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第40讲古代中国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1页
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第40讲古代中国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2页
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第40讲古代中国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3页
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第40讲古代中国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4页
浙江鸭2025版高考历史第40讲古代中国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第40讲古代中国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一、选择题1.(2024浙江11月选考,26,2分)中国古代自西周起先,就大体持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觉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驾驭的事实肯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峻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复原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动身,对待历史人物评价()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推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敬重古人的相识,即是对历史敬重的原则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肯定要用材料说话D.须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依据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2.对于“焚书坑儒”事务,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冲突,故均不行信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了一段旨意:“今日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无为而治 B.以民为本C.遵循旧制 D.巩固统治4.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最早修建长城作为防范游牧民族南进的屏障,另一位皇帝却不再修理长城,而与蒙古各部结盟。以上做法分别出自()A.秦始皇唐太宗B.秦始皇康熙帝C.北魏孝文帝唐太宗D.北魏孝文帝康熙帝5.(2015浙江10月选考,26,2分)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探讨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烽火戏诸侯,也没有一个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A.史学家须要仔细地考证与辨析他所探讨的事实B.史学家必需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得第一手材料C.历史探讨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D.历史探讨不是抽象的争辩,须要特地技术的支持6.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实行的措施有()①设置谏官 ②完善内阁制③以御史治吏 ④慎用刑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主见建立礼乐文明社会B.孔子认为“礼”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名”“言”相依D.孔子认为“礼”与刑罚相互对立8.“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确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9.唐高祖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致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③激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0.“夫治国如同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担心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存百姓”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 D.民贵君轻的思想11.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C.若安天下,必需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12.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表明他()①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②强调人应当依据感觉办事③相识到人具有社会属性 ④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13.亚里士多德和牛顿在科学探讨方面都有所建树。他们的共同点有()①在多学科领域取得成就②从事物理学方面的探讨③在当时科学领域达到较高水平④运用“归纳—演绎”的试验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14.(2024浙江4月选考,33,10分)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化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修理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猛烈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纪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谐的历史佳话。——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材料二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缺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旺盛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意感。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动身,主要有如下一些相识: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逼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限制,皇帝乾纲独断。——据《清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建的胜利阅历。(6分)(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相识扼要予以绽开。(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4分)15.(2015浙江10月选考,33,10分)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谈教化者,不行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育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闲逛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憧憬的“天子堂”!——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材料二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相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化,严峻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觉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洁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行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当为它谱上一曲赞歌。——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化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憧憬的“天子堂”的缘由。(6分)(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相识。(4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对待历史人物评价要以史实为依据,分析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应当以道德评价为先,故A错误。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肯定要遵循古人的相识,应当敬重史实,敬重证据,故B错误,C正确。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不能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苛求古人,故D错误。2.D材料中对“焚书坑儒”事务的解读,体现了“历史评价”的不同角度,故D项正确。3.D本题主要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依据材料“今日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康熙给大臣下达旨意的本质用意应当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4.B唐太宗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突厥,故A项错误;秦始皇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秦始皇为防范匈奴南进而修建长城,康熙帝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故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并非最早修建长城的皇帝,故C、D两项错误。5.A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史学探讨方法。由于“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所以史学家须要仔细地考证与辨析他所探讨的事实。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中“必需”的说法明显错误;C项说法本身有误;D项不符合史学探讨的方法。6.C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订正决策失误,故①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朝,故②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中学央监察机关,唐太宗留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③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全部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7.D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见。解读题干材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知,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辅相成、不行分割的,D项理解错误。由材料信息及孔子的思想主见可知,A项理解正确;依据材料“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可知,B项理解正确;依据“名不正,则言不顺”可知,孔子认为“名”“言”相依,C项理解正确。8.B材料没有谈到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都一视同仁,故B项正确;“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故D项错误。9.D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出现的缘由。解读材料“隋末无道……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可知,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人才、激励进谏,①②③符合题意;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10.A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材料大意为: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担心居乐业呢?这体现的是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11.D“吏者,民之本纲者”表明韩非把官吏比方为治民的本纲,认为圣明的君主不是干脆管理民众,而是通过管理好官吏去治理国家,要重视吏治,故A项错误;“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民众的力气,故B项错误;“欲安天下,必需先正其身”表明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与“民本”无关,故C项错误;“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表明要保证不失农时,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12.B本题主要考查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学问,认为学问是重要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二者有共通之处,①符合题意;“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表明,人应具有剧烈的理性,而不是依据感觉办事,②不符合题意;政治是一种社会活动,“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说明亚里士多德已经相识到人具有社会属性,③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承认世界的物质性,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13.A依据所学可知,①②③都是两者的共同点;牛顿运用“归纳—演绎”的试验法,亚里士多德主要运用视察法,故④错误。因此本题选择A项。二、非选择题14.答案(1)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别场所;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阅历: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2)选择①: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选择②:康熙帝敬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复原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冲突。选择③: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选择④: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解析(1)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依据所学相关学问进行回答即可。胜利阅历主要依据清朝的边疆政策总结概括。(2)先选择其中一种相识,表明看法;然后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学问进行系统阐述。15.答案(1)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目标:培育学生“成人”,培育“君子”。缘由:保和殿是实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