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一语文暑假衔接专题27 模拟试卷:初升高开学考语文模拟卷(一)(试卷)_第1页
2025年新高一语文暑假衔接专题27 模拟试卷:初升高开学考语文模拟卷(一)(试卷)_第2页
2025年新高一语文暑假衔接专题27 模拟试卷:初升高开学考语文模拟卷(一)(试卷)_第3页
2025年新高一语文暑假衔接专题27 模拟试卷:初升高开学考语文模拟卷(一)(试卷)_第4页
2025年新高一语文暑假衔接专题27 模拟试卷:初升高开学考语文模拟卷(一)(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季初升高开学考语文模拟卷(一)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材料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内外资源,回应社会关切,做好儒学当代使命的阐释。儒家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开放包容、躬行实践等品格,为每个个体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提供了思想智慧与修身原则,孔子不仅提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与人相处,要善于推己及人,成己成人,达己达人,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儒家注重“存心养性”“齐之以礼”“德礼兼治”并举,即通过道德心理培养来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以道德品质培养为重点且注重精神自律,并做到德礼兼治,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儒家“德礼”蕴含国家制度建设的治理智慧以及一以贯之的“仁爱”思想,关注制度运作与个人贤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修身与建构选贤任能制度并举,注重贤能思想对治理能力的提升,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当代很多国家也把儒家文明精神融入自身国家发展中。儒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时代的儒学理应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学术体系,彰显自身优势和作用,让传统儒家思想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美好的明天作出积极贡献。(摘编自陈晓霞《儒学的当代使命》)材料二:对人生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切,对生命的关怀,是儒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参与社会进程的真切反映。从“克己复礼为仁”的参与态势,到“不平则鸣”的内心外化,现实主义始终是儒家艺术思想的精魂。儒家现实主义精神从艺术鉴赏中发现其经世致用的艺术功用,注重发掘,体味作品蕴含的现实意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对诗的作用的分析,也包含了对艺术的肯定。现实主义精神对近现代文坛产生了两种影响。一方面是过分强调文艺的作用,如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抬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人为加重艺术的承载力,将艺术等同政治,搞微言大义、对号入座,使艺术本体受到了打击和伤害。另一方面是无视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把娱乐性作为艺术的唯一性,疏远生活疏远群众疏远人心,沉醉心灵的自我回声,把现实主义当作紧箍咒,以伪现代主义取而代之。两种极端的现象表明中国艺术在理解和接受儒家理性精神时的摇摆和彷徨。现在是认真研究中国艺术作用“度”的问题的时候了。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儒家现实主义精神最鲜明的体现。韩愈继承了孟轲、董仲舒等人的儒学思想,极力宣扬儒学的道统原则,主张“文以贯道”,为现实服务。他认为,文艺作品发而为言辞,是因为作者心中郁结着不平,或处于不合理的社会地位,或遭遇不公平的生活境遇,或贤者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或社会的正义得不到伸张,这一切不平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往往成为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他指出,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遭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重要方面揭示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的某种规律性。所谓时代不幸诗家幸,大痛苦大挣扎大磨难大悲欢往往孕育了伟大的作品。从楚国的屈原,汉代的司马迁,到唐代的李白、杜甫都是善鸣不平者,他们以作品反映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与不平,表达对不公平的反抗与不满和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可见,“不平则鸣”实际上概括了文艺反映现实中的矛盾斗争这一基本原则。儒家现实主义不仅强调批判性,同时注重真实性。一部《史记》尽管有历史的出入和剪裁的失当,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实录直书”“放言无惮”,皆表现出大无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东汉王充认为文艺不能描写生活中看不到的、不存在的东西,只能描写实有的东西。在当今人文精神普遍感染“浮躁”情绪,不能静心研读、艰苦采访、深入生活底蕴的情况下,以“真美”和“疾虚妄”为旗帜,也许能激发创作出一批现实主义力作。(摘编自李明泉《儒家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要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就要将儒学的实践与新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历史根基,又要主动求变。B.儒学中有很多观点都涉及了个体的修身原则问题,而这对于国家制度建设和提升治理效能有着重要的意义。C.“不平则鸣”是指针对社会上的不平现象有感而发,这也成了许多作者能够创作出伟大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D.儒家现实主义注重真实性,就是要求文人在创作上要求真务实,要客观反映生活的美与恶,而非凭空想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个人不注重道德品质和自律精神的培养,就很难有“齐之以礼”等道德行为的发生。B.新时代的儒学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吸纳其他先进文化思想才能更好地服务世界。C.梁启超过度看重小说的社会政治作用,反映了他在理解和接受儒家思想上的矛盾心理。D.李白和杜甫常用诗歌反映现实世界的各种矛盾和不公,与他们的生活遭遇有很大关系。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知行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3分)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B.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说苑》C.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欧阳修《朋党论》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4.目前,地球环境正面临着严重危机,要想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可以从儒家思想汲取智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5.韩愈的名篇《师说》传诵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篇作品是如何体现儒家现实主义精神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6分)老镜子张海洋二十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我主要负责联系和协调。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他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父母公婆都已去世。和伍玉华老人所在的乡政府联系好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吉普车晃晃悠悠,仿佛喝醉了酒。到了乡里,民政所的老韩早已等在大门口。老韩说伍玉华老人居住的村子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我们弃车步行。“伍婆婆精神受过刺激,你们采访的时候注意点……”路上,老韩叮嘱道。我扭头望望跟在后面的哈里森,犹豫着要不要把老韩的提醒传达给他。哈里森沉醉于山乡野景,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算了,随机应变吧。一行人徒步跋涉两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一座低矮篱笆墙小院,安静地蜷伏在小路尽头。老韩上前推开吱吱扭扭的柴门,大声打着招呼:“伍婆婆,在家啊……”率先进去了。小院极素简,一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东侧一树杏花开得正浓。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瘦小的一团,头微低,手拿木梳,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二张原木小方几,几上一只小木匣,漆面斑驳,颜色是古旧的暗红,微风乍起,花雨纷飞,有几点粉白落在小方几上。跟在老韩后面的我们蓦地顿步,一瞬屏息。这一方小世界,已定格成一幅老画,带着未褪尽颜色的时光,让人不忍打扰。“她有些耳背……”老韩解释,凑近又叫了一声“伍婆婆”,回头示意我们进来。几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往里一站,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老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慢慢起身,睁大眼挨个儿认真看我们一遍,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嘴里说着:“来了啊……”想来独居日久,少与人说话,语音有些沙哑含混。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木匣子开合的部位被摩挲得很光滑,泛着光泽。伍婆婆合上镜子,依稀能看见外盒上面雕刻的龙凤呈祥图案。哈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个老物件,他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忽然停下来,对着翻译说了句话,翻译在挎包里翻了翻,摇摇头。原来哈里森一路频频拍照,相机没电了,却忘带备用电池。哈里森一脸遗憾地看着伍婆婆把老镜子收进屋。采访就在院子里进行。老韩跟着伍婆婆一番忙活,院里放了几条长木凳,小方几也收拾干净,摆上了几盏大碗茶,袅袅冒着热气。哈里森提了一大串问题,伍婆婆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许多事都记不清,再加上耳背严重,间或说上两句话,也带着浓重的方言,还要老韩再转述一遍。说是采访她,还不知说是采访老韩,因为许多问题都是老韩代为回答的。“伍婆婆是童养媳,比李才年还大几岁呢。她思想特别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几年过去,李才年杳无音讯,后来打听到丈夫的消息,她步行近百里到李才年的驻地团聚。分别时,李才年送地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一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没有人告诉您丈夫牺牲的消息吗?”哈里森继续追问,翻译刚译出这句话,老韩摆手示意,岔开了话题。伍婆婆一脸平静,大概从头至尾她就没有弄清我们的来意。临走,她拄着一根木杖执意送我们出门,浑浊的眼睛里湿润着。回程路上,老韩解释了哈里森最后的提问。他说,“伍婆婆一力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扩红支前。后来有消息说,李才年可能在红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伍婆婆不信,跑遍了红岗,也没有李才年的消息,精神受到刺激,迷糊了一段时间……后来,李才年被确认了烈士,烈士证在民政局放着没敢给她,每年发的抚恤金,也当作是李才年给她寄回来的钱。就是这一份希望,支撑了她这么些年……”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没有澎湃的战事,没有摧心的哀泣,那些经年累月的困苦孤寂怨嗔不甘,都沉寂在岁月流转中。伍婆婆树下平静梳妆的画面,那种将尽未尽之时的落寞和倔强,我不知道来自美国的哈里森,会不会懂。一年后,哈里森和我联系,说他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想要一张伍婆婆那面老镜子的照片,拜托我去照一张,寄给他。我告诉他,伍婆婆去世了。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哈里森语气笃定,补充了句感性的话: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我和老韩又来到了那个小山村。那座篱笆墙小院,依然蜷伏在小路尽头,旁边添了一座新坟。伍婆婆果然没有把镜子带走。斑驳的老镜子静静地躺在木匣里,似乎所有照耀过的岁月,都收藏在那一小块狭窄的光影里,等着那个人回来翻阅。(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这句话说明镜子使用的年限久,同时也暗示了伍婆婆可能时常摩望它,用来睹物思人。B.小说写伍婆婆“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这是因为她看到的不是她等待的那个人,而后“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体现了她的有礼好客。C.小说中哈里森对这次采访很是失望,尽管他准备了很多问题,但伍婆婆并没有讲述澎湃的战事,也没有摧心的哀泣,哈里森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D.小说里的伍婆婆虽然出身贫苦,却思想开明,她和李才年新婚没几天就送丈夫投身革命,表现了伍婆婆舍小家为大家的美好品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一行人来到伍婆婆的院子里时,“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B.小说两次提到“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前后照应,孤清的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C.小说巧妙设置哈里森因相机没电没能拍成照片这一情节,引出了下文他委托“我”去给老镜子拍照,使得情节推进合情合理。D.小说通过老韩之口叙述伍婆婆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中“老镜子”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桓公曰:“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桓公曰:“善哉!”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不对。桓公曰:“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桓公曰:“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选自《管子》,有删节)【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B.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D.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意,意愿,志向;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含义不同。B.济,横渡,渡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含义相同。C.度,制度,法度;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基本相同。D.刑,施以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管仲认为,为政的重要原则是“信”“仁”“严”“礼”,也就是国君对百姓要讲信用,施仁政,严肃法纪,提倡礼仪。B.管仲认为,桓公想修明政事以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就必须从爱护百姓做起,采取具体措施,使百姓相亲、富裕、有礼。C.桓公敬重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当他流露出称霸天下的想法时,管仲就以沉默来表示自己对这一想法的反对态度。D.桓公胸有大志,为实现称霸天下的愿望,他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果断地采取行动,数年的坚持使他赢得百姓的信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读杜诗文天祥①平生踪迹只奔波,偏是文章被折磨。耳想杜鹃②心事苦,眼看胡马泪痕多。千年夔峡有诗在,一夜耒江如酒何③。黄土一丘随处是,故乡归骨任蹉跎。【注】①文天祥:宋末政治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本诗作于作者被元俘虏在狱中时。②杜鹃,即杜鹃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死后灵魂化为杜鹃。③《新唐书·杜甫传》载:杜甫客耒阳,因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第一句概括了杜甫一生的主要经历,第二句流露出诗人对杜甫被诗歌折磨的同情。B.第五句写杜甫在夔州和三峡时写下的诗歌流传千古,表达了诗人对杜甫诗歌成就的赞美。C.尾联以议论收束全诗,“随处是”“任蹉跎”体现出诗人在经历人生坎坷失意时的洒脱。D.纵观全诗,诗人读杜诗,写杜甫,抒己怀,寄寓了自己与杜甫相似的生命体验和情感。15.本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作者虽身在官场却心系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的结局。(3)人们通常把“猿”和“猴”并称,有时以猿啼来表达思想感情,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当下,数字经济发展①,文艺创作持续繁荣,“老土旧”的节目模式终将被淘汰,一批理念新、形式新、技术新的节目必将成为主流。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让人②的节目。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科技与文化已在一些节目中水乳交融,科技对文艺节目而言不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文艺的内容创作中。比如有的节目加强VR/AR技术运用,观众戴上AR眼镜,就可以在真实的3D空间中与虚拟对象互动交流,成为节目的一部分。同时,科技形象如虚拟人,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具人情味,带有更多人文素养。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将倒逼创作者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推动电视科技进步。文艺节目的创作要实现艺术品质的飞跃,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正是科技进步推动了节目创意从③到落地实现。17.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B.康巴大地从一滴水到一条河,从一株草到一棵树,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山,处处是风景。C.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它们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D.百虫越来越力不从心,唱到后来见无人理会,声音越去越远,最后悄然钻进大地中去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科技已经参与到文艺的内容创作中,并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