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 形势与政策 第四讲 厚植绿色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讲义_第1页
2025年春季学期 形势与政策 第四讲 厚植绿色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讲义_第2页
2025年春季学期 形势与政策 第四讲 厚植绿色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讲义_第3页
2025年春季学期 形势与政策 第四讲 厚植绿色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讲义_第4页
2025年春季学期 形势与政策 第四讲 厚植绿色底色 建设美丽中国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第四讲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讲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进入2025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跨越”的关键阶段,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逻辑与时代特征愈发清晰。从发展坐标看,2024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绩单”为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2.6%;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达89.8%,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全线达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累计下降66.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8.9%,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这些数据背后,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的深度调整——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全球第一,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2%,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超90%。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能源需求总量还在增长,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脆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任务艰巨;全球气候治理博弈加剧,“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产业形成新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以更系统的思维、更精准的举措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核心是构建“双碳”目标引领下的绿色发展体系。“双碳”(碳达峰、碳中和)不是简单的“碳减排”,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能源革命领域,2024年我国出台《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2024—2030)》,明确以“风光储氢”多能互补为方向,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河北张北的“绿电”进京工程,通过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将风电、光伏、抽水蓄能“打捆”外送,每年向北京输送清洁电力超22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67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在产业转型领域,各地正探索“绿链”重构路径:浙江宁波依托“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低碳产业链,2024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1%;广东佛山以“数字+绿色”赋能传统陶瓷产业,通过5G+工业互联网改造,单条生产线综合能耗降低28%,氮氧化物排放减少40%。在技术创新领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突破——山东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年捕集二氧化碳170万吨,相当于造林1400万立方米;青海塔拉滩光伏园区通过“光伏+生态”模式,板下植被覆盖率从15%提升至80%,形成“发电、治沙、养殖”复合收益。这些实践证明,“双碳”不是发展的“紧箍咒”,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生态保护修复是厚植绿色底色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2024年,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后,又新增黄河口、钱江源—百山祖等7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国家公园总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陆域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控等措施,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11个百分点,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在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成效显著,2024年监测到长江江豚数量达1249头,较2017年增长23.4%,“微笑天使”重现江滩;在西北荒漠区,库布其沙漠经过30多年治理,植被覆盖率从3%提升至53%,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中央财政将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在福建、江西等8省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碳汇交易、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例如,浙江丽水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2024年通过林业碳汇、水权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458亿元,农民人均生态收入占比达32%,探索出“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可持续模式。全民参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持久动力,绿色生活方式正在从“倡导”变为“行动”。2024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3%,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新能源汽车占比达35%;“光盘行动”“绿色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超1.2亿次,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71%。青年群体在其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清华大学学生团队研发的“城市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在雄安新区试点应用,使建筑综合能耗降低25%;上海交通大学“绿行者”社团发起“旧衣再生计划”,累计回收旧衣物120吨,制成环保袋、公益校服等产品;杭州某高校学生用AI技术开发“碳足迹计算器”,通过小程序记录日常消费的碳排放,激励用户参与“减碳打卡”,上线半年吸引20万用户,累计减碳量相当于种植10万棵冷杉。这些实践表明,绿色生活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少用一个塑料袋”“多乘一次公交”“节约一度电”的细节中。当14亿人的“微行动”汇聚成“绿色洪流”,就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最深厚的底气。建设美丽中国,制度保障是“四梁八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出台《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法治体系。2024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成第二轮第六批督察,累计受理群众举报28.7万件,推动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至建材、有色等行业,覆盖排放量超45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面实施,2024年全国办理赔偿案件1500余件,追偿金额超23亿元。2025年,制度创新将聚焦“精准、科学、依法”治理:一方面,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针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准入清单;另一方面,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测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网络,实现从“人工查”到“智能管”的转变。例如,江苏依托“环保脸谱”系统,将企业环境行为分为绿、蓝、黄、红四色,对绿色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红色企业加密执法,既提升了监管效率,又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面向未来,美丽中国建设已进入“深水区”,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推进。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根本动力。当PM2.5浓度持续下降带来更多“蓝天幸福感”,当河长制、湖长制让“母亲河”重现碧波荡漾,当国家公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窗口,我们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份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