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长沙市初中学业考试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

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为开卷考试,全卷共两道大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

题4分,共48分

1.我国先民在劳动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图为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该器物出土于()

人面鱼纹彩陶盆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图中器物符

合半坡彩陶特征,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出土的主要是打制石器等,与仰韶文化代表器物(彩陶等)无关,

排除A项;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有骨针、装饰品等,并非仰韶文化典型器物,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主要

是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典型器物是黑陶、骨耜等,和仰韶文化(黄河流域彩陶文化)不同,排除D项。

故选C项。

2.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从史料类型来看,图中的海船属于()

1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A.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C.音像史料D.实物史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图中的宋代海船是真实存在

的历史遗物,属于实物史料,D项正确;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符号等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史书、档案等,

海船不是文献,排除A项;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讲述流传下来的资料,像回忆录、传说等,海船显然不是,

排除B项;音像史料是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的资料,这是实体的海船,并非音像形式,排除C项。

故选D项。

3.特种邮票《双玉读曲》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阅读某一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该邮票的内容取材自

()

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西厢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特种邮票《双玉读曲》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阅读某一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所学

可知,题干中“双玉”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二者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邮票描绘的场景源自《红楼梦》第

二十三回,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情节。虽然两人阅读的是《西厢记》,但这一场景本身是《红楼梦》

中的经典片段,因此邮票内容取材自《红楼梦》,A项正确;《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而贾宝玉和林黛

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排除B项;《水浒传》通过描写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消灭乱臣贼

子、水泊梁山壮大和接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的宏大故事,而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

的核心人物,排除C项;《西厢记》是他们阅读的对象,并非邮票取材来源,排除D项。故选A项。

4.“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

竟之功。”这里的“先生”应该是()

A.林则徐B.洪秀全C.孙中山D.陈独秀

2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倡导五权宪法,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材料中“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与孙中山事迹契合,所以“先生”是孙中山,C

项正确;林则徐是近代禁烟英雄,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抗击外来侵略,与“三民五权”“推翻专制”无

关,排除A项;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但未提出“三民五权”等理念,排除B

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主要活动在思想启蒙、建党等方面,和“推翻

专制”“三民五权”关联小,排除D项。故选C项。

5.下表为1949-1952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统计情况,该表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A.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B.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C.传统手工纺织业进步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材料“1949-1952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统计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2年我国

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这是因为1950-1952年我国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A项正确;农村生态环

境的改善与题干中农业生产迅速增长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由于土地改革的推行,1949-1952年我国粮

食产量和棉花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为随后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原料,这与传统手工纺织业进步没有关联,

排除C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属于外交层面,与题干中农业生产迅速增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图中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一个物品。对该物品的解读,传统观点认为是象征权力的权杖,后来有学者研

究认为是代表公平公正精神的木条和线圈。这说明历史研究()

3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A.目的是要颠覆传统观点B.结论会随研究而变化

C.只能有唯一正确的结论D.全部都是随意的解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物品,传统观点认为是权杖,后来学者研究

认为是代表公平公正的木条和线圈,说明随着研究深入、新证据或新视角出现,结论会发生变化,B项正确;

历史研究目的是探寻真相、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并非颠覆传统观点,排除A项;历史研究因视角、资料等

不同,结论可能多元,并非只能有唯一正确结论,排除C项;历史解读基于史料和研究方法,有科学性、

逻辑性,并非“全部都是随意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

7.公元纪年法把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1214年,牛津大学获得教皇颁发的章程。根据公元纪年法,这一

年属于()

A.12世纪初B.12世纪末C.13世纪初D.13世纪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法中,世纪的计算规则是:年份除以100,若有余数则整数部

分加1,即为对应的世纪。例如:1-100年为1世纪101-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1201-1300年为13世

纪1214年处于1201-1300年的区间内,因此属于13世纪。进一步划分“初”“末”:一个世纪的前30年

左右可视为“世纪初”,后30年左右可视为“世纪末”。1214年属于13世纪的早期阶段(1201年为13

世纪开端),因此是13世纪初,C项正确;12世纪指1101-1200年,1214年不在此范围内,排除A项;12

世纪末约为1170-1200年,1214年已超出12世纪,排除B项;13世纪末约为1270-1300年,1214年属于

13世纪早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有学者认为某文献“还以严肃而实际的形式确定了第三等级在综合性陈情书中要求的和当时……期望享

有的权利:保护财产、信仰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该文献是()

4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还以严肃而实际的形式确定了第三等级在综合性陈情书中要求的和当时……期望享有的

权利:保护财产、信仰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第三等级”“保护财产、信仰自由、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第三等级(平民)的权利诉求,《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法律

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信仰自由等原则,直接回应了第三等级的要求,符合题意,D项正确;《权利法

案》是英国限制王权的文件,与法国背景无关,排除A项;《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文件,侧重民族

独立,排除B项;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政体,未直接涉及题干中的权利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

9.1857年,马克思对当时某事件如此定性:“这些事实甚至能使约翰牛也相信,他认为是军事叛乱的运动,

实际上是民族起义。”该事件是()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B.印度民族大起义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纳米比亚的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最初被英国殖

民者污蔑为“军事叛乱”,但实际上是印度人民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马克思当时密

切关注这一事件,明确指出其“民族起义”的性质,这与题干中“1857年”“军事叛乱的运动,实际上是

民族起义”的描述完全吻合,B项正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初(1810—1826年),由玻

利瓦尔、圣马丁等领导,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与题干中的“185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这

是20世纪20—40年代由甘地领导的印度反英运动,主张以和平方式反抗殖民统治,时间与“1857年”相

差甚远,排除C项;纳米比亚于1990年独立,是非洲最后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标志着殖民体系在非洲的

最终瓦解,与题干时间“1857年”完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国家不约而同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到1980年,部分国家这方面的开支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30%左右。这一现象()

A.适应了社会保障需要B.反映出世界格局改变

C.导致了社会秩序恶化D.体现出民众生活富足

【答案】A

【解析】

5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国家普遍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为缓解

社会矛盾、保障底层民众基本生活,纷纷建立和完善福利国家制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是这一趋势的具体

体现,这些福利政策涵盖医疗、养老、失业等领域,确实适应了当时社会保障的需要,对稳定社会、促进

公平起到了积极作用,A项正确;世界格局的改变(如两极格局形成与瓦解、多极化趋势发展)主要与国

际政治力量对比、重大国际事件相关,而西欧国家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是国内经济政策与社会治理的调整,

与世界格局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虽然过度的福利政策可能带来财政负担、削弱劳动积极性等问题,

但在20世纪50—80年代,福利制度总体上维护了西欧社会的稳定,减少了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冲突,“导

致社会秩序恶化”并非这一时期的主流结果,排除C项;社会福利支出增加是国家通过再分配保障民生的

手段,反映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非民众生活“富足”,民众生活水平的高低更多与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水平直接相关,福利支出只是补充保障,排除D项。故选A项。

11.湖南博物院与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出品了“好好学习之马王堆汉墓历史线上课程”。下列最可能

出现在该课程中的是()

A.里耶秦简B.T型帛画C.贾谊故居D.三国吴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T型帛画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它色彩绚丽、内容丰

富,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体现了当时的丧葬观念和艺术水平,最有可能出现在以马王堆汉墓

为主题的课程中,B项正确;里耶秦简是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代简牍,与马王

堆汉墓无关,不会出现在该课程中,排除A项;贾谊故居是为纪念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

而修建的,和马王堆汉墓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三国吴简是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时期孙吴简牍,

主要反映了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和马王堆汉墓分属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内容,

排除D项。故选B项。

12.1915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湖南志士是()

A.黄兴B.宋教仁C.蔡锷D.蔡和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从北京潜回云南,通电宣布云南独立,

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发起护国运动,C项正确;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重要人物,参与多次武装起义等,和

1915年护国运动中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无关,排除A项;宋教仁积极推动民主政治,主张建立共和

政体,1913年遇刺,并非护国运动相关人物,排除B项;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活跃于新

6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护国运动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14、16题每题14分,15题10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秦朝半两钱图2汉朝五铢钱

材料二唐朝初年,景德镇陶氏烧造出了一种胎体轻薄、色泽素雅温润的瓷器。镇中有个名为陶玉的

人将这种瓷器运到关中地区,这些瓷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并且作为贡品上交朝廷。

——译自《景德镇历代窑考·陶窑》

材料三

图3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图片,提取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时景德镇在瓷器制作上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景德镇在制瓷业

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

有何影响?

【答案】(1)信息:图片1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

说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

7

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

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信息:图片2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铸币。

说明: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

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发展: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

地位:制瓷中心或瓷都。

(3)原产地:美洲。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图1“秦朝半两钱”、图2“汉朝五铢钱”和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朝半两钱,图2反映的

是“汉朝五铢钱”,任选一幅图片,提取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并从背景、基本史实及影响等角度,分析概

括进行说明即可,如:

信息:图片1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

说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

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

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信息:图片2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铸币。说明: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

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

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小问2详解】

发展:根据材料二“唐朝初年,景德镇陶氏烧造出了一种胎体轻薄、色泽素雅温润的瓷器。镇中有个名为

陶玉的人将这种瓷器运到关中地区,这些瓷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可概括出景德镇在瓷器制作上的发展

是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地位: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景德镇成为了制

瓷中心或瓷都。

【小问3详解】

原产地:根据材料三“图3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及图片图例指示可得出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是美

洲。影响:根据所学高产作物引进相关知识,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等角度,分析概括出高产作

8

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的影响,如: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京师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

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这所学校的学生数量一直不足额,所有设施都因陋就简。外人来参观时,都轻视这所学校,

觉得它和那些简陋的启蒙学堂没什么区别。

——译自张百熙《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

材料三(蔡元培任校长)不到两三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变而为全国许多进步青

年仰望的学府。我并不怎么进步,却也怀着仰望的心情走进北大的校门。

——冯至《但开风气不为师——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时期新式学堂招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及原因。结合乡土史,指出从近代湖

南新式学堂走出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领袖人物。

(2)根据材料三,指出蔡元培任校长时北大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对当时北大的

积极作用。

(3)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认识。

【答案】(1)问题:招生困难。

原因:风气未开。

人物:毛泽东。(2)变化:变为进步青年仰望的学府。

作用: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

(3)关系: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解析】

【小问1详解】

问题:根据材料一“(京师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材料二“这所学

校的学生数量一直不足额,所有设施都因陋就简”可得出问题是招生困难。原因:根据材料一“因为风气未开,

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材料二“外人来参观时,都轻视这所学校,觉得它和那些简陋

的启蒙学堂没什么区别”可得出问题是风气未开。人物:根据乡土史可知,从近代湖南新式学堂走出的“敢教

日月换新天”的领袖人物是毛泽东。湖南在近代教育革新中较为活跃,如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是新式学

堂的代表,毛泽东曾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1913—1918年),在此接受新式教育并形成革命思想,后领导中

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

9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三“(蔡元培任校长)不到两三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变而为全国许多进

步青年仰望的学府”可概括出变化是变为进步青年仰望的学府。作用: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从培

养人才、推动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分析概括出这一变化对当时北大的积极作用,如: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优

秀人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

【小问3详解】

关系:材料一反映了京师同文馆情况,材料二反映了京师大学堂情况,材料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北大,

综合三则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对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认识是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分期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

(1978-2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至今)惊天动地: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

——据曲青山《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请根据上面的表格,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选择一个时期,仿照下面的示例形成观点,

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0字左右。)

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救国大业。(不得选择示例的观点)

【答案】【示例1】

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

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在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

【示例2】

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

10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

明显增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一时期,我国人民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

【示例3】

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

论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

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

争新优势。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

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国作用。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正在实现“强起来”的梦想。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表格反映了党的百年历史,根据题干表格,从1949年新中国

成立以来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选择一个时期,仿照题干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

救国大业”格式,形成合理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0

字左右。如选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可以提炼出观点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

兴国大业”,再结合所学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

选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以提炼出观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再结合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以提炼出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再结合所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外交、新时期外

交成就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

【示例1】

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

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在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

11

【示例2】

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

明显增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一时期,我国人民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

【示例3】

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

论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

优势。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

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国作用。

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正在实现“强起来”的梦想。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欧洲战场上的华工图2欧洲战场上华工的分配

——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关于二战的起点,或者爆发点,以往学术界多半以1939年9月1日德国侵入波兰为标志;也

有学者把中国抗战作为二战的起点。但是,俯视全球,看到二战的爆发分别有亚洲和欧洲两个起点,才能

准确阐明其爆发是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才能阐明亚洲战场与欧洲战场同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