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1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2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3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4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共选编了十首古诗词,旨在进一步让学生增加积累,同时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诗词大意,从而为更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古人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诗人并没有直抒离别情绪,而是选取饯行之宴接近尾声时的一个劝酒场景,“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短短的劝酒词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学习能力,能够借助工具自学古诗文,理解大致含义,但对于文章背景以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不是很好推理出来,并且对送别诗的特点、意象及送别习俗文化了解得不够清晰。因此在这篇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多引导,多下功夫,通过了解有关的送别诗中的“意象”文化,可以便于把握送别诗大意及诗人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透彻。【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够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学重点)3.能够从古诗的关键词句、情感、背景等多个维度结构化地理解诗句的内涵;品味“柳”这一意象,以及“酒”在古诗中独特的意韵。(教学难点)任务一:回顾经典,温故知新一、温故知新,引诗题引语:“送别”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回顾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师: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盛唐杰出诗人王维这首传诵千古的佳作《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诗题)【设计意图】回顾迁移,通过回顾学过的送别诗,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唤起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二、解诗题,知诗人1.交流诗题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送”“使”“安西”的意思,并弄懂“元二”这一称呼的由来。2.交流诗人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关于诗人王维你又了解多少呢?(生交流诗人王维的资料,课件出示王维的简介)现在,你能完整的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诗题。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王维的诗,感受他的诗作魅力吧!【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诗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二:诵读古诗,感受音韵美一、初读古诗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点名学生读)在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的读音需要同学们注意——“舍”。①shě:放弃,不要了,施舍;②shè: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通过据义定音的方法我们知道这个字应该读四声shè。二、整体感知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你想到的是哪个词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三、交流评价谁来评价一下他读的。(可以从声音、字音、节奏、韵味、感情等方面展开评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据义定音的方法,通过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韵味。生生互评既锻炼了学生的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到了他们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任务三:情景交融,以读悟情一、欣赏诗中景1.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学生齐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诗中出现的几个地点:诗人送别朋友的地点,朋友要经过的地点,以及元二此行的目的地分别是哪里?王维送别元二的地点是在——渭城,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2.抓住“朝雨”,品析诗句眼前的渭城车水马龙,春意盎然,如此美的景色诗人为何只选择朝雨和柳树来写呢?引导学生品析。“朝雨”说明这雨是在早上下的,结合“浥”字注释可知,雨水只是打湿了路面的尘土,可见雨下的并不大。此时诗人与元二即将分别了,所以诗人仅仅是在写雨吗?(点名学生回答)带着理解,我们一起诵读这两句诗。3.抓住“柳树”,品析诗句继续追问:分析完朝雨,我们再来看“柳树”。诗人为什么会选择柳树来写呢?(学生讨论交流)4.折柳诗句及含义难怪古人有这样的诗句: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张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5.读中感悟师:细雨蒙蒙,柳色青青,在这样的送别之景中,诗人王维不禁吟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此时的渭城真像一幅彩墨画啊,出示图片。这样的画面又可以配上这样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难怪苏轼这样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男生、女生读)小结:朝雨是景,柳树也是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都是围绕送别来写的,成为了送别诗中的经典元素!诗人将自己的不舍之情与这些景物相融,这种写作手法就是——融情于景。【设计意图】从谐音和寓意等方面引导感受“柳”这种意象,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人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二、品悟酒中情引语:就是在这样一个清晨,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王维是以什么来送友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1.“酒”字悟真情问题:饮酒饯别这一文化始于西周盛于唐朝,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谐音和寓意方面进行思考,为什么王维要以酒相送呢?(学生讨论交流)2.引读入境问题:他们喝了多少酒?(很多杯)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更”)是啊,一个“更”字,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喝了很多杯酒,可是为什么王维要一劝再劝更尽一杯呢?(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引读1:同学们你们知道元二此行有多远吗?从渭城,到阳关再到安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此行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的。古时候我们没有汽车、火车、飞机,人们的出行方式大多是_________。师:在当时即使是用日行千里、夜行800的快马驾车,都要走半年多啊。那再次相见就不知是何时了,或许今日一别,再见便遥遥无期了。所以,王维特地将元二送长安送到渭城。他举起酒杯深情地劝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读2:阳关,处于河西走廊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使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愿朋友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凯旋而归。所以才——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读3:(师旁白,出示图片配乐渲染)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这一路上赤壁千里,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人烟稀少。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所以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感受“酒”中深情所以,王维的这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呢?(学生畅所欲言,体会感悟酒中所蕴含的情感)4.情动辞发,离愁别绪一对好友,从昨晚喝到今天早上,清晨的景虽美,但也意味着告别在即。千言万语,诉尽衷肠。假如你就是元二,你即将远行,面对好朋友王维,你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请写下来。师小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元二最终跨上马背,绝尘而去。身后传来王维苍凉而又雄浑的吟诵,生齐读全诗,(配乐)。【设计意图】通过谐音和寓意来品析“酒”这一送别意象,感受中国饮酒饯别的文化。结合资料,创设情境,在一遍遍诵读中感受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不舍以及美好祝愿。学习任务四:经典永存,情动渭城曲一、材料补充这是一首离别诗,更是一首永别诗。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5年后便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真的印证了诗中最后一句——(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二、情感升华这首诗,后人为其谱上了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就是《渭城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