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本试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注】一个选择了自己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单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大哲人、著名学者、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永恒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取材于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注】此文写于1835年秋天;当时,17岁的马克思和他的同学面临升学和就业。材料二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取材于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三1848年,马克思和战友们创办《新莱茵报》,以报纸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同时将理论和工人运动的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864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召开大会,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传递给共产国际中的工人们,引导工人们将这一思想运用到革命实践中,并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为了追求真理,马克思每天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借鉴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的成果。由于刻苦的学习与不断的积累,马克思才写出影响后世的大作《资本论》。他追求著作的完美,无法忍受将未完成的作品公之于众,总是觉得著作的文字没能恰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历经40年之久的原因。这样严谨求实的态度造就了《资本论》的伟大。1849年,他流落到伦敦;1866年,他完成《资本论》第一卷。在这18年间,马克思饱受病痛的折磨,面临家庭的生存危机,还要从事艰巨的第一国际领导工作。纵然遭受多重磨难,但是马克思仍然凭借过人的毅力和永不屈服的意志,怀着满腔热血,勇敢面对资产阶级当局的驱逐和迫害,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拼搏奋斗。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学习马克思的事迹和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取材于王公旺、汤先萍的《论马克思的品格——读有关马克思的书信》)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自己的就业经历,马克思提出了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B.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选择职业,并不违背人类的天性。C.卓越的诗人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D.仅仅选择为自身完美而工作的人感受不到乐趣。2.材料二第4段结尾运用了例证法,下列对所举例子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证明马克思是位在很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科学家。B.能表明马克思对科学在历史上所起作用有深刻的认识。C.能证明马克思密切关注能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科学发现。D.能表明马克思首先是参加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家。3.下列对马克思的评价,能被材料三第1段直接证明的一项是(3分)A.有所建树B.终身革命C.满腔热情D.坚韧不拔4.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历史功绩的一项是(3分)A.因为所居地位高尚而能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B.能为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感到衷心喜悦。C.通过宣传革命思想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D.在饱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面对家庭生存危机。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从写作、科学和革命等角度概括马克思的事迹和品格。(5分)马克思的事迹和品格角度事迹品格写作写作表达对青年选择职业看法的文章。①写作影响后世的《资本论》。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科学②深入研究,善于发现革命通过多种方式参加革命斗争。③和战友们创办报纸,引导工人开展革命。④⑤永不屈服,勇敢无畏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与王介甫书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1】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2】而益【3】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4】。”自古立功之事,未有专欲违众而能有济者也。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取材于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取材于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注释:【1】盻盻:勤苦不息。【2】称贷:借债。【3】益:在文中的意思为“补足”。【4】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草野之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右者左之 左:向左B.外周四海周:至,到达C.举先王之政举:推举,提拔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正确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何必曰利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必曰利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为民父母为天下理财C.乃尽弃其所学得无教我猎虫乃尽弃其所学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未有专欲违众而能有济者也而议事每不合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引用中的句子,用意在于论述王安石特别喜欢这两本书。B.司马光认为,对于变法这样的大事,应该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遵循先圣之道。C.王安石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既表达了变法的合理性,又表明了变法的决心。D.王安石跟司马光所持政治主张多有不同,却能够以诚恳而理性的态度来写回信。9.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4分)(1)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2分)(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2分)10.对于财政上的变革,司马光是如何批评的?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5分)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11.按要求回答问题。(共7分)(1)下列对所选《论语》语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君子在没把话说出来之前就会去做,做了之后才会说出来。B.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只有心怀仁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崇尚美善并、憎恨丑恶。C.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不必担忧外在的境遇,而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荐能力。D.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跟他亲近。请阅读下面五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梳理孔子对仁的看法。(5分)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③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④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⑤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12.按要求回答问题。(共7分)(1)下列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宝玉对黛玉说“你放心”并让黛玉深受触动的情节,彰显了两人的爱情。B.宝钗对待香菱学诗的态度与黛玉不同,体现出了她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C.探春在理家时提出安排人承包大观园的做法,表现了她兴利除弊的智慧。D.黛玉将湘云所抽花签上的“夜调侃她曾坐在石上看书。(2)请概括以下选文的情节,并结合《红楼梦》分析其作用。(4分)袭人忙至潇湘馆来,见紫鹃正伏侍黛玉吃药,也顾不得什么了,便走上来问紫鹃道:“你才和我们宝玉说些什么?你瞧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太太去,我也不管了!”说着,便坐在椅子上。黛玉忽见袭人满面急怒,又有泪痕,举止大变,更不免也慌了,忙问怎么了。袭人定了一回,哭道:“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他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李妈妈都说不中用了,在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久经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了。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了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紫鹃哭道:“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顽话,他就认真了。”袭人道:“你还不知道他那傻子?每每顽话认了真。”黛玉道:“你说了什么话?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紫鹃听说,忙下了床,同袭人到了怡红院。谁知贾母、王夫人等已都在那里了。贾母一见了紫鹃便眼内出火,怒道:“你和他说了什么?”紫鹃忙道:“并没敢说什么,不过说了几句顽话。”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众人一见,方都放下心来。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打。谁知宝玉一把拉住紫鹃,死也不放,说:“要去连我也带了去!”众人不解,细问起来,方知紫鹃说要回苏州去,一句顽话引出来的。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共11分)望蓟门【1】祖咏燕台【2】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3】。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4】,论功还欲请长缨【5】。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6】!注释:【1】蓟门:北方边防重地。【2】燕台:幽州台,这里指燕地。【3】汉将营:借指唐军营。【4】投笔吏:东汉班超年少时曾是抄写文字的小吏,后投笔从戎,立功西域。【5】请长缨:西汉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6】题柱:司马相如初入长安时,曾在成都升仙桥送客观门上题写:“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13.以下对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祖诗首联写诗人离开燕台时听到了从唐朝军营中传出的笳鼓之声。祖诗“三边”句描绘了边关拂晓时分警示危险的旌旗飘动的景象。C.刘词“国脉”句与序中自己的“忧边之语”呼应,表现国势垂亡。D.刘词“闻说”句描绘了北风迅急的景象,暗含边境局势紧急之意。14.以下对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都在开头的描写中寄寓了对国运艰难的担忧。B.作者都追忆了少时经历并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慨。C.作者都在作品中使用了能够增强表现力的倒装句。D.作者都通过观察到的军营状况来表达必胜的信心。15.请简要分析两处画线句内涵的异同。(5分)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10分)(1)古代文人常常在诗文中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国事的看法,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如,《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杜牧借秦朝因奢而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当朝统治者的担当;又如,《六国论》中的“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苏辙借六国因赂秦而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当朝统治者的担当;再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体现了王安石借六朝兴亡的历史教训警示当朝统治者的担当。(2)对比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手法。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在多与少的对比中凸显了做到善始善终的不易;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在淡与浓的对比中凸显了秋日景象的美好;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中的“喇叭,唢呐,_________”,在小与大的对比中凸显了喇叭的样貌。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夸父号飞船“各位观众,现在是地球纪年2083年12月15日,北京时间早晨7点30分。”中央电视台最著名的主持人叶知秋用富有磁力的男中音沉缓地解说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活动——环宇航行马上就要开始了!屏幕上这艘形状奇特的飞船就是即将进行环宇航行的夸父号。”叶知秋是在一艘新闻飞船上作报道的。现在镜头对准了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夸父号——它像一枚球果嵌在广袤的天幕上。叶知秋继续说:“众所周知,这将是最悲壮的一次人类探险!50年来,从夸父计划开始立项,到飞船投入制造,都牵动着60亿地球人的心。大部分人对计划的详情已了解,但我今天还想再次说明,夸父号飞船的使命是为了证实爱因斯坦的宇宙超圆体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宇宙是多维的,三维宇宙空间通过更高维数的折叠形成一个超圆体;如果我们在三维宇宙中一直往外走,最终会通过超三维空间返回地球。各种理论上的验证都倾向于承认超圆体假说,现在人类将对它进行实践上的验证。当然,这趟旅行是十分漫长的。目前人类可观测的宇宙已达150亿光年,沿超圆体运行一周的路程将有数百亿光年。即使飞船一直以光速行进,它回到地球也将是数百亿年以后了。那时,地球和太阳系肯定已不复存在,连宇宙本身也可能已经死亡。要知道,宇宙诞生至今也不过只有150亿年啊!”全世界都在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听到叶知秋苍凉深沉的声音,不少人热泪盈眶。叶知秋是位老练的主持人,很快就扭转了过于悲凉的气氛。他笑着说:“至于光速飞船上的乘员,按照相对论,他们的时间速率将大大减慢。因此,当他们返回这儿时,可能还不到40岁呢!我真羡慕他们,他们比天地更长寿!”他转回头指着夸父号继续介绍:“夸父号在临时乘员组的操纵下,在同步轨道上已停留15天,所有部件已组装完毕,所有设施和货物也都就位。现在它巨大的身躯旁有一艘服务飞船,夸父号正式乘员组就在这艘飞船上。两艘飞船已开始对接,乘员组将登上夸父号飞船,然后点火启程。”服务飞船已开到夸父号中部,缓缓伸出对接舱口,与夸父号的对接口密合,又打开密封门,建立起一条通道。与此同时,叶知秋向国外观众介绍了“夸父”的含义:“夸父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英雄,一位失败的英雄。关于他的记载很简短:夸父逐日,道渴,北饮大泽,大泽不足,饮于河渭……遂死,弃杖于地,化为桃林。”他的声音渐渐高亢:“失败的夸父一直是华夏民族探索精神的象征。把这艘飞船命名为‘夸父号’,表达了乘员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但我们希望他们能平安归来!”服务飞船内,近百名人类代表在为英雄们送行。此时此刻,什么话语都嫌分量太轻;他们只是默默地望着通道尽头。第一位乘员——一位年青的男子,在甬道口出现了。他额头很高,神情庄重。叶知秋介绍道,他是船长谢晓东,今年17岁——为了尽可能延长乘员在飞船上的生活年限,乘员要尽量年轻。他身高1.78米,体重60公斤,智商170,获得哲学、数学、医学、语言学、心理学、天文学、天文物理学、天文化学等14个博士学位。听众爆出热烈的欢呼声。飞船上的气氛十分凝重。谢晓东首先同家人拥别,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泪盈于睫,但克制着没有哭出声。谢晓东同他们依依相别,然后继续同送行人默默拥抱。拥抱后他们都致以简短的祝福。第二位乘员是一位女孩子,大眼睛,眼窝较深,穿着短袖连衣裙。叶知秋介绍说,她叫狄小星,17岁,身高1.65米,体重52公斤,智商170,也获得14个博士学位。狄小星也同送行人默默拥抱。她的母亲克制不住,痛哭出声,泪珠凝成圆圆的珠子,缓缓向下沉落。这儿的重力已很微弱,每个人的动作都轻飘飘的,仿若置身梦幻之中。狄小星同母亲多拥抱了一会,然后继续前行,同送行人默默拥抱。两名乘员走过送行人群,在对接舱口处停下等待。叶知秋的声音高扬:“下面是戏剧性的一幕,经过有关方面反复磋商,迟至昨天才同意谢晓东和狄小星的提议,决定让此次环宇探险的创意者、88岁高龄的周涵宇先生成为夸父号的第三名乘员。看,周先生走过来了!”一位羸瘦的老人出现在甬道口。听众沸腾了!“让周先生上飞船”早就成为一个口号。不少人为他大声疾呼。他们说,周先生14岁即提出环宇探险的动议,74年矢志不渝,呕心沥血,终于使它成为现实!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送行者。他的脸上皱纹纵横,胳膊上的皮肤枯黄松弛,但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光辉!他的眼中燃烧着沸腾的激情!依次同他拥抱的送行者,眼里含着深深的敬意与些微悲凉,毕竟他已是88岁的老人!昨天,决定让周先生参加环宇航行后,太空署还匆忙为飞船准备了太空葬的器具。从周先生近乎陶醉的幸福感来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以环宇探险为终极目标的他可以奔向自己的目标了!三名乘员向大家挥手告别,进入对接甬道。送行者也频频挥手,但没有说再见,因为毫无疑问,不可能同他们再见了……夸父号的临时船长在甬道口迎接他们;交接之后,带着三名临时船员走进甬道,对接舱口缓缓关闭,服务飞船驶离夸父号,停留在50千米外,等待夸父号点火。谢晓东坐上船长位,开始操作。尾喷管喷出桔黄色的火焰,夸父号缓缓脱离同步轨道,向外太空飞去;与此同时,地球上响起了几十种语言的欢呼声。夸父号很快脱离了地球重力向宇宙深处飞去。这时船上的太阳帆张开了,几百块巨大的帆页组成一个更为巨大的环形船帆,由电脑自动控制着角度。太阳光的压力经船帆汇聚,变成飞船的动力。从远处看去,飞船就像一只巨大的半透明的水母。不久,在飞船内部,响起了年轻的声音:“周爷爷,你努力了74年,才让梦想照进现实!”“是啊,74年的梦想!74年的努力啊!”一道苍老而有力的声音回应道……(取材于王晋康的科幻小说)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沉缓地解说着 沉缓:沉重而缓慢B.两艘飞船已开始对接 对接:互相靠近C.经过有关方面反复磋商 磋商:仔细讨论D.但他精神矍铄 矍铄: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开头在语言描写中点明的地球纪年可知,作者把叶知秋所做奇梦作为开端。B.作者描绘听众“爆出热烈的欢呼声”,用意在于衬托跟谢晓东告别时的伤感。C.对夸父号飞船上的三名乘员,作者都运用了肖像描写以表现他们不同的特征。D.作者运用对比,意在突出表现年老的周涵宇已比不上另外两名乘员年青有为。19.文中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请分别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夸父号飞船”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①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展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②工人也跟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③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④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⑤英国工人在支援这种工业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一样,这种革命具有普遍性质。(取材于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句中的画线部分有搭配不当的语病。B.②句中加点的“跟”不能换为“同”。C.③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D.⑤句中开头的加点词(2)不改变原意,改写⑤句画横线的部分,使之与⑤句中其他部分的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分)22.微写作(10分)校学生会将组织高考选考交流会,并邀请专家和家长参与。请你从下面的三个活动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参与。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1)为了准备座谈会,学生会拟根据学生的意愿邀请学科专家来现场作指导。你希望邀请哪个学科的专家?理由是什么?请给学生会学习部长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意愿和理由。要求:意愿明晰,理由充分,表达得体,符合书信格式。(2)家长对选科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人主张要追随社会发展趋势选科,有人主张要按照孩子的兴趣选科,还有人主张要根据孩子的分数选科。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选科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述有逻辑。(3)请以“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为题目,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1)在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屏读。屏读,和以纸张为载体的纸读不同,是以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屏幕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对于屏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屏读具有快捷性、互动性、丰富性与时效性,是大势所趋,且比纸读利于环保;有人认为,屏读主要是碎片化的浅层阅读,会让人付出缺失深层阅读能力的代价……请以“我看屏读”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日常生活往往是平淡的,然而在特定的时刻却会有奇迹出现。出现奇迹总有缘故,或许是缘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或许是缘于大胆变革的勇气,或许是缘于博大深厚的爱心……请以“奇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请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1.B(3分)【解析:A项,从注释可知,马克思写此文时还没有就业的经历,所以“基于自己的就业经历”这一表述错误;C项,根据材料一第1段最后两句的意思可知,卓越诗人如果能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劳动,是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的;D项,从材料一第2段可知,仅选择为自身完美而工作的人能感受到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并非感受不到乐趣。】2.A(3分)【解析:从材料二第4段第1句和第5段第1句可知,这一段阐述的中心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待科学的看法和态度,故结尾所举例子不能证明马克思是位在很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科学家。】3.A(3分)【解析:材料三第1段,表达了马克思和战友们创办《新莱茵报》产生的作用和马克思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产生的影响,能体现出他有所建树。】4.C(3分)【解析:A项,从材料一第1段第1句话可知,因为所居地位高尚而能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的是马克思在文章中假设的一个选择了自己珍视的职业的人会有的表现;B项的内容,属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看到新发现的心理;D项的内容属于马克思的遭遇。】5.(4分)答案要点:①追求高尚,志向远大②在多个科学领域都有独到发现。③满腔热情,坚韧不拔④善于引领,勇于斗争⑤在艰难的处境中领导第一国际,为革命事业拼搏奋斗。【评分细则:答出1条,得1分;答出5条,得5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B(3分)【解析:A项,左,使……向左;C项,举,施行;D项,是,认为正确。】 7.D(3分)【解析:D项,却,表示转折,连词;A项,为什么,表示反问,副词/什么,表示疑问,代词;B项,作为,动词/给,替,代词;C项,用在动词“学”前,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孟子》与《老子》之言”,代词/地方,名词。】 8.A(3分)【解析:A项,《孟子》《老子》是王安石特别喜欢的书,司马光引用其中的句子,是为了用书中的道理来批驳王安石变更旧法的举措。】9.(4分)答案要点:(1)这时应该以您自己认为好的做法为先,一定不会以您自己认为不好的做法为先。(2)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算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评分细则:(1)“是”“宜”“先”“其”翻译适当,各得0.5分,共2分;(2)“辟”“难”“壬人”“谏”翻译正确,各得0.5分,共2分。】10.(4分)答案要点:(1)司马光认为财政变革期间,首先建立的制置条例司过度谋求财利;推行的均输法是想要全部夺取商贾的利益;散青苗钱,收取利息,让百姓生活痛苦,家庭离散;这种做法,违背了王安石特别喜欢的《孟子》一书中以“仁义”治国的主张。(2)王安石从名和实的角度,指出财政变革的实际用意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与司马光批评的与百姓争利之名不相符;指出变革施行的是先王的政治主张,以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表明变革并非自作主张,也不是为了让百姓生活痛苦。【评分细则:答出(1)中分号隔开的任意3个要点,得3分;答出(2)中分号隔开的任意1个要点,得2分;共5分;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得分。】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11.(共7分)(1)C(2分)【解析:提高自荐能力,并不是孔子认为要追求的;努力具备能得到他人赏识的德与才,才是孔子认为应该追求的。】(2)(5分)答案要点:①仁是待人诚实的态度。②仁是礼与乐的根本。③仁是智者的选择。④仁是时时处处都要遵循的为人之道。⑤仁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得以具备的修养。【评分细则:答出1条,得1分;答出5条,得5分;共5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12.(共7分)(1)D(3分)【解析:黛玉将湘云所抽花签上的“夜深”改为“石凉”,调侃她曾醉卧于石凳上。】(2)(4分)答案要点:情节:宝玉因紫鹃告诉他黛玉要回苏州而变得痴呆。作用:①通过紫鹃的试探,鲜明地表现了宝玉和黛玉深挚的爱情。②塑造了宝玉痴情的性格、黛玉敏感的性格,也塑造了紫鹃忠贞、聪慧的性格。③加剧“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冲突,推动宝黛爱情的发展。④凸显宝玉和黛玉这样的有情人最终不能成为眷属的悲剧主题。【评分细则:概括情节,得1分;答出任意3条作用,得3分;共4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13.D(3分)【解析:A项,祖诗首联写诗人前往燕台时听到了唐朝军营中的笳鼓声;B项,祖诗“三边”句描绘了边关拂晓时分高高的旌旗飘动的景象;C项,刘词“国脉”句与序中实之第三次和词中的“忧边之语”呼应,表现国势垂亡。】14.C(3分)【解析:A项,刘克庄在开头的描写中寄寓了对国运艰难的担忧,祖咏则在开头的描写中表达了对戍边唐军阵容的震惊,而未表达国运艰难之意;B项,刘克庄由对少时豪兴的追忆引发的是岁月蹉跎的感伤,祖咏则写自己少时不曾有投笔从戎的想法,以此反衬看到唐朝军营的赫赫气势后兴发的立功心理;D项,祖咏通过对军营的正面描写表现戍边唐军阵容之强,暗含必胜的信心;刘词中没有对军营状况的观察,而是通过“闻说”的侧面描写表现敌军入侵的凶猛,暗含对国运的担忧之情。】15.(5分)答案要点:相同:都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且都蕴含了从军立功的雄心壮志。(2)不同:①祖诗在化用班超投笔从戎之典的同时,还蕴含了对自己年轻时没有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遗憾之情;在化用终军请缨的典故中蕴含主动请求参与边关征战以立功的豪情,以及对边关将士豪迈气概的仰慕之情。②刘词在化用班超投笔从戎之典的同时,还在“快”中蕴含从军立功的迫切之情;并化用司马相如题柱的典故,蕴含词人对爱国志士不要追求荣华富贵、应以保家卫国为重的殷切期望,也是对自己与实之的共勉。【评分细则:答出相同之处,得1分;不同之处,答出①中任意2条内涵得2分,答出②中任意2条内涵得2分;共5分;意思对或言之理均可得分。】16.(共10分)(1)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但寒烟衰草凝绿(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潦水尽而寒潭清曲儿小腔儿大【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等舛误,该空不得分;共10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17.B(2分)【解析:“对接”在语境中的意思为“两个飞行中的航天器靠拢后接合成为一体”。】18.C(3分)【解析:A项,从文章开头在语言描写中点出的地球纪年和文章最后所给出处可知,这篇文章是科幻小说,是以叶知秋对环宇航行的解说作为开端,而非把叶知秋所做奇梦作为开端;B项,从文章第6段的语境可知,听众“爆出热烈的欢呼声”,是缘于听到主持人对谢晓东的介绍;可见,作者运用这一侧面描写,用意在于衬托年少的谢晓东身体条件之好、智商之高与学业之高;D项,作者并未运用对比手法以突出表现年老的周涵宇已比不上另外两个乘员年青有为,而是塑造了三位不同性别与年龄的乘员,赞颂他们共同具有的如夸父般勇于探险的英雄精神。】 19.(4分)答案要点:(1)第一处画线句,是从新闻飞船的镜头观看夸父号,将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夸父号比作嵌在广袤的天幕上的一枚球果,形象地表现了夸父号的形状及其在宇宙中的渺小,暗示夸父号将要进行的环宇航行充满了不可知的危险,蕴含对环宇航行这一探险活动的担忧之情。(2)第二处画线句,是从远观的视角,将夸父号比作一只巨大的半透明的水母;形象地表现了夸父号飞船启航后在张开的太阳帆带来的动力下起飞的样子;由于水母是发光的浮游生物,所以这一比喻还暗指夸父号上乘员的探索精神能像光一样给人类带来希望,蕴含对乘员的赞美之情。【评分细则:答出1条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0.(6分)答案要点:(1)乘坐夸父号飞船进行的环宇航行像夸父逐日一样,是最悲壮的一次人类探险。(2)夸父号飞船上的三名成员是如夸父般的英雄,将为这次探险付出生命的代价。(3)赞美夸父号飞船上三名年龄、性别不同的成员具有如夸父般视死如归的英雄精神。(4)乘坐夸父号飞船进行的环宇航行是对夸父象征的华夏民族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评分细则:答出1条得2分;答出任意3条,得6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1)B(3分)【解析:“跟”和“同”都可以引进比较的对象,所以“跟”能换为“同”。】(2)(2分)参考答案: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评分细则:句子结构与⑤句中其他部分的结构基本一致,得1分;将“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一样”改写适当,得1分;共2分。】22.(10分)(1)10分【评分维度:意愿的明晰性、理由的充分性、表达的得体性、格式的适当性及结构的条理性。】(2)10分【评分维度:观点的明确性、表达的清晰性、论证的逻辑性、结构的条理性及语言的简洁性】(3)10分【评分维度:主题的明确性、感情的真挚性、语言的生动性、内容的充实性及表达的感染性】评分参考:一类卷(8-10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得体,表现力强。二类卷(5-7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1-4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23.(50分)(1)50分【评分维度:观点的明确性、论据的充实性、论证的合理性、语言的流畅性及书写的清晰性】(2)50分【评分维度:思想的健康性、感情的真挚性、构思的合理性、细节描写的表现性及书写的清晰性】不同类别赋分范围:一类卷:42-50分二类卷:33-41分三类卷:25-32分四类卷:24-0分补充说明:(一)扣分项评定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如果作文字数不足700字,每少50个字,减1分。(二)残篇评定1.400字以上的作文,按评分标准评分;每少50字扣1分。2.400字以下的作文,20分以下,不再扣字数分。3.200字以下的作文,10分以下,不再扣字数分。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5.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评分参考:1.议论文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一类卷(50-42分)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二类卷(41-33分)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三类卷(32-25分)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四类卷(24-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2.记叙文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一类卷(42-50分)符合题意,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想象丰富合理。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二类卷(33-41分)符合题意,主题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想象合理。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三类卷(25-32分)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四类卷(24-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附录】参考译文一、第二大题参考译文与王介甫书我从前跟从您交游,(深知)您对于各种书籍没有不阅读的,而且特别喜欢《孟子》与《老子》的言论。现在(您)得到君主的信任,得到宰相的职位,因而能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时应该以您自己认为好的做法为先,一定不会以您自己认为不好的做法为先。《孟子》一书中说:“施行仁义罢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又说:“作为百姓的父母官,让百姓勤苦不息,将会整年辛勤劳动,也不能用劳动所得来养活自己的父母,还得借债而来补足差额,如何能看出在哪里表现出做百姓父母的样子呢?”现在您治理国家,首先建立制置条例司,过分地谋求财利的事;又差遣薛向在江、淮一带推行均输法,想要全部夺取商贾的利益;又分派负责政务的官员在天下散发青苗钱进而征收这些钱的利息,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悲痛,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长、弟弟、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