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2.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其表达效果。3.领悟散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走近作者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代表作品创作特色文学思想人物影响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戏剧:《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文本常识积累·了解作者
《风景谈》一文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写作背景课前预习检测(导学案)癞(lài) 头
颀(qí)长
掮(qián)客
黑魆魆(xū) 干坼(chè) 锄锹(qiāo) 札(zhá)记
瞥(piē)见
贻(yí)笑大方铃铛(língdang)
妩媚(wǔmèi)
摇曳(yáoyè)山坳(ào)“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中的解释是“风光景色”,即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诵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试给每幅风景都拟一个小标题。123、45、67、89、10
请你结合文本,总结这六个景点的地点、景、物。合作探究一:总结风景特色段落画面地点景观人的活动1沙漠驼铃2高原归耕3-4延河夕照5-6石洞雨景7-8桃林小憩9-10北国晨号猩猩峡外的沙漠中茫茫一片的沙漠驼队的出现黄土高原秃山、蓝的天、黑的土、明月、作物等晚归的农人和孩子延安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等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延安雨天、荒山、石洞等促膝长谈的青年男女延安桃林、茶社、作物等学习与休息的青年延安晨光、朝霞、山峰等号兵、荷枪的战士合作探究二:探究风景背后的精神内涵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说说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这幅画面表现了沙漠自然风光的什么特点?文章突出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01描写了沙漠自然风光苍茫、单调、寂静的特点,以此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并发表议论——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所在)。第一幅:沙漠驼铃(1)精神内涵: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思考:作者描绘第一幅风景,为什么不从驼队出现时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空旷沉寂、没有人迹的沙漠景观呢?①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单调沉寂的去处,只要有了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产生奇迹,变成一幅动人的“风景”。为后文歌颂人类的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02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斗争的需要。③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此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体现了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曲笔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写作或历史记载中,通过间接或隐晦的手法传达观点或情感而非直白陈述。沙漠驼铃作者的议论和感悟:
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赏析“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①“自然是伟大的”指大自然的美,即沙漠的“纯然一色”,苍茫寂静。②“人类更伟大”指人类活动的美,即昂然高步的骆驼,给沙漠带来了庄严妩媚的美。③作者通过赞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歌颂了人类的伟大,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这幅画面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01第二幅:高原归耕(2)精神内涵: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高原归耕赏析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飘”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歌声的轻柔悠远,对歌声的描写着力刻画出“种地人”心情的愉快,表明他们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这幅画面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境界?01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在这静穆的自然中,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展现着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充盈,织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作者着重描写了搞文艺的青年们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知识分子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斗争精神。第三幅:延河夕照(3、4)精神内涵: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跌”字是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生动形象地呈现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这幅画面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延河的水和延安的天?02①写延河②写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构成的,准确且生动。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一幅美丽而静穆的风景画,在“物”与“人”的对比中,突出了充满生命力的人们。这幅画面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延河的水?02延河夕照作者的议论和感悟: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赏析“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里的议论与第1段的议论有何同?①这里的议论比第一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②表达情感更强烈了,四个“伟大”,加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延安人民的劳动和生活的赞颂。这这幅画面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01这幅画面描绘了荒山上雨天的景致。特点: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天然的石洞,在并不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男女青年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第四幅:石洞雨景(5、6)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精神内涵:孜孜不倦、勤奋充实石洞雨景作者的议论和感悟: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赏析第6段设问议论与第1、4段的议论在语气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不同:第1段的议论为陈述句,第4段的议论为感叹句,第6段的议论为反问句。作用:一方面避免了句式的单一;另一方面,随着内容的不断增加而起到不断深化主题的作用,即有力地颂扬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斗争,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风景”。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01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有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以及高贵的精神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第五幅:桃林小憩(7、8)什么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03第一自然是自然景物,即文中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等,但作者认为这不是构成风景的主要条件,主要条件是“人”,所以第二自然,应是第一自然加上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精神内涵: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作者的议论和感悟: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桃林小憩
赏析“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及作用?“第二自然”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者由景而发,从实而虚,用一系列富于哲理的抒情、议论句发掘“风景”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部分在北国朝霞的景致中塑造了什么形象?01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第六幅:北国晨号(9、10)精神内涵: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作者的议论和感悟: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北国晨号
赏析1.“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直抒胸臆,赞美了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定不屈的伟大精神。2.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这句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哪些不同?明确:先用一个假设,然后加以肯定,以“真的”强调“风景”,语气坚定,再次申明了“风景”真正的意义所在——有着伟大崇高精神的人。接着一个感叹句,两个“伟大”形成递进,充分赞美战士身上体现的崇高的民族精神。行文至此,作者对解放区军民的热烈情感喷薄而出。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指的是民族的精神综上所述,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
“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
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合作探究三:分析六幅风景画之间的联系
有人认为这六个景点的顺序可以打乱,你觉得是否可以打乱顺序吗?《风景谈》中六幅画面:由一部抗战电影片自然联想到的风景
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
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
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
月夜归耕沙漠驼队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延河夕照不能。这几幅画面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六幅画面并不孤立散乱。它们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六幅画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边际。(2)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医疗器械零容忍廉洁供应链合作协议
- 河北省承德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基础设施建设借款合同模板
- 2025年地热能供暖水暖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 海南省五指山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大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协议
- 2025版汽车租赁押金合同范本资料正规范本
- 2025车库停车场消防设施维护合同
- 海南省澄迈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吊车租赁设备操作风险控制合同范本
- 2025年国际法律合规与跨境经营风险试题及答案
- 脊髓损伤的康复课件
- 配电线路运维培训课件
- 酒店股东消费管理办法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解读
- 新解读《碳纤维电热供暖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T-CCES 13 - 2020》解读
- 陶瓷彩绘说课课件
- DB3309∕T 114-2024 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 涉海地区
- 浙菜介绍课件教学
- 教师团队凝聚力培训
- 车间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