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教材《拓展模块·下册》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课题《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稻》的基本内容,训练学生提炼与概括信息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稻》的说明方法,体会文章多样的表达,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古代科技著作重技术、重经验、操作性强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天工开物》和《齐民要术》体现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教学重点明确说明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推物及人”所表现的对物理人事的透彻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科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石矶娘娘与魔镜问答片段导入,引导到镜子的话题上来。【课中讲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年—约1661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今江西宜春)人,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与兄宋应升参加乡试中举。奉新诸生中只有其兄弟二人中举,故称“奉新二宋”。后六试不第,遂绝科举之念。崇祯八年(1635年),宋应星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在分宜县任教四年,是其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崇祯十一年(1638年),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归里,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次年,辞官返回奉新。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2·写作背景《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却使他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闻闻。”(《天工开物·序》)于是他到田间、作坊进行调查,学习到许多生产知识,开始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宋应星于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期间(1638-1654)写成了《天工开物》这本科技名著。3·作品简介《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全书以谷物开篇,以珠玉结束,体现了作者“贵五谷而贱珠玉”的思想把农业冠于书首,也表现了其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整体感知1·文本概述课文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主要介绍了水稻的种类、育秧分秧、收获、成熟期、南方两季稻的栽种等内容。这些记述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全文共4个自然段。2·文意梳理3·划分层次文本探究1·开篇“凡稻种最多”一句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总说,一个“最”字,表明这种农作物种植的广泛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接着,作者围绕“最”字,从稻的黏性、功用、形状、色泽几个方面分别介绍,每个方面又从细微处加以区分,让人感觉“最”不虚传,同时总体上也对稻形成了一个明晰的认识。2·作者在第2段能够明确提出两个时间节点,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事先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并且考虑过南北地域气候的差异。3·一“浸”、“撒”一“生”,三个动词写出了什么?形象地写出了种子从生芽到成秧的过程,其中稻秆、麦秸包浸环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婴儿出生、被包裹在襁褓中的情形说明只有精心呵护,稚嫩的生命才能健康成长。4·哪个是水稻种植较为独特且关键的步骤?作者对待这一步骤态度如何?“分栽”。“即拔起分栽”“不可插秧”“即栽于亩中”“结果而已”,这几句虽是客观介绍,同时也有提示、强调、遗憾之意,包含着作者尊重自然的态度。5·第3段的夹注中,作者为什么特意点出“救公饥”“喉下急”等名称?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以民为本的思想。6·“凡”“即”“必”等词能不能删?不能,“凡”“即”“必”等限制性词语,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体现了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7·第三段介绍水稻的收获及其成熟期,体现了怎样的耕种原则?·水稻成熟期长短不一,与南北气候差异有关;·水源丰枯、地势高低等因素对水稻成熟、收获期也有影响;·山谷、湖滨、高山等不同田地形态的耕种方法也有不同。这些介绍体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耕种原则。8·第四段介绍了不同水稻,从作者的表述中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态度?首先介绍一种南方两季稻的耕种、收获情况,通过与其他早秧对水极依赖的情况相比,说明此种稻具有抗早的优势是“一异”。接着介绍一种“高山可插”的早稻,是“又一异”。最后介绍香稻,因其有否气,专供贵人享用,但产量低,营养又少,故作者认为不可取。其中包含着崇尚实用、贬抑奢华的可贵精神。归纳总结1·行文脉络2·艺术特色(1)文章体现了《天工开物》“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天工开物》中的每章文字,基本是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并作诠释或下定义,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按操作次序或工艺流程展开说明,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如《稻》中在介绍稻的种类时,先总说“稻种最多”,再按照黏性、功用、形状、色泽几个方面展开具体介绍,层次清晰,明白易懂。(2)此外,文章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能对正文进行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节奏的作用。这也是《天工开物》的独特之处。3·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农学家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如《管子》的《牧民》《权修》等篇提出了务天时、务地利、用民力等思想,《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贾思勰《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宋应星继承了这一传统,如《稻》中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秧、合理分秧、培育新品种,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提示与练习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稻》的基本内容,训练学生提炼与概括信息的能力。【提示】解答本题,要在理解《稻》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从每段文字中提取关键词,概括每-段的内容,然后借助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说明影响水稻生长的因素时,应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简单分析。【参考答案】课文首先从黏性、功用、形状、色泽等方面介绍了水稻的品种,然后按照育秧分秧的流程介绍了湿种一播种一分栽的知识,以及水稻的成熟期,最后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等内容。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南北气候。如“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说明受气候影响,南方水稻在冬季也可以生长,成长期比北方要短。水源丰枯。如“若田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早干。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早秧一日无水即死”等等,说明水源对水稻生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太多或太少都不可。地势高低。如“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黏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说明平原、高山所产水稻质地的不同。2.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天工开物》的写作体例,通过解读《稻》的夹注,更加深人地理解文章内容。【提示】解答本题,应指导学生首先梳理带有夹注的部分,准确理解正文和夹注的意思,然后结合“提示”思考以下问题:夹注补充说明了哪些内容?如果没有夹注,会对文章内容、表达效果等产生什么影响?最后结合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参考答案】(1)“南方无黏黍,酒皆糯米所为”--补充说明黏稻的特殊功用,带出南方以糯米酿酒的习俗。(2)“俗名婺源光之类”--指出产地俗名,令人想见当地以“质本粳而晚收带黏”这一特殊稻米“为粥”的饮食习惯。(3)“江南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补充说明这两种稻谷(无论长芒短芒)都是早熟品种,长芒在湖南浏阳一带擅场,短芒在江西吉安一带称雄,可见当时稻谷种植之普遍,且竞相争胜,各秀一域。(4)“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补充说明过早育秧的危险,于平实的叙述中见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引用民间方言土语,补充说明早稻救荒的功用,以及百姓对它的感恩之情、珍惜之意,稻米在当时人民心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3.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稻》的说明方法,体会文章多样的表达,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示】解答本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读相关段落,对照常见的说明方法,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并体会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参考答案】下定义。如“不黏者禾曰航,米曰粳。黏者禾曰称,米曰糯”,让读者对不同类别稻米的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分类别。如“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分门别类介绍,使介绍更有条理性。列数字。如“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运用具体数字使介绍更科学、准确。5.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天工开物》和《齐民要术》体现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示】解答本题,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梳理两篇文章内容,找出水稻种植原则与生态思想相吻合的文段,并搜寻相关资料,寻找知识依据,进行概括。如《稻)中所写“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说明水稻育秧要尊重天时,把握好时机;“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则说明要尊重水稻的本性和自然的规律,不得违背它。【参考答案】如《〈作酢法〉二则》中,作者认为制醋时间最适宜的是秋天七月初,其中“七月七日’这一时间表述最多。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阴历七月初,一则气温恰好是醋酸菌及其他发酵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这在当时无疑是最经济的温度控制方法,二则食醋发酵时间约两个月,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气温下降,成熟的醋醅不易腐败变质。故选择七月制醋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利用自然的结果,是最佳制醋时间。在制醋原料的选择上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大麦醋法中提道:“大麦细造一石--不用作米则利严,是以用造。”就是要求选择经过细春的大麦,而细春并不要求将大麦春成细末,而是春成碎米,并带有外皮。大麦的外皮不容易春去,而保存外皮反而有利于酿醋。这主要是因为麦皮比较疏松,麦皮之间保持有一定的空隙,增加麦皮作为辅料,可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保证氧气的供给,有利于菌丝的良好生长,同时还可以利用麦皮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来调整食醋的营养和风味。这也是巧妙利用自然物本身特性的一种手段。课后作业完成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用法律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脑洞英语语法系列之条件状语从句课件
- 2026届重庆市垫江五中学数学九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辽宁省盘锦市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七中学2026届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徐州市重点中学2026届数学八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企业外包服务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探讨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6届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工商银行鞍山市铁东区2025秋招半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答案
- 邮储银行廊坊市香河县2025秋招笔试经济学专练及答案
- GB/T 45845.1-2025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整合运营框架第1部分:全生命周期业务协同管理指南
- 2025至2030中国智能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报告
-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情境教学实践探索
- 儿童超重或肥胖的规范化诊断与评估(2024)解读课件
- GB/T 45333-2025类金刚石薄膜球盘法测试类金刚石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
- 农产品检测技术实习心得范文
- 种植业可研报告范文
- 《复活(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水墨风格动画》课件
- 销售合同协议书模板集
- 南通市启秀初中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