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_第1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_第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_第3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_第4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时量: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墓葬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大型墓使用木棺。随葬品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墓主都是男性。中型墓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死者多系男性。小型墓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A.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瓦解 B.贵族等级制度形成C.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 D.社会阶层分化出现2.下列为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B.③④①②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3.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下图显示了王畿外主要方国和部族的分布状况。由此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4.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5.江南原本被中原诸国视为蛮荒“夷人”聚居之地,但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对于中原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B.江南地区融合中原文化C.中原诸国傲慢无礼 D.江南地区开始超越北方6.“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表达了某位思想家对听乐曲行为的批评态度。这属于哪一学派的思想观点()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7.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的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政府力图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C.政府对农民的赋税剥削日益沉重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9.唐朝时期《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下选项最准确的是A.唐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控制C.贞观年间社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D.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10.下图是陕西西安市城南的李爽(593-668年)墓的墓室壁画。画中吹箫女伎,身着男装,小袖袍。《新唐书·车服志》云:“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该作品反映了A.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交融 B.农牧复合型经济的发展C.再现了晚唐的文化风貌 D.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性11.隋炀帝大业年间,江南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产出的财富,却不足以供养一个庞大的朝廷。于是隋炀帝决定()A.完成南北方的统一 B.开凿大运河C.兴建东都洛阳 D.远征高丽12.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财政权集中于皇帝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C.削弱地方的财政权 D.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13.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14.魏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其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15.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的标准有三: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要“靡不毕书”;对尚未引进的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对“商贾之事”和“花草之流”绝不记录。这表明《齐民要术》的社会历史价值是()A革新传统农业技术 B.倡导农业立国精神C.推动中外文化交融 D.增益国家粮食安全16.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变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代有多次影响深远的变法、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崇宁,1102—1106年,为宋徽宗早期年号;宣和,1119—1125年,为宋徽宗后期年号),而祸乱极矣。——朱熹(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并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中得到的启示。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农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古代中国统治者都会注意调整田制和赋税,救济百姓,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通“鬻”)于市。——《礼记·王制》材料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子路》材料三:(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曰去几(停收关市之税),……十有二曰除盗贼。——《宋史》(卷六十二)(1)根据材料一,周代这一规定有什么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主张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3)材料三反映问题,宋代政府是如何应对的?(举出二例即可)(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社会保障来说,你认为古代中国政府的举措和孔子的主张能否真正实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少数民族。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练习卷时量: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墓葬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大型墓使用木棺。随葬品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墓主都是男性。中型墓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死者多系男性。小型墓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A.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瓦解 B.贵族等级制度形成C.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 D.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000年(中国山西陶寺遗址)。根据题干表格对陶寺遗址墓葬情况的归类分析可知,墓葬出现大小的差别,随葬品也存在多少贵贱的区别,体现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说明社会阶层分化出现,D项正确;缺少时间的比较,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贵族等级制度形成,时间不符,排除B项;早期奴隶制国家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复杂的体系构建,仅凭墓葬的差异信息还不足以表明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列为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至宋朝时期(中国)。据①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枢机构实行中外朝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置中朝;据②图示信息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据③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中枢机构属于秦朝时期;据④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中枢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隋唐时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③①④②,故选C项,排除A、B、D项。3.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下图显示了王畿外主要方国和部族的分布状况。由此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和所学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国家管理体制,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而外服是指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商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4.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形成了较为强大的中央王朝,类似于“月”,在中央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众多的方国、部族或诸侯国,类似于“星”,但是尚无完全意义之统一国家,国家形态仍处于较为松散状态,与“月明星稀”的形容最为类似,C项正确;“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是早期国家形成之前的历史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是指邦国林立的“万邦”时代,没有形成中央王朝,这与“满天星斗”的形容类似,排除B项;“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是指形成了统一、强大的中央王朝,恰似“皓月凌空”,排除D项。故选C项。5.江南原本被中原诸国视为蛮荒的“夷人”聚居之地,但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对于中原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B.江南地区融合中原文化C.中原诸国傲慢无礼 D.江南地区开始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对于中原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可得出江南地区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有融合了中原文明,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起源的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傲慢无礼,排除C项;江南地区开始超越北方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6.“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表达了某位思想家对听乐曲行为的批评态度。这属于哪一学派的思想观点()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该观点认为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这是墨家的观点,A项正确;“儒家”强调“礼乐”,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的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辩证的看待,又要历史的看待,应该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等,故D正确;“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些片面,故A错误;“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就是苛求古人,不足取,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既要看动机又还要看效果,故C错误。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政府力图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C.政府对农民的赋税剥削日益沉重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0年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主要影响之一是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D项正确;两税法反映了古代赋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财产为主演变,但并未完全取消人丁税,排除A项;政府力图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主要是租庸调制呈现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税制改革,没有体现C项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9.唐朝时期《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下选项最准确是A.唐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贞观年间社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D.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贞观政要》……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取给于路”,说明贞观年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D项正确;根据材料“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反映是农业发展状况,A项错误;材料不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错误;“彻底解决”表述绝对,C项错误。10.下图是陕西西安市城南的李爽(593-668年)墓的墓室壁画。画中吹箫女伎,身着男装,小袖袍。《新唐书·车服志》云:“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该作品反映了A.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交融 B.农牧复合型经济的发展C.再现了晚唐的文化风貌 D.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吹箫女伎,身着男装,小袖袍”“如奚、契丹之服”等信息可知,“女着男装”之风在唐代较为流行,这幅画再现了唐代女性的这一着装特点,同时,唐朝服饰文化深受少数民族影响,说明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与耕作方式无关,排除B项;材料出现在武则天时期,不属于晚唐时期,排除C项;材料仅仅涉及周边民族,不属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排除D项。故选A项。11.隋炀帝大业年间,江南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产出的财富,却不足以供养一个庞大的朝廷。于是隋炀帝决定()A.完成南北方的统一 B.开凿大运河C.兴建东都洛阳 D.远征高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隋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隋炀帝为了把南方财富运送到北方都城,他决定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B项正确;隋灭掉陈朝,实现了南北统一,而不是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洛阳在北方,高丽在朝鲜半岛,因此都不能能连接南北,排除CD项。故选B项。12.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财政权集中于皇帝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C.削弱地方的财政权 D.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北宋初期,政府规定各州把地方大部分财政上缴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财政权,C项正确;材料提现的是财政权收归中央,没有提到皇帝,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财政权,不是地方割据势力,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财政权收归中央,不是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13.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4.魏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其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次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是改革成功的条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改革措施全面易行也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5.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的标准有三: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要“靡不毕书”;对尚未引进的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对“商贾之事”和“花草之流”绝不记录。这表明《齐民要术》的社会历史价值是()A.革新传统农业技术 B.倡导农业立国精神C.推动中外文化交融 D.增益国家粮食安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得出,《齐民要术》注重食品的加工和储存,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加工和储存技术,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农业对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对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排除C项。故选D项。16.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礼乐秩序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塑礼乐秩序不是思想专制,也不是文字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也是儒学,重塑原始儒家不会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变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代有多次影响深远的变法、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崇宁,1102—1106年,为宋徽宗早期年号;宣和,1119—1125年,为宋徽宗后期年号),而祸乱极矣。——朱熹(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并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原因:取信于民;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商鞅个人的信念、智慧和决心、勇气;吸取他国变法经验并和秦国国情结合;循序渐进,策略得当;重视扩大群众基础;秦孝公的支持;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稳定了社会,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原因:用人不当;涉及面广,操之过急,脱离实际;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宋神宗死后,失去皇帝的支持: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3)启示: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与材料一“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可知,取信于民以及重视扩大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一“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可知,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可知,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根据材料一“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商鞅个人的信念、智慧和决心、勇气;根据材料一“明日,秦人皆趋令。”与“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可知,循序渐进,策略得当以及重视扩大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取他国变法经验并和秦国国情结合;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的支持以及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击了贵族特权,稳定了社会,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一“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与“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与“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涉及面广,操之过急,脱离实际;根据材料二“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可知,用人不当;根据材料二“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以及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本质等知识可知,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再结合王安石变法后期的政治局势可知,宋神宗死后,失去皇帝的支持。【小问3详解】本题是综合题之开放创新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材料一“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根据材料二“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农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而古代中国统治者都会注意调整田制和赋税,救济百姓,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通“鬻”)于市。——《礼记·王制》材料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子路》材料三:(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曰去几(停收关市之税),……十有二曰除盗贼。——《宋史》(卷六十二)(1)根据材料一,周代这一规定有什么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主张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3)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宋代政府是如何应对的?(举出二例即可)(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社会保障来说,你认为古代中国政府的举措和孔子的主张能否真正实现?【答案】(1)积极意义: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食品安全。(2)背景: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开始推广,新阶级出现;孔子提倡“仁”和以德治国。(3)对策:发放救济物资、减免赋税等。(4)不能。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与脆弱性,难以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孔子的思想不适应阶级社会需要。能。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实现平均是百姓的追求。【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通“鬻”)于市”可知周代规定农产品在未成熟之前是不能在市场上出卖的,这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开始推广,新阶级出现;孔子提倡“仁”和以德治国。【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曰去几(停收关市之税),……十有二曰除盗贼”可知主要有发放救济物资、减免赋税等。小问4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孔子的思想和宋代政府的应对举措及所学知识可作出如下判断:不能。主要从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