轻工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突破,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有学者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至少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十月革命表面上看是与‘同时胜利论’相违背的,但是列宁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在这里。”该学者意在强调()A.列宁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典范C.列宁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途径 D.十月革命源于俄国社会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答案】B【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至少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有可能取得胜利。而在十月革命中列宁不是固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俄国革命的客观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B项正确;列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所示为1995年和2014年亚太区主要国家的贸易依存网络,箭头“甲→乙”表示乙国为甲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变化说明()A.区域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主要形式 B.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依存关系趋弱C.全球价值链发展呈现一体化特征 D.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1995年亚太地区主要国家贸易网络中,美国是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2014年,中国则成为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说明中国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的贸易中心,2014年亚太地区贸易依存网络中,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由美国向中国转变,同时中国也变成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表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D项正确。材料没有区域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的对比,无法得出区域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主要形式,排除A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亚太地区的贸易网络,未涉及全球价值链发展呈现一体化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6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管子·山权数》中曰:“汤七年水,禹五年旱,民之无粮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禹以厉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粮卖子者。”古人常围绕着农业生产,期望丰收,常常引用各种卦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及祖先的活动,或是求雨,或是求丰年,都是盼望有好收成。夏代农业传说有:“春三月,三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易经·否卦》云“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地无邦也。”汉初,每年通过漕运贸易运到京师的粮食不过数十万石,其后政府机构膨胀,漕运贸易增至四百万石。武帝时,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展渭水流域农田水利,增产谷物供京师以省东部漕运粮食。隋唐时期,我国漕运贸易规模更大,这时的漕运贸易主要是由南向北,从长江流域运输粮食到京师。明初沿用元代海运之法,解决北方粮食供应。自此,漕运贸易主要由官军掌运。——摘编自杨姝《中国古代治理粮食安全问题的启示》材料二从历史的纵向看,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强劲增长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导致粮食大幅度增产密切相关。历代人口增长和口粮总需求量变化表朝代时间人口数(万人)口粮需求总量(万市斤/年)商代商末780542880春秋战国32002227200秦末20001392000两汉60004176000魏晋南北朝50003480000隋唐90006264000宋辽金元公元1100120008352000明公元16002000013920000清公元18803000020880000清公元18404000027840000清公元19114600032016000——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答案】(1)基本思想: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基础;粮食生产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贸易是防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2)论证:战国秦汉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得人口达到6000万;宋代南方农业的开发和占城稻的推广使得人口突破一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使人口达到四亿。(3)主要因素: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自然灾害;国家政策;文化习俗;社会变革;政治腐败;战争和土地制度。【解析】【小问1】基本思想:根据材料“古人常围绕着农业生产,期望丰收,常常引用各种卦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祇及祖先的活动,或是求雨,或是求丰年,都是盼望有好收成。”可得出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基础;根据材料“春三月,三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可得出粮食生产要遵循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根据材料“汉初,每年通过漕运贸易运到京师的粮食不过数十万石,其后政府机构膨胀,漕运贸易增至四百万石。武帝时,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展渭水流域农田水利,增产谷物供京师以省东部漕运粮食。隋唐时期,我国漕运贸易规模更大”可得出贸易是防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小问2】论证:首先围绕“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进行解读,观点强调了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其次围绕该观点,观察表格数据,列举事实进行论证。可举例战国秦汉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得人口达到6000万;宋代南方农业的开发和占城稻的推广使得人口突破一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使人口达到四亿。最后得出该观点“人口的显著增长无不与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密切相关”是正确的。小问3】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农业生产本身、人口增长、自然灾害、国家政策制度等角度回答。可叙述如下,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自然灾害;国家政策;文化习俗;社会变革;政治腐败;战争和土地制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值此情况,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鲁迅发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问,作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回应”。在中国历史上,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书写的是建功立业的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的是肯定自我的自信;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的是俯瞰天下的自信。从古至今,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回答。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摘编自付洪彭钰美《论坚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和价值蕴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中国的自信和脊梁”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人的历史自信源自百年伟大辉煌的奋斗历程。阐述: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终结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后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二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踏步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三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建设,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取得了领导下的第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谱系的具体内容,是对各历史阶段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精神品质的凝练与表达,由此形成了各历史时期具体的精神标识,鼓舞着和中国人民不断接续奋斗。由此可见,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而百年实践锤炼的精神谱系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支撑。【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据材料“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可知,的自信来源于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因此可以确定如下论题,如人的历史自信源自百年伟大辉煌的奋斗历程。然后进行论述,结合百年党史,从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来说,如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终结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后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二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踏步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党领导下的第三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建设,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取得了领导下的第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然后对这几个时期进行归纳性分析,如在这一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谱系的具体内容,是对各历史阶段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精神品质的凝练与表达,由此形成了各历史时期具体的精神标识,鼓舞着和中国人民不断接续奋斗。最后总结升华,强调历史自信来自百年实践,如坚定历史自信生成于的百年实践历程中,是对百年奋斗实践成果的升华。而百年实践锤炼的精神谱系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支撑。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在视察期间,他几次询问中国香港、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广东提出追赶亚洲“四小龙”的构想。他指出:“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广东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正式制定了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即“追龙”战略,并于1993年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为广东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中对于“追龙”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世纪90年代,广东主要以经济追赶为主,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科技、整顿社会治安等。在经济领域,“追龙”战略经历了从总量追赶到质量追赶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广东外源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困境,经济增长放缓。在进入21世纪之际,广东先后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和谐广东”“幸福广东”等,强调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追龙”战略从经济追赶走向全面追赶。1991~2010年,广东GDP年均增速14.0%。但就人均GDP而言,至2020年,广东乃至珠三角与亚洲“四小龙”仍有一定差距。——摘编自臧艳雨《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探索:以“追龙”战略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广东提出“追龙”战略构想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东“追龙”战略的主要特点,并谈谈其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启示。【答案】(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国内改革开放急需深入开展;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