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及答案)_第1页
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及答案)_第2页
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及答案)_第3页
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及答案)_第4页
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衡阳县四中2024-202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4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觐见文帝时,宠臣邓通对其无礼。申屠嘉回府后,召邓通诣丞相府,准备杀邓通。恰好文帝的使节召邓通入宫,才使邓通得免一死。由此可见,当时A.亟需澄清吏治 B.朝廷党争激烈C.皇权岌岌可危 D.丞相位高权重2.1846年以后,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丈夫坚决反对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对外政策,逼迫帕默斯顿辞职。她在位后期,转向保守党并同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结为至交,积极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这表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A.内阁地位得到巩固 B.国王仍有较大影响C.政体发生明显变化 D.国王权力得到加强3.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左拾遗刘栖楚进谏指责穆宗每日上朝时间较晚,即位未几恶德布闻,并称自己身为谏官而不能规劝皇帝为善,自请碎首以谢君王。而当年年底,穆宗升刘栖楚为谏议大夫,以表彰其勇于进谏的行为。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藩镇势力空前强大C.君权受到制度监督 D.纳谏成为圣君标志4.如表所示为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和发展进程(部分)。由如表可知,英国文官制度()1805年英国财政部开始设立事务官。1830年英国其他各部也相继设立事务官,以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社会事务管理问题。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为文官制度启动奠定了基础。1854年英国议会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又称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该报告奠定了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基础。1855年帕麦斯顿内阁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试。1870年颁布了关于国家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补充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A.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影响 B.发展过程历经曲折C.使复杂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D.主导政党政治发展5.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A.抵御欧美列强侵略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遏制国内民主革命 D.加快推进政治变革6.浙江嘉善同善会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慈善机构,曾规定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附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不予资助。这一规定A.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B.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C.具有鲜明教化特征 D.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7.加尔文宣称:“上帝允准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世间所处地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该主张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C.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D.不利于发挥新教的教化作用8.如表所示为第八、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订的法律数量统计情况(单位:部)。从中可以看出()届数时间(年)数量第八届1993~199810第九届1998~200373第十届2003~2008115A.“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贯彻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C.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逐步加快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9.《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蒙古)每个驿站都有一个高大、美观的宅院,使臣便居住在这里这种宅院的房间里陈设着华丽的卧榻,上面铺着丝绸质地的被褥,使臣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已经预备齐了。即便是一个国王到了这里,看见这样的住宿环境也会觉得很舒适、满意。”该记载体现出蒙古驿站的重要功能是A.军事驻防 B.基层治理 C.中外交流 D.皇帝行宫10.下图为油画《圣女贞德》,讲述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农家姑娘贞德揭竿而起,宣称上帝召唤她来拯救法国,她的号召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尽管贞德后来不幸牺牲,但在贞德的鼓舞下,英国人被驱逐出法国,法国人开始树立起“法国人的法国”的观念。这反映出百年战争A.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B.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推动了法国的近代化转型 D.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11.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1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变化。美国“策略”的变化说明1949年暂时不承认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0世纪50年代初拖延讨论美国操纵联合国否决机器,通过了“延期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整个50年代都遭到美国否决1961年“重要问题”提案美国提出:代表……需要2/3多数票通过才可解决。自十六届联大起又继续把中国阻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达十年之久1971年双重代表权美国主张,“在处理中国代表权问题时,联合国应当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都是存在的”A新独立民族国家支持恢复中国代表权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C.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D.美国自身经济实力不断遭到削弱13.马可.波罗记载了元代纸币发行之初情况:“盖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由此可见,当时A.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B.中国市场物价持续走低C.纸币信用良好且使用广泛 D.中西经济交流十分活跃14.雍正晚期,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晚期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得益于A.“康乾盛世”的来临 B.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政府的与民休息政策15.隋文帝废除了北齐、北周时期地方官自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地方官的任免权由吏部负责,对之前所辟自州都、郡县正以下官吏,仅名之日“乡官”,“不知时事”。隋文帝的做法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能 B.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C.意在减轻百姓的负担 D.加强了对基层的治理16.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共52分)17.罗马帝国与元帝国都是当时疆域广袤的帝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项目罗马帝国元帝国地方制度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元朝)……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法律建设《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归纳罗马帝国与元朝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地方管理方面的相似之处。并指出罗马和元朝法律形成发展演变的趋势。(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制度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材料一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一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摘编自左岫们《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空喊着民族主义,其理论也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套民族理论体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内战、航日战争等原因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国民政府在某种程度地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但其阶级本性又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理论发展等过程中最终背弃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终连同自身走向灭亡,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差两国对待民族群体的差异及其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袁隆平(1930—2021),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于是,他通过一点一点地观察、寻找、研究,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杂交稻亩产量。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80年代以来,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造福全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也是全中国人的梦想。袁隆平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全人类之福。——摘编自吴双江《袁隆平:初心依旧,梦想不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身上体现的可贵品质。20.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学校建校时间校训山东大学1901年“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出自孟子与荀子名言)厦门大学1921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出自《周易》中南大学1952年“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出自王阳明、顾炎武)深圳大学1983年“自立、自律、自强”(20世纪80年代民主征集产生)牛津大学(英)1096年“上帝乃知识之神”(拉丁语,出自《圣经》)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法)1794年“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为拿破仑所定)柏林洪堡大学(德)1810年“哲学家应当改变世界而不只是思考世界”(出自马克思)庆应义塾大学(日)1858年“独立自尊,笔比剑强”(源自创办人近代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上表为部分中外大学的建校时间与校训的相关信息表,从表中提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衡阳县四中2024-202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4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觐见文帝时,宠臣邓通对其无礼。申屠嘉回府后,召邓通诣丞相府,准备杀邓通。恰好文帝的使节召邓通入宫,才使邓通得免一死。由此可见,当时A.亟需澄清吏治 B.朝廷党争激烈C.皇权岌岌可危 D.丞相位高权重【答案】D【解析】【详解】局题意可知,丞相有诛杀皇帝宠臣的权力,说明丞相位高权重,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丞相位高权重,不能说明需要澄清吏治和党争激烈,更不能体现皇权岌岌可危,排除ABC项。故选D项。2.1846年以后,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丈夫坚决反对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对外政策,逼迫帕默斯顿辞职。她在位后期,转向保守党并同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结为至交,积极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这表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A.内阁地位得到巩固 B.国王仍有较大影响C.政体发生明显变化 D.国王权力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当时英国女王可以逼迫外交大臣辞职,也可以支持首相的殖民侵略政策,这说明当时国王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不是国王的权力得到加强,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英国国王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内阁地位的巩固,排除A项;当时英国的政体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项。故选B项。3.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左拾遗刘栖楚进谏指责穆宗每日上朝时间较晚,即位未几恶德布闻,并称自己身为谏官而不能规劝皇帝为善,自请碎首以谢君王。而当年年底,穆宗升刘栖楚为谏议大夫,以表彰其勇于进谏的行为。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藩镇势力空前强大C.君权受到制度监督 D.纳谏成为圣君标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而当年年底,穆宗升刘栖楚为谏议大夫,以表彰其勇于进谏的行为。”可得出谏官主要是对皇帝进行劝谏,而皇帝正是受这一制度约束,而最后表彰他的行为,反映出君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监督,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藩镇势力,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如表所示为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和发展进程(部分)。由如表可知,英国文官制度()1805年英国财政部开始设立事务官。1830年英国其他各部也相继设立事务官,以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社会事务管理问题。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为文官制度启动奠定了基础。1854年英国议会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又称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该报告奠定了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基础。1855年帕麦斯顿内阁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试。1870年颁布了关于国家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补充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颁发的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A.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影响 B.发展过程历经曲折C.使复杂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D.主导政党政治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和发展进程(部分)”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805年到1870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演进,英国文官制度逐步确立,这说明英国文官制度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文官制度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情况,未涉及文官制度的作用,所以“使复杂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英国文官制度主导政党政治发展,且英国文官制度主张政治中立,排除D项。故选A项。5.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A.抵御欧美列强侵略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遏制国内民主革命 D.加快推进政治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慈禧试图通过改革考试制度来挽救统治危机,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考试制度并不能抵御欧美列强侵略,也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C项;其并不想加快政治变革,排除D项。故先B项。6.浙江嘉善同善会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慈善机构,曾规定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附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不予资助。这一规定A.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B.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C.具有鲜明的教化特征 D.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附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不予资助”可知,那些不遵守教化的人不能享受慈善机构的资助,这就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因而材料中慈善机构的规定,带有明显的教化特征,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慈善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因此也不能得出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属于教化范畴而非法律,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故选C项。7.加尔文宣称:“上帝允准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世间所处地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该主张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体现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C.反映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D.不利于发挥新教的教化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世间所处地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教强调个人奋斗的重要性,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A项正确;材料与勤俭节约生活的态度无关,排除B项;理性主义同启蒙运动有关,排除C项;材料与新教的教化作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如表所示为第八、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订的法律数量统计情况(单位:部)。从中可以看出()届数时间(年)数量第八届1993~199810第九届1998~200373第十届2003~2008115A.“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贯彻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C.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逐步加快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第八、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订的法律数量不断增多,说明我国的法制体系日益完善,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新中国的法制发展,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方略是否得到全面贯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不是民主水平,排除B项;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9.《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蒙古)每个驿站都有一个高大、美观的宅院,使臣便居住在这里这种宅院的房间里陈设着华丽的卧榻,上面铺着丝绸质地的被褥,使臣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已经预备齐了。即便是一个国王到了这里,看见这样的住宿环境也会觉得很舒适、满意。”该记载体现出蒙古驿站的重要功能是A.军事驻防 B.基层治理 C.中外交流 D.皇帝行宫【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使臣便居住在这里这种宅院的房间里陈设着华丽的卧榻,上面铺着丝绸质地的被褥,使臣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已经预备齐了”可知驿站的功能之一是接待外来的使节,所以该记载体现的蒙古驿站的重要功能是中外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驿站在中外交流方面的重要功能,而非军事驻防、基层治理和皇帝行宫的功能,排除ABD项。故选C项。10.下图为油画《圣女贞德》,讲述的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农家姑娘贞德揭竿而起,宣称上帝召唤她来拯救法国,她的号召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尽管贞德后来不幸牺牲,但在贞德的鼓舞下,英国人被驱逐出法国,法国人开始树立起“法国人的法国”的观念。这反映出百年战争A.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B.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推动了法国的近代化转型 D.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法国人开始树立起‘法国人的法国’的观念”可得出,百年战争增强了法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百年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近代化转型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由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11.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可得出国家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恢复与发展经济,培养干部,来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而不是精神文明,排除A项;民族融合在古代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变化。美国“策略”的变化说明1949年暂时不承认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0世纪50年代初拖延讨论美国操纵联合国否决机器,通过了“延期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整个50年代都遭到美国否决1961年“重要问题”提案美国提出:代表……需要2/3多数票通过才可解决。自十六届联大起又继续把中国阻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达十年之久1971年双重代表权美国主张,“在处理中国代表权问题时,联合国应当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都是存在的”A.新独立民族国家支持恢复中国代表权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C.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D.美国自身经济实力不断遭到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了同,美国从拒绝承认新中国到最后“联合国应当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都是存在的”,可以看出,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新中国最终重返联合国,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的态度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多极化无关,排除B项;经济不能体现经济实力,排除D项。故选C项。13.马可.波罗记载了元代纸币发行之初情况:“盖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由此可见,当时A.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B.中国市场物价持续走低C.纸币信用良好且使用广泛 D.中西经济交流十分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盖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是指的是纸币在社会中广泛地流通,信誉比较良好,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大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市场不好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密切,排除D项。故选C项。14.雍正晚期,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晚期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得益于A.“康乾盛世”的来临 B.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政府的与民休息政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在位期间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将原本的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有利于税银的稳定征收,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所以国库存银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得益于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B项正确;“康乾盛世”在康熙时期就已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内容强调赋税制度的变化对人口增长和国库存银的影响,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发挥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府没有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5.隋文帝废除了北齐、北周时期地方官自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地方官的任免权由吏部负责,对之前所辟自州都、郡县正以下官吏,仅名之日“乡官”,“不知时事”。隋文帝的做法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能 B.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C.意在减轻百姓的负担 D.加强了对基层的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隋文帝将地方官的任免权集中的中央,废除地方官员的官员任免权,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强化了对基层的治理,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效能的提高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排除AC项;藩镇割据是在唐朝出现的,排除B项。故选D项。16.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共52分)17.罗马帝国与元帝国都是当时疆域广袤的帝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项目罗马帝国元帝国地方制度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元朝)……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法律建设《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归纳罗马帝国与元朝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地方管理方面的相似之处。并指出罗马和元朝法律形成发展演变的趋势。(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制度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相似之处:建立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地方管理:行省制度。演变趋势:从习惯法到成文法;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不断调整。(两点)(2)制度:元朝行省制度论点: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元朝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个行省,从权力划分上看,行省长官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内部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从行省的划界上看,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这一做法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相似之处:依据题干中“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地方管理方面”并结合题干表格信息,从建立帝国手段、地方管理的角度进行归纳即可。趋势:根据材料“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可以得出,发展趋势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不断进行调整。小问2详解】制度:根据所学可以从古罗马或者元朝的制度入手,如元朝的行省制。论点:元朝行省制的建立影响社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从行省制的基本内容、权力设置机制、基本原则以及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的影响阐述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材料一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一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摘编自左岫们《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空喊着民族主义,其理论也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套民族理论体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内战、航日战争等原因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国民政府在某种程度地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但其阶级本性又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理论发展等过程中最终背弃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终连同自身走向灭亡,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差两国对待民族群体的差异及其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答案】(1)差异:美国不承认少数族裔群体权利,中国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美国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原因:美国:受到早期殖民文化的影响;美国是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移民国家;白人文化主导且根深蒂固。(任意两点)中国:中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等。(两点满分)【解析】【详解】(1)差异:根据“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得出美国不承认少数族裔的群体权利;根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出中国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根据“随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得出美国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根据“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得出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主要是受到早期殖民文化的影响;而且美国是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移民国家;白人文化主导且根深蒂固。而中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袁隆平(1930—2021),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于是,他通过一点一点地观察、寻找、研究,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杂交稻亩产量。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80年代以来,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造福全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也是全中国人的梦想。袁隆平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全人类之福。——摘编自吴双江《袁隆平:初心依旧,梦想不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身上体现的可贵品质。【答案】(1)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突破传统科技的束缚,推动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