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_第1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_第2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_第3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_第4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议论文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

考情分析

(-)选材特征

立足生活:围绕校园生活、家庭问题等学生身边事选材,便于学生理解。

紧跟热点:聚焦社会热点,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直播带货的规范”,考查学生对时代问题的思

考。

启迪思想:涉及人生哲理、品德修养,如“诚信的力量”“如何培养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

值观。

(二)题型剖析

论点类:要求概括或找出中心论点、分论点,常见问法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据类:判断论据类型、分析作用及补充论据。论据有事实和道理两种,前者如具体事例,后者如名

言警句。

论证类:判断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常见方法有举例、道理、对比、比喻论证。

结构与思路类:梳理文章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如“总一分一总”“分一总”等结构。

语言类:分析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赏析词句表达效果。

拓展类: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提建议,具有开放性。

(三)分值分布

议论文阅读分值通常在10-15分。论点类2-3分,论据类4-6分,论证类3-4分,结构思路、语

言、拓展类各2-3分。

备考策略i

(-)夯实知识储备

掌握文体知识:深入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方法、结构类型和语言特点,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知识。

积累论据素材:关注时事新闻,阅读经典作品,收集名人故事、名言警句,按主题分类整理。

研习范文佳作:分析中考满分作文,学习论点提出、论据运用、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二)加强阅读训练

精选练习材料:选用中考真题和优质课外时评、科普议论文进行练习。

开展限时训练:模拟考试环境,控制阅读和答题时间,提升阅读速度和效率。

做好错题分析:建立错题本,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答题方法,定期复习。

(三)巧用答题技巧

1/19

论点提取:关注标题、开头、结尾,梳理文章内容,提炼论点。

论据分析:准确判断类型,结合论点分析作用,紧扣论点补充论据。

论证分析:识别论证方法,按规范格式分析作用。

思路梳理: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表述论证思路。

应试秘籍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1.判断论点的依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找准论点的方法:

首先细读文章,读完后心里有所体会,然后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

注意:

(1)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

(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能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况在中考

中很少出现。

考点二:判断论据及作用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真

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题型: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答题模板:运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论据的补充:

补充事实论据时所选事例要具有代表性,能表现论点,语言简洁,可以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

写。补充道理论据时以名人名言或警句格言为主。

考点三: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特别为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题型:本文(段、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①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19

③对比论述将......和......加以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④比喻论证: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注意: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在考查中往往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

重点考虑。

考点四:分析论证思路或过程

思路即写作内容的先后安排,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及论证方法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

1.题型: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

答题模板:

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运用了.…方法提出.…观点,接着运用......方法加以论证,然后运用......方法

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文章环环相扣,层次分明,说理清楚。

2.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

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答题模板:

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调换后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考点五:品味语言及辨析作用

语言特点:严威准确

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往往有比喻义。

2、加点词能否去掉或替换?为什么?

答题模板:

不能,这个词起限制作用,在文中的意思是……。删除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样表达太绝对了,

不符合客观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和准确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加点词"这样""这种情况〃“如此”等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答法技巧:

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的前面或不远

处,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4、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理论论

据(或事实论据)论证论点;引出下文。

(2)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补充论证论点,使论证更严谨。

3/19

ccc

典例精讲

(2025•辽宁丹东•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行动开创未来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

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

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

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

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

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

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

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

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

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禅不是喜欢斗螭螭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

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了力学之父。这些事例

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

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

的未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

首先,直接提出本段观点:A—;接着,B—;然后,C—;加以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诸多感兴趣的

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4/19

3.下面的名言作为论据,放在选文第③④段哪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成功的秘诀在于找到你热爱的事,并全身心投入。

---马克,吐温

4.选文第⑥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名校模拟

(2025•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戒躁求静

①《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晋郑之间有一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

就把靶子的中心捣碎:他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人们劝告他说:“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过错,你为什

么不认真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他听不进去,最后因脾气暴躁而死亡。现实生活中因脾气暴躁、

性情浮躁而导致不良后果者很多:因躁而人生受挫者有之;因躁而事业致败者有之;因躁而断送性命者有

之......由此可见,“躁”有百害而无一利。与之相反,“静”在生活中却能使人充满宽容、豁达,并透出浩然之

气、容人之量。所以,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②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净化心灵能平心应物,于人于己以静观之,既能宽容别人又能宽容自己;既

不唯我至上又能悦纳自己。得意时不忘形、不失自我,失意时不沮丧、不自哀。净化心灵能有恬淡之心情,

方能清心寡欲。清心才能心境安宁,性情平和;寡欲方能豁达开朗,不为杂念所烦。有清心寡欲之心方能

静心思远、平心静气,遇事不急不躁,就能体健身旺。

③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东汉时的刘宽就是一个忍躁不乱行事,于人于事有从容风度的人。汉桓帝时,

他由一小小的内史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他的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

性,有一次正赶着上朝,时间很紧,刘宽衣服已经穿好,夫人让女仆端着肉汤给他,故意把肉汤打翻,弄

脏了刘宽的衣服,女仆赶紧收拾盘子,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烫伤了你的手没有?"他的风度源

于他高尚的人格。

④静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是一首歌,静对生活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人的一生犹如一年四季,不

5/19

可能春意永驻,一生的经历也总充满曲折,成功犹如温馨的春风,失败犹如冬天的霜雪。但无论面对的是

春风还是霜雪,难能可贵的是那种充满"静"的境界。《菜根谭》中有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

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失为戒躁求静的典范。

⑤生活宛如一条小溪,有青春的碧波,更有曲折的沧桑,尤其在面对沧桑之时,追求一份“静”的心情

会使你宽容、豁达、泰然自若。生活中以“静”相伴,淡然处之,优美的乐章会更加绚丽多彩。

1.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B.文章开头由《郁离子》中的故事,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C.第④段通过引用《菜根谭》中的对联,论证了“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观点。

D.我们可以首先平心应物、宽容他人、清心寡欲,达到身心健康,然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

和从容,最后淡然处世,泰然自若,享受人生的美好。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4-25九年级下•辽宁鞍山•阶段练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哪吒登顶"看文化自信

崔妍

①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哪吒的形象

还出海,闪耀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吸引世人目光。从"三岁小儿"到"百亿影帝",这部演绎神话也创造神话的

中国动漫电影,它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由此可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中国文化

自信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科技赋能、经济融合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电影

产业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②《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电影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复现“山

河社稷图”,将《周易》中的八卦阵哲学可视化,同时融入青铜饕餐纹、汉代漆器等传统元素,让观众在光

影流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传承并非守旧。电影大胆创新,塑造了"一头六臂"的哪吒新形

象,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精髓,又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③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坚守,更源于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3D建

6/19

模、粒子特效、动态捕捉等技术,实现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电影中妖兽身后的万条锁链通过物理引

擎独立运算,展现了"动态美感"算法的创新应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好莱坞对全球票房的垄

断,更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文化筑基、创新赋能、科技领跑,三者相辅相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拓

宽了发展空间。

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上,还体现在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电影IP通过联名

汽车、周边产品等形式,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经济业态;相关景点成为旅游热点,带动了影视股的回暖。

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例如,电影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外

国游客来华体验中国文化,春节期间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大幅增长,充分展现了“世界的中国”

的强大引力。文化自信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未来,我们应继续乘势而上,精耕细作,让

更多"魔童"现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自信,不仅是我们立足当下的底气,

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

(选自《人民日报》2025.2.17,有改动)

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被塑造成"一头六臂"的新形象,有人认为A:这是对传统神话的颠覆,破

坏了哪吒的经典形象;也有人认为B:这种创新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你同意哪

种看法?是A还是B?简要说明理由。

7/19

中考语文议论文高频考点与答题模板

考情分析

(一)选材特征

立足生活:围绕校园生活、家庭问题等学生身边事选材,便于学生理解。

紧跟热点:聚焦社会热点,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直播带货的规范”,考查学生对时代问题的思

考。

启迪思想:涉及人生哲理、品德修养,如“诚信的力量”“如何培养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

值观。

(二)题型剖析

论点类:要求概括或找出中心论点、分论点,常见问法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据类:判断论据类型、分析作用及补充论据。论据有事实和道理两种,前者如具体事例,后者如名

言警句。

论证类:判断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常见方法有举例、道理、对比、比喻论证。

结构与思路类:梳理文章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如“总一分一总”“分一总”等结构。

语言类:分析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赏析词句表达效果。

拓展类: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提建议,具有开放性。

(三)分值分布

议论文阅读分值通常在10-15分。论点类2-3分,论据类4-6分,论证类3-4分,结构思路、语

言、拓展类各2-3分。

备考策略i

(-)夯实知识储备

掌握文体知识:深入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方法、结构类型和语言特点,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知识。

积累论据素材:关注时事新闻,阅读经典作品,收集名人故事、名言警句,按主题分类整理。

研习范文佳作:分析中考满分作文,学习论点提出、论据运用、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二)加强阅读训练

精选练习材料:选用中考真题和优质课外时评、科普议论文进行练习。

开展限时训练:模拟考试环境,控制阅读和答题时间,提升阅读速度和效率。

做好错题分析:建立错题本,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答题方法,定期复习。

(三)巧用答题技巧

8/19

论点提取:关注标题、开头、结尾,梳理文章内容,提炼论点。

论据分析:准确判断类型,结合论点分析作用,紧扣论点补充论据。

论证分析:识别论证方法,按规范格式分析作用。

思路梳理: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表述论证思路。

应试秘籍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1.判断论点的依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找准论点的方法:

首先细读文章,读完后心里有所体会,然后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

注意:

(1)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

(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能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况在中考

中很少出现。

考点二:判断论据及作用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真

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题型: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答题模板:运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论据的补充:

补充事实论据时所选事例要具有代表性,能表现论点,语言简洁,可以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

写。补充道理论据时以名人名言或警句格言为主。

考点三: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特别为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题型:本文(段、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①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9/19

③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让人印象

深刻。

④比喻论证: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注意: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在考查中往往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

重点考虑。

考点四:分析论证思路或过程

思路即写作内容的先后安排,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及论证方法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

1.题型: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

答题模板:

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运用了……方法提出……观点,接着运用……方法加以论证,然后运

用……方法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文章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说理清楚。

2.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

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答题模板:

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调换后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考点五:品味语言及辨析作用

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往往有比喻义。

2、加点词能否去掉或替换?为什么?

答题模板:

不能,这个词起限制作用,在文中的意思是……。删除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样表达太绝对

了,不符合客观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和准确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加点词“这样”“这种情况”“如此”等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答法技巧:

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的前面或不远

处,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4、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理论论

据(或事实论据)论证论点;引出下文。

(2)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19

(3)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补充论证论点,使论证更严谨…

典例精讲

(2025•辽宁丹东•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行动开创未来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

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

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

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

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

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

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

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

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

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禅不是喜欢斗蝴蜗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

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了力学之父。这些事例

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

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

的未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本题要求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主

张,通常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部分明确提出,有时也会通过各段落的主题句或关键句来体现。在解答时,

需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从中提炼出中心论点。

根据文章第①段中“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可知,这句话直接

11/19

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我们青年一辈应该通过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转化为永恒的热爱。因此,选文的

中心论点就是: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2.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

首先,直接提出本段观点:A—;接着,B—;然后,C―;加以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诸多感兴趣的

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答案】示例:A.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B.运用比喻,将“永恒的热爱”比作“大

海”,将“瞬间的感兴趣”比作“前进的灯塔”强调了瞬间感兴趣的重要性。C.举牛顿对苹果落地

和亚运会冠军崔宸曦对滑板感兴趣后,分别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和滑板运动化为永恒的热爱的例子。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段落,明确段落开头提出的观点;接着,分析段落中

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并概括其具体内容;然后,找出段落中列举的事例,并说明

这些事例是如何论证观点的;最后,总结段落结尾的强调内容,以完整呈现论证思路。

A空:根据文章第②段中“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可知,该句直接点明了本段的核心观点,

即强调瞬间的感兴趣在寻找永恒热爱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由此可以概括为: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

爱的基础。

B空:根据文章第②段中“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

可知,此句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方法。将“永恒的热爱”比作“烟波浩瀚的大海”,形象地展现出

永恒热爱的广阔、深沉与持久;把“瞬间的感兴趣”比作“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突出了瞬间感兴趣在探

索永恒热爱道路上的指引作用,强调了瞬间感兴趣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概括为:运用比喻论证,将“永恒

的热爱”比作“烟波浩瀚的大海”,将“瞬间的感兴趣”比作“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生动形象地强调了

瞬间感兴趣在寻找永恒热爱过程中的重要性。

C空:根据文章第②段中“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

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可

知,这里详细列举了牛顿和崔宸曦的事例。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瞬间感兴趣的现象出发,经过深入研究,

将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变成了自己一生的热爱;崔宸曦初次见到滑板便产生浓厚兴趣,而后把滑板运动当作

自己一生永恒的追求。这两个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瞬间的感兴趣能够化为永恒热爱的观点,由此可以概

括为:举牛顿对苹果落地瞬间感兴趣后将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热爱,以及亚运会冠军崔宸曦对滑板

初次见面便产生浓厚兴趣后把滑板运动作为一生永恒热爱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瞬间的感兴趣可化为

永恒热爱的观点。

3.下面的名言作为论据,放在选文第③④段哪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成功的秘诀在于找到你热爱的事,并全身心投入。

---马克•吐温

【答案】第③段,马克•吐温的名言强调了有了热爱的事,并全身心投入地行动起来,是成功的秘诀,这

个论据与本段观点一致,与第④段观点不一致,所以放在第③段。

12/19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补充。本题需判断所给名言作为论据放在选文第③④段哪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

需先理解名言含义,再分析第③④段内容,看哪段观点与名言更契合。

根据文章第③段中“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

梁”可知,此段着重强调行动在将瞬间感兴趣转化为永恒热爱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列举谭垦和樊锦诗

的事例,具体阐述了付诸行动对于热爱之事的重要意义。马克•吐温的名言”成功的秘诀在于找到你热爱

的事,并全身心投入”重点突出了全身心投入行动对于热爱之事走向成功的重要性,这与第③段所强调的

行动助力热爱事业、将瞬间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观点高度契合。

而第④段,该段主要论述“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以彭端淑《为学》中富

僧心中向往南海却因迟迟不行动,最终看着穷和尚从南海归来的例子,从反面阐述了不行动会导致兴趣与

理想化为泡影,其侧重点在于不行动的后果,与名言所强调的全身心投入行动使热爱之事成功的侧重点不

同。

由此可知,这句名言放在选文第③段最恰当。

4.选文第⑥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突出有力地论证了“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

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本题要求分析选文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需先明确常见的论证方

法,再结合第⑥段具体内容判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阐述其作用,作用要围绕论证的观点和中心论点

展开。根据文章第⑥段中“刘禅不是喜欢斗蝴岫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

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了

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可知,此段列举了刘禅喜欢斗蛔蛾斗鸡导致误国亡身,以及钱伟长为救民族危亡弃文从理最终成为力学之

父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同时将刘禅的负面事例与钱伟长的正面事例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

证的方法。这两种论证方法具体突出有力地论证了“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

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中心论点,并得出了“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

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这一结论。

名校模拟

(2025•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戒躁求静

①《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晋郑之间有一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

就把靶子的中心捣碎:他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人们劝告他说:“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过错,你为什

13/19

么不认真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他听不进去,最后因脾气暴躁而死亡。现实生活中因脾气暴躁、

性情浮躁而导致不良后果者很多:因躁而人生受挫者有之;因躁而事业致败者有之;因躁而断送性命者有

之......由此可见,“躁”有百害而无一利。与之相反,“静”在生活中却能使人充满宽容、豁达,并透出浩然之

气、容人之量。所以,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②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净化心灵能平心应物,于人于己以静观之,既能宽容别人又能宽容自己;既

不唯我至上又能悦纳自己。得意时不忘形、不失自我,失意时不沮丧、不自哀。净化心灵能有恬淡之心情,

方能清心寡欲。清心才能心境安宁,性情平和;寡欲方能豁达开朗,不为杂念所烦。有清心寡欲之心方能

静心思远、平心静气,遇事不急不躁,就能体健身旺。

③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东汉时的刘宽就是一个忍躁不乱行事,于人于事有从容风度的人。汉桓帝时,

他由一小小的内史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他的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

性,有一次正赶着上朝,时间很紧,刘宽衣服已经穿好,夫人让女仆端着肉汤给他,故意把肉汤打翻,弄

脏了刘宽的衣服,女仆赶紧收拾盘子,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烫伤了你的手没有?"他的风度源

于他高尚的人格。

④静是一种人生境界o人生是一首歌,静对生活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人的一生犹如一年四季,不

可能春意永驻,一生的经历也总充满曲折,成功犹如温馨的春风,失败犹如冬天的霜雪。但无论面对的是

春风还是霜雪,难能可贵的是那种充满“静"的境界。《菜根谭》中有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

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失为戒躁求静的典范。

⑤生活宛如一条小溪,有青春的碧波,更有曲折的沧桑,尤其在面对沧桑之时,追求一份“静”的心情

会使你宽容、豁达、泰然自若。生活中以"静”相伴,淡然处之,优美的乐章会更加绚丽多彩。

1.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B.文章开头由《郁离子》中的故事,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C.第④段通过引用《菜根谭》中的对联,论证了“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观点。

D.我们可以首先平心应物、宽容他人、清心寡欲,达到身心健康,然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

和从容,最后淡然处世,泰然自若,享受人生的美好。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1.B2.首先提出本段观点“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然后举东汉刘宽忍躁不乱行事的事例论

证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他的风度源于他高尚的人格,用事实论据论证了观点。3.比喻论证,将

“人生”比作“一首歌”和“一年四季”,而“静”才是演奏乐章的关键和面对生活的境界,生动形象地

论证了“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观点,进而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通俗易

懂,容易被人接受。

【解析】这篇文章围绕“戒躁求静”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开篇以《郁离子》故事引出“躁”之害与“静”

之益,点明观点。接着从“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静是一种人生境界”三方面

14/19

具体阐述“静”的内涵与作用,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结尾以生活喻理,强调追求“静”

能带来宽容、豁达等,使生活更精彩,升华主题,是一篇有深度且具感染力的佳作。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根据文章第①段中“《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由此可见,'躁'有百害而无一利。与

之相反,'静’在生活中却能使人充满宽容、豁达,并透出浩然之气、容人之量。所以,遇事戒躁求静、

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可知,文章开头由《郁离子》中的故事是作为事实论据,通过讲述

一个性情暴躁者的不良后果,引出“躁”的危害,进而引出“静”的好处,从而论证中心论点“遇事戒躁

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并非道理论据;

故选Bo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本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通常包括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分析论证以及得出结论等步骤。

根据文章第③段中“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可知,该段首先提出了论点。接着,“东汉时的刘宽就是一个

忍躁不乱行事,于人于事有从容风度的人”以及后续关于刘宽的故事,可知作者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用

刘宽的具体事迹来支持论点。最后,“他的风度源于他高尚的人格”可知,作者分析了刘宽的行为背后所

体现出的人格特质,进一步论证了“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这一论点。因此,第③段的论证思路是:作者

首先提出了“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这一论点,然后通过东汉刘宽的故事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分析刘宽的

行为展现出的风度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从而论证了论点。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由句子中“人生是一首歌,静对生活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人的一生犹如一年四季”可知,此处运用了

比喻的论证方法,将“人生”比作“一首歌”和“一年四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生的起伏与变化;而

“静对生活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则进一步强调了“静”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

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由此,此处通过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静是一种人

生境界”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这种论

证方法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24-25九年级下•辽宁鞍山•阶段练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哪吒登顶"看文化自信

崔妍

①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哪吒的形象

还出海,闪耀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吸引世人目光。从"三岁小儿"到"百亿影帝",这部演绎神话也创造神话的

中国动漫电影,它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由此可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中国文化

自信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科技赋能、经济融合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电影

产业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②《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电影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复现“山

河社稷图”,将《周易》中的八卦阵哲学可视化,同时融入青铜饕餐纹、汉代漆器等传统元素,让观众在光

15/19

影流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传承并非守旧。电影大胆创新,,塑造了"一头六臂"的哪吒新形

象,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精髓,又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③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坚守,更源于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3D建

模、粒子特效、动态捕捉等技术,实现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电影中妖兽身后的万条锁链通过物理引

擎独立运算,展现了"动态美感"算法的创新应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好莱坞对全球票房的垄

断,更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文化筑基、创新赋能、科技领跑,三者相辅相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拓

宽了发展空间。

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上,还体现在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电影IP通过联名

汽车、周边产品等形式,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经济业态;相关景点成为旅游热点,带动了影视股的回暖。

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例如,电影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外

国游客来华体验中国文化,春节期间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大幅增长,充分展现了“世界的中国“

的强大引力。文化自信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未来,我们应继续乘势而上,精耕细作,让

更多"魔童"现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自信,不仅是我们立足当下的底气,

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

(选自《人民日报》2025.2.17,有改动)

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被塑造成“一头六臂”的新形象,有人认为A:这是对传统神话的颠覆,

破坏了哪吒的经典形象;也有人认为B:这种创新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你同意

哪种看法?是A还是B?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4.《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科技

赋能、经济融合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5.通过介绍《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和哪吒形象在

纽约时代广场展示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展现

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科技赋能、经济融合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传播开辟了

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

点,引出下文的具体论述。6.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电影中妖兽身后的万条锁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

证了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坚守,更源于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的观点(或:科技创新在文化自信中

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7.我同意B,理由如下:①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电

影在保留传统神话精髓的基础上,通过“一头六臂”的形象创新,赋予了哪吒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不仅

没有破坏经典形象,反而通过现代技术和审美重新诠释了角色,使其更具时代感。②符合现代观众需求:

16/19

现代观众对电影角色的期待不仅仅是传统的复刻,更希望看到具有新意和深度的形象。③文化自信的体现:

这种创新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表明我们不仅能够坚守传统,还能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中

国文化走向世界。

我同意A,理由如下:①经典形象的独特性:哪吒的传统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三头六臂”作为其标志性

特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将其改为“一头六臂”削弱了经典形象的独特性和辨识度,容

易让观众感到陌生和不适。②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哪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角色,其形象应当尽量

保持原汁原味,以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原貌。③观众的情感认同:许多观众对哪吒的传统形象有着深厚的情

感认同,改动可能会引发观众的不满,这种情感上的抵触可能会影响电影的文化传播效果。

【解析】这篇选文以《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自信的多重内涵。文章从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创新、科技赋能、经济融合等角度,深入分析了该电影如何通过守正创新、技术突破和商业运作,

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全文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强调了文化自信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4.本题考查论点提炼。

结合第①段”近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