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资治通鉴·唐纪》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用法

、以及特殊句式。②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特点和语言。③明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体会作者做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学习目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糜。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作品及风格: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代表作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等。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代表作《戏答元珍》《画眉鸟》等。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代表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五代史伶官传序

序传伶官五代史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往往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五代的历史,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里指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写作背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的一些弊病越来越严重,社会上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担心五代动荡混乱的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编撰成共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欧阳修作此序是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欧阳修主要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朝,真宗即位之初尚能勤于政事,历史上有“咸平之治”的美誉,但“澶渊之盟”以胜求和,输岁纳币,换取和平。在位后期更是沉迷封禅且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仁宗在位42年之久,先是对辽作战失败,增输岁币;继而任用范仲淹变法,企图改变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现状,但以失败告终。欧阳修作此史论文显然是鉴古喻今,以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盛衰之理全在人事的道理,并以此来警醒在位的统治者。学习任务一沉潜文本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理:道理。岂:难道。原:推其根本,推究。(动词)所以:……(的)原因。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之:代词,代指这个道理。句首发语词,议论和抒情并行。第一段的发语词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开头以“呜呼”这一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感情基调。“盛”一“衰”与一“得”一“失”相照应,领起下文。下文便以“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来论证论点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矢:箭立:推立,扶持约为:订立盟约,结为

以:连词遗恨:遗憾其:语气词,表祈使,一定乃:代词,你,你的无:通“毋”,不要

梁志

契丹深仇大恨,意气十足,发愤图强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庙:指宗庙,祭祀祖先之所。这里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从事:官名,泛指属官,古今异义;少牢:古代祭品,一猪一羊。补充:“太牢”,即牛羊猪全备。牢:祭祀用的牲畜盛以锦囊:状语后置,“以锦囊盛”。而:表承接,然后前驱:在前面开路及:等到

而:表承接,然后详细叙述了庄宗继承晋王遗命的经过。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方:当,正当。以组: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函:盒子,活用为动词,用盒子装。以成功: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之盛:多么旺盛。“之+形容词”,“之”作副词,多么。可谓:固定结构,可以(说)称得上。一夫:一人,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晚上。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及:等到。顾:看。所归:所字结构,所到的地方。即不知应该到哪里去好。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方、及、未及几个时间词表示了什么?表示了时间之快,盛衰只在转瞬之间,形象的勾勒出盛衰需要不断努力,也为下文议论铺垫。足以反映唐庄宗在治国理政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发生叛乱后,表现了庄宗出逃的仓促和军心的涣散,天下叛乱后君臣不知所归,勾勒出庄宗“失天下”狼狈形象。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至于:到了。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愿以死相报

何其:固定结构,多么地。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迹:迹象。引申为原因

自于:出自于,由于。兴:使……兴旺。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指李存勖喜好音律,宠用伶人,以至自傅粉墨与伶人共戏于庭。第3段:以对比渲染庄宗由成到败的巨大反差,阐明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2,3段):紧承上文,分别引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说明立论的根据。引古训作答,点明庄宗之得失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同时,引出下文的结论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第三部分(第4段):从上文“盛”“衰”处进一步阐发,引出教训,总结全文。举:都

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溺,沉湎、无节制。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①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以反问句的形式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庄宗盛衰的鲜明对比,揭示“成败之迹,由于‘人事’”的道理,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最后总结全文,概括由盛而衰的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文本细读①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文本细读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立论,提出盛衰由人事的观点,引出下文。第二部分(第二、三段):通过庄宗盛衰的鲜明对比,揭示成败之迹,由于“人事”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部分(第四段):总结全文,概括由盛而衰之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论说:“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②探究本文选择论据和叙例比例:(1)分析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根据课下注释的时间,为庄宗做一个简单的履历表。父死---接受三矢---继父遗志913系燕父子以组923函梁君臣之首92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②探究本文选择论据和叙例比例:(2)找出第二段有关箭的动词,这样写有何用意?得天下得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又是为了什么?明确: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得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生动而传神地刻画了一个身怀遗命、立志报仇、冲锋在前、励精图治的君主形象。原因: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③探究本文议论语言的特色,学习论证语言。(1)反问句。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岂……欤?”“抑……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2)感叹句和对称句运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抑扬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③探究本文议论语言的特色,学习论证语言。(3)善用动词,描摹出人物神态。在群雄割据的乱世,年仅24岁的李存勖承袭晋王爵位,背负着父亲李克用临终前的三条遗命,他凭借过人的军事天分,更兼亲临战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平定北方并开国称帝。其威风凛凛、风头无两之势,恰如欧阳修文中所言“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然而登上帝位之后,他罔顾民生凋敝,耽于享乐,猜忌忠臣,重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甚至亲自登场,和众优伶共戏于庭,以致身死国灭,沦为后世笑柄。作者强烈情感的副词,如当作者行文至庄宗迫于叛军势力而和大臣断发誓天、泪落沾巾时禁不住发出感慨“何其衰也!”“何其”二字中包含了作者的无限惋惜。③探究本文议论语言的特色,学习论证语言。(4)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句式灵活文章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综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文章语势波澜起伏。开篇亮出观点,突兀而起,随后阐发立论根据,叙述“晋王三矢”故事,节奏为之一缓;第3段写其成败反转,涉及论述核心,语势猛然一升,先写其成,慷慨激昂,达到高潮,后写其败,仓仓皇皇,语势紧迫;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再举其盛衰不同,从另一角度阐发教训,并以反问作结,余音袅袅,启人深思。清代学者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1、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论据的叙述要有侧重点,详略得当,为观点服务。3、论证语言要有力而生动,可适当运用反问句、感叹句,对偶句恰当运用可以起到意料之外作用。议论文写作启示学习任务三:目的、主旨思考: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因为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