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2.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保持答题纸面清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文化在生产、储存、传播与接受等方面的变革无不与技术发展有关。如今,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和AR、VR技术的应用,以及文化传播方式和媒介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催生了形式多样的传播新业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赋予了文化传承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与延续。一方面,数字时代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通过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应用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数据库、资源库,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新的时代元素;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进数字文化发展,方便受众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入,欣赏、学习、研究并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通过分类整理、数据链接、平台共享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得以实现数字化共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是数字技术的典型代表。当前,这些技术集中体现在传播领域,为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奠定了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大数据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构建与储存,利用云计算数字设备进行算法服务,再用物联网通过数字传输采集相关数字文化信息,最后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数字集成处理,以区块链的方式让数字文化信息产生交互协作,使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故事、文字等通过数字加工、数字转换以及数字信息综合处理,以云视频、直播平台等工具为载体,输出为视频、动漫、全息投影等,全方位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摘编自张广斌《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明智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次强调“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相比原有的保护方式,这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可访问性与传播效率,更多人有机会去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数字化探索,故宫博物院目前已完成90多万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超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向社会公布,囊括了保护、展示、研究等各项功能的“数字故宫”正成为全球亿万观众开启博物馆的新方式。最新统计,我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全国博物馆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数字化成为博物馆发展新趋势,珍贵文物在虚拟世界里实现永恒。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建和保护不断开创新局面,使得这些难以保存的珍贵历史遗迹能够更长久地为人们共享。在殷墟,数字技术被运用到甲骨文研究中,不仅建设了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深度学习技术还可以对甲骨碎片进行自动缀合。就在前不久,上海大学与西藏谢通门县在对当地古壁画的实地考察中,通过高精度扫描,将壁画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准记录,借助三维建模和虚拟展示等数字技术,将这些壁画永久保存下来,从而实现文化守护。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宽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边界。尤其是数字摄影、高清技术、大数据、云技术、全息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为文化内容创新和空间场景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不同门类资源的组合提供了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与新兴业态相结合,衍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消费者的审美体验。在人们身边,数字技术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智能化的文化展览、智能导览系统等,增强了传统文化景区的互动性与吸引力。此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语义分析与大数据挖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揣摩”现代人的审美与消费需求,为文创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推广营销提供助力。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将为保护、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更多想象空间。我们在以技术创新驱动文化内容创新的同时,也需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创新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服务创新的生力军,文化企业数量和营收不断增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提供了重要动力。此外,借力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美育,将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意和传播力量。(摘编自孙天垚《数字化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在生产、储存、传播等方面的变革都与技术的发展有关,因此文化发展要重视技术应用。B.

物联网可以通过数字传输采集数字文化信息,数字文化信息能以区块链的方式产生交互协作。C.

数字技术可以丰富消费者的审美体验,还能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D.

两则材料均认为,数字技术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传承,并为其提供想象空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数字化共享,为其数字化传播奠定基础。B.

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在于拓展传播空间,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C.

文化企业能以技术创新驱动文化内容创新,因此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产品服务创新的生力军。D.

就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与延续,两则材料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

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实现古籍通俗化传播。B.

文化馆通过云计算技术建立中国历史文献数据库。C.

景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当地风景来吸引游客。D.

某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考核方式为制作短视频。4.两则材料均谈及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材料二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作用?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答案】1.C

2.A

3.B4.①材料一侧重技术层面,强调数字化储存、处理与传播的具体路径;②材料二侧重实践应用,论证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效。

5.①列出“数字故宫”、古籍、藏品等具体数据来证明。②通过原有的保护方式与数字化重建实效性的对比来证明。③举出故宫博物院、殷墟甲骨文等例子来证明。④从“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拓宽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边界”“将为保护、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更多想象空间”等几方面来证明。【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通过两则材料系统阐述了技术对文化传播的革新作用。材料一重点论述数字技术如何构建文化基因库、实现活态化传承,强调技术手段(如区块链、云计算)的具体应用;材料二则从实践案例(如故宫数字化)切入,突出技术带来的文化资源活化与创新转化。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展现了技术对文化载体的革新,又体现了其在文化创造性转化中的实践价值,整体呈现出“技术+文化”融合的时代趋势。【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数字技术可以丰富消费者的审美体验”错误,数字技术并不能直接丰富消费者的审美体验,而是衍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且材料二中说的是“借力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美育,将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而不仅仅是数字技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主要价值在于拓展传播空间”说法不当,文中没有说哪个是主要价值。C.“因此”错误,材料二中是“我们在以技术创新驱动文化内容创新的同时,也需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创新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服务创新的生力军,文化企业数量和营收不断增长”选项内容杂糅且强加因果;D.“两则材料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分析不当,两则材料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表明相互关系的两个层面,都是正面论述,不是正反两方面论述。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观点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建和保护不断开创新局面”。A.为传统媒体传播,不属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C.侧重风景旅游,不是明确的文化遗产;D.为教育形式,“艺术”“短视频”均未直接对应观点中“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材料一:侧重技术层面的路径分析:详细说明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如何作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例如,通过构建基因库、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存储,借助算法服务、数字传输、人工智能处理等技术流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视频、动漫等形式,形成完整技术链条。突出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的“想象空间”,如推动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结合、实现全球数字化共享等,侧重从技术逻辑层面阐述传承的可行性路径。②材料二:侧重实践应用的实效论证:通过“数字故宫”文物数字化、殷墟甲骨文大数据平台、西藏古壁画三维建模等实例,直观呈现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的实际效果,如突破时空限制、提升传播效率、实现永久保存等。重点阐述数字技术在文化产品创新(如智能化展览、文创个性化定制)、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如智能导览、互动体验)等方面的实践,强调技术应用带来的“创造性转化”实效,如衍生新业态、满足现代审美需求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列数据:原文提到“故宫博物院目前已完成90多万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超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向社会公布”“我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全国博物馆藏品数量4665万件(套)”,通过这些具体数据,直观地展现了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储方面的成果,体现了数字技术能让大量文化遗产得以数字化保存,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②作对比:文中指出“相比原有

保护方式,这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可访问性与传播效率”,将原有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与数字技术保护方式进行对比,突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方面的优势,说明其能更好地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③举例子:文章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说明其通过数字化探索,让“数字故宫”成为全球观众开启博物馆的新方式;以“殷墟甲骨文”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应用于甲骨文研究,建设了大数据平台和实现甲骨碎片自动缀合。这些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保护与展示等方面的实际作用。④分点阐述:材料二从多个方面论述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作用,如“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建和保护不断开创新局面”“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宽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边界”“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将为保护、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更多想象空间”等,从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条理清晰,全面深入。(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炮火的洗礼茅盾我遇到了许多的眼睛,都异样的睁得很大:这里虽然有悲痛,但也有钢铁似的冷光;有忿怒,但也有成仁取义的圣哲的坚强;有憎恨,但也有“自度度人”的佛子心肠;乃至亦有迷惘,有焦灼,然而也有“余及汝偕亡”的激昂。这都是十天的恶战,三昼夜沪东区的大火,在中国儿女的灵魂上留着的烙印,在酝酿,在锻炼,在净化而产生一个至大至刚,认定目标,不计成败,——配担当这大时代的使命的气魄!惋惜着悲痛着沪东区的精华付之一炬么?不错,那边有我们同胞血汗的结晶,有我们民族工业的堡寨,我们不能不悲痛。但是敌人的一把火烧得了我们的庐舍和厂房,却烧不了我们举国一致的抗战的力量!不,敌人这一把火,将我们万万千千颗心熔成一个至大无比的铁心了!不错,那边有我们同胞血汗的结晶,有我们民族工业的堡寨,然而那边也正是敌人的巢,也正是敌人经济侵略的触角!三日三夜的赤焰是敌人的毒火,然而也是我们出地狱升天堂的净火!在炮火的洗礼中,中国民族就更生了!让不断的炮火洗净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专制政治下所造成的缺点,也让不断的炮火洗净了我们民族百年来所受帝国主义的侮辱。古老的伟大的中华民族,需要在炮火里洗一个澡!大炮对大炮,飞机对飞机,我们有我们抵抗侵略的爪,抵抗侵略的牙!尤其因为我们有炮火锻炼出来的决心和气魄!四万万人坚决地沉着地接受炮火的洗礼了!四万万人的热血,在写出东亚历史最伟大的一页了!无所谓悲观或乐观,无所谓沮丧或痛快,我们以殉道者的精神,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1937年8月23日(有删改)文本二:雾中偶记茅盾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我说不出。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的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中和敌人搏斗,便是江南罢,该也有霜有冰乃至有雪。在广大的国土上,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没有棉衣吃黑豆的战士,那种英勇和悲壮,到底我们知道了几分而且是在雾季,被人“祝福”的雾是会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是活动的万花筒:奸商、小偷、大盗、汉奸、狞笑、恶眼、悲愤、无耻、奇冤、一切,而且还有沉默。原名《鞭》的五幕剧,以《雾重庆》的名称在雾重庆上演;想起这改题的名字似乎本来打算和《夜上海》凑成一副对联,总觉得带点生意眼,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尤其在今年!可歌可泣的事太多了。不过作者当初如果也跟我现在那样的想法,大概这五幕剧的题材会全然改观罢?我是觉得《鞭》之内容是包括不了雾重庆的。剧中那位诗人,最初引起了我的回忆,他像一个朋友:不是身世太像,而是容貌上有几分,说话的神气有几分。到底像谁呢?说不上来。但是今天在一件事的议论纷纷之余,我陡然记起了,呀,有点像他,再细想,似乎不像的多。不过这位朋友的声音笑貌却缠住了我的回忆。我不知他现在在哪里?平安不?一个月前是知道的,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我又不知道和他在一处的另外几个朋友现在又在哪里了,也平安不?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意思的话:血的淤积,青年的血,使他窒息,于无奈何之际,他从血的淤积中挖一个小孔,喘一口气。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太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窒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而且给喘一口气的小孔也几乎挖不出。回忆有时是残忍的,健忘有时是一宗法宝。有一位历史家批评最后的波旁王朝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得。为了学得,回忆有时是必要,健忘有时是不该。没有出息的人永远不会学得教训,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不可免的将是长期而矛盾而且残酷,但历史还是依照它的法则向前。最后胜利一定要来,而且是我们的。让理性上前,让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让死难的人们灵魂得到安息。据说今后六十日至九十日,将是最严重的时期;希特勒的春季攻势!敌人的南进,都将于此时期内爆发罢?而且那雾季不也完了么?但是敌人南进,同时也不会放松对我们的攻势的!幻想家们呵,不要打如意算盘!被敌人的烟幕迷糊了心窍的人们也该清醒一下,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夜是很深了罢?你看鼠子这样猖獗,竟在你面前公然踱方步。我开窗透点新鲜空气,茫茫一起,雾是更加浓了罢?已经不辨皂白。然而不一定坏。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祝福可敬的朋友们,血不会是永远没有代价的!民族解放的斗争,不达目的不止,还有成千成万的战士们还没有死呢!1941年2月16日夜(有删改)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与《风景谈》均写了群体人,文本一是表现民众态度,《风景谈》是展示风景画面。B.文本二中写作者由《雾重庆》的剧名联想到《夜上海》,暗示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很庸俗。C.文本二中“雾是更加浓了罢?已经不辨皂白”,表明作者面对当时的危机局势,感到很悲观。D.两则文本均提到“血”,文本一主要是突出热血的激昂,文本二则侧重反思流血牺牲的代价。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罗列“眼睛”中的复杂情感,以“庐舍焚毁”与“铁心熔成”的对比凸显物质可毁而精神不灭。B.文本一中作者用“在炮火里洗一个澡”的形象表述呼吁革除民族积弊,彰显了救亡图存的使命感。C.文本二中借用历史学家批评波旁王朝的话批判当时被迷惑的民众的麻木与短视,呼吁以史为鉴。D.文本二引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内容将历史的血债与当下的现实勾连,也表明当时环境的压抑。8.请简要分析两则文本中“火”“雾”的意蕴。9.在这两篇文本的比较研读活动中,甲组同学认为《炮火的洗礼》中的呐喊更显民族精神,乙组同学认为《雾中偶记》中的沉思更显理性认识。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D

7.C

8.①“火”的意蕴:既指日寇的暴行,如炮火、沪东大火、毒火;也指民族觉醒和重生,如净火。②“雾”的意蕴:既指重庆自然气候的雾季,也隐喻反动政府的政治高压。

9.示例一:甲组。①《雾中偶记》写皖南事变后重庆的白色恐怖,给人压抑之感;②《炮火的洗礼》直接写抗战初期的残酷战火场景,以激昂的呐喊号召四万万人团结起来抗争;③《炮火的洗礼》表现全民在战火中觉醒和重生,彰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示例二:乙组。①《炮火的洗礼》写抗战初期的呐喊抗争,民众群情激昂;②《雾中偶记》中作者面对皖南事变后重庆的白色恐怖,反思斗争的复杂性;③《雾中偶记》写于抗战相持阶段,严峻形势需要理性认识抗战的长期性。【解析】【导语】这两篇文本展现了茅盾在抗战时期不同阶段的思考。《炮火的洗礼》以激昂的笔调描绘战争洗礼下民族精神的淬炼,通过"火"的意象象征毁灭与重生,突出民族抗争的集体意志;《雾中偶记》则以"雾"为隐喻,在冷静观察中反思战争代价,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保持理性信念。两文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如战鼓催征,后者似沉思录,共同构成了抗战文学中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奏鸣。【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文本一是表现民众态度,《风景谈》是展示风景画面”理解片面,两文均以群体人象征民族精神:文本一彰显觉醒和血性抗争,《风景谈》讴歌奉献和创造力量;B.“暗示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很庸俗”说法不当,从文本二中“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可知;C.“感到很悲观”说法不当,文本二说的是“然而不一定坏”。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批判当时被迷惑的民众的麻木与短视”说法不当,结合文本二应该是批判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形象意蕴的能力。“火”的双重意蕴:表层:文本一中“炮火”“沪东区的大火”“敌人的毒火”,直接指向1937年淞沪会战中日军的侵略行为,是战争暴力的物质载体,象征着国土沦丧、同胞受难的苦难现。深层:作者将战火视为“出地狱升天堂的净火”,突破了对灾难的单纯控诉。“净火”意象赋予炮火以洗尽民族积弊的意义,如“洗净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专制政治下所造成的缺点”“洗净了百年来所受帝国主义的侮辱”,隐喻战争淬炼出举国抗战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觉醒与新生。“雾”的双重意蕴:表层:重文本二中“雾季”“浓雾”是重庆冬季多雾的自然现象,如“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同时也为故事场景(如《雾重庆》戏剧上演)提供了环境背景。深层:“雾”被用来暗喻当时重庆的政治与社会氛围:“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暗示反动统治下真相被遮蔽,奸商、汉奸等丑恶现象与抗战中的悲壮并存却被掩盖;“雾重庆”的命名,将自然之雾延伸为政治高压的象征,如“幻想家们呵,不要打如意算盘”“被敌人的烟幕迷糊了心窍”,批判当局的妥协倾向与社会舆论的混沌,呼吁人们穿透“雾障”认清现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甲组创作背景与场景直击。文本写于1937年8月淞沪会战期间,直接描绘“十天恶战”“三昼夜沪东区大火”的残酷战火场景,以“炮火的洗礼”为核心意象,聚焦抗战初期最惨烈的正面交锋,场景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①《雾中偶记》文章写于抗战相持阶段(1941年前后),此时重庆笼罩在政治迷雾与自然雾季中,借“雾”隐喻重庆白色恐怖,表达含蓄,给人压抑之感。②《炮火的洗礼》以“大炮对大炮,飞机对飞机”等直白表述,直接展现战争的正面冲突,更易激发民族抗争的情绪共鸣。文中充满激昂的呐喊式语言,如“四万万人坚决地沉着地接受炮火的洗礼”“我们以殉道者的精神,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以排比、呼告等修辞强化全民抗争的决心,情感如烈火般喷涌,全无压抑之感。③《炮火的洗礼》核心主题围绕“民族在炮火中更生”,强调战火“将万万千千颗心熔成一个至大无比的铁心”,突出全民在苦难中觉醒的统一性,直接彰显“不计成败、担当使命”的民族气魄,符合“呐喊”所代表的集体抗争精神。示例二:乙组①《炮火的洗礼》写于1937年淞沪会战初期,以“炮火”“净火”等意象直抒胸臆,用“四万万人坚决地沉着地接受炮火的洗礼”等呐喊式表达,聚焦抗战初期全民同仇敌忾的激情,侧重情感动员,属于民族精神在战争爆发时的直接迸发。②《雾中偶记》写于抗战相持阶段(1941年前后),此时重庆笼罩在政治迷雾与自然雾季中。作者以“雾”隐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奸商、小偷、大盗、汉奸”横行),通过反思“青年的血太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批判政治内耗与真相遮蔽。这种“沉思”并非消极,而是以冷峻笔触解剖现实。③《雾中偶记》写于抗战相持阶段,文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不可免的将是长期而矛盾而且残酷”,打破对抗战的浪漫想象,强调“让理性上前,让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思考超越了初期的情绪宣泄,从历史规律与现实困境出发,将民族精神转化为对斗争策略的理性规划,更契合相持阶段“长期抗战”的客观需求。(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乃上A阁之B小轩C聆之D诚E噌吰F如洪钟然G余石H无此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陋其言”与《陈情表》“至微至陋”中的“陋”意义和用法不同。B.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农历每月初一称“朔”。C.适,恰好,与《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中的“适”意义相同。D.蛇,名词作状语,与成语“斗折蛇行”中的“蛇”意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潢第一次到北钟山,发现钟石下的石头都是空穴,因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没有听到钟鸣声。B.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左右石壁,但他认为北钟山左右石壁的景色不如南钟山。C.苏轼和章潢都概述了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认识,并交代了自己游历石钟山的起因、过程和感受。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的看法,但基本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的记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2)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14.从古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访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请简要概括。【答案】10.CDG

11.C12.B

13.(1)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2)李渤竟然想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

14.①要有质疑精神;②要亲自实地考察;③要善于观察分析。【解析】【导语】这篇游记以石钟山得名考辨为主线,通过实地考察印证郦道元之说,批驳李渤之谬。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山水形胜,将科学考证与文学审美熔于一炉,展现明代学者“格物致知”的实证精神。文中对苏轼记载的辩证态度,体现了不盲从权威的学术品格,而“景不可笔舌状”的感慨,又流露出传统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

能力。句意: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上阁之小轩”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聆之”是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噌吰如洪钟然”作谓语,描述的是声音,“余石”是下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故选C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意动用法,以……为陋/形容词,鄙陋。句意:北宋的苏轼认为这话浅陋。/极为卑微鄙陋。B.正确。C.错误。恰好/刚才。句意:正好在钟石之上。/刚才收到太守的书信。D.都是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句意:像蛇一样蜿蜒而上。/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他认为北钟山左右石壁的景色不如南钟山”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应该是“南钟山左右石壁的景色不如北钟山”。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临”,靠近;“鼓”,振动;“搏”,拍打。(2)“乃”,竟然;“考”,敲打;“疏”,浅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要有质疑精神。古人对石钟山命名

探究中,不同观点的碰撞体现了质疑的重要性。例如,唐李渤通过叩击潭上双石,认为“南音函胡,北音清越”,以此作为命名依据;而苏轼则“陋其言”,对李渤的结论提出质疑,认为仅凭敲击石头判断声音过于草率。这种对既有结论的怀疑,推动了对真相的进一步探索,说明不盲目信从权威、敢于质疑是探求真理的第一步。②要亲自实地考察。苏轼为验证观点,“夜月乘舟造绝壁”,亲身至绝壁之下观察石钟山的结构,发现“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从而听到“噌吰如钟鼓不绝”的声音。这一行为证明只有实地考察才能揭开真相。③要善于观察分析。苏轼、本文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石钟山发声的本质原因:“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这一结论并非仅基于表面现象,而是结合地形、结构与声学原理的深度分析。参考译文: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北宋的苏轼认为这话浅陋,因此曾经趁着夜月乘着小舟来到峭壁下,听到从水面上发出有宏大的声音,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绵不断。驾船的人非常害怕,回到港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水中,中间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风声水声相互呼应,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钟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描写上下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的说法不一致。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湖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水势浩大,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的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侧的石壁中间有一道十余丈宽的缺口。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下面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所以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想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道难张文琮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驾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积石阻云端”以夸张手法写出山石堆积之高,直插云霄。B.颔联以俯仰视角的不同景象强化地势落差带来的压迫感。C.“驾”字化静为动,赋予飞梁凌空的动态之感和险奇状态。D.“揽辔独长息”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赞叹蜀道的雄奇险峻。16.本诗与李白《蜀道难》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

16.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蜀道奇险景象的惊叹和路途难行的畏惧。不同:李白《蜀道难》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国事的忧虑。【解析】【导语】《蜀道难》以“积石阻云”“飞梁绝岭”等意象勾勒蜀道险峻,末句“揽辔长息”状行路之艰,重客观描摹。与李白同题诗相比,张诗质朴内敛,李诗融神话想象,以“噫吁嚱”强烈抒情,借浪漫主义手法慨叹世路艰险,情感更激越奔放,两诗同写蜀道之难,风格迥异。【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赞叹蜀道的雄奇险峻”错误。“揽辔独长息”意为手揽缰绳长叹,结合全诗“斯路难”的感慨,这里表达的是对蜀道艰险的无奈与叹息,而非“赞叹雄奇险峻”。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两首诗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对蜀道奇险景象的惊叹,以及对路途难行的畏惧之情。张文琮在《蜀道难》中,以“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开篇,直接点明蜀道地势险要,山石堆积仿佛阻断云端;“飞梁驾绝岭,栈道接危峦”则描绘出飞架山岭的桥梁、连接险峰的栈道,将蜀道的奇险之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末尾“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更是以直白的长叹,道出对蜀道难行的畏惧。李白的《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强烈的感叹起笔,奠定对蜀道艰险惊叹的基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句,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将蜀道的高峻、险要描绘得惊心动魄,同样表达出对蜀道艰难险阻的畏惧。不同点:相较于张文琮单纯聚焦蜀道本身的情感表达,李白的《蜀道难》情感更为丰富深沉,还包含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国事的忧虑。“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诗句,诗人以关切的语气,反复叮嘱友人蜀道艰险,劝告友人早日归来,体现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深深牵挂。此外,“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一句,表面写蜀道地势险要易生祸患,实则暗喻如果地方官员不可靠,可能会引发叛乱,委婉地表达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使诗歌的情感内涵跳出单纯的写景抒情,上升到对国事的思虑层面。(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教育培训会上,王教授指出育人如种树,并借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顺其本性。(2)在杜甫诗歌研学活动中,小刚发现杜甫常常通过写鸟来表情达意,如《蜀相》中的“________”和《客至》中的“________”。(3)“啸”是缩拢嘴唇发出清亮、悠长声音的行为。古代文人墨客常在诗文中写人的“啸”以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能顺木之天

②.以致其性焉尔

③.隔叶黄鹂空好音

④.但见群鸥日日来

⑤.登东皋以舒啸

⑥.临清流而赋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焉、鹂、鸥、皋、偃、冥、妨、幽篁。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18.下列各句中的“清明”与文中加点的“清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B.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其容清明。C.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D.他冷静下来后,思路变得清明起来。19.文中多处使用叠词,请任选两处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B

19.①静静,表现老人的淡然、朴实和坚守;黑黑,说明翠翠作为边城女孩的自然本色;处处,突出翠翠活泼可爱;光光,表现翠翠的聪明机警;从从容容,表现翠翠的镇定、诚朴。②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出边城的人情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清明”形容翠翠的眸子“如水晶”,意为清澈明净。A.指政治清正严明。B.形容秋天的景象清朗明净。C.指传统节日“清明节”。D.指清楚、清醒,侧重抽象的逻辑层面。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叠词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文本“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中“静静”叠用,弱化了动作的动态感,凸显老人面对渡船职务时淡然、沉静的心态,体现其对生活的“忠实”并非刻意坚守,而是自然流淌的生命状态;文本“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中“黑黑”叠用,打破传统审美中对女性肤色的刻板印象,突出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的原生态生活状态,其肤色是自然馈赠的印记,彰显健康、质朴的生命力;文本“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中“从从容容”叠用,与前文“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警惕形成对比,展现翠翠在确认他人“无机心”后,瞬间卸下防备的天真与坦诚。(任选两处分析即可)②通过“静静”“黑黑”“从从容容”等叠词,将人物形象与边城的自然、人文环境深度绑定,既展现了“人融于自然”的生存状态,也传递出作者对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人性本真”的赞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

,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

,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多使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有什么好处?22.某中学生物社团进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宣讲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为“自然选择”下一个定义,要求体现本质特征,不超过50字。【答案】20.

①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

②性状分异更趋明显21.

揭示物种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内在因果关系,表明科学论述的逻辑严密性和推断合理性。

22.

示例:自然选择是物种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变异和生存竞争,保留适应环境的优势性状并淘汰劣势性状的演化机制。【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提到“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且变异后代通过占据多样生活场所来满足某种需求。“几何级数繁殖”的核心目的是维持种群数量增长,因此此处应填与繁殖数量相关的内容,可填入“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②前文指出“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后文提到“导致大量物种绝灭”。此处需承接“规模扩大”的结果,且与“性状分异”的主题一致,可填入“性状分异更趋明显”。【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段通过“由于……所以……”“其结果就是……”等结构,将“过度繁殖”“变异分异”“生存竞争”“物种绝灭”等环节串联成因果链条,如“由于生存空间有限,优势类型打败劣势类型”,清晰展现自然选择的演化机制;因果复句使每个结论都有明确前提,避免主观推断。例如“自然选择倾向保存歧异后代”的结论,基于“物种过度繁殖”和“占据多样场所”的前提,符合科学论证的严谨性和推断合理性。【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基本格式:被定义项=种差(本质特征)+属概念首先确定属概念:通读材料,核心论述对象是“自然选择”的演化过程,其本质属于“物种演化的机制”,故属概念定为“演化机制”。其次提取种差,即拆解材料中的本质特征:材料提及“每个物种都有过度繁殖的趋向”“变异了的后代占据多样生活场所”,即自然选择发生在“物种繁殖过程中”,并以“变异”和“生存竞争”为基础;“自然选择倾向保存物种中最为歧异的后代”“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较不占优势的类型”,体现“保留优势性状、淘汰劣势性状”的筛选机制。最后用“自然选择是……的演化机制”句式界定本质,将“变异”“竞争”“筛选”等关键环节浓缩在50字内,既符合定义格式,又体现达尔文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