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黄石市实验中学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2024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黄石市实验中学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2024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黄石市实验中学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2024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黄石市实验中学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2024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黄石市实验中学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黄石市实验中学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1.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A.独立发展B.相互借鉴C.趋于一致D.互相排斥(★★★)2.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

A.春秋争霸的刀光剑影B.战国兼并的血雨腥风C.秦灭六国的势如破竹D.北击匈奴的金戈铁马(★★★)3.下表为宋神宗元丰年间丝织品(万匹)和丝绵(万两)租税额和上供额的数据(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典别黄河边域长红流暖兵中的新华且免氧蜗37.3948.4823.28幼38.0660.4225.01丝绵35.5562.6421.71蝴蝶蜗27.1172.1630.79幼18.3281.2126.44丝蝉6.1294.8868.17

A.北宋政府税收完全依靠丝绵B.丝织业重心呈现南移趋势C.南方纺织技术水平超越北方D.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期(★★★)4.英国的历史学家评论道:“(英国)商界的主要野心是想使中国进入铁路时代,一半是为有投资的场所,一半是为深入内地市场。”这表明,英国在中国修筑铁路()

A.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成就之一B.见证了英国帮助中国建设的历程C.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重要途径D.说明英国是传播先进技术的使者(★★)5.1919年,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写道:“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仅不理,且对待学生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表明,五四运动中()

A.学生主力军的作用明显B.北洋政府镇压了工人运动C.工人罢工取得显著成果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6.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建立的根据地分布示意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

A.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B.工作重心从城市走向农村C.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D.国共关系从合作走向对峙(★★)7.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要C.加快了农业集体化D.支援了工业化建设(★★★★)8.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反映了我国()

A.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D.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9.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对下图所示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B.该地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C.此地人民发明了象形文字D.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此地(★★★)10.伦敦的一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共有246人死亡,其中死于结核病的高达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1.4%。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

A.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B.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C.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D.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11.下面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都是封建制度的阻碍B.这些法律文献的制定都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C.这些法律文献的颁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都顺利彻底(★★★★)12.中国倡导的世界多极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应该将它视为一种崭新的追求,一种有别于强权政治时代的追求,一种谋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多样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一副生动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政治局面”这表明,中国倡导的多极化()

A.源于多元的世界文明不断融合B.谋求建立多元平等的国际格局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建立D.有利于世界大国共同主宰世界二、综合题(★★★)1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相关案例

案例民族关系相关图片说明案例1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开通通往西域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征讨匈奴,开拓汉朝疆域。但战争结束了,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首都长安。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案例2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材料二历史上的“中国”,不是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王朝的中国,而是我国各民族的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为什么能够长期团聚在一起?首先,虽然我国境内民族众多,但追本溯源,大多数民族都是炎黄之胄,共祖同源。其次,我国人数最多的汉族的文明程度较高,它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兄弟民族。兄弟民族进行社会变革,实行封建化,反映了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是有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再次,儒家思想起了维系民族团结的……作用,成为各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摘编自张海鹏《论“中国”——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之一》(1)从材料一中任意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形成的原因,并概括中国维系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因素。(★★★)14.【中外扶贫救灾】材料一公元780年,唐朝杨炎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纳税者一律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来纳税)。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主持兴修农田水利等工程,优先雇用贫苦人家,让贫困者通过劳动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南宋董口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总结了之前历代救荒赈灾政策的利弊得失。南宋朱熹首创“社仓法”,以州郡若干常平米为谷本,夏季借贷于民,入冬征还,每石取息二斗。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主张把民户分为极富、次富、稍富、稍贫、次贫、极贫六等,极富之家要扶助极贫之家,次富之家要扶助次贫之家,“稍富不劝分,稍贫不赈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据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高永建《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政策之研究》等整理材料二材料二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是欧洲饥荒的高发时期,但1650年以后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饥荒。英国得以率先走出饥荒,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有效的社会政策功不可没。其政策包括平抑谷价、打击囤积居奇的投机商、禁止谷物出口并组织谷物进口等。《济贫法》包含三要素:为老弱病残者发放津贴、打击身强力壮的流浪汉、安置穷孩子学徒。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革命从16世纪中叶开始并持续到18世纪,推广轮作制、引入肥田作物及一系列新技术,这使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大幅增长。英国的经验表明,要克服饥荒,粮食的公平分配是必要的,但食物的有效供给,即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重要。——摘编自向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实施扶贫救灾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17世纪英国率先走出饥荒的原因。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今中外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15.【世界格局】材料一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大国以军事实力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组建军事集团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在地缘经济中构成力量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在地缘经济的影响下,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摘编自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材料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是,中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依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和冷战后国际关系重点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原因,并简析多极化趋势带来的积极作用。三、材料题(★★★★)16.【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材料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