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安市2025年春季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虽然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最初目的是彰显他所谓的科学的方法,但就其客观效果来看,他的工作在红学史上开宗立派,光照百年,因为正是通过胡适与其学生顾颉刚、俞平伯的不懈努力与搜寻,才为世人揭开了索隐派蒙在《红楼梦》上的无数迷障。这样,以《红楼梦》研究为个案,胡适将前人的考据学、考证学方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总结,将其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套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对刚开始起步还处于草创期的古典小说研究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在胡适众多的小说考证工作中,何以《红楼梦》研究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究其原因,其要旨或如下析:首先,《红楼梦》有足够多的问题吸引学者们孜孜以求地考证。文本内容姑且不论,单就历史考证而言,诸如作者及其家世、《红楼梦》刻本与抄本等版本问题、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关联问题,后来周汝昌将新红学研究内容概括为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四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足以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兴趣。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仍然不足以完全解释新红学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研究学科,因为上述诸问题在其他小说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都有作者是谁的问题,几乎所有长篇小说都有版本的问题。所以,《红楼梦》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最大的原因还是其自身的魅力与价值。然不无遗憾的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界主流对《红楼梦》艺术与思想的认识及评价与后人的认知尚有一段距离,胡适认为“《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然此一“杰作”内涵他并没有进行深入展开。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写的一篇《人的文学》的文章里,就说“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极少”,他举了十类所谓“非人的文学”,其中就把《水浒转》列在“强盗书类”,《西游记》是“迷信的鬼神书类”,《聊斋志异》是“妖怪书类”,等等,认为“全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统应该排斥”。胡适说“在周作人先生所排斥的十类‘非人的文学’之中,有西游记、水浒、七侠五义等。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一面夸赞这些旧小说的文学工具(白话),一面也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内容实在不高明,够不上‘人的文学’。用这个新标准去评估中国古今的文学,真正站得住脚的作品就少了。”胡适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其价值更多体现于白话文体。俞平伯虽然对“《红楼梦》的独创性”做出了一些论述,但他关于《红楼梦》文学价值的判断仍然停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认为“《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是不很高的”“不得入于近代文学之林”。
(摘编自林郭、严丹《从“历史文本”到“经典文本”——学视野下<红楼梦>经典化历程的回顾与考察》)材料二:胡适的考证也存在学术走向上的偏颇。俞平伯和顾颉刚都参与了胡适的研究工作,1925年,俞平伯提出“小说只是小说,文学只是文学,既不当误认作一部历史,亦不当误认作一篇科学的论文……《红楼梦》在文坛上,至今尚为一部不可磨灭的杰作。昔人以猜谜法读它,我们以考据癖读它,都觉得可怜可笑”。俞平伯对胡适思想方法上的继承和纠正,是古代小说研究逐渐深入的一种表现,对《红楼梦》研究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意义。但因为俞平伯的见识遮蔽于胡适的学术光芒之中,以致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内误以为俞平伯与胡适完全相同,这显然与史有所不合。一般认为,胡适“新红学”有两块基石:一是作者身世的考证,二是后40回作者另有其人。但其真正的核心是他的“自叙传”说。“著者”和“本子”原本是历史考证的范围,但将《红楼梦》视为曹雪芹的自叙传,实际上将有待进一步考证的历史问题当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由于曹雪芹文献资料的缺乏,胡适有关作者身世的考证本身就有一定局限。“自叙传”说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需要证明的“假设”。到了20世纪下半叶,人们不得不承认:“从一般的(而不是严格的)考证标准来看,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说《红楼梦》是‘曹家的真实事迹’。”从学理上看,胡适将《红楼梦》当成曹家的历史实录,忽视文学层面的研究,仅得出“自然主义”的判断,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如果死守“自叙传”说,坐实小说原型,将《红楼梦》的文学研究变相为历史研究,就会与索隐派殊途同归,走到王国维所批评的以索隐方法附会、揣测小说文本的老路上去。索隐派将《红楼梦》所写认定为纳兰家事(或是其他家事),胡适的“自叙传”说则是将《红楼梦》所写认定为曹家家事,内涵有异而其质相类。胡适作为20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古代小说研究的先行者和新的学术“典范”的创造者,其思维方式和解读方式,引导并支配了《红楼梦》百年阅读与研究的主流进程,成为“新红学”的重要构成。进入21世纪,胡适的“高续”说也终于在动摇许久后宣告终结,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版《红楼梦》封面已改“高鹗续”为“无名氏续”,扉页则标明“程伟元、高鹗整理”。胡适《红楼梦》考证隐含的问题不可避免地给20世纪古代小说研究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不能归咎于胡适。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本是学术研究的规律,后世不能纠正先贤的偏颇和失误,甚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没有理由指责先行者的。(摘编自俞晓红《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适及其学生对《红楼梦》的研究,解决了索隐派带来的许多问题,在红学史上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B.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虽然今天看来很平常,却使《红楼梦》研究最终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C.“五四”时期的文化界主流对《红楼梦》艺术与思想的认识与今天有差距,这符合学术研究的规律。
D.俞平伯继承和纠正了胡适的思想方法,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学术界误读为其观点与胡适完全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先肯定了胡适考证《红楼梦》的客观贡献;再深入分析《红楼梦》研究成为独立学问的主要原因。
B.材料一列举《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的作者与版本问题,突出了《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C.材料一举周作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红楼梦》艺术思想的主流评价的局限性。
D.材料二将胡适的“新红学”研究与索隐派的研究做对比,旨在肯定胡适研究相较于索隐派的积极意义。3.据材料,下列选项中研究深受胡适“新红学”思想方法影响的是(3分)
A.张亚新发表《爱君诗笔有奇气》,通过分析林黛玉的个人形象和气质,揭示曹雪芹作为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才华。
B.欧丽娟在《红楼梦人物立体论》中提出“立体化”研究视角,强调通过人物言行的矛盾性与成长轨迹还原其复杂性。
C.周汝昌提出曹雪芹的生卒年是“癸未除夕”,并通过《懋斋诗钞》《四松堂集》等史料考证曹家与皇室的关系。
D.张世君深入研究《红楼梦》的庭院建筑,对其空间叙事进行分层解读,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4.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胡适“新红学”研究的局限性。(4分)5.阅读《红楼梦》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阅读《红楼梦》,是否还有必要借鉴胡适的研究方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永生医院郝景芳钱睿感受到像探照灯一样打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有点不自在。有一瞬间,他的鼻子突然就酸了一下。但他又不愿意在这样的场合表现软弱,毕竟坐在面前的人就是明日他在法庭上将要诉讼的人。他于是避开陆总裁的目光,只是问:“你是靠造假人,来延续病人生命?”“不能说是假人,只能算是新人。”总裁说。“什么意思?”钱睿想要了解更多,“新人和旧人是什么关系?”“新人是活生生的人,是病人自身的延续。”总裁解释说,“新人的人体是基因复制生成的,跟人没有区别。新人的大脑在芯片指导下发展,形成一个半智能人,但是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碳纳米,会跟着大脑的有机材料一起生长,随着脑神经网络完善,芯片的绝大部分会消融,新人的大脑会独立运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芯片虽然在脑中有残留,但主要起作用的是新的大脑。在我看来,新人就是病人自身,重新生活的病人。”“你是说……新人并不是机器人?”钱睿问。“当然不是。新人躯体和人体一样,大脑也是人的大脑,也有喜怒哀乐,与人无异。”总裁说,“可以说他的方方面面都是普通人,只是大脑的连接方式受了智能引导。”钱睿琢磨了好一会儿其中的差别,最后叹道:“但不管怎么说,也还是两个人啊!你能接受你女儿去世的同时,另一边站起来一个不痛不痒的人吗?!”“可病人自己是可以接受的。”总裁说,“你刚才也看到了你母亲的授权书。”钱睿心里绞痛起来,想象着母亲签字时的样子,那该是怎样的绝望,才会签这样的授权。“我母亲……真的同意了吗?”他问。“当然,”总裁说,“这里面最关键的步骤是全脑扫描,如果没有病人配合,根本不可能做任何复制。病人不但需要接受扫描,还要大量配合回忆很多事情。所以我们所有操作都是在病人授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们最初也不确定是不是能拿到病人授权,但是这些年的尝试让我们发现:所有确认自己命不久长的病人,都签了同意书。”“……为什么?”“这得问你了。你想想,你母亲为什么签了这个同意书?”总裁反问他。钱睿想到母亲在临死前的日子,知道自己生命将近,自愿将家庭的位置延续给一个新人,那应该还是充满不舍,对他和父亲的不舍,还有对他和父亲的安慰。想到这里,他黯然了,鼻子发酸。总裁默默叹了口气,向窗外挥挥手:“你看这城市,3000万人,你知道接受过这种替换的有多少人吗?这20年,这个城市,有128600人。还有其他城市,总共数百万人,都在鬼门关头死而复生。不管他们曾经是真人还是假人,过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变成真的人了。他们有新的生活,现在正好端端活着。已经有成千上万个家庭接受了这些新成员,或者说,接受了重新来一次的机会。所以你明白吗,如果你们现在揭穿一切,刺穿的不是我的企业,而是所有这些家庭相信的幸福。”钱睿怔住了。“还有最重要的,”总裁的双眼死死地盯着他,声音变得冷而锐利,“这些已经成为人的新人类,也将被你们毁掉,如果你们控告我谋杀,难道你们不是谋杀吗?
钱睿被他的问题砸在心口,半晌无言,最后勉强反驳道:“但是你们以假乱真,冒名说能治好绝症,至少犯了诈骗罪。”“很多时候,”总裁悠悠地叹了口气,又回到刚才讲故事时的舒缓,“我们做的很多事,不是病人的需要,而是家属的需要。你见过那些不断给病人买饭的家属吗?他们的心填不满。因为有这些需要,才有我们。他们要的是安慰,不是真相。你明白吗?”“我……”钱睿无言。钱睿已经被总裁说服了大半,他在心里接经被总裁说服了大半,他在心里接受了新的母亲,因为他相信那就是母亲的意愿,是母亲灵魂的延续。但他总还是有点迟疑,不愿这样就接受他的辩白。明明是必胜诉讼,让他三言两语就说得撤诉,怎么也显得下不来台。钱睿正在犹豫,总裁站起身,在墙边做了些操作,墙上呈现出一面墙的电子档案库。然后他转过身,问钱睿:“你有没有想过,你进出我们医院这么多次,我们也有详尽的电子监控,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发现或拦着你?”“我们医院,”总裁解释道,“总有实时扫描监控,除了录像,最主要的是电子芯扫描,所有员工、病人和病人亲属都有衣服上的电子芯,而所有新人,都有大脑中的电子芯。医院的报警装置如果扫描到没有电子芯的人进入,就会自动发出报警。”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特意等着钱睿的思绪。钱睿感觉到他的话里有一种危险的气息,像是有什么利剑一般的词汇即将喷射而出。钱睿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是头脑又陷入冰冻,只剩一片空白,失去了思考能力。他紧张得都无法呼吸了。总裁见钱睿没有接话的意思,又继续说道:“你多次潜入医院而没有被监控报警,只有两种可能,就是你身上有两种电子芯之一。你猜是哪一种?衣服上的电子芯,还是新人大脑中的电子芯?”(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相关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总裁认为制造的新人是原个体生命的延续,但钱睿认为这种行为是靠造假人来延续病人生命,是欺诈行为,因此提出了诉讼。
B.文中说“所有寿命不长的人都签了新人制造同意书”,表明人们在生死大事面前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想“延续”自己的生命。
C.母亲签署授权书并配合全脑扫描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一点是对亲人有情感牵挂,希望通过“复制”一个新的自己来安慰亲人。
D.“芯片”是作者埋下的伏笔,“钱睿似乎明白了什么”说明钱睿已经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只是暂时还不敢相信。7.下列对小说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照灯般的目光”,象征强权与审视的压迫感;“城市中的数百万人”,暗示科技发展带来的危害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B.作为科幻小说,本文没有展示宏大的科学发展场景,而是通过生老病死的身边事展开叙述,贴合生活实际。
C.全篇以钱睿与总裁的对话为主线,通过观点交锋逐步揭开“永生医院”的秘密,情节层层推进,富于吸引力。
D.小说在钱睿身份设定上埋下伏笔,结尾电子芯扫描的设定暗示钱睿可能是“新人”,形成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8.小说中说“钱睿已经被总裁说服了大半”,此时的钱睿是被什么理由说服而不再揭穿秘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科学元素和人文思考是科幻小说的要素,这两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侯、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材料二: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宰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壹遵何之约束。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复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女归,试私从容问乃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然无言吾告女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参曰:“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材料三: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①持权于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将何为哉?鲁两生曰:“礼乐百年而后兴。”唯惠帝之时言此为宜尔。周公之定礼也,流言未靖,东郊未定,商、奄未殄,不及也。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注:①指吕雉,汉朝皇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A高皇帝B与萧何C定天下D法令E既F明G陛下垂拱E参等守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微贱,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含义不同。B.且,将要,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且”含义相同。C.让,责备,与“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中的“让”意思不同。D.因,沿袭,继承,与“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因”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虽然和曹参一向不和,但在萧何临终之时,汉惠帝去探病并提出要让曹参做他的接班人,他对此是赞同的。
B.萧何在汉朝兴起之后,恭谨遵守相国的职责,顺应民意去除残酷的秦法,在淮阴侯和黥布等人被诛灭后,他的功绩更加灿烂。
C.曹参只想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不变,对于规劝他处理政事的人们,曹参总是拿出美酒堵他们的嘴,不给他们劝说的机会。
D.汉惠帝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回家传达他的旨意,来表达他对曹参不治理政事的不满,结果让曹窋被打了两百大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2)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14.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萧规曹随”的原因。(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渡江①
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②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③。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④。
【注】①此诗是764年春杜甫从阆州归成都时所作。764年春,杜甫带着全家抵达阆州,计划出蜀返乡。二月,听说严武(杜甫好友,杜甫在蜀中多得其接济)将要再次镇守蜀地,非常高兴,于是改变计划返回成都。②偃卧:仰卧休憩。③青袍:唐代官服以颜色区分品级:三品以上着紫袍,五品以上着绯(红)袍,六品以下着绿袍,八、九品着青袍。④汝曹:你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渡江的时间在早春二月,江风掀起狂涛的景象也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
B.在明说“不可渡”“已风涛”的情况下,颔联却写风浪中鱼龙自在偃卧,引人深思。
C.颈联写作者看到渚花如在素锦上绽放,汀草色如青袍,心情因返回故乡而变得愉悦。
D.全诗语言平实简练,描摹细致且富有表现力,最后的“戏问”传达出了复杂的情感。16.此诗和诗人的《登岳阳楼》都出现了“舟”,请从形象特点及情感内蕴两方面分析它们的不同。(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对唐太宗提出了要善于用人和纳谏的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荆轲刺秦”的故事流传甚广,对荆轲也颇多赞语,但苏洵在《六国论》中是这样评论刺秦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陈述自己“足民”志向后,又补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显得十分谦虚。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各题。①“我们走吧!”这或许是你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之前,最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如果你回到古代,和古人交上朋友,对他们说出这四个字时,你的朋友或许会大惊失色,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②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现代汉语中的“走”字,在古代其实表示的是“跑”的意思。而古人用来表示“行走、走路”这类意思的词,有“步”“行”“趋”等。③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些成语,其最初的含义也与走路有关。“亦步亦趋”原意是跟着别人身后走路,别人慢,你也慢;别人快,你也快。后来形容无论什么事都校仿或依从别人,比喻没有主见。④不同的走路速度,就用不同的字形容。这样说来,古人走路的规矩一定很多吧?的确,儒家经典《礼记》中仔细地规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的走路方法和姿态。⑤大夫、士进出国君宫殿的大门时,应该靠着门的一边走,(甲),也不踩到门槛。下级官员见到上级,以及臣子面见皇帝、皇后等皇族时,必须低头弯腰,小步快走,采用“趋”的姿势,以示尊敬。⑥《礼记》(乙):在路上,男性靠右走,女性靠左走,车辆从路中间通行。这种男女分开走的规定又叫“男女异路”,汉魏时期还曾强治执行。到了唐代,一个叫马周的官员提出了新的走路方式——“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规定行人进出城门、宫殿门时,无论男女,要进门的一律走门的左边,要出门的一律走门的右边。“左入右出”其实就是要求人们从右侧通行,这项规则一直延续至今。⑦能让车辆行驶的大路,在古代常被称为“道”,只能走人、不能行车的小路被称为“径”。《史记・陈涉世家》里有“会天大雨,道不通”的句子,《归去来兮辞》里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这里的“道”和“径”就分别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承诺保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借款给公司合同附利息调整及提前还款条款
- 2025版征收拆迁补偿协议书(含居民安置房入住保障)
- 2025版环保科技项目投资建设合同
- 2025版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管理与执行细则
- 二零二五版旅游客车租赁与景区导览服务合同
- 2025版开发商与建筑商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超声刀美容仪器维修保养与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平台安全监测与预警服务合同
- 2025版高科技企业研发贷款担保合同
- 4.2 诱导公式及恒等变化(精练)(题组版)(解析版)-202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一隅三反》系列(新高考新题型)
- 2025年社区工作者备考题库500道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交投集团薪酬管理办法
- 临床检验 pcr 试题答案2025版
- 融媒体中心媒资管理办法
- 达成书面协议未签订合同
- 2025届辽宁省中考数学试卷有答案
- 2025年中国搬运机器人行业市场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四川阿坝州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2024
- 消化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