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第国卷
阅卷人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在这
项伟大工程面前,文学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如何完成历史视野下的脱贫攻坚与新乡村书写,也即如
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②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来说,乡土中国书写依然是新鲜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文字下
乡”的问题时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显
然,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字不仅早已下乡,城乡差距正在努力缩小,
乡土中国正阔步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文字下乡”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
何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可谓是“文学下乡”的问题。
③如何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我们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案,
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也是考察乡土中国的晴雨表。
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之一。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
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
如何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分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述今昔、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
程和方向,探析解决不平衡发展的路径,以及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
④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肌体上的一个痼疾,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世界现象,不仅发展中国家
深陷其中,发达国家也难以规避。如何摆脱贫困?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中国交出了一份合格
的答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扶贫工作的伟大实践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
段,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确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开辟了中国特色减
贫道路,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历史视野下的
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无限可能。
⑤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中国始终在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阶段性目标,力所能及地将发展资
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引导人民群众既扶贫又扶
志,实行“志智双扶”,从根本上医治贫困顽疾。“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文心雕龙•神思》)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显然,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呈现出欢天喜地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看到人民群众
在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口袋富起来”了,而且“脑袋富起来”了。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
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
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
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⑥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
是,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
费。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浸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
卖营销其虚构的乡土之作。:他们或以微观叙事、口述史、田野调查的名义,编造行政区划根本找不到的
村庄或者子虚乌有的人物,夸大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念叨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
“标准”,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再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
后的个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
⑦“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绝不是虚构的隐喻所能遮蔽和表达的,也
不是口口声声以“救赎自己”来为新乡村唱挽歌。当然,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因
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
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⑧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脱贫攻坚伟大工程
的主题、主流,抓住新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轴、主体,既要记得住乡愁,又要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不然,我们的文学就无法阐释中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伟大变化,就不能跟上新时代的铿锵步
伐。
(摘编自《光明日报》:丁晓平《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文学不能缺席,作家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完成历史视野下的脱贫攻坚与新
乡村书写的问题。
B.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当下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使得
“文学下乡,,在今天成为可能。
C.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变化。为了解决该矛盾,可以实施
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D.“输血式”扶贫很难让人们“脑袋富起来”,而“造血式”扶贫能以“志智双扶”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在
动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为历史视野下的新时代乡土中国
书写提供了可能。
B.念叨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标准”,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不符合新时代“文学
下乡”的创作要求。
C.“文学下乡”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
望消费等。
D.记得住乡愁和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冲突,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兼顾这两方面的
内容表达。
3.下列选项,属于“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的作品是()
A.鲁迅的《祝福》:从鲁镇“旧历的年底”写起,在准备“祝福”这一“年终大典”的气氛中展开祥林嫂的
故事,是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力作。
B.李英的《群山回响》:“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将视线聚焦在浙江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迭代升级
的“千万工程”引领乡村走向共富的生动实践。
C.余华的《山谷微风》:对令作者流连忘返的山谷微风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并温馨地回忆了他少年
时为避暑而寻找穿堂风与“蒲扇风”的故事。
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叙写了史铁生在地坛公园所观察到的自然景物和人生百态,既有对亲情的
深情讴歌,同时也凝结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4.本文多处使用引用论证,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
5.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请根据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阅卷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人传【2】
(日本)中岛敦
赵国的首都邯郸,住着一个名叫纪昌的人,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的神箭手。他听说飞卫能百步穿
杨,百发百中。于是寻访飞卫,拜在他的门下。
飞卫对弟子说,要学射就得先学会“不瞬”——不眨巴眼睛。纪昌谨遵师命,两年下来练就了锋利的
锥子刺到眼皮都不眨眼的功夫。
飞卫得知后说:光是练成“不瞬”还不足以学射。下一步要学的是“视”——看东西的本领。“等你练成
了见微如著,再来告诉我吧。”三年过去,他发现虱子已经有一匹马那么大,于是赶紧跑到老师那里去汇
报成绩。
飞卫高兴不已,毫无保留地将射箭的秘诀传授给了纪昌。纪昌正式学射后,进步神速,令人惊叹。
一个月后,他试射连珠箭一百支,“矢矢相属,发发相及“。
再也不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东西的纪昌,心里突然冒出一个不良之念一要想成为天下第一的神
箭手,就非得除掉老师不可。
一天,他在郊外与迎面走来的飞卫不期而遇。刹那间,他便拿定主意,张弓搭箭瞄准飞卫。察觉到
一股杀气扑面而来的飞卫,立刻张弓搭箭以应对。飞卫的箭已射完,纪昌手中却还有一支。纪昌恶狠狠
地将箭射出,飞卫匆忙间折下路旁的一根荆条,将射来的箭“啪”地一下打落在地。
此时纪昌心里却忽然生起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而飞卫由于已经转危为安,且对自己的功夫十分满
意,也完全忘记对敌人的仇恨。他们奔向对方,在旷野中紧紧相拥,流下了充满师徒情谊的泪水。(这样
的事情自然不符合今天的道义观。但当时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啊。齐桓公想尝尝从未尝过的美味,他的厨
师易牙就会将儿子蒸熟了给他吃。在那样的时代,纪昌与飞卫忽而你死我活,忽而师徒情深,又有什么
可奇怪的呢?)
飞卫告知纪昌,自己的本事已经倾囊相授了。“你若想进一步穷尽,射之道,的奥秘,就得往西而去寻
找一位名叫甘蝇的师傅。”
纪昌立刻动身西去,然而在山顶上迎接他的却是一个目光温柔、老态龙钟的老头,估计年龄已经超
过一百岁了吧。一把白胡子长得吓人,加上他弯腰曲背的,走路时胡子都拖到了地上。纪昌心急火燎地
说明了来意,然后立刻解下弓箭。这时空中恰巧飞来一群大雁。
弓弦响处,五只大雁被一箭贯穿。
“还不错嘛。”老头笑眯眯地说道,“然而;此乃,射之射,也。想来好汉你尚不知,不射之射,吧。”
老头将他带到了二百步开外的悬崖绝壁上,然后若无其事地走上一块有一半突出于山崖、悬在半空
的大石头。他回头说道:“怎么样?到这块石头上来,再次施展一下你的那手功夫吧。”
事到如今,纪昌自然也不能畏缩不前。当他踩上那块石头时,悬崖边有一块小石头滚了下去。他将
目光追随石块而去,竟不由自主地两腿一软,俯身趴在石上,双脚打战,遍体流汗,再也站不起来了。
老头笑着将他接下来,然后自己站上去,说道:“好吧。我就让你看看什么才是,射‘吧。”
心有余悸的纪昌感到奇怪,赶紧问道:“可是,您的弓呢?弓在哪儿?”
原来老头两手空空,手中既无弓也无箭。
,,弓?,,老头笑道,“要弓的话,那不还是,射之射,吗?,不射之射,是既不要乌漆之弓,也不要肃慎之箭
的。”
此刻空中高高地盘旋着一只鹰。甘蝇抬头望了一眼,便将无形之箭搭在了看不见的弓上,“弓”开如
满月,“嗖”的一声,射出了一“箭”。那鹰连翅膀都没拍打一下,就如同石头似的笔直地跌落下来。
纪昌战栗不已。他觉得今天才终于得窥“射”之真谛了。
从那时起,纪昌在老头的身边一共待了九年。
待他下山时,人们惊异地发现他的相貌发生了变化。以前那股子绝不肯服输的强悍劲儿不见踪影,
取而代之的是呆若木鸡的神情。飞卫看到他不由得大声感叹:“这才是天下第一高手啊。我辈岂能望其项
背?”
名都邯郸沸腾了。人们迎回了天下第一高手,全都期望他在众人面前一展身手。
然而纪昌却一点也没有满足大家要求的意思,他甚至连弓都不碰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懒
洋洋地微笑着答道:“至为无为,至言去言,至射不射。”
“原来如此!”
脑袋瓜极其灵光的邯郸士人马上听懂并认同了此话的精神。纪昌越是不碰一下弓箭,他们就越起劲
地传扬他的箭法天下无敌。各种稀奇百怪的说法不胫而走。例如:每到夜里三更过后,纪昌家的屋顶上
就会响起莫名其妙的弓弦声。据说那是附在纪昌身上的射道之神,在他睡着时脱离了他的肉体,为他驱
赶妖魔,彻夜守护着他。
就在这云山雾罩似的一片盛名之中,天下第一射箭高手渐渐老去了。他的内心早已没了“射”之念,
似乎已经进入枯淡虚静的境界。如同木偶一般的脸上愈发没有表情,还几乎不开口说话。所谓“不知人我
之别,不知是非之分。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正是他晚年的写照。
纪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如同一缕轻烟寂然散去。四十年间他绝口不提“射”字,也不再操弓射箭。
当然,作为寓言的作者,我是非常想描写一番老名士最后的惊世之举,并以此来挑明他之所以能成为真
名士的缘由。但我总不能去篡改古书上的记载吧。因为,在他的晚年,只是一味地“无为自化”而已,除
了下面的一则奇闻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流传下来。
一天,年老的纪昌应邀去朋友家做客。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器具。他觉得挺眼熟,却怎么也想不
起来这是什么,便询问主人。主人以为他在开玩笑。没想到老纪昌又认真地问了一遍。可对方仍摸不透
客人的心思。直到纪昌再次重复这一问题时,主人才面呈惊愕之色。他直勾勾地紧盯着客人的眼睛,等
他确信对方不在开玩笑,才突然显得十分惊恐狼狈,结结巴巴地高声惊呼道:
“啊,夫子,一古今无双的第一神射手,您竟然连弓都不认识了吗?弓啊。您竟然连弓的名称、弓
的用途都忘记了!”
据说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赵都邯郸的画家都藏起了画笔,乐师都扯断了琴弦,就连工匠都不好
意思使用圆规和矩尺了。
(徐建雄译,有删改)
[注]本篇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此处的“名人”是“顶尖高
手”的意思。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花了五年时间进行针对眼睛的基础训练,正式开始学射后进步神速,可见扎实的基础对提升
功力有重要作用。
B.甘蝇白髯及地,估计年龄超过一百岁,能在悬崖上用无形之弓射落飞鸟,透露出他是一个近乎仙
人、超脱凡俗的人。
C.脑袋瓜极其灵光的邯郸士人领会了“至为无为,至言去言,至射不射”的深奥精神,并编造离奇的
说法以表达对纪昌的崇拜。
D.无论是能够一箭贯穿五只大雁的纪昌,还是能百步穿杨的飞卫,抑或深谙“不射之射”之技艺的甘
蝇,都是作者笔下的“名人”。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在开头就点出了纪昌想要成为天下第一射手的愿望,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后文纪昌与飞卫的
决斗情节具有合理性。
B.作者善于运用神态描写塑造形象,如“呆若木鸡的神情”“如同木偶一般的脸上愈发没有表情”生动形
象又耐人寻味。
C.文章没有交代纪昌在甘蝇身边的九年时间里是如何学习“不射之射”的,这一巧妙的留白给了读者
无限的想象空间。
D.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纪昌从立志成名到衰老离世的人生过程,脉络清
晰,叙述语言自然平实。
8.小说以战国时期为时代背景,以赵国邯郸为故事发生地,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在纪昌的成名之路上,随着他对待弓箭的态度发生变化,纪昌的人生境界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阅卷入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
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
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裂纱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
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材料二: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成化初,筑室亘楹壬安亭江上堂室阂敞极幽雅之致题其
扃目世美。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倾有搴君之不。”余闻
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
尽傩其直。安亭俗些就②,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
为言。众莫不笑之。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
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
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一
日,家君赛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
后记。
(归有光《世美堂后记》,有删节)
【注】①粥:通“需”。②些赢:懒惰、贫弱。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筑室百楹A于安亭江B上C堂宇D闵敞E极F幽雅之致G题其扁曰H世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是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以指画和记事。
B.“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的“逋”与《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意思不同。
C.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与材料二都有“黍离之悲”,两者的含义相同。
D.嚎君燕坐堂中”的“燕”通“宴”,与“客逾庖而宴”的“宴”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与琐事,以此刻画人物。如写大母时,以简单的动作和话语,写出大
母对归有光寄予厚望,疼爱有加。
B.世美堂由归有光之妻王氏的曾祖父修建,虽是陈年老屋,但归有光对此处十分喜爱,坚持己见,
多相筹贷,终于买下了世美堂。
C.张文隐去世三年后,倭奴侵犯边境,甚至在一天之中掠夺多次,值得庆幸的是,世美堂的房屋和
其中的藏书并没有遭到损毁。
D.两则材料都以自己的房屋为线索,来串联人物和事件,在对生活琐事平实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
对故人深沉真挚的情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
14.归有光曾写道:“吾与吾妻非独伉俪之情,别有世外之交。”说明归有光与妻子不仅有夫妻之情,还
有超脱世俗的互相理解。结合材料二,请分析归有光这样说的原因。
阅卷人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量勉①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②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①邕勉:勉力,尽力。②契:惬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从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既写出了隐者远离尘嚣,也写出了诗人殷勤远访,不惮艰劳。
B.诗人走到茅屋外叩门;却没有僮仆应承,窥看室内别无他物,只有桌案和茶几,可见隐者生活简
朴。
C.“差池不相见,期勉空仰止”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意外与隐者错过,白白地辜负了一片景仰之情。
D.本诗虚实结合,诗人眼见的自然之景是实写,设想隐者乘车出游是虚写。语言以雄浑豪迈见长。
16.近代学者曹光甫评价此诗抒写了“此行不遇而遇的欣慰之情”。请结合最后八句,分析“欣慰之情”的
具体内涵。
阅卷人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得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写诗人想象归程情
景,船行轻快,微风拂袖,以此表现出摆脱官场、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
(2)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述,如
阅卷人
-----------------六'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强对流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春夏之季发生概率最大。①大气由于上冷下暖,②对流层中各部分
温度不同,③热量传递活动十分活跃,④从而形成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产生。⑤强对流天气突发性
强,⑥移动速度快,⑦破坏性强,⑧然而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从时间尺度看,强对流天气持续时
间较短,通常在一两个小时内结束;A,它覆盖范围较小,以北京市为例,在强对流天
你可能会看到西边的海淀区暴雨如注,东边的通州区则艳阳高照。因为强对流天气“飘忽不定”,对观测
仪器有很高要求,历史数据积累不足,B。从世界范围来看,极端天气风险预警都是一个
大难题。那么强对流是不是毫无益处呢?不,它也有优点呢!只不过相对于害处,它的益处不太突出。第
一,对作物的栽培、城市蓄水是有利的。强对流引发的雷雨多发生在夏季,而夏季又是庄稼生长最需要
雨的时候,降水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水库水量,提升地下水水位;第二,利于农业生产:在雷暴天气
里,雷电产生的氮元素随着雨水落下,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产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卷人
七、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蟾,抽长了,又缩
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一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塔,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
的人眼睛钉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铃铃铃铃铃”,每一个“铃”字是
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20.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画线句中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2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例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每一个“铃”字是冷冷的一小点。
A.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B.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D.小二黑好学三仙姑唱“前世因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
22.请简要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断”字在表意上的不同。
(1)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
(2)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阅卷人
八、写作(60分)
得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不完美而犹豫不决,以至于错失机会。其实,恰恰是这些不完美给了我们
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B
4.①增添论证的趣味性、通俗性。引用俗语“挂羊头卖狗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证明了一些作家的
乡土中国书写打着虚构的幌子来实现贩卖营销的目的。
②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如第七段引用学者费孝通的观点,为“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思路。
③增添了论述文的文学色彩。如第五段引用“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这一《文心雕龙》中的语句,使
得论述更加文雅蕴藉。
5.①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写到“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
际出发来寻找答案,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等,也可。)
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到“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
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等,也可)
③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写到“警惕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也可分)
④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主题、主流,抓住新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轴,主体。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
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
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
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
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
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
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
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
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
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
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
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错,文中只能体现“文字下乡”成为历史,扩大了范围。
故答案为: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等”不是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中国当代
文学存在的问题。选项张冠李戴。
故答案为:Co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祝福》从时间角度看,不属于当代故事。同时,内容上没有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
C.《山谷微风》以写景和回忆为主体,不涉及新乡村的发展变化。
D.《我与地坛》从地域上看,地坛在都市北京。内容上也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答案为:B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增添论证的趣味性、通俗性。“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浸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挂羊头卖
狗肉’”,"挂羊头卖狗肉”是民间俗语,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证明了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打着虚构的
幌子来实现贩卖营销的目的。还有“口袋富起来”“脑袋富起来”,语言朴实生动,趣味性强。
②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如第七段“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
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引用学者费孝通的观点,为“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思路。
③增添了论述文的文学色彩。如第五段“‘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文心雕龙•神思》)”,“神居胸
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出自《文心雕龙》,直接引用经典论著中的语句,使得论述更加文雅蕴藉。
故答案为:①增添论证的趣味性、通俗性。引用俗语“挂羊头卖狗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证明了一
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打着虚构的幌子来实现贩卖营销的目的。②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如第七
段引用学者费孝通的观点,为“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思路。③增添了论述文的文学色彩。如第五
段引用“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这一《文心雕龙》中的语句,使得论述更加文雅蕴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如何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我们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
案,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可知,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
民,通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案,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
②结合“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
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
力量”可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
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③结合“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必须要正视”可知,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警惕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④结合“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脱贫攻坚伟大工
程的主题、主流,抓住新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轴、主体”可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脱贫攻坚伟大工
程的主题、主流,抓住新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轴,主体。
故答案为:①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写到“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案,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等,也可。)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
到“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
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等,也可)③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
题。(写到“警惕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也可分)④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脱贫攻坚伟大工程
的主题、主流,抓住新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轴,主体。
【答案】6.C
7.D
8.时代角度:①时代背景为小说情节提供了合理性: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不重道义。在这样的时代,
纪昌为了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而向恩师飞卫痛下杀手这一情节合乎情理。
②时代背景使故事更真实可信: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崇尚武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纪昌立志成为当
时天下第一的神箭手具有真实性。(从儒家主张的传统六艺之一“射”的角度分析亦可。)
故事发生地角度:
③寄寓作者对世人“邯郸学步”的讽刺:故事的发生地是邯郸城,结尾画家藏笔、乐师断弦、工匠不再遵循
规矩,都是盲目模仿纪昌的可笑行为。
9.①纪昌一开始依赖弓箭,渴望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扬名于世。
②纪昌摆脱了对弓箭的依赖,逐渐放下对名利的追求,不愿展示箭术,来满足众人的期待。
③纪昌完全忘却了弓箭为何物,达到了无欲无争,无为自化、枯淡虚静的至高境界。(如果学生认为此时
纪昌的人生已经走向虚无,不再务实,亦可。)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外国
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
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
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
论。
(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
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
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
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
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情节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
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
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领会了,,“崇拜,,错,邯郸士人并未真正领会此话的深奥精神,只是盲目崇拜封神,“脑袋瓜极其灵光”暗
含作者对他们的讽刺。
故答案为:Co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错,作者并未通篇采用第三人称,倒数第四段“当然,作为寓言的作者,我是
非常想描写一番老名士最后的惊世之举,并以此来挑明他之所以能成为真名士的缘由。但我总不能去篡
改古书上的记载吧”是第一人称。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能力。
时代角度:
①时代背景为小说情节提供了合理性:结合“当时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啊。齐桓公想尝尝从未尝过的美
味,他的厨师易牙就会将儿子蒸熟了给他吃。在那样的时代,纪昌与飞卫忽而你死我活,忽而师徒情
深,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不重道义。在这样的时代,纪昌为了成为天下第
一神箭手而向恩师飞卫痛下杀手这一情节合乎情理。
②时代背景使故事更真实可信:本篇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崇尚武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纪昌立志成为当时天下第一的神箭手具有真实
性。
故事发生地角度:③“赵国的首都邯郸,住着一个名叫纪昌的人,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的神箭手”,纪昌
学射,达到了无欲无争,无为自化、枯淡虚静的至高境界。故事的发生地是邯郸城,“赵都邯郸的画家都
藏起了画笔,乐师都扯断了琴弦,就连工匠都不好意思使用圆规和矩尺了”,结尾画家藏笔、乐师断弦、
工匠不再遵循规矩,都是盲目模仿纪昌的可笑行为,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寄寓作者对世人“邯郸学步”的
讽刺。
故答案为:时代角度:①时代背景为小说情节提供了合理性: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不重道义。在这样的
时代,纪昌为了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而向恩师飞卫痛下杀手这一情节合乎情理。②时代背景使故事更真
实可信: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崇尚武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纪昌立志成为当时天下第一的神箭手
具有真实性。(从儒家主张的传统六艺之一“射”的角度分析亦可。)
故事发生地角度:
③寄寓作者对世人“邯郸学步”的讽刺:故事的发生地是邯郸城,结尾画家藏笔、乐师断弦、工匠不再遵
循规矩,都是盲目模仿纪昌的可笑行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情节的能力。
①纪昌一开始依赖弓箭,渴望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他试射连珠箭一百支,“矢矢相属,发发相及“,弓
弦响处,五只大雁被一箭贯穿,表明他渴望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
②后来经过甘蝇师傅的点拨,纪昌在老头的身边一共待了九年,终于得窥“射”之真谛,下山时“纪昌却一
点也没有满足大家要求的意思,他甚至连弓都不碰了“,纪昌摆脱了对弓箭的依赖,逐渐放下对名利的追
求,不愿展示箭术,来满足众人的期待。
③晚年,民间流传的关于纪昌的一则奇闻“古今无双的第一神射手,您竟然连弓都不认识了吗?",表明
纪昌领会了“至为无为,至言去言,至射不射”的深奥精神,他完全忘却了弓箭为何物,达到了无欲无
争,无为自化、枯淡虚静的至高境界。
故答案为:①纪昌一开始依赖弓箭,渴望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扬名于世。
②纪昌摆脱了对弓箭的依赖,逐渐放下对名利的追求,不愿展示箭术,来满足众人的期待。
③纪昌完全忘却了弓箭为何物,达到了无欲无争,无为自化、枯淡虚静的至高境界。(如果学生认为
此时纪昌的人生已经走向虚无,不再务实,亦可。
【答案】10.CEG
11.C
12.C
13.(1)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哺育了两代人,我去世的母亲对待她很好。
(2)那个时候芍药花正繁盛地绽放,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能不有遗憾(的地方)吗?”
14.①世美堂被卖掉,归有光的妻子非常信任地托付丈夫,希望能把老房子赎回来;归有光力排众议买
下世美堂。
②归有光落第后回家,妻子并没有埋怨之语,反而安慰丈夫,正想和他一起“采药鹿门”,一起归隐。
③长沙张文隐去世,归有光很伤心,妻子也为世间再没有理解归有光的人而流泪。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
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
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
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
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
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
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
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
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
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庭院中先是用篱笆隔开,不久后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老
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哺育了两代人,我去世的母亲对待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
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
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应答。”话还
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哭了起来。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
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等到离开
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呀!”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牙制的手板走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觐见皇帝用
的,日后你会用到它!”瞻视回顾这些旧物,(这些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材料二: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后代。成化初年,他们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
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
嘉靖中期,王翁的某个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给别人。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
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
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
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
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没有
不笑话我的。
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的路才到家。那个时候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
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能不有遗憾(的地方)吗?"她说:“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门山采药
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公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
“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
张文隐公去世后的第二年。
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掠夺多次,然而我的房子却没有毁坏;堂里的书也没
有损毁。后来我一直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两次而已。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
“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念你的媳妇啊!“我退下后,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
这篇《世美堂后记》。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
二字。
“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是状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
“堂宇闵敞”是主谓结构,其后E处断开;
“极幽雅之致”的主语是“堂宇”,谓语“极幽雅之致”后G处断开。
故答案为:CEGo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拖欠;逃避。句意:王翁的某个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给别人。/责备我有意拖
延。
C.错误。选文主要代指家园被毁,《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黍离之悲”含有故国残破之意。
D.正确。通“宴”,安闲,安逸;吃酒席。句意: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
故答案为:C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张文隐去世三年后”错误,由原文“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后三年,倭奴犯
境”可知,倭寇犯境是在归有光妻子王氏去世后三年,张文隐去世四年后。
故答案为:C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乳”,名作动,哺育、喂奶;“抚”,对待
⑵“具”,准备;“相”,代指我;“恨”,遗憾(的地方);“得无……耶2能不……吗,莫非……吗,该不
会……吧。
故答案为:(1)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哺育了两代人,我去世的母亲对待她很好。(2)那个时
候芍药花正繁盛地绽放,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能不有遗憾(的地方)吗?”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倾有黍离之
悲。’……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可
知,世美堂被卖掉,归有光的妻子非常信任地托付丈夫,希望能把老房子赎回来;归有光力排众议买下
世美堂。
②由原文“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
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可知,归有光落第后回家,妻子并没有埋怨之语,反而安慰丈
夫,正想和他一起“采药鹿门”,一起归隐。
③由原文“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可知,长沙
张文隐去世,归有光很伤心,妻子也为世间再没有理解归有光的人而流泪。
故答案为:①世美堂被卖掉,归有光的妻子非常信任地托付丈夫,希望能把老房子赎回来;归有光力排
众议买下世美堂。②归有光落第后回家,妻子并没有埋怨之语,反而安慰丈夫,正想和他一起“采药鹿
门”,一起归隐。
③长沙张文隐去世,归有光很伤心,妻子也为世间再没有理解归有光的人而流泪。
【答案】15.D
16.①享受自然美景:新雨中草色一片青葱翠绿,晚风把阵阵松涛吹进窗里。清幽的自然景致涤荡诗人
的心灵,增添欢愉。
②感悟清净之理:虽未与隐者相对畅叙心意,但这番寻访、静驻,已对诗人产生启发,感悟了隐逸修身的
清净道理。
③顿悟寻隐的意义:诗人领悟到寻隐的意义不在于访,而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乘兴而往,兴尽而归。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
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
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
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
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
内容解说。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域经理用工合同范本
- 合伙买挖机没协议合同
- 代建协议如何解约合同
- 免税汽车销售合同范本
- 合伙养殖蛋鸡合同范本
- 关于增补保安合同范本
- 合同未到期转租协议书
- 厂区道路工程合同范本
- 养猪疫苗采购合同范本
- 合伙协议可以解除合同
- 假体周围骨折课件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技术管理相关知识试卷
- 2025年高等教育工学类自考-02382管理信息系统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年搅拌站员工技能考试题库
- 医院移动护理系统
- 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讲座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查房
-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诊治指南(2025)》解读 4
- 法布里病护理查房
- 人教版-物理-中考专题复习-电路故障分析-学案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