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1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2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3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4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又被贬到汝州后,在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后的总结。作者从横侧、远近和高低等方位细致地对庐山进行了观察,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的面貌,并借此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印象,以及要想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此山遮蔽的道理。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题西林壁》。2.体会诗人观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重点】3.从诗句中学会如何细致地观察和表达大自然的奇特,感受作者的思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正确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难点】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谈话导入,了解题壁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连续观察,语文要素之一就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这一课中有三位大诗人带我们走进学观察课堂。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看看他又是如何进行观察的【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猜这是谁的朋友圈?没错,是老师我的,在学校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那些有趣的发现和感悟会分享在我的朋友圈中。可是古人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他们如何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呢?写信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用时太长了。写在书上也是一种好方法。还有吗?没错,我们还可以和苏轼一样题写在墙壁上,这样的形式在宋朝非常流行叫做题壁诗。人们的提笔诗就像咱们今天的朋友圈一样。2.解诗题一起来齐读诗题。同学们,你们能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试题目的意思吗?小提示:按照谁在哪干什么的顺序来说,会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性。3.联系生活有同学说苏轼把作品题写在了庐山脚下,成为一段佳话,我游览风景名胜区的时候,可不可以也和苏轼一样在墙壁上题写作品呢?孩子们当然不可以,时代在变化,规则也在变化,在景点随意乱涂乱画,可是违法行为我们绝不可为。(二)学习新课1.知诗人师:苏轼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一的要求,认真思考回忆旧知。我们之前学过苏轼的那些作品?生: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和《惠崇春江晚景》。三年级下册又学习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欣赏苏轼,对他的诗词记忆深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苏轼的资料卡吧!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达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师:如果做了充足的预习工作,我们给苏轼的名片设计内容更加丰富,更有趣味。2.读古诗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二的要求,自由练习朗读古诗。准备好了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注意横。岭和峰都是后鼻音,朗读古诗要发音准确。(2)再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美。①找古诗停顿。《题西林壁》是一首七言绝句,一般在读的时候是223节奏。②找古诗韵脚。峰、同、中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g。ong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读的时候要悠长而绵延,古诗就是通过读韵脚读出韵律美。(3)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方法个人展示读古诗,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师适时点评。3.明诗意师: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是否对诗歌的意思产生了困惑呢?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理解古诗词我们可以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三的要求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师:老师对同学们交流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理解古诗词,我们可以利用中是借助插图查阅,词典联系,生活实际,以及独自扩词等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习任务三的要求试着梳理古诗大意吧。生梳理古诗大意4.品诗句(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同学们,庐山风景秀丽,天下闻名,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庐山的呢?请你拿起笔来圈一圈。

预设:6个角度,分别是横、侧、远、近、高、低①辨析“岭、峰”师:请同学们根据图片,体会岭和峰的区别。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连线题吧。高耸入云的山峰。延绵起伏的山岭。【教师在黑板绘画峰、岭图】师:为什么同样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指导学生以手为工具,通过把各手指的排列想象成岭和峰的区别】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就可以体会横看侧看的不同感受到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庐山进行的观察了。②指导朗读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古诗,读的时候“峰”要加强音量,“岭”要夸张延长。注意读出山岭的绵绵之感和山峰的高亢之一。③关注“各不同”师:横看成岭侧成峰。除了这两种角度,作者还对庐山进行了哪些角度的描写呢?预设: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④借助图片,拓展想象,感受变化多端的庐山景色。师:(出示各种不同的庐山景色图)如果你就站在庐山前,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会看见怎样的庐山呢?展开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站在

处看,庐山

师: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景色也不一样。这正如我们之前学的《画杨桃》这篇课文所说“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如果让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庐山的不同姿态,你想到了哪个词?预设: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师: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庐山的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吧。生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小结:苏轼在庐山游览时于天山南山北山上山下全都看了一遍,他的观察可真细致,如果我们用心思考认真观察,就有可能揭开世界万物的奥秘。那庐山的真面目,苏轼了解到了吗?生:没有师:难怪他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回答吗?生1: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所以就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生2: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5.悟诗情(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师:苏轼明明是身在庐山,为什么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生: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师:是的,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诗人正身处在庐山之中,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身在山中。要想看清庐山真正的面貌,那就必须跳出来,只有身在山外,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师:看景如此,对事对人呢?生活中的你曾经有没有为一件小事和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闹意见?当时的你是怎样的心情呢?生谈感受师:那你是否因为这件事就觉得他是一个坏人了呢?生:没有。。。师:身处事情之中难免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只有跳出来才能看到事情本来得面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你从这两句诗中收获了什么感悟或者明白了什么道理?预设: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3)了解写作背景师:同学们你们的评价很投入,坐姿也很端正,所以老师要和你们分享一个关于大文豪苏轼的小故事。苏轼是北宋时期完全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可是他的一生却并不顺利经历两次被贬,在动身前往庐山之前,苏轼更因为著名的乌台诗案入狱三个多月,出狱以后他被贬谪到了黄州,暗中发誓再也不在山中作诗。可是途中看到庐山秀美的景色,我们这位可爱的词人便文思泉涌,兴致高涨,一口气创作了七首诗。而这首题西林壁正是七首诗中的总结之作。师:苏轼的文学成就高,他的书法也练就得炉火纯青。你们看这就是苏轼题写在西林寺藏壁上的这首诗,请你来评价一下他的字吧。生:苏轼的字苍劲有力,端庄大气。师:我们要想写好古诗,字迹工整美观必不可少,更不能有错别字,请同学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看一看在这首古诗中哪个字最难写最容易出错呢?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没错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字。师:缘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右上角是相互的互少一横,要写好撇折与横撇,对于其他的四个生字,对同学们来说小菜一碟,但是书写的时候也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它们写美观写工整。三、延伸总结1.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来过庐山,也用自己的诗句写下庐山不同的美。教师引读:(1)瞧,李白站在庐山远眺,看到了一道瀑布,气势磅礴,赞叹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2)初夏,白居易走近庐山的大林寺,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桃花,有感而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3)一代伟人毛泽东勇攀庐山高峰,站在仙人洞题写到: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4)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的脚下,抬头仰望,啊!庐山竹影几千秋,山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2.同样一座山在不同的诗人眼中有不同的美。苏轼与其他游览庐山的人不同,在沉醉于千姿百态、云蒸雾罩的美景的同时,还能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告诉我们面对问题,不可深陷其中,只有站在客观的角度,才可把握全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生活中就处处充满学问。请同学们用你这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吧。四、作业超市1.认真工整临写《题西林壁》,制作书签2.拼读故事,感受诗中哲理,为诗配画题字。3.朗读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感受题壁诗的魅力。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主要设置了四个板块,分别是解诗题、读古诗、品诗句、悟诗情。并用四个学习任务将不同板块穿插联系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