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6、小石潭记柳宗元主备人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孔惠平一、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二、教学重点、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拓展阅读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月日——月日新授课第一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选择: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有个“黔驴技穷”的成语就出自他写的《黔之驴》一文,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谁能够向大家简单地说说柳宗元这个人吗?(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死时才47岁。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补充:“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分组、分男女生朗读课文。老师示范课文。要求学生尽快背诵课文。课文字词句补充: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为kān()俶()尔远逝往来xī()忽yí()然不动参()差()披拂悄怆()幽suì()⑵解释加点的字:伐竹取道___________蒙络摇缀___________斗折蛇行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⑶填空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写潭中的景物,先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好!我们对这篇游记的思路内容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三、师生共同疏通文意: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翻译: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三、小结: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就很自然地融情入景了。新授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及情感。探讨研究: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课文中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第二、从写作角度进行亮点探究。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讨论,弄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归纳答案)⑴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⑵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⑶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写环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说明:问题下面的文字只是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上自主建构,千万不要用这些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思想。)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你看,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郁闷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总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研究性学习:⑴关于写景的角度: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写。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美景的?(分组讨论,然后回答交流)绘声: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为比喻绘声。作者以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绘色:如“青树翠蔓”,是采用近义的色彩词直接着色。“青”与“翠”皆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③绘形:如“全石以为底……为岩”,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再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④绘影: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透亮,日光艳丽明朗,鱼影便越发鲜灵滋润。⑤绘神:如“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⑵探究关于情感的启示: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两“乐”关情,一“清”明心。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体会。(讨论、交流)两“乐”是指课文开篇的“心乐之”及第2段的“似与游者相乐,”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一“清”是指课文第4段的“以其境过清”,一“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幽凉。好!探讨研究就到此结束。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学习──课外拓展。二、课外拓展

1、课文与生活拓展:“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现代破坏污染严重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假如现在小石潭所在的政府要开发小石潭为旅游区,从环保的角度让你给他们提建议,你的建议是什么?请写下来。(分析:此题与现实联系较密切,可以联系你所到过的风景区,回忆他们的环保措施并参与提出建议。如:制定有关的措施,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入对环保的提醒;设计环保的广告词……)2、写作拓展训练: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色的话,将感情渗透其中。(全班交流)教学反思:课题27、岳阳楼记范仲淹主备人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孔惠平一、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谪守、百废具兴、于、作文、晖、景、偕、把、临、为、以、则、是、进、退、微。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激发学生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点疏通、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方言文中常见的词语,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三、教学难点1、深刻体会作者的胸襟抱负。2、体会作者骈散结合的写作风格。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研析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准备多媒体七、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月日——月日新授课第一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是宋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主张“与民同乐”。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谥号_________,著有《_________》。二、范读课文,注意句读三、正音,完成预习二、三谪(zhé)属(zhǔ)浩浩汤汤(shāng)霪(yín)霏(fēi)樯(qiáng)薄暮(bó)谗(chán)顷(qīng)芷(zhǐ)汀(tīng)四、齐读课文,注意句读五、学生自读课文,力争读熟,体会作者的感情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重点词语:谪越具增属予。(板书)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4、齐读课文第一段。七、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重点词语:胜状汤汤大观备然则迁客骚人得无(板书)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4、齐读课文第二段。八、总结本节课内容第一部分属于叙事,第二部分属于写景。九、作业1、复习本节课内容;2、背诵课文。3、预习三、四段。【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写景)新授课第二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三、四段一、导入:读书要有一定的方法,也说是读书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能够从文章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感悟等,读出问题,就是要能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那么,现在让我们自己读一边,看看不能不从文章中找到写景最典范的2段文字。1、文中涉及到了那些人。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作者(我)2、那2段文字是写景的?比较他们的相同点,说明理由。不同点:A、写的景不同。阴──晴阴天写了那些景?………这些景都渲染出一种悲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天写了那些景色。……《滕王阁序》有一句话,“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情感不同。悲──喜C、意境不同。低沉、压抑──开阔、明朗相同点:写法相同:A、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B、都用了四字短语,节奏铿锵有力C、写景的层次相似,白天──晚上2、读出自己的感觉。学生读:甲(男生)乙(女生)齐读。3、阴悲晴喜,心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大家看有这种情绪的人是谁呢?读第2段(同学讨论回答:迁客骚人。有怀才不遇者,有仕途不顺着,有惨遭贬谪者,这些人因外物的好而高兴,因外物的坏而悲伤。(学生问: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异”指什么内容?指的是不同自然景物引发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个人忧乐)4、总结本节课内容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容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5、自读三、四段,力争背诵【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第二部分:第二层(3、4)(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为议论“不以已悲”伏笔。(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交融。为议论“不以物喜”伏笔。新授课第三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学习五、六段一、课文学习1、指名朗读第五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重点词语:求古仁人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被。这里自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和文中所说的“迁客骚人”一样呢?学生齐读第五段、体会。有一种人不是这样,那么他是谁呢?(古仁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异”指的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代的仁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时刻忧国忧民。最后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万家忧乐)这告诉我们作者希望自己成为那种人?是“迁客骚人”那种,还是“古仁人”的那种?结尾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往情深。照应乐开头。他在勉励自己的同时,也希望谁也是这样的人?(读第一段,自己找答案)──也希望他的朋友腾子京也能够这样,这也是他写文章的目的所在。问题设计:老师我想问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为什么整篇文章没有直接写岳阳楼?没去过岳阳楼,是看一幅画写的。本身什么样子他不知道。这两段文字采用一阴一晴,一悲一喜进行对比。引出最后一段,点明文章的的主旨。是对前面的览物之情的否定。表现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个人的忧乐上升到万家忧乐。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板书)5、大声读最后一段。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板书)二、拓展通过刚才我们的朗读可以看出,本文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这一点我们不必赘述。这里我想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说几句。范仲淹年幼丧父,生活清贫,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他说“士当以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说,在他的心灵深处,蕴藏着一种大爱,他爱他的国君,爱他的百姓,爱天下所有的苍生。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外历史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很多的。如:1、南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3、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想推荐一本书,余杰的随笔《压伤的芦苇》。这本书中讲乐很多动人的故事。我最推崇的要数他写的安徒生的故事,“他的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悲伤”,但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丹麦文学在全世界的地位,创造了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童话天堂。他是鞋匠的儿子,却是全世界儿童的父亲。这些人的故事都和范仲淹一样,被后人所仰视,所效仿。读了这些书籍,也许你会更深刻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舍弃许多东西,但是并不是我们就不需要掌握了,大家回去后对照注释,认真的落实词和句子的翻译。教学反思:课题28、醉翁亭记欧阳修主备人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备课组孔惠平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2、掌握“而”、“也”的用法。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而”、“也”的用法。2、理解文章主旨。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授课时间:月日第一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理解文章意思,感受优美的语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参考课文注释并补充有关内容: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⑴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⑵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2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⑶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2层写__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___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8、教师小结,并板书: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二、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三、布置作业诵读课文,熟读背诵优美的写景佳句。第二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掌握积累词语,感受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一、疏理课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3、重点词语积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二、自由诵读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按要求诵读四、把握文章的主旨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2、提示: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4、完成板书:山水之乐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五、小结《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六、作业1、积累写景的名句。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课后小结】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反思:课题满井游记主备人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初二语文备课组孔惠平教学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二次备课导入: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词语正音:燕地(yān)廿(niàn)二日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脱笼之鹄(hú)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课文解释补充:⑴一词多义:时:冻风时(经常)作于时(这时)冰皮始解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乍:波色乍(开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得: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满足)然:晶晶然(……的样子)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⑵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⑶重点虚词: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局促之室(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⑷其它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四、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1、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2、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3、生放声朗读全文。4、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5、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6、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7、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8、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9、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拓展迁移:请你用一两名话描述一下你感觉到的春夏秋冬的美景。或者描写一下我们嘉兴某一季节的带有地方特色的美丽景色。六:板书:教学反思:课题诗五首主备人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初二语文备课组孔惠平教学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尔、直、箸、安在、长风破浪、济、俄倾、安得、呜呼、突兀、见、折、掣。了解诗歌的常识;感受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蕴,理解诗人的情怀,有感情地背诵五首诗。深刻领会诗人的胸襟抱负和诗歌的意境美。体会将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饮酒五》《行路难》第一板块: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板书设计〗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板书设计〗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3、学生齐读全诗。五、以讨论小结本课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明确:1、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2、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3、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第二板块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4、赏析:⑴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⑵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⑶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5、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7、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第二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出示名言警句,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屈原的画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根据你的理解,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生答)这是著名的关心人民疾苦的句子。从古到今关心人民疾苦的数不胜数,有屈大夫屈原、诗圣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现代的孔繁森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作者简介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三、看插图,你想到了什么四、朗读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和解释)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五、品味语言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询问学生:“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六、整体感知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现实自己群童抢茅推关忧无可奈何己心国及民忧长夜沾湿人生民忧思不绝理想祈盼广厦天下寒士七、再读全诗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山西民歌中有“唐朝师生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读全诗:1、教师范读(富有感情的吟诵),并投影诵读要注意的节奏和重、拖音。2、学生借鉴教师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内容。3、学生共同朗读。八、能力拓展如果有时间,请同学们根据1、2段,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九、小结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板书设计】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现实自己群童抢茅推关忧无可奈何己心国及民忧长夜沾湿人生民忧思不绝理想祈盼广厦天下寒士朗读的要求: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乙亥杂诗》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二、学生思考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