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1页
第24课 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2页
第24课 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3页
第24课 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4页
第24课 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万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

智叟(sǒu)

叩石(kòu)出入之迂(yū)C.始龀(chèn)

朔东(sù)

雍南(yōng)一厝朔东(cuò)D.始龀(chèn)

冀州(jì)

穷匮(guì)孀妻弱子(shuāng)2.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A.惠:同“慧”,聪明B.毛:草木 C.固:坚固 D.彻:通达,这里指改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

博学而笃志C.以残年余力

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 D.无陇断焉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本在冀州之南B.汝之不惠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告之于帝6.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年且九十(2)寒暑易节(3)杂然相许(4)且焉置土石(5)何苦而不平(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7)固不可彻(8)虽我之死8.翻译下列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译文:(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9.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3)《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4)《愚公移山》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5)《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6)愚公移山的结果:,,。10.文学常识填空。《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11.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能力提升12.学校开展“用优秀寓言故事滋养心灵”主题活动,你所在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要创作一个课本剧——《我与愚公相遇在2023年》。(1)为配合课本剧演出,小组同学要做一幅海报,以下最适合作海报宣传语的一项是(

)A.线条的舞蹈

力量的旋律 B.农夫荷锄立

老少话桑麻C.立下移山志

开辟新天地 D.劳动的身影

理想的憧憬(2)小组同学查阅了创作课本剧的若干方法,你认为不适合本次创作的一项是(

)A.认真地阅读原作 B.确立剧作主题C.颠覆人物的形象 D.设计矛盾冲突(3)为突显“用优秀寓言故事滋养心灵”的主题,体现积极昂扬的时代精神,小组同学正在设计课本剧的结尾,请你将以下台词补充完整。愚公:孩子,2023年的今天,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山”,你该怎么做?我:13.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愚公移山》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①江阴:②洛阳:③衡阳:④华阴:(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拓展延伸(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节选)【乙】信陵君杀晋鄙①,救邯郸,破②秦人,存③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④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⑤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⑥。”(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注:①〔信陵君杀晋鄙〕指信陵君杀了晋鄙。②〔破〕打败,打垮。③〔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④〔唐雎(jū)〕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不畏强权。⑤〔卒〕通“猝”,突然。⑥〔受教〕接受教诲。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1)吾与汝毕力平险

()(2)始一反焉

()(3)对曰

()(4)人之有德于我也()15.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愿君之忘之也。17.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甲】文中为什么要把愚公设置成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呢?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理解。(2)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太多的村支书作为全村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兢兢业业,备受尊敬爱戴,却从不居功自傲。【乙】文中哪一句话可以道出他们心中所想?(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①,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②。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丙】逮④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⑤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⑥,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⑦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⑧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⑨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注释】①文首:头部有花纹。②其鸣自詨:它的鸣声是呼叫自己的名字。③入曰: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逮:等到。⑤杀:晒死。⑥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神话中的的怪兽。⑦缴:用箭射。⑧禽:通“擒”。擒获。⑨置:推举。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是炎帝之少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