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一定量的循
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运动康复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
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
制医疗成本。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已经得到国际专业协会的推荐,2005
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下
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
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
者。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
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2]。我国一项对35~74
岁城乡居民15518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患
者约400万,且随着年龄增高呈增加态势,有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
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3]。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
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未得到大多数地区及医院的重视,慢性
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因而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
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为了促进我国慢性
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发展,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慢性稳定
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将慢性心力衰竭症状、体
征稳定1个月以上定义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现状
运动分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弹性运动。耐力运动可最大程度地增加
最大摄氧量(V02max),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建议慢性心力
衰竭患者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辅助抗阻运动和弹性运动。
进行运动康复,首先应关注安全性问题。2007年AHA发布进行60000~
80000h的运动训练,发生运动康复严重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
骤停、猝死)者仅1例[4]。HF-ACTION研究[5]同样证实有氧运动对于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的。国内沈玉芹等⑹的研究同样证实慢性
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exercisetest,
CPET)和有氧运动康复是安全的。
其次,为运动康复治疗的有效性。Keteyian等□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
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确定的效果包括:提高运动耐力,改
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和耐力,以及具有改善
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化学方面的效能。可能的效果包括:提高心排出量,
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
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作用。
沈玉芹等[8]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3个月的有氧运动康复治疗,
发现其运动耐力明显改善。但对静息和峰值心排出量及相关参数的改善效
果不佳⑹。
运动康复不仅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及组织细胞因子,包括肿瘤
坏死因子(TNF)-0,白细胞介素(IL)-1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1、MMP-9等,还抑制内皮细胞凋亡[9]。运动康复还可通过提高骨骼肌
毛细血管密度和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I型肌纤维口0]。
Maiorana等[11]报道经12周运动康复治疗,抗阻运动可扩大动脉管径、
减小动脉管壁厚度,而有氧运动仅扩大动脉管径,对管壁厚度影响不大,
提示抗阻运动改善动脉血管重构的效果优于有氧运动。
最重要的是,运动康复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和住院率,改
善生活质量。HF-ACTION研究共纳入2331例LVEF<35%的慢性心力衰
竭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结果显示运动康复降低全因死亡和
住院风险的联合终点达7%(P=0.13),经校正基线的相关因素后(该因
素可能影响死亡和住院风险),运动康复降低全因死亡和住院风险的联合
终点达11%(P=0.03),降低心血管原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原因住院风险
的联合终点达15%(P=0.03)[5]o一项纳入11项随机临床研究、729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运动康复可降低死亡风险达39%[7]。
慢性心力衰竭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
竭又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heartfailurewithpreserved
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HFPEF),大多数研究针对收缩性心
力衰竭患者。Smart等[12]对18例HFPEF患者进行了运动训练,发现其
可提高运动耐力达38%,并改善生活质量,但不改善舒张功能。Kitzman
等口3]对HFPEF患者进行了16周的运动康复,发现其可改善峰值摄氧量
(peakVO2)、无氧阈值氧耗量(VO2AT)、运动负荷、运动时间、6min
步行距离、峰值运动心率、储备心率(HRR)、氧脉,但对二氧化碳通气
当量斜率、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明显作用。此外,运动康复可改
善HFPEF患者生活质量,而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影响。
表1
美国心脏协会危险分层标准[1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试验与训练的禁忌证[15]具体如下:(1)运动
试验与训练禁忌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2d内);致命性心律失
常;急性心力衰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未控制的高血压;高度房室传
导阻滞;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有症状的主池脉狭窄;严重梗阻性肥厚型
心肌病;急性全身性疾病;心内血栓。(2)运动训练禁忌证:近3~5d
静息状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或运动耐力减退;彳氐功率运动负荷出现严重
的心肌缺血[<2代谢当量(MET),或<50W];未控制的糖尿病;近期
栓塞;血栓性静脉炎;新发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3)运动训练可增加
风险:过去1~3d内体质量增加>1.8kg;正接受间断或持续的多巴酚丁
胺治疗;运动时收缩压降低;NYHA心功能分级IV级;休息或劳力时出现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仰卧位时静息心率2100次/min;先前存在合并症
而限制运动耐力。
二.CPET
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前,应遵循AHA声明常规进行运
动试验[16]。CPET是运动试验的一种形式,综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或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体氧
耗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动态变化。客观定量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
力,是评定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也是制定患者运动处方的依
据。临床常选用踏车及运动平板为运动模式。基于踏车的安全、方便性,
选用踏车的比例更高,常采用运动功率逐渐增加的方案。踏车运动试蛉方
案按照增加运动负荷的方式,可分为连续递增运动负荷和分级递增运动负
荷两类,连续递增运动负荷方案又称Ramp方案,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连
续不断加大运动负荷,直至运动终点。分级递增运动负荷是将运动强度分
成不同的等级,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次运动负荷,一直增加到极量运动为
止,常用的有Bruce方案和Naughton方案。CPET的主要用途:运动耐
力检测、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心脏移植和手术风险的评估、
残障能力的鉴定、治疗效果评价、高危患者疾病发展的预测和运动员的运
动测试。对于心力衰竭患者,CPET可用于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治
疗效果,帮助判断预后,评估是否需要心脏移植,运动耐力测试以及运动
处方的制定。
(一)CPET的常用指标
1.VO2max和peakVO2:
V02max是指人体在极量运动时最大耗氧能力,代表人体供氧能力的
极限水平,即当功率增加,V02不增加形成的平台。实际测试中,有的受
试者不能维持功率继续增加而达到最大运动状态,没有平台出现,这种情
况被称为peakVO2,通常以peakVO2代替VO2maxo图1所示为
图1
peakV02和V02max二者的区别口7]
正常人运动时peakV02随年龄、性别、体质量、活动水平及运动类
型的不同而变化。凡是影响血液系统中氧携带能力(血红蛋白、氧分压等)、
心功能循环状态(心瘁、每搏输出量等)、组织摄氧能力(线粒体密度及
功能、组织血液灌注等)的因素均可导致V02max下降,低于预测值的
84%时定义为V02max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V02max与血液动力学
参数相关性很高。1988年,Janicki等[18]提出用CPET中的peakV02
和无氧代谢阈值(anaerobicthreshold,AT)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
4级,peakVO2的切点值为10.16.20,AT的切点值为8.11.14,
有别于NYHA心功能分级(黎),认为此分级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
后意义较大[18]。
«2kk\O,和AT心成能分编疗“(•mm:•k*")
分■AT
A>30>14
B16-2011-14
C10-16
l><10<9
表2
peakVO2和AT心功能分级标准(ml-min-1-kg-1)
2.AT:
AT是指当运动负荷增加到一定量后,组织对氧的需求超过循环所能提
供的供氧量,组织必须通过无氧代谢提供更多氧,有氧代谢到无氧代谢的
临界点称为AT。正常值>40%VO2max,一股是50%~60%V02max,
影响因素基本同VO2maxo相对V02max而言,AT更能反映肌肉线粒体
利用氧的能力。由于AT所代表的是亚极量运动负荷,不受患者主观因素
影响,因此把AT和peakV02结合在一起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
耐力,科学而且合理。AT通常由Vslope法判定[19],图2直线转折点
Vslope法测无氧代谢阈值
3.最大心率(HRmax)和储备心率(HRR):
HRmax是指最大运动量时的心率。HRR为HRmax与静息心率的差
值。
4.血压:
血压一般随运动量增加而增高,若随运动量增加反而下降,往往预示
有严重心功能障碍。
5.肺通气指标:
C02通气当量(VE/VCO2),反映通砥效率,正常值是20〜30。
VE/VCO2对慢性心力衰竭预后有预测价值[20]。VE/VCO2>34可作为心
力衰竭患者高危的预测因子[21]o
6・VO2与功率(WR)的关系:
V02与WR的关系常用AV02/AWR表示,正常值为8.4-11ml-min
-1-W-1,反映机械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效率。AVO2/AWR<7可作为心力
衰竭患者高危的预测因子。
7.呼吸交换率(RER):
RER即VCO2/VO2的比值,若>1表示存在乳酸酸中毒或高通气状
态,>1.15提示已达到最大运动量。
(二)CPET适应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稳定2周以上。
(三)CPET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1)急性心肌梗死(<2d);(2)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3)导
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4)急性心内膜炎;(5)严重主动脉
缩窄;(6)失代偿的心力衰竭;(7)急性肺动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8)
近期发生非心脏原因可影响运动能力的疾病或可因运动而加剧病情(如感
染、肾功能衰竭、甲状腺毒症);(8)残疾人或不能合作者;(9)未获
得知情同意。
2・相对禁忌证:
(1)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2)中度狭窄的瓣膜心脏疾病;(3)电
解质紊乱;(4)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5)心室率未控制的心房颤动;
(6)肥厚型心肌病;(7)不能合作的脑认知障碍者;(8)高度房室传
导阻滞。
(四)受试者准备
受试者运动试验前3h不能进食或抽烟。受试者需合理着装。
(五)医师评估与指导
运动试验前医师须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服用
药物(特别是B受体阻滞剂)、吸烟情况、习惯活动水平、有无心绞痛或
其他运动诱发的症状。医师须向患者介绍CPET程序及正确执行的方法,
因为患者对其过程和运动用力程度的理解,对完成质量很有帮助。测量患
者血压及净身高和体质量。签知情同意书。
运动试验中鼓励患者做最大的努力,但也可随时停下。提醒患者与运
动相关的不适和风险。告知患者如果有胸部窘迫感或腿痛等不适时,需指
出不适部位,感到胸部窘迫时可自行停止运动。另一方面,若医务人员发
现患者有严重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
患者自感劳累及呼吸困难程度可参照Borg自感劳累分级表(rating
perceivedexertion,RPE)和呼吸困难分级表,见附件1、2。
运动试验分极量、亚极量、症状限制性,可以采用运动平板和踏车的
运动方式,基于安全性考虑,建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踏车症状限制性
运动试验或亚极量运动试验。同时遵循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AHA、
美国运动医学院(ACSM)公布的运动试验指南一致推荐原则一运动试验
方案应个体化,递增负荷量应小,运动试验总的持续时间应保持在8~12
mino采用斜坡方法更易达到上述要求,因运动负荷是持续增加的。
6min步行试验(6MWT)易于实施,并接近日常作业,近年来已广
泛应用。该试验使用30m长的水平封闭走廊,患者按要求,尽可能地持
续行走,6min内尽可能走长的距离,最终用步行的距离定量运动能力。
该试验适合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可重复试验,更适合于无条件完成上
述运动试验的基层医院。
(六)CPET终止运动指征
1.绝对指征:
(1)达到目标心率。(2)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怀疑心肌梗死。(3)
发作严重心绞痛。(4)随功率递增,血压下降>10mmHg(1mmHg=
0.133kPa),或持续低于基线血压。此外,收缩压>220mmHg(国外>250
mmHg),舒张压>115mmHg。(5)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H~HI度
房室传导阻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快速心房颤动等。(6)
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及明显气促、呼吸困难。(7)出现中枢神经系
统症状,如眩晕、视觉障碍、共济失调、感觉异常、步态异常、意识障碍。
(8)患者要求停止运动。
2.相对指征:
(1)心电图示ST段水平压低或下斜型正低>2mm。或ST段抬高>2
mmo(2)胸痛进行性加重。(3)出现严重疲乏、气促、喘鸣音。(4)
出现下肢痉挛或间歇跛行。(5)出现不太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
动过速。(6)运动诱发束支传导阻滞未能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运动处方制定及效果判断
一、制定运动处方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
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
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慢性心力衰竭患
者运动具有一定危险性,掌握合适运动强度更是制定及执行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运动处方的关键[22]。
有氧运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种类包
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等。运动时间为30~
60min,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针对体力衰弱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延长热身运动时间,通常为10~15min,真正
运动时间为20~30min。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
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确定。
1.运动强度:
(1)以心率为标准确定运动强度:传统运动强度以心率来确定,传统
运动目标心率是最大预测心率(HRmax)[HRmax=220-年龄(岁)]
的65%~75%,即65%〜75%HRmax。但是车琳等[23]报道了94例急
性心肌梗死患者,AT心率仅为(52.3±6.9)%HRmax,明显低于传统运
动试验的目标心率,提示以65%~75%HRmax作为运动处方强度存在较
大安全隐患。34.8%参加亚极量CPET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T以后的心
排量下降。而且,目前B受体阻滞剂已经作为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二级
预防用药,是以心率判断运动强度的不利条件。因此,建议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的运动目标心率从50%〜60%HRmax开始。另一种以心率判断运动
强度的方法是HRR(HRR=HRmax-静息心率)的百分数,范围为40%〜
70%HRR[14],多为60%~70%HRR。以60%HRR为例,运动时目标心
率二静息心率+(最大运动心率-静息心率)x0.6,针对中国慢性心力衰
竭患者,建议从40%HRR开始,逐步递增。(2)以peakVO2为标准确
定运动强度:50%~80%peakV02不等。其中70%~80%peakV02最
为常用。对一些体力衰弱或起初不适应有氧运动的患者可选择60%~
65%peakVO2[24]o针对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从50%peakVO2
开始,逐步递增。(3)以AT为标准确定运动强度:该方法同样安全有效
[25]。沈玉芹等⑹8]以AT前10W(J/s)为标准制定运动处方,对慢性
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3个月运动康复,安全有效。另外,还可以Borg自
感劳累分级评分为标准确定运动强度,推荐RPE10~14(20级表)口5]。
针对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推荐以AT为标准的运动强度。
根据peakVO2或AT制定运动强度的方法,按照1MET=3.5ml-kg
-1-min-1换算得到MET。MET是心脏康复中极为重要的指标,是把运动
试验结果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定量联系起来的唯一方法,从而可以为
患者开出合适的运动处方。如以2英里/h(1英里=1609.344m)的速
度行走,运动强度则达到2.5MET[16]。
2.有氧运动模式:
模式分为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2种。连续有氧运动步骤为热
身运动一运动一整理运动,运动阶段平稳。间歇有氧运动步骤为热身运动
一运动一整理运动,运动阶段呈运动、间歇、运动、间歇交替。连续有氧
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均可增加peakVO2,但是间歇运动可以提高最大无
氧能力[26]。因间歇有氧运动更安全,可在运动训练早期采纳。间歇有氧
运动强度分高强度与低强度,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选择。高强度间歇有氧
运动可在踏车上进行,步骤:5~10min热身运动,然后4min有氧运动
(90%~95%peakVO2),然后3min间歇(低强度),最后5~10min
整理运动。低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可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强度为50%峰值
运动负荷(峰值运动负荷由运动试验测得),运动时间/间歇时间比不等,
可为30s/60s、20s/90s和10s/80s,可把运动初期的3组运动强度
降低,以作热身运动[15]。
二、运动处方的实施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建议分3阶段实施运动康复方案[4]0第
1阶段,在心电图、血压等监护下进行,多在医院完成,也可远程监护。
第2阶段,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包括运动康复知识的培训、营养指
导、疾病知识的培训及了解依从性的重要性,可以在医院进行。第3阶段,
为家庭运动计划,如果成功完成前两阶段运动训练,未出现任何负面事件,
安全性便确立,可制定家庭运动计划,电话障访或门诊随访。
以HRR制定运动强度的连续有氧运动模式可参照HF-ACTION研究的
连续有氧运动方案,详见表3[27]。实际训练过程中运动强度、时间、次
数可因人而异,并可适当调整。
♦3IWACno、倩克迷陵右箕达动方案E
1■"i'lf
nUKKKiWRRWi-iR3is-860
上仁这测阶及第用3JO-M704:路皿$
箫7-I2H)«2»-»JO
阶级第”姆-的。靖央5««>-»疝11或・,:
注rMKR4枳|#“XR.M姐》HMR.*0*•|>且©*♦(16X<嶂依出心网&*・和
表3
HFRACTION研究连续有氧运动方案[27]
抗阻运动可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抗阻运动训练不加重左心室重
构,而可改善肌肉收缩力,可更好地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亚极量运动耐力。
并且,抗阻运动训练可直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超声结构的异常和神
经-肌肉功能,而并非简单增加肌肉体积[28]。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与抗阻
运动结合可增加运动康复效果[29]。B级和C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
3~4周有氧运动后建议进行抗阻运动,几周至数月内逐渐增加运动训练强
度,上肢从40%单次运动完成的最大重量(1-repetitionmaximum,
1・RM)至70%1-RM,下肢从50%1-RM至70%1-RM[7]O建议分3阶
段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抗阻训练。第1阶段,为指导阶段,主要是掌
握正确方法,提高肌肉间协调性。第2阶段,为抗阻/耐力训练阶段,提
高局部有氧耐力和肌肉间的协调性。第3阶段,为力量训练阶段,提高肌
肉的体积和肌肉间的协调性。具体运动强度、重复次数,训练频次见表
4[15]O
*4慢定恒心力会赵克才康阳/力♦利炼建设
2段««,铲,器)
<W»!RM.S-IO
牝阳,8力则!»黔长RM.12-252-3
Rrt:12-15
力・训峰阶&•剑2・3
Rre<is
tt;1UM:中氏g4宅3*.RIT;0»方«
表4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抗阻/力量训练建议
在不具备抗阻运动训练特殊器械情况下,可采用哑铃、杠铃、弹力带
等简单易行的方法代替。
三、运动处方效果判断
判断运动处方效果的依据很多。可根据CPET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肺储备功能及运动耐力改善情况同时可根据CPET结果调整运动处方。
可根据临床随访结果判断运动处方对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可根据心脏超
声心动图评判运动处方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可根据情绪量表及生活质量
量表评估运动处方对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
一.患者依从性差
依从性差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HF-ACTION研究1年随访,完全依从的患者仅有38%部分依从者U%。
提高依从性的方法主要有沟通教育,医师竭诚为患者服务并赢得患者
的信赖,建立随访系统。借助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随访系
统尤其重要。随访系统建立可科学、高效率地管理患者,通过及时沟通,
可提高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度,提高运动康复的依从性、持续性,并了解有
无不良反应,规范药物治疗,并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普及运动康复等相
关知识,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及社会和经济效益。若条件不具备,可建立以
科室为单位的随访系统,可表现为心脏康复门诊、患者俱乐部、患者教育
会等形式,需把患者资料纳入数据库管理。随访系统应由临床医师、护士、
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咨询师、社工等人员组成。随访系统应保
证运动康复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依从性和持续性。
二、效果不持续
运动终止后作用效果不再持续[30]。为了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获
益,需要长期坚持运动康复。提高患者依从性有助于长期运动康复。
三、最佳运动效果的研究有待深入
对于不同的慢性心力衰竭人群,采用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
获得的效果是否不同?如何组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效果最佳?均有待
进一步研究。须强化科研作用,获得更多我国的循证医学证据。
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需进一步推进
如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更快、更好地推进运动康复,最终完成三
级医院与社区联动,是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如医患
理念、文化教育背景、年龄、医疗单位支持度、国家医保政策等。需不断
宣传运动康复的益处,改变人们的观念,多学科合作达成指南与共识C积
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把运动康复纳入疾病管理,且把运动康复作为质
量考核指标之一,争取得到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建立和完善慢性心力衰
竭患者运动康复中国医师培训和认证制度,与国际接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医师培养要求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存在风险,因此对医师要求较高。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医师培训要求:(1)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有较高的疾病综合管理能力。(2)熟练掌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
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能恰当地进行危险分层。(3)熟练掌握运动试
验(包括CPET)的操作流程及方法,熟练掌握运动试验适应证、禁忌证
及终止运动指征,对运动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能正确处理。(4)能正
确解读运动试验的相关数据,并可根据运动试验结果开具合适的、个体化
运动处方,并能顺利实施运动方案,同时具备对不良事件快速反应及处理
能力。(5)正确理解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表。掌握6MWT的正确方
法。(6)应具备总结与科研能力,可积累数据,促进慢性心力衰竭运动
康复发展。
科室和医院条件要求
综合医院心脏内科开设心脏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开设心脏康
复,也可以在康复医院开设心脏康复科。应具备人员编制、场地与设施条
件。
具体要求:(1)人员:临床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运动康复师、
营养咨询师。(2)场地:可因地制宜,但必须具备运动试验测试区、运
动训练区、抢救区、休息区、6MWT区、综合区(用于解释运动处方、患
者教育和宣传)。(3)设施:评估设备、运动监护设备、运动训练设备、
急救设备。评估设备包括心肺运动仪、运动平板、计算机。运动监护设备
包括遥测12导联心电图监护仪、血压计、指末氧监护仪。运动训练设备
包括跑步机、踏车、上肢肌群力量训练器、下肢肌群力量训练器、多功能
力量训练器、测力计、弹力带、哑铃等。急救设备包括抢救设备与药品。
抢救设备有除颤器、心电血压监护仪、气管插管导管、喉镜、导引钢丝、
5ml注射器、开口器及牙垫、电极若干、气囊、管道氧气。抢救药品有肾
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去乙酰毛花式(西
地兰)、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可拉明、洛贝林、5%碳酸氢钠、甘露醇、
吠口塞米、硝酸甘油等。
(执笔:王乐民、沈玉芹)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布艾加尔・哈斯木蔡尚郎曹鹏宇
常翠青车琳陈步星陈国俊陈翔陈园戴萌戴若竹
」茉晶董波董少红董吁钢杜青范志清高海青高明宇
高炜高谀莎耿庆山郭航远郭红梅郭兰郭涛郭新贵
洪华山胡大一胡辉星黄峻金兀哲荆志成孔永梅乐锦艺
雷寒李保李福同李广平李虹伟李莉李鹏虹李瑞杰
李寿霖李向平李筱雯梁崎廖新学林松刘建刘江生
刘杰刘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