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1页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2页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3页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4页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1.古人纪念出行的方式就是写文和绘画,是优雅的“朋友圈”。唐朝则是这种“朋友圈”集大成的时代,请补充“朋友圈”中横线上的句子。(8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答案】①山山唯落晖②晴川历历汉阳树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大漠孤烟直⑤长河落日圆⑥山随平野尽⑦几处早莺争暖树⑧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晖、历、萋、洲、圆、莺、燕”等字词容易写错。2.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造化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独特地形地貌,一年四季各有其美。夏季的三峡水流湍急,沿sù()阻绝,春冬之时,悬泉瀑布飞shù()其间;秋季猿鸣属()引凄异,哀转()久绝。富春江山水天下独绝,蝉声千转()不穷,流连其中,lì()气全消。【答案】溯漱zhǔzhuǎnzhuàn戾【解析】本题考查汉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sù”意思是“逆流而上”,写作“溯”;“属”,连接的意思,读作“zhǔ”;“千转不穷”中“转”通“啭”,读作“zhuàn”。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自/非亭午夜分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念/无与为乐者【答案】B【解析】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分析。B.错误,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句子节奏划分时有关联词的要单独划分出来,“自非”是“如果不是”的意思,句意完整,应该从“自非”后断开,应是“自非/亭午夜分”;选B。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答案】A【解析】B.“阙”同“缺”,缺口,空隙;C.“反”同“返”,返回;D.“转”同“啭”,鸟鸣声;故选A。5.下列各组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沿溯阻绝

天下独绝B.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C.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D.不以疾也

自以为大有所益【答案】C【解析】A.断/绝妙;B.以为,认为/从;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D.如/与“为”连用,意思是“认为”。故选C。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等。B.《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画家,字摩诘,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D.《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全集》传世。【答案】C【解析】C.错误。王维不是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多数是抒写山水田园之作,并且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故选C。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了作者面对美景时的感受。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答案】C【解析】C项,《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故选C。8.大自然中的四季风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文远中学举行“投身自然,感受四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这个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1)为了激发大家对自然美景的讴歌,有的同学写了上联,请对出下联。(2分)上联:满地花阴风弄影

下联:(2)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表明你的观点,表达你对季节美景的鉴赏。从夏、秋、冬中选择,详细述说季节美在何处,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2分)的(夏

冬)天最美,。(3)你描绘的文字中表达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所以请你再写两个句子。要求:根据画线句子的写法,仿写句子;必须围绕在上面表明的观点;文字要简洁。(2分)夏天,蓬蓬勃发,各种庄稼在暑气的蒸腾下奋力拼搏,,。【答案】(1)示例1:一亭山色月窥人。示例2:漫天月光云遮颜。(2)蓬蓬勃发

夏你看那挑着片片绿叶的豆苗,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地瓜秧,那朝天举喇叭筒的玉米,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3)在烈日的曝晒下用劲冲刺在风雨的冲击下越发坚强【解析】(1)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题在拟写下联时要围绕着“投身自然,感受四季”这一主题,运用描写自然的内容作对。(2)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意选择一个季节,抓住季节的特点,表达美的感受即可。(3)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所使用的修辞相同。③字数大体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本题作答要采用“在……下……”这样的格式进行仿写来突出“庄稼”的特点。二、阅读与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春题湖上(唐)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9.《春题湖上》作于白居易离任杭州的那年春天,本诗中的二字与《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写出了对西湖的情有独钟。(1分)10.“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就写景而言,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11.两诗的尾联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两方面是很相似的,请做简要说明。(2分)【答案】9.勾留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11.都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对西湖的热爱与迷恋之情。【解析】9.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意思是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据此可知,本诗中的“勾留”二字与《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写出了对西湖的情有独钟。10.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意思是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一片翠色,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运用比喻的修辞,湖水平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从而衬托出西湖之广阔;也表现出月亮的圆润、皎洁。寥寥数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11.考查对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情感把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意思是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直接抒发了对西湖的热爱之情。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意思是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直接抒发诗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和迷恋;据此总结作答即可。(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从葫芦棚而上,磴始危,天始夹。从云会门而进,山始巧始纤,水始怒,卷石皆跃。至铁锁湾,险始酷。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山皆纯锷,划其中为二壁。行百余步,则日东西变;数十步,则岭背面变;数步则石态貌变矣。壁郛①立而阴,故不树;瘦而态,故不肤,亦不顽。蛟龙之所洗涤,霜雪之所磨镂,不工而刻,其趣乃极。窦中多老衲,或居至八十余不下,闻客至,则兢出观。导者曰:“老未见冠履也。”问为青曹,则曰:“是余宗主。”笑而合其目,亦如余之见此山此石也。山中非采药樵薪人不至,故不著。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日取道焉,而遗之睫前,是可叹也已!(选自袁宏道《游红螺崄②记》)【注】①郛(fú):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②红螺崄:又名幽岚山、宝金山、洪螺山,在北京房山县。12.文言词语的理解,有很多种方法。请你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文言词句方法释义猛浪若奔异课勾连。如《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①窥谷忘反成语迁移法。如:管中窥豹。②水始怒字典查询法。A.生气、气愤

B.气势大

C.谴责③(只填序号)故不树类推法,即用法类似推测。如:负势竞上④1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出两处停顿。(2分)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1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山中非采药樵薪人不至,故不著。15.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运用这种方法,你和同学小江展开了讨论。(4分)小江:我运用异中求同的方法,发现【甲】文中①“,”和【乙】文中②“,”,用不同语句都突出了水流湍急的共同特点。(用原文语句填空)你:我运用同中求异的方法,发现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都抒发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除此之外,两文抒发的感情还有不同点:【甲】文还抒发了作者③之情;【乙】文还抒发了作者④之情。【答案】12.①飞奔的马②看③B④(动词)种树/植树/栽树13.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14.(1)(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2)不是采药、砍柴的人是不到这个山中的,所以这个山不出名。1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水始怒,卷石皆跃对名利、官场的厌恶对如此美景无人欣赏的遗憾【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需用提示的方法探究。第一空:通过异课勾连法可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是“飞奔的马”之意,故可推导出“猛浪若奔”的“奔”意为“飞奔的马”;第二空:把成语“管中窥豹”的“窥”意思迁移到“窥谷忘反”的“窥”中去即可。管中窥豹:从竹管里看豹。窥:看。“窥谷忘反”的“窥”也是“看”之意。第三空:水始怒:水的气势变得很盛。故选B。第四空:负势竞上:(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伸展。上:名词作动词,向上伸展。根据用法类似推测可知,“树”也为名词作动词使用,可译为“种树、植树、栽树”。1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意为“从铁索湾到观音洞,道路狭窄并且旋转曲折,奇特的景象开始没有了”可知,“仄而旋”和“奇始尽”是并列关系,说的是风景的两方面变化,需要停顿;而“从湾至观音洞”则是地点,作状语,需停顿。故可停顿为:从湾至观音洞/仄而旋/奇始尽。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1)从:跟,随;流:流水;飘荡,任意东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2)非:不是;不至:不到;著:出名。15.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前四空:从甲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知,作者认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写出了水流的湍急;从乙文“水始怒,卷石皆跃”可知,“水始怒”是从正面描写水流的湍急,水的气势变得很盛。“卷石皆跃”则从侧面写出水流之急,拳头大小的石头都开始跳跃。后两空:从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此文还抒发了作者对名利、官场的厌恶;从乙文“奇僻之士,游小西天、上方者,日取道焉,而遗之睫前,是可叹也已”对可知,作者觉得,人们每天都去很远的地方,而失去了眼前的美好景象,是使人感慨的一件事情啊!表达了对如此美景无人欣赏的遗憾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乙:从葫芦棚往上,石阶立刻就变得危险,天空开始夹在两峰之间。从云会门进入,山开始变得美丽纤细,水的气势变得很盛,拳头大小的石头都开始跳跃(意思是:水流的气势很盛,把拳头大小的石头都冲击的飞跃起来)。到了铁索湾,危险的程度加深。从铁索湾到观音洞,道路狭窄并且旋转曲折,奇特的景象开始没有了。山都是纯钩的创刃,把山划分为两边,行走一百多步,则太阳的东西方向变了;走数十步,则山岭的背部变了;走几步则是石头的形态外表发生了变化。陡峭的山崖如同外城城墙竖立着,而且背着阳光,所以不能种植树木;瘦削而有姿态,所以不美,也不鄙拙。山石经过雨水的洗涤,霜雪的打磨和雕刻,不擅长而修饰,山石的趣味是最高的。石洞中有很多年老的僧人,或许住到了八十多岁,听说有客人来了,都竞相出来看。向导说:“年老的僧人没有见过仕宦之人。”问起青曹,则说:“是我的宗主。”年老的僧人微笑着闭上了眼睛,就像我所见到的这山石一样。不是采药、砍樵的人是不到这个山中的,所以这个山不出名。奇特怪异的人,游小西天、上方的那些人,每天都在上路(意思是说:每天都去很远的地方),而失去了眼前的美好景象,是使人感慨的一件事情啊!(三)请对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问题。(19分)【甲】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1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用拟人的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夕阳西下时手拄杖藜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的雨后村舍之景。17.请简要分析甲诗“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1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③臣每屏去吏卒

④臣亦不觉流涕1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2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2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4分)【答案】16.D17.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了红蕖香味之细腻。18.考虑,想到只,只是常常眼泪19.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20.①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节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21.作者在写作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解析】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D.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选项表述错误;故选D。17.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诗句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鸟是白色的,花是红色的,“白鸟”在翻飞,“红菜”在照水,这是从从视觉写色;“细细香”指红菜的香气绵长,运用同感的手法从嗅觉写味,使视觉、嗅觉相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藻”是近景,这里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法写景。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藻散发幽香,属于静景。这里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藐,这是俯视角度。这里采用了俯仰结合的方法写景。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藻香气之细腻。这里运用叠词来写景。结合分析概括答题即可。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料想,想到。②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③句意: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每:常常。④句意:我也忍不住落泪。涕:眼泪。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昔”为状语,本句省略主语,“不信”为“其言”的谓语,故在“其言”后有停顿,“之”为常见的句尾标志词,故在“之”后有停顿,所以断句为: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①空明:形容水的清澈;盖:原来是。句意: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②乏:缺少;犹:还。句意: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2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乙]文内容可知,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乐天派”;根据[丙]文“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可知,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他也落泪。根据“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可知,苏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据此分析,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丙]我从颖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四)名著选段阅读(11分)造反者①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②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③“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④周恩来盘腿坐在小炕桌前,把电报推到一边。他动手替我起草一个旅程。写完以后,他交给我一张纸,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⑤“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他说,“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⑥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⑦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⑧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时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⑨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接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义,产生了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⑩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已是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回国后立即在广州与孙逸仙会合,后者当时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合作,准备发动国民革命。⑪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进行了北伐,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周恩来当时是个年方二十八岁的青年,并未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在工人阶级中间也很少活动经验。他和一些著名的上海工人领袖终于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纠察队,在法租界弄到地方给两千名干部进行秘密军事训练,把毛瑟枪偷运到市里,训练了三百八十名枪手,这是上海工人所有的唯一的武装力量。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共产党下令举行总罢工,使上海全部工厂都停闭,又把六十万名工人派到革命的路障后面去,这是他们一辈子中第一次被组织起来,最后取得了胜利。有五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了,编成六营革命军,“人民政府”宣布成立。⑫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次政变。⑬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⑭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减)22.【梳理·跟随斯诺看周恩来】请根据文本,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填写。斯诺至苏区报道,周恩来欢迎他的到来并为他起草详细的旅程建议。斯诺与周恩来谈话,观察到他(1),使斯诺惊讶。斯诺从相关人士及自己的了解中发现“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因为具有文学天赋且在南开靠奖学金维持学业的周恩来,在之后的人生中,周恩来(2)。(结合相关经历补充)斯诺与周恩来走在安静的乡间田埂时看到周恩来的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使斯诺感到(3)。23.【联想·跟随斯诺看其他领袖】根据段落⑥中画横线句,完成下列要求。(4分)段落⑥中写道:“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红星照耀中国》中还写到哪些传奇式的领袖人物?请任选两名,谈谈他们的传奇表现。24.【设计·言语中的人物】段落③、段落⑤是周恩来所说的原话,请你从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处,从语气、重音上进行朗读设计,阐明理由。(4分)【答案】22.(1)虽然五年不讲英语却能在缓慢中保持准确(2)一九一九年学生运动,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去法国后,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回国与孙逸仙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时,奉命去上海组织工人罢工(3)亲切(敬佩)23.贺龙在国民党报纸上被称为“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在哥老会的名声遍及全国;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毛泽东从小富有反抗精神,敢于与父亲斗争为自己争取权益;他在长沙剪辫子、参军,自修学习;组织新民学会,考察湖南现状;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在北大图书馆工作,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彭德怀九岁离开家庭闯荡社会,当过放牛娃、矿工、学徒,十六岁参军走上革命道路;他艰苦朴素、严于律己,领导平江起义,建立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他身体健壮、行动迅速,喜爱孩子、善待士兵。朱德出身贫苦、读过私塾,考过科举,在蔡锷部队学了很多军事技术;他做过云南省警察厅长,之后与毛泽东一起组建红军第四军;他天性极端温和,喜欢运动和读书。24.示例一:段落③中“任何”、“都”重读,体现周恩来所代表的共产党对斯诺来访问的真挚欢迎,整体语气平和而自信,体现周恩来的温和性格和对苏区氛围的自信。示例二:段落⑤中“但是”、“完全”、“非常”进行重读,表现了周恩来对斯诺的极大尊重和对苏区各项活动内容的自信,整体语气坚定自信,体现周恩来的温和性格和高修养。【解析】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第一空,结合⑥段“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概括可得:虽然五年不讲英语却能在缓慢中保持准确;第二空,结合⑨段“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⑩段“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已是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回国后立即在广州与孙逸仙会合,后者当时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合作,准备发动国民革命”、⑪段“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进行了北伐,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等内容直接作答即可。第三空,结合⑭段“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