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_第1页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_第2页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_第3页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_第4页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中国古代朝代概况一、先秦时期/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约公元前21世纪早期——前3世纪后期(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1.虞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定国号为“夏”,禹的儿子启打败伯益,自己当王,从此以后王位世袭2.桀:夏朝最后一位王,残暴无道,被商汤推翻。夏朝灭亡。(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1.商汤击败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2.商朝第十九位王盘庚把国都迁到殷。因此商朝又称为“殷商”或者“殷”。3.纣:商朝最后一位王,残暴无道,被姬发推翻。商朝灭亡。(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周部落姬发击败纣王,灭亡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打进都城,西周结束。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史称东周。3.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所以把周平王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把周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前期属于春秋时期,后期属于战国时期,但东周灭亡时(公元前256),战国并未结束。因此,东周并不等于春秋战国。(四)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春秋时期”因为孔子修订了鲁国的史书《春秋》而得名。2.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战国时期”因刘向编写《战国策》而得名。2.战国时期诸侯连年征战,并以兼并战争为主。主要存在七个强大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3最后秦国消灭了其他六个国家,统一了中国.二、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后期——公元3世纪早期(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从此以后,中国各个朝代的帝王都称自己为“皇帝”。2.秦朝统治残暴,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打进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1.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被称为“汉高祖”。2.汉初主要帝王: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吕后执政、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3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逼小皇帝刘婴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三)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1.汉朝王室的子弟刘秀击败王莽,恢复了汉朝的天下,定都洛阳。2.西安在西边,洛阳在东边,史称“东汉”。“西汉”、“东汉”合称“两汉”。3.东汉政权到公元220年被曹魏取代,东汉就此灭亡。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早期——6世纪末(一)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1公元220年,曹丕推翻东汉,建立魏国。2.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3.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帝,建立吴国(二)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1.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魏王禅让,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国,正式统一了三国。3.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把晋朝赶到了长江以南,西晋结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进入东晋时期。(三)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南方: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1.公元317年,司马睿迁都建康(今南京),历史上称为“东晋”。西晋后期北方陷入了混战,先后出现过16个大大小小的政权(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这段时期又被称为“东晋十六国”。2.东晋于公元420年被刘裕推翻,进入南朝时期。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进入北朝时期。(四)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北朝(439—581)南朝(420—589)1.南北朝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说这个时期中国处于一个大分裂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先后出现过好几个朝代。2.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3.南朝:从刘裕推翻东晋,建立宋朝开始,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四、隋唐五代时期:公元6世纪末——10世纪末(一)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1.公元581年,北朝的北周皇帝把皇位禅让给杨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西安。公元589年,隋朝攻打南朝的陈,灭亡了陈朝,统一了中国,南北朝结束。2.隋炀帝杨广发动对外战争,兴修水利,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农民起义和贵族叛变。3.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把皇位禅让给李渊。隋朝灭亡。(二)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唐朝前期主要帝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2.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3.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党争、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问题不断,907年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1.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又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其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2.中原地区先后出现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统称“五代”;其他地区出现过大大小小十多个政权,统称“十国”。五、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元):公元10世纪早期——14世纪中后期(一)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1.北方契丹族建立,开国皇帝为耶律阿保机。2.辽朝统治者不断学习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建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3.辽朝实行“蕃汉分治”,分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二)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1.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2.北方出现了辽国(契丹人)、西北方出现了西夏(党项人)。3.公元1127年,出现“靖康之耻”,金灭北宋。(三)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1.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2.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仿照汉字楷书字体创造了西夏文字。3.1227年被蒙古所灭。(四)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1.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2.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既是社会组织,也是军事组织,还是地方行政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兵农合一。3.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五)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1.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皇室子弟赵构逃到临安称帝,史称“南宋”。2.南宋时期北方的金国时战时和,后期连蒙抗金。3公元1276年,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掉了南宋。(六)元朝(公元1276年—公元1368年)1.公元1276年,灭南宋,实现了统一2.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六、明清时期:公元14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一)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1.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2.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3.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二)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1.1616年,\t"/item/%E6%B8%85%E6%9C%9D/_blank"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t"/item/%E6%B8%85%E6%9C%9D/_blank"后金。2.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t"/item/%E6%B8%85%E6%9C%9D/_blank"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t"/item/%E6%B8%85%E6%9C%9D/_blank"大清。3.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t"/item/%E6%B8%85%E6%9C%9D/_blank"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t"/item/%E6%B8%85%E6%9C%9D/_blank"清兵入关。定都北京。4.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t"/item/%E6%B8%85%E6%9C%9D/_blank"袁世凯诱使清帝\t"/item/%E6%B8%85%E6%9C%9D/_blank"溥仪逊位,颁布了\t"/item/%E6%B8%85%E6%9C%9D/_blank"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阶段特征及发展概况政治方面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以商朝最为明显。2.以血缘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是一种贵族政治和血缘政治。(宗法制、分封制、世官制可体现)3.地方权力较大,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外服、分封制可体现)4.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君主权力受到一定制约。(国人暴动)▲主要制度: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国野制经济方面1.生产力水平较低。(表现:以木、石、骨工具为主,青铜农具极少)2.实行集体劳动。(表现:农业实行集体农耕;工商业是工商食官)3.土地国有。4.青铜铸造发达。5.赋役方面实行劳役地租。▲主要制度:井田制、工商食官制度思想方面1.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表现:商朝事事占卜;周王称天子)2.民本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文化方面1.青铜文化繁荣。2.系统文字形成:甲骨文、金文。二、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转型、大动荡、大发展、大交融时期)阶段特征及发展概况政治方面1.社会环境与政治局面:(1)传统秩序崩溃: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2)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2.变革与转型: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1)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分封制逐渐瓦解,开始设立郡县)(2)由原始民主传统到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君权)(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举荐与军功爵制出现)3.社会阶层:(1)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2)士阶层活跃。经济方面1.生产力: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2.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生产方式:小农经济逐渐形成。4.赋税制度:由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5.工商业: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出现。6.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兴起。思想文化1.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3.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出现学术下移。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形成。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政治方面1.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1)总体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社会较为稳定。(2)秦汉后期均出现农民大起义。(3)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流民问题严重;东汉后期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4)东汉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汉承秦制,有所创新。▲秦朝(1)中枢机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2)地方管理:①郡县制;②县以下设乡、里、亭负责基层治理;③建立文书制度。(3)官员选拔与管理: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上计制。(4)监察制度:御史大夫掌监察。▲汉朝(1)中枢机构:①汉承秦制,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③东汉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加强皇权。(2)地方管理: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③东汉后期地方形成州郡县三级制(3)官员选拔与管理:①察举制与征辟制;②上计制。(4)监察制度:①中央——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②地方——刺史制度。3.社会阶层(1)西汉初年出现“布衣将相”的局面。(2)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经济方面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1)农业:①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确立和推广。③汉代田庄经济兴起。④屯田制出现。(2)手工业:比较发达,领先世界(丝绸、瓷器)(3)商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经济政策(1)秦朝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2)西汉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打压商人限制商业发展、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2)两汉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限田、度田)思想方面1.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思想文化专制。(1)秦朝焚书坑儒。(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适时调整思想统治政策:逐渐形成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思想统治政策。(以儒学为主导)(1)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霸道)(2)汉初:黄老之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占据主导。(帝道)(3)汉武帝后:儒学占据主导。(王道)文化方面1.秦朝统一文字2.汉代科技(造纸术等)文学(汉赋)史学(史记)进一步发展。对外交往对外交往扩大,丝绸之路开通。(真正意义上的对域外的文化交流正是从秦汉开始)◆先秦时期第1讲远古社会与传说时代第一版块:课程标准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一)旧石器时代1.特征:打制石器;群居生活;渔猎和采集;元谋人、北京人学会用火。2.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二)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2.特征: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逐渐村居;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3.代表性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二、原始社会组织的演进(从生产关系演变的角度)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1)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1)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私有制逐渐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逐渐形成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三、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1.三皇时代: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2.五帝时代:据《史记》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部落或联盟首领。传说黄河中上游炎、黄两部落结盟,繁衍出华夏族,炎、黄二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此时代首领继任方式为禅让制,中华大地上邦国林立,一些邦国已出现各类建筑和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一个多元统一体。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完整性。第2讲夏、商、西周的更替与制度第一版块:课程标准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了解三代的更替。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夏代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2.政治制度(1)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政治制度:夏王为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职官与机构;中央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落对地方进行间接统治。3.灭亡:夏桀暴虐无道,为商汤所灭。二、商代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朝几经迁都,后定于殷(今河南安阳)。2.政治制度:(1)王位传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出现宗法继承现象。(2)官僚体系: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3)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3.灭亡: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率众伐纣,牧野一战,商朝灭亡。三、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2.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内容:周天子将土地、人口等分封给亲族、功臣等,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各级贵族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同时承担各种义务。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及文化影响力;诸侯国独立性较大,埋下了地方分裂的隐患。(2)宗法制:①内容: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的君臣隶属关系。②影响:利于防止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上的纷争,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宗法思想影响后世深远。(3)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西周政治制度及其联系(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和分封制的工具。)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1)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3.西周后期的统治与灭亡:(1)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为东周的开始。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一、国野制周初被分封的诸侯率本族人到达封地,建立一个军事据点。据点当时称“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是地方的政治中心,贵族及其同族成员居住其中,称为“国人”。居住在“野”的人为“野人”,亦称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原住民,包括殷商等部族的后裔和其他地方迁徙来的居民。国人主要义务是当兵作战,缴纳少量的产品作为军费。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以商朝最为明显。(2)以血缘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3)地方权力较大,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三代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第3讲商、西周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第一版块:课程标准了解商和西周的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第二版块:知识清单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一)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商周)1.生产工具:以木、石、骨制工具为主,青铜农具极少。2.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形成北粟南稻的空间分布。3.土地制度:井田制(1)概念:统治者将土地划分为如“井”字的田,分公田、私田,土地不得买卖转让。(2)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3)组织形式:集体农耕。(4)瓦解:春秋战国。(二)工商业1.制度:工商食官(商品生产和交易受官府严格管控;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2.表现:(1)手工业:青铜铸造是商、西周手工业生产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多用作礼器,象征身份地位。(2)商业:①商代出现商人和货币(贝币)。②西周时期出现了关税。(三)城市和居民1.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2.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和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3.先秦以来,我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商、西周时期的思想1.商人重占卜,神秘色彩较浓厚。2.西周神秘色彩减弱,出现朴素德治、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理性精神。(敬天保民)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青铜文化繁荣。2.形成成熟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大篆。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一、井田制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孟子概括中过于规范化、理想化的成分(如公田位于正中),而仅将井田制理解为一种反映上古农村生产公社情形、行用于平旷原野、比较整齐划一的田制,则它的曾经存在应当可以肯定。——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4讲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第一版块:课程标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政局概述1.列国纷争(1)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又分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5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时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2.民族关系(华夏认同):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二、经济变革(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逐渐形成(在单位面积内采取一切办法提高产量的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农用动力史上的一次革命)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生产方式:由集体农耕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评价:①进步性:比较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国家的赋税来源;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②局限性: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较为脆弱;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较大的封闭性和狭隘性。4.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逐渐形成。5.赋税征收:由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1)鲁国“初税亩”(2)齐国“相地而衰征”6.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二)手工业:1.发展表现:进入铁器时代,铁器广泛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2.制度突破:战国出现私营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二)商业1.发展表现:工商业繁荣,出现私商,货币广泛流通,出现商业中心城市。2.政策: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政策形成。三、政治变革:变法运动1.目的:富国、强兵、集权。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典型代表——商鞅变法(1)措施:(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方面)废分封,行县制,县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2)评价: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之国力迅速上升,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1.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2.由原始民主传统到君主专制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魏国李悝变法:选贤任能;维护君主权威;“废沟洫”,发展农业;强化军队,推行“武卒制”。2.楚国吴起变法:推行法治,打击旧贵族势力,削弱大臣威权;耕战并重,加强军事训练。二、各国变法的共同之处1.各国变法的核心:富国强兵、集权2.指导思想:法家思想3.基本精神:国家主义、功利主义。4.核心共同点:(1)对外:鼓励耕战,实现富国强兵。(消除外部压力)(2)对内:加强集权,削弱内部分权势力。(打击旧贵族)三、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的地位1.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古代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自然经济的基础和核心。2.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1)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保护——必要性(2)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可能性第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第一版块:课程标准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传统秩序逐渐崩溃)(1)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礼崩乐坏。(2)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视。(4)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这一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二、主要派别(一)儒家1.孔子儒家思想核心(1)政治:①仁——人际之间的仁爱、友爱、和气(自觉道德教化)。儒家思想核心②礼——据“周礼”,按宗法制、分封制来遵守等级秩序。③德——德政,以德治民,民本思想。(2)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3)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创办私学,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局面。(4)伦理观:性相近。(5)哲学观:中庸之道。★文化贡献:晚年整理“六经”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做出重要贡献,后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经典。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2.孟子(1)人性论:性善论;(2)政治: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义利观:先义后利,重义轻利。3.荀子(1)人性论:性本恶;(2)政治:礼法并施,隆礼重法、先礼后法;实行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3)哲学观:朴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小结:先秦儒学——以仁政、民本、道德教化为主;整体来讲,儒学是一门关注人、关注现世的学问。(二)道家1.老子(1)哲学思想:①朴素的唯物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法自然。②朴素的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2)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庄子(1)齐物论:万物齐一,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2)逍遥: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小结:由诸家流派关注的社会转向关注个人,寻求“人”自身的解放。(三)墨家(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墨子(创始人)1.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俭”“尚同”等。2.文化贡献: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四)法家(代表诸侯国君主、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1.思想主张:(1)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变法,与时俱进。(历史进化论)(2)治国方略:法、术、势的治国方略: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权势来震慑臣民。(3)政治制度: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4)伦理观:性本恶。(5)经济思想:奖励耕织、重农抑商(6)鼓励耕战。2.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五)阴阳五行家邹衍(代表人物)1.哲学观:相生相胜理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2.历史观:五德终始说(“\t"/item/%E4%BA%94%E5%BE%B7%E7%BB%88%E5%A7%8B/_blank"五德”是指五行木、\t"/item/%E4%BA%94%E5%BE%B7%E7%BB%88%E5%A7%8B/_blank"火、\t"/item/%E4%BA%94%E5%BE%B7%E7%BB%88%E5%A7%8B/_blank"土、金、\t"/item/%E4%BA%94%E5%BE%B7%E7%BB%88%E5%A7%8B/_blank"水所代表的五种\t"/item/%E4%BA%94%E5%BE%B7%E7%BB%88%E5%A7%8B/_blank"德性。“\t"/item/%E4%BA%94%E5%BE%B7%E7%BB%88%E5%A7%8B/_blank"终始”指“五德”的\t"/item/%E4%BA%94%E5%BE%B7%E7%BB%88%E5%A7%8B/_blank"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古代的三种历史观1.历史退化论:孔子、老子2.历史进化论:法家3.历史循环论:阴阳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一、认识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1.儒学是显学,在当时社会影响大。(儒家的礼仪等级、道德教化受统治阶级青睐;儒家治学严谨,著书立说修经明史,占据了学问的制高点;注重教育,人才众多)2.儒学没有被各诸侯国统治者所采纳。(提倡德治、礼仪、王道的儒家不适合诸侯国变法图强的需要;儒家思想崇尚守旧复古,不利于变法改革)二、诸子思想之间的关系1.存在区别:例如:(1)墨家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法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2)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贤治”等等2.相通之处:例如:(1)诸家思想目的都想重建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2)儒家的礼法并用与法家的法治的相似性(3)民本思想在诸家思想的反映三、诸子百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1.文学艺术(1)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订。汇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2.科学技术(1)指南针:发明司南。(2)天文历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星表。◆秦汉时期第1讲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设,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速亡的原因。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秦的统一1.条件客观条件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主观条件励精图治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策略得当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2.过程(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征南方: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3)击匈奴:在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3.巩固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地方制度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文书制度经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基层治理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法律颁行法律4.意义(1)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3)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二、秦朝的暴政1.赋役沉重: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伐繁重。2.法律严苛: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陈胜、吴广起义(1)时空: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2)评价:建立“张楚”政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2.秦的灭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一、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涵(1)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的一种,指皇帝个人独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3)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就得到加强。2.原因(经济)小农的分散性、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治)秦朝建立,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理论)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3.认识:虽然专制集权,但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强大的制度基础。二、全面看待秦朝的法律秦律被称为“中国第一律”,主要是因为:其一,秦律由秦人的部落习俗发展而来,形成了秦国律,进而形成大一统国家的秦朝律,成为汉以后各代法律的蓝本;其二,秦律创建了较系统的法律名词术语,立法方面有较高的技术和创新精神,对其后各代法律影响深远;其三,秦律司法体系完善,司法检验的制度和方法也比较完善。当然,秦律作为中国第一律,还带有与生俱来的早期性、地方性及野蛮性特点。秦律是商鞅变法的产物,亦根植于秦文化。秦人立国后,其习惯法开始成文化,并先后吸收了周人的礼法文化,并改法为律,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法文化。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由地方性的法律转化为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的法律。秦的司法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具体体现在:一是司法文书化,正规的诉讼过程和审讯过程都要求有文字记录;二是法官法吏制,尊奉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理念,要求法官断案依于法;三是从司法实践中产生了最初的律学,律学主要功能就是解释具体法律规则和法律名词术语。《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问答》正是秦代律学成果的表现和律学出现的标志。第2讲两汉的统治与边疆民族关系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西汉(一)西汉初年的统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文景之治”(1)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二)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强盛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三)西汉的衰亡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时间: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二、东汉(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建立:公元23年,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光武中兴”(1)措施:①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整顿吏治;节省开支。②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2)结果: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二)东汉的衰亡1.东汉中期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正直官员抨击时政,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2.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3.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三、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汉武帝积极稳固边疆,开拓疆域)1.与匈奴关系的演变:(1)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蛋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3)东汉初,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2.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1)行政区划: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2)管理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移民屯垦: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仅在公元前119年就一次性移民70余万人;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第3讲两汉的制度沿革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第二版块:知识清单总体特征: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一、中央官制1.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宰相权力;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2.东汉:尚书台地位上升,成为核心机构。二、地方管理制度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日益严重2.汉武帝时期:(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2)设立刺史,巡视检查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3)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3.东汉末:(1)刺史发展为州牧,成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地方独立性大增。(2)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三、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战国至汉初的军功(才干)授爵制,于两汉时期形成察举制、征辟制。1.含义:察举制(由地方官察访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中央)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公开征聘人才)2.依据:品行和才能,以品行为主。(主要科目有孝廉、秀才等科目)3.内容:分为常科和特科。4.评价:适应和平时代的选官需求;但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四、官员的监察与考核1.监察:中央——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以御史大夫为首)地方——刺史(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周设刺史1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监察地方)2.考核: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四钱谷人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第三模块:知识拓展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1.典型表现和总体趋势:不断改革中枢机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明朝废丞相)2.削弱相权的典型手段:(1)近臣外朝化;(2)增加宰相人数;(3)剥夺宰相部分权力。3.皇权不断加强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限制君主权力的方式。如廷议、封驳、言谏等,也有精神思想层面的限制,如儒家的民本、德治、天人感应等思想。4.特别注意:趋势是就历史总体而言,具体到某个朝代,会存在皇权羸弱的特殊情况,如魏晋。二、辩证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有利于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消极:皇权的过度膨胀容易导致专断失误,不利于激发官员队伍的活力,从而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第4讲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出现耦犁;播种工具耧车。(2)耕作方法:二牛抬杠法、代田法。(3)水利灌溉:白渠、龙首渠。2.土地制度与政策:(1)面对土地兼并,汉朝实行限田。(2)西汉出现屯田。(3)东汉初实行度田。3.赋税制度:(1)田赋——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2)人头税——算赋、口赋★西汉赋税特点:田赋较轻,人头税较高。4.户籍管理:编户齐民。二、手工业1.发展概况:丝织业进一步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东汉瓷器制作技术成熟,出现青瓷。2.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商业1.商业概貌:西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2.商业政策:重农抑商(1)汉初抑制富商大贾,重征商税,限制其经营范围,打压商人社会地位。(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铜等的生产和销售。(3)汉武帝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增加收入。(4)汉武帝实行算缗告缗,对商人征收财产税,鼓励告发隐瞒财产的商人。政治意图:打压商人、控制商业规模、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意图:增加官府财政收入。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统治,抑制了商业的发展。第三版块:知识拓展★认识中外文明交流之路——丝绸之路(1)范围:陆上丝绸之路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向西经河西走廊,过西域三十六国,过康居、大宛、大夏,过安息、条支后至大秦。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2)发展过程:唐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以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3)功能:不仅是东西方贸易往来之路,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之路。(4)影响:对外:①中国商品得以大量出口;②传播了中华文明(日本、东南亚、中亚深受影响);对内: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内容(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第5讲两汉时期的思想与文化第一版块:课程标准了解汉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认识汉武帝尊儒学为正统思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汉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1.概念:是道家思想的发展,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2.原因: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吸取秦高压统治教训。3.结果:巩固了政权,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王国问题、边患问题等)(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有为)(1)原因: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社会潜伏着危机)(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3)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①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②主要内容:主张目的具体内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君权神授”加强君权,使君权神圣化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制约皇权“天人合一”指天和人同类想通;“天人感应”指天和人能相互感应,如果统治者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人间。“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董仲舒的新儒学将君权神圣化,使儒家思想朝着宗教化、神圣化的方向发展。(4)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提高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用人方面:重用儒士。③教育方面:中央办太学,地方郡县设相应官学;以“五经”为教科书。(注意:汉武帝尊崇儒学,但并非只重儒学,同时也没有禁绝其他学说)(5)本质:仍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与秦朝焚书坑儒本质相同,但手段不同,汉武帝手段更为高明和隐蔽,通过功名利禄的引诱来达成其目的)(6)影响:(1)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官方主流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2)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3)民族交融与思想统一相互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二、两汉的文化(一)史学成就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笔法不虚美、不隐恶,文字精炼生动,为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巨著。2.《汉书》:东汉班固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西汉时期历史。(二)文学成就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三)科技成就1.医学:(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4)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4.农学:《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一、与先秦儒学比较汉代儒学的不同1.内容构成:汉代儒学以先秦儒学为主体,并吸收其他多家思想。(大统一、专制集权→法家;天道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道家、阴阳家)2.内容侧重点:先秦—仁政、民本思想、德政;汉代—天人感应、三纲和五常、君权神授、大一统;3.地位:先秦—仅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虽为显学,但是不受统治者重用);汉代—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4.性质:先秦—儒学更是一门有关人的、关注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学问;关注现世(敬鬼神而远之)汉代—儒学制度化,成为专制集权的工具;带有神学色彩(君权神授)。二、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1.佛教: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2.道教: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阶段特征及发展概况政治方面1.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1)除西晋短暂统一外,国家大分裂,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2)门阀士族崛起,把持政权。2.选官制度:形成九品中正制以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3.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经济方面1.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不断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思想方面1.思想活跃,玄学盛行;2.佛教、道教快速发展,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文化方面文化成就辉煌(文学、书法、绘画、雕刻、数学、农业、地理等均有重大发展)民族关系出现民族大交融(1)西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2)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风俗文化。二、隋唐时期(高度繁荣与空前开放的时期)阶段特征及发展概况政治方面1.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1)总体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安定。(2)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3)唐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期出现农民大起义。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官僚政治日益成熟;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1)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管理:隋到唐初为州县二级制,后发展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设立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科举制选拔;吏部考核官员(4)监察制度: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经济方面1.封建经济全面繁荣。(1)农业(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成熟)、手工业、商业成就(飞钱、柜坊出现)辉煌。(2)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2.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土地制度:均田制(天宝年间走向崩溃)(2)赋役制度:租庸调→两税法3.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思想文化1.实行开放包容的思想文化政策2.三教并行,出现融合趋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3.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唐诗、楷书各体、草书怀素与张旭、“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文人画出现鼻祖王维、造纸术外传、火药运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羁縻政策占据重要地位)对外交往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魏晋南北朝第1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该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政权更迭(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魏: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仍用汉国号,史称蜀汉,简称汉。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2.西晋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63年司马昭灭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灭亡:316年,西晋为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迭: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四朝与之前的吴和东晋皆定都建康(今南京),合称六朝。2.士族的崛起: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称为士族。以琅邪王氏为代表的北方高门,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南朝后期,士族门阀势力逐渐衰弱。(三)十六国与北朝1.政权更迭:东晋统治南方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主要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分裂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五个王朝合称北朝。2.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开始改革。内容:迁都洛阳,改籍贯;着汉服,说汉语,冠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二、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交融的高潮期)1.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少数民族卷入西晋内战并逐渐主导局势,最终灭亡西晋。2.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进行封建化改革:(1)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所建,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在长期的混战和接触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差异慢慢缩小,但隔阂依然广泛存在。(2)北魏孝文帝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2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经济与文化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该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制度创新1.中央官制:尚书台变为尚书省,并增设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制并未形成)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中央在地方设置中正官,按能力、家世、品行分上、中、下三级九品选拔人才。(2)标准:品行、才能、家世(后来实际主要以门第选官)。(3)方式:评定举荐授官。(4)评价:①初期适应了当时选拔人才的需求,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②选拔标准不够客观,中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况,无法选拔真正人才。★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门阀政治:(1)含义: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逐渐衰落。(2)兴起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③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3)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评价: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缩小了选官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整体素质,不利于长远的统治。二、经济发展(一)农业1.土地制度:北魏推行均田制(1)含义:国家将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有一定限额,土地不许随便买卖。(2)特点:农民只有使用权;受田农民要服兵役、徭役。★认识:均田制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还有经历长期战乱后,需要恢复发展生产。2.赋税制度:租调制租为田租(交纳粮食),调为户税(主要交纳绢、布),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二)江南的开发1.背景:(1)社会环境: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2)自然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3)西晋末年起大量北民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4)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2.表现: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产量增加;手工业领域明显进步。3.影响:江南地区逐渐开发,南北差距缩小;许多南方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三、思想文化:兴盛、多元与整合(一)思想:1.三教并行与合流(1)佛教:两汉之际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盛行,同时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2)儒学:受到佛、道冲击的同时,也受其影响,有了新发展。(3)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本土宗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2.玄学: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3.范缜朴素的唯物思想:(1)代表作:《神灭论》(2)主张: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二)文化1.文学:风格各异(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2.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书圣”王羲之)3.绘画:进入自觉阶段(专职画家、“以形写神”、顾恺之)4.科技:南朝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一、中国古代的屯田制(西汉—明清)1.概念:国家组织的开垦土地的制度,三国时期曹魏最为典型。为解决军粮问题,曹操组织了民屯与军屯。民屯由国家拨给土地,按军事编制组织和保护生产,免除徭役,国家还备有耕牛,供给种粮。军屯以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大规模的屯田,不仅满足了军粮供应,对稳定辖区内的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都有很大的助益。不过屯田政策与社会上的土地制度无关。军事行动减少,屯田存在的意义也逐渐淡化。至咸熙元年(264),屯田之事基本结束,当年所谓的“公田”成批转入权贵、豪强之手。——袁行霈《中华文明史》2.分类:军屯、民屯、商屯。★在实行屯田制的时期,自耕农、半自耕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二、正确认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全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一时期,皇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战乱频仍。……它介乎秦汉和隋唐之间,这一时期具备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两大经济文化高潮间的过渡时期,是第二次经济文化高潮的准备时期。——摘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地位述论》总结:魏晋南北朝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经济基础:江南地区的开发2.制度基础:三省制、选官制度、均田制、租调制等3.文化观:南北文化的融合4.民族观:民族大交融◆隋、唐与五代十国第1讲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局与民族关系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隋朝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天下重归统一。2.建设成就(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灭亡:618年,隋朝暴政而亡。二、唐朝(一)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建唐,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全国的统一。(二)唐朝前期的统治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节俭、纳谏等政策,唐初出现了历史少有的开明之局,史称“贞观之治”。2.武则天的统治——“贞观遗风”公元690年,太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史书评价其有“贞观遗风”。3.“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采取选贤任能、发展生产、改革吏治与兵制等措施。唐朝经济发展,社会空前繁荣,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三)唐朝中后期的统治1.安史之乱(1)原因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概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2.唐朝后期的主要问题:(1)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此局面延续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的统治。(2)宦官专权(3)朋党之争(牛李党争)(4)农民起义:875年,爆发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唐朝统治。3.走向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三、五代十国(其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1.概况:(1)五代:唐亡后的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2)十国: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顺应形势,革除五代弊政,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2.阶段特征:①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③虽然政局分裂,然统一是必然趋势。第三模块:知识拓展★唐朝的边疆民族关系1.政策: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进行笼络控制。2.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方式:(1)武力征讨,安定边疆。如打败东突厥(2)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3)册封和亲,加强交往。如册封渤海郡王、文成公主入藏3.概况:民族概况结果与突厥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其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①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②后来,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到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西突厥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②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与吐蕃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与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4.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朝“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了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第2讲隋、唐时期的制度沿革与创新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2.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具体政务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3.评价:(1)分散相权,彼此牵制,加强了皇权。(2)分工更明确,决策更严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3)摆脱了家臣色彩,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地方管理1.隋朝: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1)前期:沿用州县二级制。后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加到15道(半监察半行政),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2)后期: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掌握地方实权,形成藩镇割据。注意:藩镇数量众多,并非都对抗中央。三、选官制度1.概况:隋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增加武举和殿试,玄宗时期科举考试地位大大提升。2.含义: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3.依据:考试成绩(才学)4.评价:(1)积极:①与隋唐之前相比,是更加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②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④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⑤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⑥推动社会重学风气。⑦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较大影响。(2)局限:忽视品行。▲注:(1)唐朝时科举制还不太完善,考试前允许推荐和自荐。(2)科举并不是唯一的选官途径。四、监察与谏议1.监察(以唐为例):中央——御史台地方——分15道监察区,每道设监察御史(采访处置使)2.谏议: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第三版块:知识拓展一、认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成熟(以三省六部制为例)1.运作方式的成熟:出令—审核—执行,分工明确,程序严谨,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2.皇权在程序上受到一定限制(皇帝绕开三省直接发布重大诏令,被视为名不正言不顺)注意:这种限制不具备强制性,需要建立在皇帝自觉基础之上,在实际中,也存在皇帝绕过三省直接发令的情况,如唐代的“墨敕斜封”官。二、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西方在18世纪以前对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赐官制,政党分肥制。导致任人唯亲,结构性腐败,引起周期性政治震荡的问题。科举制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唯才是举,体现出“机会均等”原则,适应了资本主义启蒙时期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于是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第3讲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一版块: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经济发展、区域开发等方面的新成就。第二版块:知识清单一、农业(一)发展的表现1.生产工具的进步: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2.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二)赋役制度1.唐前期: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田制上延续北魏均田制,赋役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①租:田租,每年向官府交纳的定量谷物②调:户税,交绢或布③庸:交纳绢、布代替徭役(纳庸代役)2.唐中后期: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1)时间:唐中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