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共识的凝聚,很多作家将关注的焦点从文学的新旧与文白论争转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乡土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都近乎自觉地参与到建构现代性知识的历史进程中,用民族国家、进步进化、历史目的和必然性等现代性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由此生产出一系列新的关于乡村的知识与形象:乡村不再是充满牧歌的田园,而是一片衰败的土地。就风物而言,乡村满眼的凄凉、萧索,如鲁迅的《故乡》、许钦文的《父亲的花园》:就习俗而言,乡村充斥着愚昧与迷信,如鲁彦的《岔路》、台静农的《烛焰》;就民风而言,乡村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如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等。这些新的乡村形象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并通过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教育等传播机制,更新了一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②20世纪40年代,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是解放区的核心政治之一,因此,文艺如何参与到新型乡村社会的建构之中就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等作家与时代政治进程联动,完成了对文学的功能与形式的改造,在《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中建构了新的历史观、国家观、家庭观、个人观、爱情观,在介入乡村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乡村政治生活。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被确立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但农民由于长期受宗族宗法文化的束缚,短时间内很难摆脱作为权力从属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参与了对乡村现实的创造,文学从一种表现现实的“社会象征行为”转变为一种介入现实的社会实践。而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文字”被转化为广播、电影、连环画、新民歌、新秧歌等“图像”和“声音”,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和民众的生活世界粘连在一起,将大量不识字的农民纳入到新中国的政治进程之中,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媒介,也是民众自身的发明。④20世纪80年代,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乡土作家再次站到了“启蒙”的位置,在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中,添加乡土之维,呼应改革的逻辑,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作品聚焦农村现实,既彰显了农村改革的必然性,也揭示了农村改革的阻力,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话语支持。⑤进入新世纪,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的“乡土中国”形态转变为城乡互动、产业共融的“城乡中国”形态,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城乡中国”形态下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作家对乡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一股颇具规模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乔叶的《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⑥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这种反思与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使乡土文学溢出了“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阐释框架,加入了“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之中。(摘编自徐志伟《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B.20世纪20年代,许多作家重新审视乡村,他们塑造的一系列新的乡村形象,更新了大批新青年的乡村认知,加速了传统宗法制度的瓦解。C.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的文艺形式,将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为农民提供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D.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发明了和自身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文艺形态,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40年代,就如何参与新型乡村建设问题,一批作家完成了对文学功能与形式的改造,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B.20世纪80年代,乡土文学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现实,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变化,成为推动乡村改革的重要力量。C.在新世纪产生的“新乡土写作”热潮中,作家们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新的乡村结构和乡村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D.乡土文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关注中国乡村,也放眼世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内涵。3.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概况,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骆驼祥子》:通过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痛苦和旧社会的黑暗。B.《创业史》:通过叙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过程,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风貌。C.《平凡的世界》:通过孙少安兄弟的奋斗历程,展现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的命运轨迹。。D.《哦,香雪》:通过描写香雪的情感波澜与心路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精神追求。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5.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中,新世纪乡土文学作家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答案】1.D2.A3.A4.本文为分总结构;第①段到第⑤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⑥段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5.①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②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③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解析】【导语】这篇文章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乡村建设的关系。通过各个历史节点,如20世纪20年代的启蒙运动、40年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新世纪城乡一体化进程,文章分析了乡土文学如何在这些社会变革中塑造乡村新形象、推动意识形态改革以及促进文化参与。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乡土文学在弘扬地方文化与反思西方现代性方面的双向努力,丰富了“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认知”表述不当,由原文“形成了一种‘非文本中心主义’的文艺形态,调动、激活了群众的感官,使群众的阅读行为转变为观看行为、参与行为。这种文艺形态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可知,文中是“颠覆了既定的雅/俗之分”,而不是“颠覆了对传统高雅文艺的认知”。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表述不当,由原文“而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则将自身嵌入乡村现实内部,一方面,营造出了“普遍启蒙”的时代氛围,成为乡村基层社会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另一方面,也创设了可参与的文艺空间,使农民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并确立其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可知,文中是“秧歌剧、新歌剧等新型乡土文艺形式”确立了农民“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感性地位”。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骆驼祥子》不属于乡土文学。《骆驼祥子》以旧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暴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①段说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②段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③段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④段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⑤段说的是新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所以前五段分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介入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概况。第⑥段说到“总体而言,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相伴而生,二者时而相互配合,时而相互对立,其中既有放眼世界的激进,也有重返乡土的犹疑,既有对西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也有对他者规定的‘普遍性’的反思与修正”可知,这是总说乡土文学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及意义。所以,本文为分总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农民不再牢牢地与土地捆绑在一起,乡土的边界随着农民活动空间的变换而伸展,新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民主播、农村代购员等新型乡村人物不断涌现”可知,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新型乡村人物形象。由原文“乔叶《宝水》、付秀莹的《陌上》、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叶炜的《后土》等作品对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的呈现,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可知,呈现出了新的乡村结构与乡村经验,与当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由原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兴起的乡土‘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正代表了一些作家对既有文学形式的不满以及重新把握‘新乡土’的尝试与努力,它与生活本身的质感保持了一种同步,虽然它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却蕴含着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可知,探索了乡土“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形式,弥补了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所缺少的历史实质和形式强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桃园废名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地方种了这么多的桃子。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望去已经不显其堂皇了,一眨眼就要钻进地底里去似的。照墙外是杀人的刑场。说不定王老大得了这么一大块地就因为与刑场接壤哩。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生长下去。桃园的一边是城墙。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这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这是深秋的黄昏。阿毛病了,坐在门槛上,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爸爸担着水桶在林子里穿来穿去,把背弓了一弓,就挨不到树叶子了。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桃树。阿毛用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是其中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被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地朝箩里拣!……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没有精神。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阿毛低声地说了一句:“桃树你是不是也害病哩。”“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当初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半夜三更还要上街去,家里喝了不算,还要到酒馆里去喝!但妈妈明知道爸爸在外面没有回,也不应该老早就把门关起来!妈妈现在也要可怜爸爸罢。“这个死人的地方鬼也昵得人!张四说他今天下午来,到了这么时候影子也不看见他一个!”“张四叔还差我们钱吗?”阿毛轻声地说。“怎么说不差呢?差两吊。”这时月亮才真个亮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阿毛伏在桌上睡哩。“阿毛,到床上去睡。”“我睡不着。”“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领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好的。”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放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叫阿毛叫小姑娘。尼姑的脸上尽是汗哩。阿毛开言道:“师父,你吃桃子吗?”“小姑娘,你要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更多!现在,这个尼姑又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然而,阿毛张一张眼睛,尼姑不见了。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自己是病了。“阿毛,不说话,一下子就睡着了。”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说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桃子好吃。”阿毛并不是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猛然张开。桃子,——王老大为了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过他的手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窗孔里射进来月光。王老大睡不着。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空酒瓶放在一角,亮了起来。王老大恨不得翻身起来一脚踢破它,他的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领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他低头丧气地这么说。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王老大又是一句:“你这是桃子吗?!”同时对桃子半鞠了身,要伸手下去。桃子的主人伸下手来保护桃子,拦住王老大的手——“拿瓶子来换。”“拿钱买不行吗?”王老大抬了眼睛,问。但他已经听得背后有人嚷——“就拿这一个瓶子换。”一看是张四。张四笑嘻嘻地从王老大的腋下抽出瓶子来:“喂,就拿这一个瓶子换。”“真要换,一个瓶子也不够。”张四早已瞧见了王老大的手心里有十好几个铜子,道:“王老大,你再给他几个铜子。”王老大觉得这情景,简直是在自己桃园卖桃子的时候一般模样。“我把我的铜子都给你行吗?”“好好,我就给你换。”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张四笑嘻嘻地把王老大的剩余铜子接到手上,一溜烟跑了。王老大捧了桃子,朝回头的路上走!桃子一连三个,每一个一大片绿叶,王老大小心得不敢抬头了。“王老大,你这桃子好!”路上的人问。王老大只是笑。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这桃子又吃不得哩。”王老大的欢喜走脱了不少,然而还是笑——是的,这桃子吃不得,王老大似乎也知道!但他又低头看了桃子一看,想叫这桃子吃得!“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乒乓!“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也没有声响地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1927年9月(有删改)6.关于王老大“买桃”相关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子好吃”,阿毛近乎梦呓之语,成了王老大买桃的缘由,推动情节发展。B.张四的行为,既与前文呼应,也表现出王老大在现实社会受人欺凌的悲惨处境。C.小说多次写王老大的“笑”,突出他花了所有钱为阿毛买桃后的满心欢喜之情。D.小说以玻璃桃子被小孩撞碎结束全篇,具有隐喻意味,留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桃园置于刑场附近,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点明了桃园“孤单”的原因,也为全文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B.第四段中阿毛的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突出了阿毛感情细腻、敏感的特点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C.小说在叙事上选用了儿童视角。通过儿童纯真的眼睛展示了桃园丰富立体的形象,给人以鲜明的真实感。D.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阿毛生病到给尼姑吃桃再到王老大买桃,在平实无奇的叙述中隐藏着深沉的悲悯情怀。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桃子”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9.废名曾指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废名小说具有诗化特征,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答案】6.C7.D8.①“桃子”是父女二人赖以存活的物质需要;②“桃子”象征着美好和希望;③破碎的玻璃桃子暗示了生命的凋零和希望的破灭。9.①意境的诗化。如桃树、月光,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意境;②人物形象的诗化。小说主要人物阿毛爱树,爱花,更爱人,质朴纯美;③情感的克制。情感含蓄蕴藉,看似平淡,却暗含悲凉。
【解析】【导语】废名的小说《桃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乡土故事,围绕王老大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展开。通过对“桃园”的描绘和“桃子”意象的反复引申,突显出主人公在艰难生活中追求温情与希望的努力。作品采用儿童视角,展现了生活的纯真与现实的残酷交织,蕴含深邃的悲悯情怀。【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突出他花了所有钱为阿毛买桃后的满心欢喜之情”错误。结合“王老大的欢喜走脱了不少,然而还是笑”可知,王老大的欢喜中掺杂了自我安慰,并非“满心欢喜”。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阿毛生病到给尼姑吃桃再到王老大买桃”错误。“给尼姑吃桃”的情节是插叙,发生在“阿毛生病前”。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的意蕴的能力。①结合“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可知,“桃子”是王老大父女二人赖以存活的物质需要。②桃子“鲜红夺目”,象征着美好;阿毛想吃桃子,父亲为阿毛买桃子,希望阿毛吃了桃子后病就能好,此时,桃子又象征着希望。③结合“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也没有声响地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可知,玻璃桃子被撞到地上碎了,王老大的心也碎了,他盼着阿毛吃了桃子后病就能好的希望碎了,破碎的玻璃桃子暗示了生命的凋零和希望的破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意境的诗化。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注重意境的渲染。如“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没有精神。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便是人对树的移情,渲染了萧瑟凋敝的氛围,从侧面写出了阿毛精神萎靡,以及她对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并多次借“月光”这一意象渲染凄清意境,如“这时月亮才真个亮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窗孔里射进来月光。王老大睡不着。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空酒瓶放在一角,亮了起来”,则暗示了王老大的烦闷。②人物形象的诗化。“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桃树。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可见阿毛对桃树有近乎亲昵的珍爱。“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可见阿毛爱花,但并不把花据为己有,也不介意游人摘走她家的桃子。她还主动为尼姑奉上红桃,可见她善良淳朴,爱花爱树,更爱人。这样一个纯真的女孩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诗意。③情感的克制。“阿毛病了,坐在门槛上,望着爸爸取水”“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领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看似是对父女日常琐屑的平淡描述,但病孩坐门槛、问菩萨而非看医生,都暗示了小人物的辛酸,体现了情感表达的克制。“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也没有声响地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写王老大受人欺凌,但以玻璃和心儿齐碎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与品读的空间,不渲染其悲,却愈显其悲。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①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②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节选自曹操《求贤令》)材料二: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③,则不能以入坚。棠溪④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以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①“孟公绰”二语:见《论语·宪问》。孟公绰,鲁国人,廉洁有德。②盗嫂受金:指陈平。③羽括:在箭的末端加上羽毛。括:箭的末端。④棠溪:古代地名,该地出产的金属适合铸剑。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夫A才与德B异C而世俗莫之D能辨E通F谓之贤G此其所以失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命,受天之命,古代帝王假托神权自称受命于天,借以巩固统治;中兴,指王朝由衰落而重新振兴。B.特,材料一“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解释为“特别”,材料二“岂特智伯哉”解释为“单单、只有”。C.何以,文中为“因为什么”,是宾语前置句,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的句式不同。D.与,意为“交往”,与《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中的“与”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公绰虽然廉洁有德,担任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却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B.曹操的《求贤令》表达了他求贤如渴的急切心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和他的《短歌行》有异曲同工之妙。C.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的原因是他的才胜过了德,他把聪慧明察、公道平和称为才,正义耿直、刚强坚毅称作德。D.司马光认为,君主选拔人才时,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因为前者危害更大。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2)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以制之。14.两则材料在选拔人才上主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答案】10.CEG11.C12.C13.(1)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当世。
(2)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量未能胜任,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14.不同:(1)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大胆选用;(2)司马光主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解析】【导语】曹操在《求贤令》中强调贤才的重要性,认为应广纳贤才,不拘一格,体现出他求贤若渴、务实的态度;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警示选才时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是辅助。两者主张不同,曹操更注重实际效果,重视才能;司马光则强调德行,深虑长远。两者的不同源于背景和目标的不同,前者急于定天下,后者重在稳固治理。【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故应在C处断开;“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且为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莫能辨之”,语意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特殊句式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难道只有智伯吗?C.错误。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以何”/“忌不信自”。句意: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当世!/邹忌不相信自己。D.正确。交往/给。句意: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把聪慧明察、公道平和称为才,正义耿直、刚强坚毅称作德”错。由“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可知,这是世俗之人的观点,而非智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何以”,凭什么;“霸世”,称霸当世。(2)“不善”,坏事;“胜”,胜任;“搏人”,扑人;“制”,制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不同:由“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知,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大胆选用;由“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可知,司马光主张德才兼备,说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强调德是才的统帅,以德为先。参考译文:材料一: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材料二: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金属,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量未能胜任,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何必担心在用人的问题上失察呢!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河床昌耀①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②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形云。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③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玄晕的飓风。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我张驰如弓,我拓荒千里,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④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我的大名如雷贯耳。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⑤我是父亲。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⑥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而潮汛已经到来……15.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我们读诗的第一行时,便从审美心理上与河床融为一体了,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之处。B.诗人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富有气势地表现内心的激情。C.诗歌的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同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相交错。D.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即虚的意象。16.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表达了诗人对河床博爱襟怀的赞叹。河床让马车载着唐古特车夫沿着堤坡前行,让万山洞开,显示出博爱的襟怀。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扬。作品中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对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③表达了诗人对阳刚之美的追求。河床如饱经沧桑的巨人一般,坚实、宽厚、壮阔,展现出雄性之美。④表达出对人类高贵的精神品质的赞颂——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解析】【导语】《河床》以拟人化的方式将河床描绘成一个巨人般的存在,具备山川般的壮丽与深邃。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多样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河床的历史悠久,雄浑厚重的美。诗人以恢弘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文化和生命力的赞美。【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即为虚的意象”错误。首句“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可知,此地为巴颜喀拉山,它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也是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因此,“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应为实的意象;再结合诗中“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也可知,我是“河床”,“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确实走过,因此是实的意象。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表达了诗人对河床博爱襟怀的赞叹。②后文中“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部分,作者用“是眩晕的飓风”“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扬。③诗歌中“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滋润的河床”“枯干的河床”“浩荡的河床”“纵的河床”“横的河床”体现的是: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表达了诗人对阳刚之美的追求。④由“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等句可见,此处表达出作者对人类高贵的精神品质的赞颂——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2)《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归园田居》中,诗人对田园美景的描绘远近结合,其中“______,______”两句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答案】①.书生意气②.挥斥方遒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⑤.暧暧远人村⑥.依依墟里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意、遒、衿、悠、暧、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那天晚上,站在那条曲折的山径前的时候,我刚刚二十岁,月亮刚刚从山边升起。那是怎样的一轮月啊!在它还没出现的时候,世界一片阴暗,小径显得幽深可怕,我几乎没有勇气举步。①而当月亮从山后升起的时候,就在那一刹那之间,所有的事与物都像月亮一样,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我的心也在那刹那之间,变得饱满、快乐和安详。幸福有时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在那一夜,当我顺着那一条长满了羊齿植物的小径,缓缓地往山上走去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路的迂回,也许是因为心中的快乐,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攀爬的辛苦和费力。走到一块林木稍微稀疏的空地上,刚好有几块大石头可以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只觉得那些树怎么长得那样直,那样高。②月光在那样晴朗的天空上似水银般直泻下来,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饮而尽,熏然而又芬芳。——席慕蓉《那一轮月》(节选)18.下列句子中“时候”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幸福有时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B.我们待的时候不少了。C.当我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只觉得那些树怎么长得那样直,那样高。D.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19.文中①②两处划线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填写下面表格空白处。本体①月光喻体水水银喻词②似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因月亮升起周边环境变得清明透亮,很好地表达了我因此感到快乐和安详的内心变化。③20.“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朱光潜),优秀的作家往往善于运用意象来营造诗意,表达感情,席慕蓉的散文《那一轮月》就如一首精巧的诗歌。请你选用“月”“树”“路”三个意象中的任何两个,写一首情境交融、体现音乐性的短诗,不超出6行。【答案】18.B19.①所有事与物的光泽;②如;③形象贴切地写出月光的洁白和它普照大地时的情景,给了我强有力的感受,让我的心变得透亮通畅。20.示例:一树影摇曳,寂寥的路边,蓝色的树叶随风舞动,忧伤的歌,在风中回荡,与星星共鸣的旋律,树下的秘密,被月光轻轻揭开。二路的尽头,青色的远方,是梦境还是真实的彼岸?每一步都是音符跳动,在寂静的夜,寻找梦的歌谣,远方的路,伴着树的影子,引领我走向未知的梦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CD.都是“时间里的某一点”意思。B.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意思。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由“所有的事与物都像月亮一样,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和喻体“月光”可知,“所有的事与物的光泽”是本体。由“对我发出一种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泽”可知,喻词是“如”。由“月光在那样晴朗的天空上似水银般直泻下来,我整个人都浸在月光里,觉得心也变得透明起来了”,将月光普照大地的情景形容为水银直泄,形象的比喻修辞让月光的美更直观,贴切地写出月光的洁白和它普照大地时的情景,给了我强有力的感受,让我的心变得透亮通畅。【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诗写作的能力。本题是“学写诗歌”的内容落实,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的感情、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题目要求选择“月、树、路”三个意象中的任何两个,也可以三者都选择,三者可以形成一个夜晚寂寥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因为有月光而有树影,因为有树影婆娑而有舞动,有舞动也有歌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意境,依据以上分析,可以将“月、树、路”三者联动起来,月、影、树、风、舞动、歌声、扰动的清梦、人间的秘密和谐的共生在一起,最后再以诗歌的形式和韵律展现,其间可以彰显诗人思维的跳跃和意象的独特组合,写成情、景、境交融的短诗。情景交融是意象类诗歌的核心所在,抒发怎么的感情才能打动读者,是创作必须要明确的问题。结合文本《那一轮月》中作者表达的快乐、安详和透亮通畅的心境与其所感受到的月光的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故而“月、树、路”所要抒发的情感也应该与三者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脱离的意象和所营造的意境来抒情。可以是安详的月夜景色引发“我”的深思,也可以是三个意象的组合给“我”带了对未来未知的困惑或吸引力。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情景交融,触动受众。题目要求韵律(音乐性)性,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回环”“反复”“叠词”“押韵”等。诗歌的音乐美表现于如下要素:一是节奏,二是停顿,三是重音,四是韵脚。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上修辞和写作手段能让诗歌体现音乐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为描述中国社会家庭、氏族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一词,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百年来很少见的原创概念。费先生说,西方人说到他的家,指的是夫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本章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2011必修2-北师大版2006
- Unit 3 Seasons Lesson 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二年级下册
- 2025年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案例分析》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做账实操-施工企业会计账务处理 SOP
- 物资集中采购协议书模板
- 某排球俱乐部技术战术研讨工作方案
- 2025年大学《机械电子工程-PLC编程与应用》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审计公司印章管理办法
- 某排球俱乐部教练聘任考核工作计划
- 食品机械厂污水处理系统运维制度
-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渣土运输承包合同
-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三、四、五、六年级)-单词表(附注音标)
- 网络传播概论(第5版)课件 第3、4章 网络传播形式的流变、网络传播的多重策略
- 2024年阳泉融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计算机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红色金融史教学课件
-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说明书
-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技术
- 南方科技大学自述信800字范文六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