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四年级下册《天窗》想象拓展教学课件_第1页
2025 四年级下册《天窗》想象拓展教学课件_第2页
2025 四年级下册《天窗》想象拓展教学课件_第3页
2025 四年级下册《天窗》想象拓展教学课件_第4页
2025 四年级下册《天窗》想象拓展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本特质:童年视角下的想象“显影液”演讲人2025四年级下册《天窗》想象拓展教学课件作为深耕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相信:语文课堂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的温度,更在于能唤醒儿童心中那片最本真的想象原野。当我翻开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以“奇妙的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时,目光再次停驻在茅盾先生的《天窗》上。这篇不足千字的散文,用“天窗”这方小框,框住了童年最珍贵的想象密码。今天,我将以“想象拓展”为核心,从教材解读到教学实施,与各位同仁共绘一堂“让想象破窗而出”的语文课堂。一、教材定位与教学价值再审视:为何选择《天窗》作为想象拓展的支点?01文本特质:童年视角下的想象“显影液”文本特质:童年视角下的想象“显影液”《天窗》是茅盾先生为儿童创作的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童年的细腻观察。文中“天窗”的物理空间极小——“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但在孩子的眼中,它却成为“唯一的慰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恰好为“想象拓展”提供了绝佳的教学载体:当现实空间被限制(如雨天被关在屋里、夜晚不能外出),想象如何突破边界?文本中大量的“从…想到…”句式(“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更是将“想象的过程”可视化,为学生提供了可模仿、可迁移的表达范式。02单元关联:第三单元“奇妙的想象”的有机一环单元关联:第三单元“奇妙的想象”的有机一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奇妙的想象”为主题,编排了《琥珀》《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飞向蓝天的恐龙》三篇说明文与《天窗》这篇散文。相较于前三者“基于科学事实的想象”,《天窗》更侧重“基于生活观察的自由想象”,二者形成互补——前者教会学生“有理有据地想象”,后者则鼓励“无拘无束地创造”。这种编排逻辑,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保留《天窗》的文学性,又要突出其“想象方法指导”的工具性。03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想象发展的“关键期”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想象发展的“关键期”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9-10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时期,其想象特点呈现“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特征。他们已能根据文字描述展开画面,但常受限于具体事物;能进行简单的联想,但缺乏“连缀成篇”的能力。《天窗》的教学恰好能契合这一特点:文中“雨脚跳”“蝙蝠飞”等具体意象,可作为学生想象的“跳板”;而“由一点到一片”“由单一到多元”的想象路径,又能帮助他们构建更系统的想象思维。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以“想象”为线,串起语言与思维的双重成长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维一体”结构:04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STEP1STEP2STEP31.能正确读写“慰、藉”等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慰藉、奇幻”等词语的含义;2.能通过朗读、批注,体会文中“从…想到…”句式的表达效果,积累2-3句富有想象力的句子;3.能模仿文中句式,用“从…想到…”的结构,写出1-2段基于生活观察的想象片段。05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1.能梳理“天窗→观察→想象”的逻辑链条,理解“想象是对观察的延伸”;12.能通过对比阅读(如原文与“平铺直叙版”的对比),发现“加入想象”对表达的丰富作用;23.能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放大细节”“联系生活”“赋予情感”三种基本想象方法。306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1.能通过朗读、配乐想象,感受文中“天窗”作为“想象之窗”的诗意美;2.能结合生活经验,发现身边的“小天窗”(如教室的窗、书本的插图等),并产生“用想象点亮日常”的审美意识。07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1.初步感知茅盾散文“细腻中见深刻”的语言风格,体会文中蕴含的“童年珍贵”“想象无价”的人文精神;2.通过“老物件里的童年”拓展活动,感受不同时代儿童共通的“想象天性”。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掌握“从…想到…”的想象表达句式,理解“想象如何让平凡事物变得奇妙”;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观察→想象”的思维方法迁移到生活场景,创作出有个性、有细节的想象片段。三、教学过程设计:从“文本解码”到“想象破窗”,构建阶梯式学习路径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一)课前预热:寻找身边的“小天窗”——激活生活经验(10分钟)上课前三天,我会布置“生活观察单”:“小朋友,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小窗口’?它可能是教室的玻璃窗、妈妈的手机屏幕、爷爷的老茶缸…当你透过它看世界时,有没有发生过‘本来只能看到一点,却想到很多’的事情?请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我们课堂上分享。”课堂导入时,我会先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上周下雨,我在办公室改作业,透过窗户看到一片被雨打落的梧桐叶。它平平无奇地贴在地上,但我突然想到:它可能是蚂蚁的小船,载着蚁群去探索水洼里的‘海洋’;也可能是蝴蝶的雨伞,帮迷路的蝴蝶躲过这场急雨…你们看,一个普通的落叶,因为想象,变得多有趣!”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接着,请3-5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单”,教师相机点评:“你观察到了‘窗台上的蜗牛’,还想到它‘背着房子去旅行’,这个想象和文中的孩子一样,都是把‘小事物’放大成‘大故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自然建立“生活观察-课堂学习”的联结,为后续文本解读埋下伏笔。(二)初读感知:梳理“天窗-观察-想象”的逻辑链——把握文本脉络(15分钟)自由朗读,圈画关键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标出文中描写“天窗”的句子,用“○”圈出描写“想象”的词语。(预设学生圈画:“唯一的慰藉”“奇幻的云彩”“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等)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圈画内容,用简单的图示呈现“什么时候→透过天窗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的逻辑链。(示例:雨天被关屋里→看到雨脚、闪电→想到雨脚在跳、闪电像带子;夜晚被逼上床→看到星、云、蝙蝠→想到星群、云山、夜莺和猫头鹰)全班交流,提炼核心:通过投影展示小组思维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雨天还是夜晚,天窗都是孩子们‘观察现实’的起点,而想象则是他们‘突破现实’的翅膀。”顺势板书:观察(小)→想象(大)。(三)精读品析:拆解“想象密码”——掌握表达方法(25分钟)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核心,我将通过“三读三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想象的秘密”。第一读:对比读,悟“想象的必要性”出示“平铺直叙版”片段:“晚上,我被逼着上床去‘休息’。天窗上有一粒星、一朵云、一只蝙蝠。”与原文对比朗读后提问:“读了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原文更有趣,因为它把星、云、蝙蝠想象成了很多东西”“原文让我好像看到了星星在闪烁,云彩像山一样大”)教师总结:“当现实的画面很单调时,想象就像‘放大镜’‘调色盘’,让普通的事物变得生动、奇妙。”第二读:批注读,悟“想象的方法”聚焦文中典型想象句:“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要求学生用“——”画出“观察到的事物”,用“﹏﹏”画出“想象的内容”,并在旁批注“想象是怎么来的”。(预设批注:“一粒星”是观察,“无数闪闪烁烁的星”是把“一粒”变“无数”;“一条黑影”是观察,“蝙蝠、夜莺、猫头鹰”是联系生活中见过的动物)教师相机提炼三种想象方法:数量扩展:把“一个”想象成“无数个”(如“一粒星→无数星”);形状联想:根据事物的样子想象成相似的事物(如“云→山、马、巨人”);生活联结:联系生活经验补充细节(如“黑影→蝙蝠、夜莺、猫头鹰”)。第三读:表演读,悟“想象的情感”播放雨打屋顶的音效,邀请学生扮演文中的“小娃娃”,用“好奇、惊喜”的语气朗读雨天部分;切换为月光音效,用“神秘、期待”的语气朗读夜晚部分。提问:“读着读着,你觉得文中的孩子在想象时,心里是什么感觉?”(预设回答:“开心,因为不能出去玩,但想象让他们好像去了更远的地方”“兴奋,因为每一次想象都像在玩‘猜谜游戏’”)教师小结:“想象不仅是‘想’,更是‘带着情感去想’——对世界的好奇、对自由的向往,都会让想象更有温度。”(四)想象拓展:从“模仿”到“创造”——实现迁移运用(20分钟)为了让学生将“观察-想象”的方法内化为能力,我设计了“三级想象挑战”:第三读:表演读,悟“想象的情感”挑战一:句式模仿(基础层)出示观察场景:“透过教室的窗户,我看到一片飘落的银杏叶。”要求用“从…想象到…”的句式,至少写两句话。(示例:“从那片金黄的银杏叶,我想象到它是秋姑娘寄来的信笺,上面写满了丰收的故事;从那片打着旋儿的银杏叶,我想象到它是舞蹈演员,正跳着告别大树妈妈的圆舞曲。”)挑战二:细节放大(提升层)出示“微观察卡”:“傍晚,我蹲在小区花坛边,看到一只蜗牛正慢慢爬过一片草叶。”要求运用“数量扩展”“形状联想”“生活联结”中的至少两种方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想象片段。(巡视时关注“慢”的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蜗牛的壳上有没有花纹?它爬过的草叶上有没有留下亮晶晶的痕迹?它可能要去哪里?遇到了谁?”)挑战三:生活创想(拓展层)第三读:表演读,悟“想象的情感”挑战一:句式模仿(基础层)回归课前“生活观察单”,选择一个自己记录的“小窗口”,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将原来的记录改写成一段“有观察、有想象”的短文。(展示环节可邀请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时侧重鼓励“独特性”:“你把‘冰箱的玻璃门’想象成‘冬天的小剧场’,这个视角很新颖!”)(五)总结升华:寻找心灵的“天窗”——点亮想象人生(10分钟)课末,我会播放一段短视频:城市里的孩子透过阳台看云朵、山区的孩子透过教室窗户望星空、爷爷奶奶透过老照片回忆青春……提问:“这些画面里没有‘天窗’,但他们的眼睛里都有‘想象的光’。你觉得,除了屋顶的天窗,我们心里还有哪些‘天窗’?”(预设回答:“书本是知识的天窗”“眼睛是观察的天窗”“大脑是想象的天窗”)最后,以茅盾先生的话作结:“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并布置“21天想象日记”:“每天记录一个‘小观察+小想象’,21天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有多奇妙!”08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天窗——想象之窗观察(小):雨脚、闪电、星、云、黑影↓(数量扩展、形状联想、生活联结)想象(大):跳、带子、星群、云山、夜莺、猫头鹰↓(好奇、向往、热爱)心灵(亮):每一个孩子都是想象的诗人01030204050609分层作业分层作业033.创意题: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天窗”(可以是纸筒望远镜、画在卡片上的小窗等),下节课分享。022.拓展题:和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老物件”(如旧相册、老玩具),听长辈讲他们童年的“想象故事”,记录2-3个片段;011.基础题:将课堂上的“挑战三”短文修改完善,誊写在“想象日记本”上;教学反思:想象拓展,本质是“唤醒”而非“训练”课后回顾,我常思考:想象需要“教”吗?《天窗》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想象无需“教”,但需要“唤醒”——唤醒孩子对生活的敏感,唤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