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53高考总复习A版历史-专题检测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1页
2026版53高考总复习A版历史-专题检测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2页
2026版53高考总复习A版历史-专题检测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3页
2026版53高考总复习A版历史-专题检测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4页
2026版53高考总复习A版历史-专题检测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选择题1.(2025届山东聊城期中,9)1900年,中国南北之间发生了义和团武装“灭洋”、唐才常等筹划自立军武装“勤王”、孙中山等筹划武装革命。这反映了()A.打倒帝国主义已成为共识B.协同救国方案达成一致C.改良主张退出了历史舞台D.新局势下的矛盾和探索答案D2.(2024山东济南一模,6)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戊戌变法运动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政府在新政中的立宪骗局败露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答案D3.(2024山东济宁一中3月月考,6)19世纪末,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了戊戌变法。20世纪初,清政府又推行“新政”。这两场改革都()A.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B.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C.改变了清政府的国际形象D.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答案D4.(2025届江苏盐城期中,9)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除标题中有“大清”二字外,正文内容全都以“中国”取代“大清”。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国”作为国名。“中国”一词频现反映了当时()A.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B.专制王朝向民主政体转型C.朝廷彻底抛弃狭隘民族观D.主权国家意识的日益增强答案D5.(2024江苏镇江期初调研,6)1911年《申报》一文中写道,“今政府未与协议,一旦收归国有,富者无端失此大利,心已不甘……贫民减衣缩食之所积,遽归乌有之乡……于是倡议争路,而官吏阻之,遂不得已罢市、罢课”。该报道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揭露了预备立宪的骗局B.促进民族意识全面觉醒C.加速了清朝政府的垮台D.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答案C6.(2024江苏扬州、连云港二模,7)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A.支持南方革命政府B.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答案C7.(2025届江苏淮阴中学10月调研,7)据统计,民国初年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远远超过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谘议局选举的0.4%的比例。仅1912年,大小各种政治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其中在民政部备案的就有22个。据此可知()A.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弊端丛生B.辛亥革命助推民众参政意识增强C.革命浪潮已然席卷全国范围D.共和制度稳定推行具有坚实保障答案B8.(2024广东梅州一模,7)民国成立以后,部分中国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其内容的变化反映了()A.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B.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社会改良之路的艰难D.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答案D9.(2024广东湛江部分学校期末,8)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A.思想解放任务任重道远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10.(2025届山东名校联盟阶段检测,8)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帝制论者梁启超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然而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政治困境B.深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为反对复辟帝制提供了准备D.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答案C11.(2024山东名校联盟4月模拟,6)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参议院通过决议,全国军队编制为五十个师,军队数量总额为50万人;五四运动前后,据相关部门调查,全国军队保守估计也有150万人。这反映了()A.袁世凯为称帝扩张军队B.民国军队的近代化成果显著C.封建割据军阀扩充势力D.民国政府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答案C12.(2024江苏4月百校大联考,6)下表呈现了蔡元培的主要事迹。这说明他()年份活动1892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904组织建立光复会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担任北京大学校长A.用民主科学改造封建思想B.革命活动受阶级立场制约C.以教育救国作为毕生追求D.报国方式受国内时势变化答案D13.(2024东台安丰中学等六校4月联考,8)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答案D14.(2024广东二调,6)山西农村的一位知识分子在民国三年的日记中写道:“起阅六月二十五日(8月16日)《申报》,欧洲之战,各国纷如,将波及于我国。虽云英、法、日本谋青岛,而中国必大受损伤,洋人互相攻击,生命财产必大损,天盖甚恶洋人之暴虐,使其相争以毙命也。……中国现无战事,村人亦不知洋人构衅,是以坐享太平抬搁行乐也。”据此可知()A.反帝爱国运动影响广泛B.近代报刊加速信息传播C.作者认可西方物质文明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答案B15.(2024广东佛山一模,7)袁世凯次子袁克文“虽以名士自居”“才华横溢”,却不赞同袁世凯做皇帝。侄孙袁英,反对帝制更激烈,曾趁机在新华门投下一枚炸弹,企图炸死袁世凯,未遂后逃亡天津。这体现了当时()A.革命斗争成为社会共识B.君主立宪势力依然强大C.专制统治基础已被削弱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16.(2024广东茂名一模,8)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出()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B.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答案B非选择题17.(2024南通三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富影响力的标志性事件。章炳麟和邹容二人因在上海《苏报》上发表文章,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两文,被清政府认为是世所不容的罪行,原本“照律治罪,皆当处决”,但在外国势力把持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最终判决中,二人只是被分别判处两年和三年的监禁。“苏报案”大事记1903年6月30日起先后进行了多次会审,主审是清政府官员、英国副领事,原告是清政府,被告是章、邹等人。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其间,清政府多次试图引渡章、邹等人,未获列强驻沪领事团同意1903年8至9月《国民日日报》大量转译外文报纸关于苏报案的报道,大部分都是支持革命党或者有利于革命党的内容1903年12月9日清政府官员判决章、邹二人“谋逆”罪名成立,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当庭否决拒不承认该判决。其后,就监禁年限,中外双方多次协商未果1904年5月17日各国领事一致主张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并提出将5月21日作为最后期限,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该意见,将释放章、邹二人——摘编自蔡斐《1903年: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苏报案发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苏报案的影响。(6分)答案(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新闻舆论的广泛传播;西方司法理念逐渐被认同;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领事裁判权践踏中国司法主权)。(2)冲击了清朝传统的法律体系;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扩大了革命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司法近代化。18.(2024湖南部分名校三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的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几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的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要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字拼音化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评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促进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面对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发展起来。钱玄同、陈独秀、鲁迅等人主张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将汉字拼音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这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有助于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时代差距,从而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它又容易导致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巴金等人认为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