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田一中)高一年级期末历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姓氏与宗法制度相关,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贵族,故A正确。当时平民没有姓氏,故B排除。当时贵族不一定都是官僚,故C排除。诸侯相对于贵族的范围太小,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姓氏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中要特别注意“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结合所学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毫无遗漏)。”这里评述的是A.皇帝制B.三公制C.郡县制D.世袭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秦……以为周制微弱……故不立尺土之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的史实,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制,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公制,故B错误;材料并未反映世袭制,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立尺土之封”,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郡县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东汉末,徐幹在《中论•谴交》中说:“世之衰矣,……取士不由乡党,考行不本闺閾(家门之内)……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这反映的是A.世官制贤愚不分B.察举制名不符实C.中正制日益僵化D.科举制难取真才【答案】B【解析】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取士不由乡党,考行不本闺閾……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反映了察举制名不符实,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世官制的问题,故A错误;中正制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错误;科举制属于隋唐时期,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相关概念,再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即可正确理解为察举制的弊端,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钱穆《国史大纲·引论》中说:“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A.秦朝B.两汉C.隋唐D.北宋【答案】C【解析】“官吏之选拔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故C正确;秦朝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吏,故A错误;两汉实行察举制,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北宋不是科举制开始的时期,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内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6.汉武帝诏谕御史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封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恢复西周旧制,完善地方管理B.明确御史职责,控制官吏任免C.施恩诸侯子弟,强化宗亲关系D.削弱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推私恩分子弟邑”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此举的主要意图是削弱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不是为了恢复西周旧制,故A错误;推恩令与御史职责无关,故B错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化宗亲关系,故C错误。故选D。7.“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这说明元朝行省制A.易使地方分裂割据B.赋予地方较大权力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D.属于最政机构【答案】B【解析】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说明行省有较大权力,故B正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故C错误;行省并不是最政机构,故D错误。故选B。8.“这个紧凑的小班子能迅速作出决定、提供快捷咨询且高度保密。由于效率卓著,它在战事结束后仍保存下来,……”。据此判断,材料中的“它”开始出现在A.顺治时B.康熙时C.雍正时D.乾隆时【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处理,故选C项正确。顺治时尚未设置军机处,排除A。康熙时也没有设置军机处,排除B。乾隆时已经有军机处,但迟于雍正时期,排除D。9.1861年,英国人密吉写到:“他们占据了南京八年之久,而这里却毫无重建的迹象。商业和工业遭到禁绝……。”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性B.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性C.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性D.重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落后性【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占据南京之后,“商业和工业遭到禁绝”说明太平天国具有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故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太平天国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故B错误;太平天国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并未实现,故C错误。故选D。10.“李鸿章力争割地、赔款,对于这项关系经济命脉的条款,则轻轻放过……从此日本不仅成为侵略中国主要国家之一,且最为凶毒。”“这项关系经济命脉的条款”是A.口岸设厂B.公使驻京C.商定关税D.铁路驻军【答案】A【解析】材料中李鸿章和日本可知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关系到经济命脉的是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A正确;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是《南京条约》内容;D是《辛丑条约》内容。11.“(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A.反对欧美文化B.强烈的爱国精神C.抵制近代技术D.打败了侵华列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可知孙中山肯定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孙中山不认可义和团破坏西方文明,排除AC。D项说法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嚣张气焰,没有打败侵华列强,排除。12.“北京的军阀政府签署了确认日本在山东地位的密约。中国年轻有为的外交官的观点未被采纳,中国公众表现出出乎意料的焦虑不安。”这种“焦虑不安”直接演化为A.反割台斗争B.国民大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救亡运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京的军阀政府签署了确认日本在山东地位的密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史实,这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故C项正确;反割台斗争是再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后,故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抗日救亡运动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间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北京的军阀政府签署了确认日本在山东地位的密约”,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到五四运动的背景相关知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3.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②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③中共对当时国情缺乏正确认识④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中共一大的纲领仅仅是最高的革命纲领,故①错误,其他均是一大正确表述,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点睛:中国共产党一大意义14.1924年初,孙中山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由此,孙中山认为A.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B.革命成功是革命派斗争的结果C.必须坚决进行反帝反封建D.国共合作受制于政治形势变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孙中山认识到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故必须坚决进行反帝反封建,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故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革命派斗争的妥协,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问题,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出发,即可得出“反帝反封建”的正确答案。15.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说:“到了津浦路(天津到南京浦口之间的铁路)保卫战最高潮时,我还打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胜仗,把京沪战后敌军的一团骄气,打得烟消火灭……。”这个“举世闻名”的胜仗是A.平型关大捷B.太原会战C.台儿庄战役D.枣宜会战【答案】C【解析】据材料“津浦路保卫战最高潮时,我还打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胜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故C正确;平型关大捷由八路军进行,故A错误;太原会战在山西地区,与津浦路无关,故B错误;枣宜会战在湖北地区,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李宗仁……津浦路……举世闻名的胜仗”,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的史实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6.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D.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答案】D【解析】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不是淞沪会战,故A错误;淞沪会战并不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的直接因素,故B错误;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没有扭转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故C错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故D正确。故选D。17.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中反映了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B.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C.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答案】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表格数据,注意不要脱离材料数据而主观臆断,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较多的信息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8.“在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造成极大损失的“教条主义”开始被纠正是在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中共七大【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到1934年,“左”倾错误在中共党内占主导地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故B正确;1927年八七会议没有纠正“左”倾错误,故A错误;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与纠正“左”倾错误无关,故C错误;1945年中共七大也与纠正“左”倾错误无关,故D错误。故选B。19.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尽管从我的愿望来讲,希望加紧实现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如果时机不成熟,这种愿望也是不容易实现的。”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机“成熟”不包括()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日本对二战的深刻反思C.中日民间交往的推动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1971年中国联合国席位恢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属于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日本并未对二战进行深刻反思,故B错误,符合题意;当时中日民间交往推动了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也影响到了中日建交,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0.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说明A.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方针B.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答案】B【解析】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台湾归还祖国……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说明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故C错误;一国两制不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必要条件,故D错误。故选B。21.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致使该决议草案未获通过。此举表明中国A.反对周边国家干涉叙利亚内政B.坚决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答案】C22.“大海……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黑格尔《历史哲学》)这表现在古代雅典A.建立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B.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主政治C.构筑了古代最好的法律体系D.成就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答案】A【解析】希腊全境有大量海湾,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联系又靠大海来实现,故“大海……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这说明了古代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故A正确;材料与较为完备的民主政治无关,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雅典法律体系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故D错误。故选A。23.“在此,仅简单指出,这在当时确实是革命性的变革,它赋于雅典男性公民前所未有的权力——事实上是绝对的共同权力——得以控制政治、财政金融和整个法律体系,意即主导雅典城邦的整个运作。”克里斯提尼改革中,实现公民“绝对的共同权力”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财产等级制B.抽签产生五百人会议C.建立陪审法庭D.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答案】B【解析】实行财产等级制属于梭伦改革,故A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中抽签产生五百人会议,有利于实现公民“绝对的共同权力”,故B正确;陪审法庭属于司法机构,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属于伯利克里改革,故D错误。故选B。24.“市民法是一种从早期的跨家庭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习俗,是一种传统,它的程式保存在神职人员的深宅之中,在需要加以解释的情况下,正式的解释者是统治阶级。”罗马人最终改变这一状况的主要途径是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平民与贵族的持续斗争C.赋予外邦人民以公民权D.完善法律的内容与程序【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需要加以解释的情况下,正式的解释者是统治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习惯法的缺陷,即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持续斗争,罗马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诞生,故B正确;《十二铜表法》并未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错误;万民法赋予外邦人民以公民权,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与完善法律的内容与程序无关,故D错误。故选B。25.“帝国包括一个庞大而驳杂的世界,这一世界由远远超越了地中海范围的各种经济、政治的和文化的联系而结合到一起。帝国版图内辽远国土上的法规和风俗的多样性要求法律上的统一。”为此,该帝国A.充实习惯法B.颁布成文法C.完善公民法D.推行万民法【答案】D【解析】“帝国版图内辽远国土上的法规和风俗的多样性要求法律上的统一”体现了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各种矛盾、纠纷要求法律的统一,故万民法形成,故D正确;习惯法并不能解决帝国疆域内的各种矛盾、纠纷,故A错误;成文法是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公民法只限于罗马公民,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六部等执行机构)。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告知)。——《明史•职官志一》材料二内阁辅臣,主看(奏章)、票拟(拟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而已,若兼领铨选(考50察选拔官员),则为真宰相,犯高皇帝万禁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材料三皇帝只把相职让给了内阁,而将法定的相权还留在自己的手上。内阁职与权的矛盾发展正是皇帝进行统治的手段。……明代许多皇帝多年不理朝政,不亲大臣,但政局从混乱中几次重新秩序化,都是因为有内阁大臣的调理之功。……如果内阁……缺乏担当的勇气,那很难设想明朝会绵祚270余年。——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设立内阁的直接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内阁辅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禁”的具体含义。(3)据材料三,概括内阁制的主要作用。指出皇帝创设内阁制的政治智慧。【答案】(1)内阁学士由无实权的官员充任;无下属机构(或属官);无权过问六部等事务。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无力处理繁杂政务。(2)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永远废除丞相。(3)减轻皇帝昏庸带来的消极影响;稳定政局,延续统治。利用职、权分离以加强皇权。【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无实权、无下属机构、无权过问六部等方面归纳内阁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无力处理繁杂政务的角度指出明成祖设立内阁的直接原因。(2)本题据材料二“主看(奏章)、票拟(拟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角度指出“内阁辅臣”的主要职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永远废除丞相的方面指出“万禁”的具体含义。(3)本题据材料三“明代许多皇帝多年不理朝政……但政局从混乱中几次重新秩序化,都是因为有内阁大臣的调理之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减轻皇帝昏庸的消极影响、稳定政局等方面概括内阁制的主要作用。再从利用职、权分离以加强皇权的角度指出皇帝创设内阁制的政治智慧。27.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不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二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材料三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新”在何处?(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两次大的转折分别是什么。【答案】(1)目标:民族革命,驱逐满人;政治革命,颠覆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宪政(2)“新”在:国共两党相互合作;深入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群众基础广(或答社会动员程度、民众参与积极性高);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明确反帝反军阀。((3)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第二次: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指出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民族革命,驱逐满人;政治革命,颠覆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宪政。(2)根据材料二提到,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新”在何处:两党相互合作;深入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群众基础广;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3)结合材料三提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两次大的转折分别是什么: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特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我成长目标承诺书7篇
- 2025年宠物行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及数据安全法合规操作指南》专项考核试卷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5.5显微镜和望远镜专项攻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科技行业人工智能伦理认证算法公平就业机会分配伦理考核试卷
- 2025年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岗位晋升考试数字人交互设计与应用数字人金融咨询用户研究考核试卷
- 煤层气开发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与评价考核试卷
- 以“单位”为纲统整教学用“一致”贯通数算本质 -以“计数单位”为例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密度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密度定向训练练习题
- 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2025修订版)
- 牛津英语8B八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创意线描课课件
-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基础与应用教学案例》
- 腱鞘炎病人的护理常规
- 意大利地理知识
- 竞聘医药经理述职报告
- 2025年四川里伍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有机氟化工生产过程副产氢氟酸》
- 2023年北京地铁综控员题库第一册
- 化工厂装置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