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练习2月联合测验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练习2月联合测验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练习2月联合测验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练习2月联合测验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练习2月联合测验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绝密★启用前2025年广州市白云区高三模拟练习2月联合测验试题语文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节文化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化,千百年来备受国人珍惜。古人云“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同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最佳方式就是摧毁其原有的文化。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是因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春节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我们可以吸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春节文化有两大核心:一是敬祖,二是祈福。敬祖的本质是寻找情感和文化上的“锚定物”,你之所以与这群人关系亲密,与那群人关系疏离,均由“祖”这个锚定物来决定。一个民族若是失去了锚定物,就会失去发展方向,陷入痛苦和迷惘。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曾写过一本小说《根》,反映美国黑人失去“祖先”的痛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也曾诞生过“寻根文学”,也是在寻找这样的锚定物。如果所敬之祖是血缘上的共祖,就会产生血缘层面的认同,表现在春节习俗上,就是“走亲戚”。如果所敬之祖是文化层面的祖先,就会产生文化认同,其表现就是“过大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我国有56个民族,在血缘上具有多元性,在文化上具有统一性,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基础。春节文化的第二个核心是祈福。这里的“福”不能单纯理解为“幸福”,它指所有美好事物的集合。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是人们活着的需求,更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永不止步地追求美好生活,就像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一样,这是其民族性格养成的基础。中国人所祈之“福”,不单是一人、一家之福,还包括家国天下之福,这是中国历史上国破家亡的教训使然。儒家知识分子的谆谆教诲,让中国人很小就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进而具备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是借助迎春仪礼展开的家国教育活动。迎春礼在汉代就已成熟,《后汉书·祭祀志》云:“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骑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汉代迎春礼是天子之礼,是由天子或天子委派的大臣主持的国家祀典。春代表着气温回升,天地万物从冰冻中苏醒过来,焕发生机,欣欣向荣。春代表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就是迎接希望,春节是中华民族迎接希望的节日。全球化时代,春节还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文化生态多样性。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达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集大成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发扬好春节文化,对于防范文化工业入侵,维护国家民族文化安全具有战略价值。(摘编自彭恒礼《春节文化的当代传承》)材料二: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成为世界性节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也对做好春节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对春节在当下的承续问题作出学理性的思考,其中如何看待春节在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就是问题之一。春节的变与不变都是客观存在,正是因为春节有始终“不变”的主题,才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正是因为其应时而“变”、与时俱进,才能几千年来传承不衰。春节的“不变”是因为它是在农耕文明、宗法家族制度下形成的,感恩、庆贺、祈福的主题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虽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跨越了农业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宗法家族制度也已消失,但这三个主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乃至集体无意识,潜藏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的精神需求。春节的变是由其属性所决定的。春节本质上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生活方式会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事实上,我们回溯春节的历史,就会发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如张贴门神、年画的习俗,从最初画在门上,到南北朝时期画在桃木板(仙木,桃符)上,再到宋代出现木版年画,然后到上世纪90年代出现机器印刷的年画。1949年后,城镇中的公房因为只有一扇大门,没有办法张贴一对门神,所以这一习俗也就逐渐衰微了。民俗具有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属性,表现为外在的生活方式和内在的文化意蕴。春节属于民俗文化,其变是绝对的、必然的,但变的只是部分形式,变的过程往往是由民众的自发选择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并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春节的主题(内核)始终未变,因为春节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呈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摘编自郑土有《时代变迁中的春节民俗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走亲戚”的春节习俗是人们对血缘上的共祖的敬仰;“过大年”则体现人们对文化层面的祖先的认同。B.春节文化不仅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化,更在吸纳了其他文明成果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C.春节在农耕时代宗法家族制度下形成的始终“不变”的主题,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乃至集体无意识。D.人们张贴的门神、年画经历了由简陋到精美再到衰微的过程,这与社会发展同频,体现了春节习俗的变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让中国人从小就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古人在春节期间借助迎春仪礼展开家国教育活动。B.材料一引用《后汉书·祭祀志》中的记载,具体解说了汉代春节的迎春仪礼举行的时间、地点、祭祀对象和祭祀形式。C.中国现在已经跨越了农业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宗法家族制度也早已经消失,但这些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春节的变化。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春节习俗的内在文化意蕴,除此之外,材料二还论述了这一习俗的生活属性和文化意蕴之间的关系。3.下列选项,通过描写春节习俗来体现春节“祈福”主题的一项是()A.绿浮一盏菖蒲酒,红煞两株安石榴。——樊增祥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C.人日已过还谷日,梅花开尽见桃花。——王渐逵D.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杜文澜4.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形成了许多诸如网购年货、云拜年、电子红包、集五福、旅游过年、电子庙会等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年俗。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种新变化。5.如何认识春节文化的当代价值?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麦粒金吴昌勇①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麦田的耳语是枝头鸟雀啁啾,是淙淙溪流里稀疏的蛙鸣,是老农蹲在田坎上磕打烟袋锅的闷响。②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③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④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就有了新的色彩。平铺在川道,抑或斜挂在山腰的麦田,如一方堰塘,回流着花草的原香。乍暖还寒,随着日头在地平线两端划出一轮弧线,氤氲在空气中的香型,也悄然发生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变化,或清爽,或浓郁,或提神醒脑,或宁心静气,幽幽花香浸润着正在发蔸的麦苗,麦田的幸福时光就这样惬意悠然。⑤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他们最先嗅到窖藏在大地深处的醇香,比开坛的老酒更能调动他们就着春光微醺的冲动。⑥天气一日日转暖,麦田慢慢潮热起来,纤细的秸秆如一条条竖立的堰渠,将养分源源不断地向上泵吸——麦穗即将从大地宫腔里娩出,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让蓝天白云和日头看清楚小麦的婴儿面孔。⑦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如勇士般挺起脊梁,它们要做五谷的王者,要在五月的麦田掀起金黄金黄的麦浪。庄稼人习惯将麦穗称作麦梢,在他们眼中,这些大山深处修竹般挺拔的小麦,是他们富养在地里的株株果木,麦收时节,一垄麦田就是一方金灿灿的果园,每一个枝头都会挂上麦粒饱满的果实。⑧阳光是最好的染料,它们要为翠绿的麦穗着色,要让嵌入穗身的麦粒在无边的熔炉里淬火,冶炼,锻造出纯金的质感。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梢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细长的麦叶在摆动,它们架起风箱,让炉火烧得更旺,大地滚烫的砧板上隐约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比春雷的鼓点更要密集,热烈,有节奏。这一刻,知了停止歌唱,树叶凝神屏气,溪水放缓流速,梢头的麦芒如支支将要离弦的箭,自天空射向大地,迸发着道道金光,又好似自麦田伸向天空的长矛、金戈和铁戟,闪耀着簇簇夺目的光芒,棱角分明的麦穗此刻披着一身金黄的铠甲,好似目光灼灼的勇士,等待着阳光在麦田里点兵。⑨芒种前后,田边的草木为杏黄的麦田勾上一道绿边,如一个吊坠,斜挂在大地的颈项。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每一粒泥土,每一片麦田,每一声蝉鸣都是这金色的一部分,就连老农的笑容都被映得金黄。⑩风吹麦浪,季节终于为这些镀金的麦粒提取了一个生动的词——麦粒金。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次写到“蛙鸣”“蝉噪”,有展现时令特点的目的,也有借物抒情的意图。B.麦子从“一枚枚新芽”到“一株麦苗”最后长成“镀金的麦粒”,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力顽强的歌颂。C.第⑦⑧段写促使麦穗变成金黄的力量,有金黄的阳光,汹涌的热浪,也有庄稼人的富养,农人的汗水。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春天到夏天,从雨水到芒种,用节气的变化展现麦子的成长过程。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③段将麦苗拟人化,用“脾性”、“耐心”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麦苗对春雨的期待。B.第⑦段短句、长句交错运用,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具有节奏感。C.第⑨段表现麦田金黄,先采用衬托手法,以草木绿写麦田黄;再采用通感手法,以号角、欢呼、轰鸣突出金黄。D.本文语言情感饱满,全文虽然没有使用感叹句直接抒情,但读者依然能从生动的描绘中感受到浓烈的情感。8.有人评价这篇散文具有诗意美,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诗意美?9.本文的题目“麦粒金”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简要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馀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除南清河太守,平原郡有妖贼刘黑狗,构结徒侣,通于沧海。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裴云:“得民誉者非至公。”佑答言:“若尔,黄霸、龚遂君之罪人也。”后有敕,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迁左丞,行徐州事。徐州城中五级寺忽被盗铜像一百躯,有司征检,四邻防宿及踪迹所疑,逮系数十人,琼一时放遣。寺僧怨诉不为推贼,琼遣僧,谢曰:“但且还寺,得像自送。”尔后十日,抄贼姓名及赃处所,径收掩,悉获实验,贼徒款引,道俗叹伏。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节选自《北齐书·循吏》)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郡中旧贼A一百余人B悉充C左右D人间善E恶及长吏F饮人一杯酒G无不即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推求,与《屈原列传》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推”含义相同。B.一时,指短时间,与《孔雀东南飞》中的“蒲苇一时纫”的“一时”含义相同。C.至公,科举时代为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文中意为最公正。D.岁,岁星,后为年的别称,有岁月之意,亦可指人的年龄。文中指年景,农事收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很赏识他,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B.房延佑任乐陵郡太守,路过济州,裴献伯问他外界的反应,他将百姓的评价反馈给裴献伯,裴献伯深以为然。C.在徐州城中五级寺铜像失窃案中,寺院的僧人起先抱怨苏琼不为他们追寻贼人,但最后僧人与百姓都对其叹伏不已。D.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但因苏琼的上表,在两淮地区遭灾时,商人得以往来,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2)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苏琼为官的特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松江王安石宛宛虹霓堕半空,银河直与此相通。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鸥鹭稍回青霭外,汀洲时起绿芜中。骚人自欲留佳句,忽忆君诗思已穷。【注】①此诗当为治平三年(1066年)春作者在杭州与两浙漕运使王胜之的酬和之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半空中的虹霓,突出其宛宛形态之美,它与银河直通,气象开阔。B.颈联写鸥鹭盘旋,青雾迷蒙,绿草摇曳,汀洲时隐时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C.尾联写作者被松江景色之美感染,从而引发诗情,却感叹自己才思不及友人。D.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借助不同感官体验,绘声绘色,描画出一幅动态立体图。16.颔联借用数字突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简要说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而只剩下寒烟衰草的两句是“,”。(3)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不仅以其清新高雅的形象为文人墨客偏爱,还因其美丽的花朵而广受赞誉。谈及写桂花的诗,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可谓①。但是你是否对这句大家熟知的诗句产生过疑惑:时令在春,何来桂花呢?关于王维笔下的“春天盛开的桂花”,历来②,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从文学艺术表现的角度进行解释,诗中桂花开在春天纯属诗人超自然的想象。就好像世传王维在他的名画《袁安卧雪图》中,还画了“雪中碧绿的芭蕉”,这是抒情、是寄意。有人从古汉语文字通假的角度解释,【甲】,而是“桂华”,也就是月光的意思。春夜,月光洒满空山,既通顺也很有意境。“花”和“华”在古籍中也经常出现通用的情况。如古中国自称“华夏”,这里的“夏”是“大”的意思,【乙】,“华夏”就是“好大一朵花”。【丙】,诗中的桂花是四季桂,这种桂花每年2月、5月、8月、11月都会开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八月开的秋桂。但很快就有植物学家出来反驳:“四季桂”是后人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是科技的产物,唐代没有四季桂。王维笔下那枝开在春天的桂花,究竟是确有其花,还是美丽的想象?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也不必为此③。留一点美好的想象,不是更好吗?18.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1.下列选项与“王维诗中的桂花是四季桂”这一观点犯了相似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伤害?请回答“是”或者“不是”。B.我答应你昨天来修门铃,可每次按门铃都没人开门,我就走了。C.或者不采用他的意见,或者采用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D.海明威的作品一天读不完,所以《老人与海》一天读不完。22.文章结尾处的“不是更好吗?”起到了什么作用?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赤壁的舟是要去泛的,泰山的顶是要去登的,老杜的诗、易安的词,也是要去读的。没有“诗和远方”,内心就不能够安静。你认为呢?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B2.B3.D4.①这些新年俗体现了春节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人们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创新和适应,为春节增添新的活力和乐趣。②但这些新年俗所包含的感恩、庆贺、祈福等内在文化意蕴没有“变”,它所呈现的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5.①春节的敬祖文化,本质是寻找情感和文化上的“锚定物”,让国民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在当代,继承和发扬春节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②春节的祈福文化表达国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代继承和发扬春节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追求。③春节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出新意,对防范文化工业入侵,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保证其生态多样性具有战略价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更在吸纳了其他文明成果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错误。从材料一“我们可以吸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集大成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知,春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它坚持了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在吸纳其他文明成果后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为了让中国人从小就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内容可知,迎春仪礼的直接目的并不是让中国人从小就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是迎接希望。而“儒家知识分子的谆谆教诲”,让中国人很小就明白这个道理。C.“但这些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春节的变化”错误。文中说的是并不影响到感恩、庆贺、祈福的三个主题,但春节的变是由其属性决定的,生活方式会随时代变迁发生变化,所以这些变化对于春节习俗的某些方面还是有影响的。D.“材料二还论述了这一习俗的生活属性和文化意蕴之间的关系”错误。材料二第三、四段论述了春节习俗的两种属性中,变的是外在生活方式,不变的是内在文化意蕴,但没有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菖蒲与石榴是端午的节物,描绘的是端午节的典型场景和习俗,并非春节。句意:绿色的液体漂浮在一杯菖蒲酒之中,两株石榴花开得异常鲜艳夺目。B.描写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和繁华热闹的场景,不是春节习俗。句意: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月光流转,整个晚上都能看到鱼灯、龙灯在舞动。C.只提及了人日、谷日等时间和梅花、桃花的景象,但这两句诗没有描写春节的习俗,未体现春节“祈福”主题。句意:人日已经过去,接着迎来了谷日,梅花已经凋谢,此时可以看到桃花盛开了。D.通过描写小年祭灶日“送神归”的习俗来表现人们对来年丰收和家庭幸福的祈求,符合通过描写春节习俗来体现春节“祈福”的主题。句意:聆听着千万条街道上鞭炮炸响的声音,趁着半夜时分,举行送神的仪式。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探究文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这些新年俗体现了春节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特点。春节本质上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生活方式会伴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网购年货、云拜年、电子红包、集五福、旅游过年、电子庙会等新年俗应运而生,表现出人们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创新和适应,为春节增添新的活力和乐趣。②形式变化但主题不变。虽然春节的庆祝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些新年俗所包含的感恩、庆贺、祈福等内在文化意蕴没有“变”,如云拜年依然表达了人们对亲友的祝福和关怀,集五福等活动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所呈现的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春节的敬祖文化,本质是寻找情感和文化上的“锚定物”,能让人们产生血缘和文化层面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基础。在当代,继承和发扬春节文化有助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②春节是中华民族迎接希望的节日,春节文化中祈福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代继承和发扬春节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追求;同时借助迎春仪礼展开家国教育活动,让中国人具备家国情怀,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努力奋斗。③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在传承发展中与时俱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对防范文化工业入侵,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保证其生态多样性具有战略价值。【答案】6.B7.C8.①语言美。文章语言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句式灵活多变,节奏舒缓。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词汇的点染,增加了语言的魅力,让文章潜藏着诗意之美。②意境美。文章摹物绘态,极具画面感,“积雪消融,麦生新芽”“秸秆竖立,穗尖初现”“阳光着色,麦浪翻滚”等,描绘了一幅幅时序图景,营造了美好、温馨、和谐的意境。③情韵美。作者笔下多种自然之物透着人的情味,氤氲着浓浓的爱的氛围,生命浸润着生命,物催生着物,生命之美令人喜爱,生命之力让人赞颂。浓情至理让人陶醉。9.①“麦粒金”,“金”指金黄的颜色,意思是“金黄的麦粒”。②“金”有“贵重”“金贵”的含义,成熟的果实来之不易,分量极重。③金贵的麦粒背后是时序的酝酿,是多种自然力量的呵护、浸润、锻造,是农人勤劳的劳作,所以“麦粒金”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成长的喝彩,对自然伟力的赞美(孕育生命),又有人生哲理意味,给人以启迪。【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力顽强的歌颂”错,麦子从“一枚枚新芽”到“一株麦苗”最后长成“镀金的麦粒”,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之美的喜爱,生命之力的赞颂。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通感手法”错误。“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此句运用的是排比和比拟手法,没有通感。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审美意蕴的能力。(1)分析其语言美文章语言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句式灵活多变,节奏舒缓。如“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句式长短结合,流畅自然;“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句式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运用诸多修辞手法,如“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麦苗在春光中舒展生长的状态,生动形象;“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运用比喻手法,把麦田比作母亲把新抽出的麦穗比作新生婴儿,写出麦子抽穗孕育麦粒的充满喜悦的情景;还有一些词汇的运用,如“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扑”字赋予麦穗以人的动作情态,写出新抽出的麦穗对阳光的渴求,极具表现力。这些句式、修辞、词汇的运用让文章潜藏着诗意之美。(2)分析其意境美文章摹物绘态,极具画面感,如“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积雪消融,麦生新芽”“秸秆竖立,穗尖初现”“阳光着色,麦浪翻滚”等,描绘了一幅幅时序图景,营造了美好、温馨、和谐的意境。(3)分析其情韵美描写麦苗复苏,“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描写麦穗初现,“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字里行间充满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作者笔下多种自然之物透着人的情味,氤氲着浓浓的爱的氛围,生命浸润着生命,物催生着物,生命之美令人喜爱,生命之力让人赞颂。浓情至理让人陶醉。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麦粒金”的“金”首先指麦粒金黄的颜色,“麦粒金”意思是“金黄的麦粒”。“金”有“贵重”“金贵”的含义,对于麦粒来说,成熟的果实来之不易,分量极重。首先它们要经受严冬的考验,“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它们要判断好节气,“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要经受阳光的炙烤,“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稍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麦粒由春到夏,春风、春雨、春雷、阳光、泥土、农人的汗水是呵护它们成长的重要力量,“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金贵的麦粒背后是时序的酝酿,是多种自然力量的呵护、浸润、锻造,是农人勤劳的劳作,所以“麦粒金”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成长的喝彩,对自然伟力的赞美(孕育生命),又有人生哲理意味,给人以启迪。【答案】10.BDG11.A12.B13.(1)赵颍仗着自己年纪大,竭力请求苏琼收留,苏琼于是把瓜留下,他把瓜放到大堂的梁上,始终不切开。(2)裴献伯因为先前的话,担心被苏琼陷害,而苏琼反而去为他申诉长期停滞(不能提升)的委屈/不得申雪的冤屈,议论的人都很称许苏琼的公平。14.①恪尽职守,治理有方②依法执政,清廉自律/不徇私枉法③心胸宽广,持平公正④广施恩义,为民请命【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郡中原有盗贼一百余人,苏琼把他们都安排在自己左右,民间的好事坏事甚至官吏饮别人一杯酒,苏琼无不立即知晓。“一百余人”是“郡中旧贼”的数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在“人”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充”的宾语为“左右”,所以应在“右”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饮”的主语为“长吏”,中间不应断开,“饮”的宾语为“饮人一杯酒”,所以应在“酒”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含义相同”错误。“审理/推求”;句意:州府长流参军审理此事。/推求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B.正确。均为“短时间”;句意:苏琼一下把这些全部释放回家。/蒲苇虽然一时坚韧。C.正确。D.正确。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裴献伯深以为然”错误。由原文“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裴云:‘得民誉者非至公。’”可知,裴献伯并不认同房延佑的话。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苦”,竭力;“致”,放;“竟”,最终。(2)“为”,被;“枉滞”,长期滞留的委屈;“尚”,赞许。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除南清河太守,平原郡有妖贼刘黑狗,构结徒侣,通于沧海。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可知,苏琼恪尽职守,治理有方。由原文“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可知,苏琼依法执政,清廉自律或不徇私枉法。由原文“后有敕,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克制,苏琼心胸宽广,持平公正。由原文“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可知,广施恩义,为民请命。参考译文: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三司的职位开建府署,以他为刑狱参军,经常对他加以勉励。并州曾发生抢掠案,州府长流参军审理此事,所怀疑的贼人在拷打下都已供认,只是没能起获贼赃。文襄交给苏琼命令他再加审理,于是另外查获到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得赃证。文襄大笑,对以前被误指为(被胡乱牵连为)贼的人说:“你们如果不是遇上我的好参军,几乎(差一点)被冤枉死。”苏琼出任南清河太守。平原郡有妖贼刘黑狗,煽惑徒众(招纳党徒),直通于沧海。苏琼郡内的百姓与那些人村落相邻,但无人牵连在内,邻近郡县的人因此深服苏琼的德行。郡中原有盗贼一百余人,苏琼把他们都安排在自己左右,民间的好事坏事甚至官吏饮别人一杯酒,苏琼无不立即知晓。郡中人赵颍,官至乐陵太守,八十多岁辞官归家。他摘了两只刚产的瓜,亲自送给苏琼。赵颍仗着自己年纪大,竭力请求苏琼收留,苏琼于是把瓜留下,他把瓜放到大堂的梁上,始终不切开。人们听说苏琼接受了赵颍馈赠的瓜,也想进献新摘的瓜果,来到门前,打听到赵颍送的瓜仍放在那儿,便相视离去。起初,苏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裴献伯用法严酷,而苏琼则以恩义养民。房延佑任乐陵郡太守,路过济州,裴献伯问他外界的反应,房延佑说:“只听到讲太守善,刺史恶。”裴献伯说:“得到百姓称赞的并不一定完全奉公为国。”房延佑回答说:“如果这样,黄霸、龚途就是你所讲的罪人了。”后来朝廷有诏,要州里各举荐清廉能干的官员。裴献伯因为先前的话,担心被苏琼陷害,而苏琼反而替他申诉长期不得提升的委屈,议论的人都很称许苏琼的公平。苏琼后迁任徐州行台左丞、行徐州事。徐州城中五级寺突然被盗走铜像一百个,有关部门查问搜检,四邻防宿以及有些被捕风捉影而受怀疑的,一共逮捕了数十人,苏琼一下把这些全部释放回家。寺院的僧人抱怨而且诉说不为他们追寻贼人,苏琼让僧人回去,并对他们说:“你们暂且还寺,得到佛像自会送来。”过后十天,了解到贼人姓名以及收存赃物的地方,直接去搜捕,人赃俱获,贼人全部供认,僧人与百姓叹伏不已。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淮南地区遭灾,苏琼上表请求到淮北去买进粮食。以后淮北百姓发生饥荒,他又请求允许淮南买进粮食,于是商人得以往来,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处,通过水陆运输,有些货物直达黄河以北。后来苏琼出任大理卿,北齐灭亡后,他出仕北周,为博陵太守。【答案】15.A16.①“五更”月色,突出黎明前的朦胧、微寒;②“千山”“万里”,突出空间的宏阔、旷远:③“一笛”冷风,衬托环境的寂静、冷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虹霓”并非实写,而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中描述了五更时分,千山月色朦胧,凄凉的笛声在万里江面上飘荡。这些描写表现了松江景色的空旷和辽阔。颔联中的“五更”和“万里”分别突出了时间之长和空间之广的环境特点。诗中描述的“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表现了夜色漫长,凄清的氛围,强调了时间之长;同时,通过“万里”一词,表现了空间之广,增强了诗的意境。“一笛”冷风,万里之遥的凄凉笛风,给人一种寂寥和孤寂的感觉。17.【答案】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礼、俟、随、衰、纤、皎。【答案】18.①脍炙人口;②众说纷纭;③耿耿于怀19.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不仅因其美丽的花朵而广受赞誉,还以其清新高雅的形象为文人墨客偏爱。20.甲:王维诗中的“桂花”不是“桂花”;乙:“华”就是“花”的意思;丙:还有人从植物学的角度解释。21.B22.结尾处的“不是更好吗?”起到了以下作用:强调作用:强调了留一点美好的想象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引发思考:以反问的形式结尾,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对王维笔下春天的桂花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增强感染力:反问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有力。【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本处是说描写桂花的诗——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可以说是受到广大传颂,可用“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②本处是说对于王维笔下的“春天盛开的桂花”的态度,后文说到“没有一致的看法”,然后又说到不同的人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说明大家对于王维笔下的“春天盛开的桂花”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可用“众说纷纭”。“众说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③本处是说对王维笔下的那支开在春天的桂花的态度,虽然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但是也没必要在心里纠结,可用“耿耿于怀”。“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搭配不当,“桂花”和“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不搭配,应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改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二是“不仅以其清新高雅的形象为文人墨客偏爱,还因其美丽的花朵而广受赞誉”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应改为“不仅因其美丽的花朵而广受赞誉,还以其清新高雅的形象为文人墨客偏爱”。修改后的句子为: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不仅因其美丽的花朵而广受赞誉,还以其清新高雅的形象为文人墨客偏爱。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本处是说有人从古汉语文字通假的角度解释王维诗中的“桂花”,和后文“而是……”相搭配的应是“不是……”,可填“王维诗中的‘桂花’不是‘桂花’”。乙:本处是说有人从古汉语文字通假的角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