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水库控制运用计划编写大纲_第1页
大中型水库控制运用计划编写大纲_第2页
大中型水库控制运用计划编写大纲_第3页
大中型水库控制运用计划编写大纲_第4页
大中型水库控制运用计划编写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中型水库控制运用计划编写大纲水库控制运用计划是指导水库安全运行、实现综合效益的核心技术文件,需基于工程特性、水文规律及调度目标,系统明确不同条件下的调度规则与操作流程。计划编制需全面覆盖水库基本信息、水文气象特征、工程能力边界、调度原则、防洪与兴利调度方案、特殊情况应对及效果评估等关键环节,确保科学性、可操作性与风险可控性。水库基本情况涵盖流域与工程基础信息。流域概况需明确水库所在河流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干支流分布及地形地貌特征,重点说明水库在流域防洪、供水、发电等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工程开发目标应细化至防洪保护对象(如下游城市、农田、重要设施)、供水范围(人口、工业、农业需水规模)、发电装机容量及生态流量要求等具体指标。设计参数需列明总库容、防洪库容、兴利库容、死库容等关键特征水位(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死水位)及其对应库容,明确各特征水位的设计依据(如防洪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兴利标准采用P=90%保证率)。枢纽工程组成需详细描述主要建筑物的结构型式与运行参数: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坝顶长度1150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共10孔,每孔净宽15米,堰顶高程145米,最大泄洪能力22000立方米/秒;泄洪洞为有压隧洞,洞径10米,进口底高程120米,最大泄量4200立方米/秒;输水洞分发电洞与灌溉洞,发电洞进口底高程130米,设计流量800立方米/秒,灌溉洞进口底高程125米,设计流量200立方米/秒;各建筑物的安全监测设施(如坝体渗压计、表面变形测点、应力应变计)需说明布置位置与监测频率(大坝渗流每日1次,变形每周1次)。水文气象特性是调度决策的基础依据,需系统分析流域水雨情规律。降水特性应统计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如1200毫米),分析降水年内分配(69月占全年70%)、空间分布(上游山区降水量较下游平原多20%)及暴雨特性(最大24小时暴雨量历史极值350毫米,暴雨中心常位于流域中上游)。洪水特性需明确设计洪水与校核洪水的标准及流量过程: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洪峰流量1800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12亿立方米;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洪峰流量2500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18亿立方米;历史典型洪水(如1998年洪水)洪峰流量20000立方米/秒,洪水过程线呈多峰型,持续时间15天。径流特性需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50亿立方米)、年际变化(最大年径流量80亿立方米,最小25亿立方米,变差系数Cv=0.4)、年内分配(汛期69月占年径流量65%)及来水频率(P=25%丰水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P=50%平水年45亿立方米,P=75%枯水年35亿立方米,P=90%特枯水年28亿立方米)。工程特性决定了调度操作的物理边界,需明确各建筑物的运行限制与安全阈值。大坝运行限制包括坝顶超高(正常运用时不小于2米,非常运用时不小于1米)、坝体渗透压力(坝基扬压力不超过设计值的80%)、坝体变形(水平位移年变化量不超过20毫米)。溢洪道运行限制为闸门全开时泄量不超过22000立方米/秒,堰顶以上水深不超过5米(避免水流漫过闸墩)。泄洪洞运行限制为洞内流速不超过35米/秒(防止空蚀破坏),进口闸门开度与洞内压力需匹配(开度小于50%时洞内保持有压流)。输水洞运行限制为发电洞流量不超过800立方米/秒(保证水轮机效率),灌溉洞流量根据下游渠道过流能力控制(不超过200立方米/秒)。各建筑物联合运用时需满足总泄量不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如下游河道安全泄量15000立方米/秒,超此时需控制水库泄量并启用分洪区)。控制运用原则需统筹安全与效益,明确优先级与约束条件。遵循《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水利工程调度设计规范》等法规标准,以确保大坝安全为首要前提,防洪优先于兴利,兴利调度需服从防洪要求。综合利用原则要求协调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生态等目标,优先满足生活供水,其次保障重点工业供水,再兼顾农业灌溉与发电,同时维持下游河道生态基流(不低于20立方米/秒)。生态保护原则需明确下泄流量中生态流量的占比(非汛期不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0%,汛期不低于5%),并避免水位骤涨骤落对库区生态的影响(日水位变幅不超过0.5米)。科学调度原则要求基于实时水雨情数据与水文预报(短期预报精度±10%,中期±15%)动态调整调度方案,采用优化调度模型(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提高决策科学性。防洪调度是控制运用的核心任务,需分阶段、分频率制定调度规则。汛期划分需结合流域暴雨规律,将6月1日9月30日定为主汛期,5月1日5月31日为前汛期,10月1日10月31日为后汛期。防洪限制水位(汛限水位)确定需综合分期设计洪水分析:前汛期(5月)汛限水位140米(对应P=10%洪水),主汛期(69月)135米(对应P=5%洪水),后汛期(10月)142米(对应P=15%洪水),并通过风险分析验证(超汛限水位概率控制在5%以内)。防洪调度方式包括固定下泄、补偿调度与错峰调度:当入库流量小于下游安全泄量(15000立方米/秒)时,按固定下泄流量(等于入库流量)控制;当入库流量大于安全泄量时,采用补偿调度,控制出库流量不超过安全泄量,利用防洪库容拦蓄洪水;与上游支流水库联合调度时,通过错峰调度(如上游水库提前泄洪,错开来水与本库泄洪峰值)降低下游洪峰。不同频率洪水调度方案具体如下:遭遇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洪峰18000立方米/秒),首先利用防洪库容(10亿立方米)拦蓄,当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135米)后,逐步开启溢洪道闸门,控制出库流量不超过15000立方米/秒,库水位最高升至设计洪水位(170米);遭遇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洪峰25000立方米/秒),全开溢洪道与泄洪洞,最大出库流量22000立方米/秒(溢洪道20000+泄洪洞2000),库水位升至校核洪水位(178米),确保大坝安全;遭遇超标准洪水(洪峰超过25000立方米/秒),启用非常泄洪措施(如炸开副坝临时泄洪),控制库水位不超过坝顶高程(185米),同时向下游发布预警。兴利调度需平衡各用水部门需求,基于调度图动态调整。兴利库容划分以死水位(120米)为下限,正常蓄水位(175米)为上限,其中120150米为死库容(主要用于泥沙淤积),150175米为兴利库容(20亿立方米)。用水需求分析:生活供水需水量1.2亿立方米/年(保证率95%),工业供水2.5亿立方米/年(保证率90%),农业灌溉5亿立方米/年(保证率85%),生态基流0.8亿立方米/年(保证率100%)。调度图编制包含基本调度线(防破坏线、限制供水线、正常供水线、加大供水线):当库水位低于防破坏线(130米)时,优先保障生活供水与生态基流,削减工业与农业供水;介于限制供水线(140米)与正常供水线(160米)时,按各部门需求比例供水;高于加大供水线(170米)时,增加发电流量(提高出力至额定值)。不同来水频率调度方案:丰水年(P=25%)来水60亿立方米,库水位可蓄至正常蓄水位(175米),满足全部用水需求并增加发电效益;平水年(P=50%)来水45亿立方米,按正常供水线调度,优先满足生活与工业用水,农业供水按80%比例供给;枯水年(P=75%)来水35亿立方米,启动限制供水,农业供水削减至50%,工业供水按70%供给,生活与生态用水全额保障;特枯水年(P=90%)来水28亿立方米,降至防破坏线调度,仅保障生活供水(100%)与生态基流(100%),工业与农业供水暂停。特殊情况处理需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风险可控。工程异常情况包括大坝渗流异常(渗流量超过50升/秒或渗流水质浑浊)、结构变形(日水平位移超过2毫米)、闸门故障(无法开启或关闭)。应对措施:发现渗流异常时,加密监测频次(每小时1次),分析原因(是否为管涌或裂缝),必要时降低库水位(至130米以下);结构变形超限时,立即停止泄洪,限制水位变动(日变幅不超过0.3米),组织专家论证加固方案;闸门故障时,启用备用动力系统(如柴油发电机),若无法修复,通过其他泄洪设施(如泄洪洞)分担泄量,必要时上报上级部门申请应急抢险。超标准洪水应对需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全开所有泄洪设施,通知下游分洪区做好转移准备,每小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水情(库水位、入库流量、出库流量)。极端天气应对:干旱期间(连续3个月来水小于多年平均的50%),实施严格限水(生活用水定额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至90%),并考虑跨流域调水;台风期间(预计24小时降水量超200毫米),提前预泄库水(降至汛限水位以下2米),检查泄洪设施可靠性,加强大坝巡查(每2小时1次)。突发事件应对:地震(震级≥5级)后,立即检查大坝、溢洪道等关键部位(是否有裂缝、沉陷),若发现险情,按溃坝应急预案执行(通知下游2小时内撤离);溃坝风险时,计算溃坝洪水演进(下游10公里内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秒),通过广播、短信发布预警,启动人员转移(转移路线、安置点提前公示);水污染事件(如上游化工企业泄漏),关闭输水洞,开启泄洪洞下泄污染水体,同时启用应急水源(备用地下水井)保障生活供水。监测与评估是优化调度的关键环节,需建立全流程跟踪机制。监测内容包括水文监测(入库流量、出库流量、库水位,监测频次每小时1次)、工程安全监测(渗流、变形、应力,自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情监测(流域降雨、蒸发,通过自动雨量站、蒸发器采集)、水质监测(pH值、氨氮、重金属,每月取样分析1次,突发事件时每日1次)。数据采集与传输要求:水文数据通过遥测站实时传输至调度中心(延迟不超过5分钟),工程安全数据通过自动化系统实时上传(存储周期1年),水质数据通过实验室分析后24小时内录入数据库。调度效果评估指标包括防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