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上册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以文化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和产业双轮驱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求,这对乡村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产品布局、消费行为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乡村文化产业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顺应时代潮流,通过技术革新、模式出新和业态创新,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比如搭建“数字+产品”平台,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将民间曲艺、乡风乡俗、乡土故事等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整理,构建全媒体文化传播载体,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近距离、立体化传播,为乡村文化发展创造更多空间。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文化产品推广中,搭建线上线下文化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打造“乡村文化圈”数字化应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下沉,形成文化组织新生态。建立乡村非遗工坊结对发展机制,吸纳当地从业人员,满足乡村就业需求,促进乡民就业增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挖掘文化“土特产”资源,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小镇、特色村落,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推动乡村与文旅深度融合,结合乡村实际,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发展创意农业,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力。把乡村的文化特色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好资源转化为新名片、好品牌,让文化“土特产”为农民致富带来新路子,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摘编自王飞《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义与实践路径》)材料二:乡村“洼地效应”,是指利用乡村的规模化土地、丰富劳动力、原真性文化等资源的比较优势,创造优良的乡村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进而产生对信息、科技、教育等其他要素的强大吸引力,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加速外部资源的乡村汇聚,促进乡村地区更快发展。简言之,就是乡村地区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思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如图1所示,首先,乡村地区垄断性资源可以通过构建品牌、提升价值形成竞争优势;其次,一般性乡村资源可以通过寻找竞争要素,形成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借助经营手段和管理职能塑造乡村优良环境,进而培育更多吸引力要素,如通过创意、资金、人才、科技等的注入,形成竞争优势;再次,竞争优势经过一定发展周期之后,又进入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之中;最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过程促成了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的资源特征决定了乡村“洼地效应”形成的价值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发展的潜力,直接作用于乡村的“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换句话说,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受到乡村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无论是乡村产业,还是乡村治理能力,抑或是乡村环境,都与乡村文化渊源和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有利于形成乡村社区发展文化力,为乡村社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指导、理念指引和智力支撑,对乡村社区发展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力。一方面,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乡村文化积淀深厚,乡村作为一种资源,在市场上的优势及竞争力正逐渐显现。乡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学概念,更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文化学概念。在城乡一体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的发展到底是有赖于、依附于城市还是能够自主发展,抑或能对城市实现有机反哺,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乡村的发展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发挥乡村文化优势、推动乡村文化保护、加速乡村文化驱动,使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的求解方式,既是乡村全面发展的高效探索,又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但从乡村整体来看,乡村地区仍处于发展的低洼地带,如何发挥乡村文化比较优势吸引外来多种资源的乡村汇聚,产生乡村“洼地效应”,既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容。(摘编自王蔚《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实践价值与发展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化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B.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将引领乡村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产品布局、消费行为等的变化。C.如果能把乡村文化特色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D.乡村的文化积淀很深厚,乡村作为一种资源,在市场上的优势以及竞争力已完全显现。2.下列有关乡村“洼地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该效应将乡村地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吸引外部资源向乡村汇聚以促进发展。B.一般性乡村资源可先形成比较优势,甚至可进一步形成竞争优势,达成二者良性循环。C.乡村“洼地效应”形成的价值范围和乡村发展的潜力这两者都取决于乡村的资源特征。D.从乡村整体来看,产生乡村“洼地效应”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3.下列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福建宁德下党乡利用高山茶资源和红色文化,建立标准化茶园,创建“下乡的味道”茶叶品牌,将红色旅游与茶文化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B.广东佛山松塘村以明清古建筑群为核心,修复古建筑群,打造“翰林文化节”,传承科举文化,实现了历史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推动了乡村振兴。C.四川成都战旗村建设“乡村十八坊”手工艺体验区,展示豆瓣酱制作、蜀绣等非遗技术,举办传统手工艺节,推动乡村旅游和手工艺产品销售。D.江苏睢宁沙集镇借助自身电商物流之便,引进农业深加工企业,做大粉皮、绿豆饼等颇具特色的系列农产品深加工,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4.小华阅读《乡土中国》时捕捉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是“粘着土地”“不流动”。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些特点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好处。(4分)5.请借助材料二中的“洼地效应”,为浙江安吉李村实现乡村振兴出谋划策。(6分)浙江安吉李村三面环山,过去以开采石灰岩矿为主业,21世纪初,该村商议后决定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开启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之路。现在该村所在区域植被覆盖率高达85%,拥有近万亩毛竹基地以及山塘水库、生态河道等优质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东山下的风景铁凝我没来过这个山村,但对连贯这一带村子的这条山区铁路却很熟悉。铁路在山腰间小心翼翼地穿行,火车惊叫着穿过无数个隧道和峡谷,黑夜和白天在车厢里交替。不知什么时候,一条散漫的沙河跟了上来,和铁路若即若离。阳光下,河里泛起一片片斑斓的光点,像故意嬉闹着跟火车奔跑。盯住它,它会使你的眼睛迷离,周围的一切突然消失,你像在缥缈的天地间张开了惶恐的翅膀。正是初秋,花椒树挑着绣球般的果实,把低垂的枝条从那些青石小院里伸到街上,搭在靠墙码着的山柴上:通红的半人高的杂草,干绿的苦艾,还有带刺和不带刺的各种树条。山柴把只能容纳两条牛的街道挤去大半。地上,被人踏扁了的谷草和牛羊粪的碎末,遮住了龟背石路面,只有那些高出地面的大石块精光地裸露着,使人想到正在门内弯腰干活的妇女的光脊梁。站在我面前的是二成娘,一个大约三十开外、偏瘦、偏矮的妇女。她穿一条半新人造纤维裤子,上身单吊一件女式灯笼背心;①脸上已明显地出现各种方向的皱纹,却仍梳两条半长不短的辫子,说话时总是重复着一个动作:把两条辫子甩前甩后。我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又被领到一个五面都是青石的小院里。晚上,我见到了二成。我吃饭回来时,东屋已是电灯雪亮,人们挤了一屋子。他们也许为了看我,也许为了宾馆的开张。一个半大小子正蹲在锅台前咳嗽着替我烧炕,我问他是谁,他只告诉我这是他爷爷家。爷爷,那当然是指房东大爷了。男孩子说话声音粗哑,还不住地喘气,也像害着气管病。“你有气管炎吧?”我问他。他不回答,抬起头瞪着一双羞涩的大眼睛望向我。“别看喘,文化深。扛着桌子上高小,来回十八里。”我背后谁又作着补充。这一夜后,小院没再热闹过,炕变成了凉的,但屋子仍是干净得出奇。我的生活起居格外谨慎,脸盆再没存过脏水,被褥也尽量保持着刚进门时的格局。房东大爷很少过来,晚上只有红脸大爷和二成算是常客。二成总是靠着门框羞涩地看我一会儿,冷不丁问我点什么。问我华小栓到底害的什么病;问我开宇宙飞船还用学好语文吗;问我别处山里又有苹果又有梨,为什么他们这儿光种花椒。我一面给他解释,一面把希望留给他。红脸大爷另有主题。他背着手在屋里转着圈,不是说谁家的羊又下了羔,就是说谁把队里的牛掉在了山涧里。他语言单调,也少幽默。一阵阵难忍的寂寞包围着我。一次,我向二成问起他娘,二成又是支吾,红脸大爷倒像净等着我提问似的,他立刻又盯住电灯说:“他妈比他爹还忙。”我再往下问,大爷就岔开话题,倒问起我里根演电影的事。一天,趁二成不在,红脸大爷才透露了几句,可那是她过去的事。大爷摇晃着脑袋做了个模拟动作,说:“唱戏要主角,现实里要个榜样。那时候这一炕知青姑娘都闹着回城,②人家可摇晃着小辫闹扎根。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有的地方闹回城的不让走,闹扎根的往上抽。偏偏他娘,一闹闹成了真的。区里、县里一鼓励,一头还真扎了下来。”哪块云彩有雨,原来她也没摸透。看“云”识“天气”,那不是一般人都能具备的才智。现在我更希望再见到她了。也许因为都缺乏“气象学”知识,我们还有点同病相怜呢。但一连六天,她都没再露面。明天我终于要离开了。送我出村的竟是二成和他娘。我们一路无话,③二成娘的两根辫子也很安静。这倒使我觉得她有什么不寻常的话要对我说了。在村口分手时,我看着二成脸上的汗水,嘱咐他要抓紧到公社医院去看看病,可别因病耽误了学习。“还不谢谢姨?”二成娘捅捅他,“和你爹一样,死榆木疙瘩一个。你不是有话要对姨说吗?嗯?”果然,我的判断是对的。二成喘着气,把头向旁边一扭。“非让我替你说不可。”她用手去戳二成,“你姨是大地方的记者,准会结记着你。你妈没赶上时候,认不出哪块云彩有雨。以后你得常让姨提个醒儿。”说完,她用手扶住二成的肩膀,两眼直直地望向我。她脸上竟一下失去了应有的表情,只在眼光里凝结着几分乞求。我没有勇气许诺什么,只是拉住二成的胳膊,告诉他我还会来看他。我们向相反的方向走着,我不时回头看看。他们母子二人离得很远,二成像故意落在后面一样,不住踢着路边的石子。④二成娘快步走着,又摇起了辫子。她的面前是很富层次的大山,重重叠叠,叠叠重重。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一首老歌:心中升起红太阳,千军万马战太行……我登上高高的路基,眼前的村子和我刚来时相比,像褪了色似的,也许是花椒已摘完的缘故。可山涧里那些飘浮不定的烟云,仿佛还在涤荡着它的颜色。路过东山时,我看见了那棵孤零零的松树,枝叶铺散在树干两边,像位妇女干涩的、没有编结的辫子。静听着东山那边传来的什么声音,是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还是谁家又丢了鸡蛋?不,那是二成,是二成站在东山上的呼唤,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一个成年人的呼唤。他告诉我一切都不用我提醒,他有东山人的尊严。1982年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对火车和铁路进行描写,意在表明过路的旅行者们常常会因为村子的封闭和落后而震惊。B.作者选取初秋时节村子中的典型意象进行描写,突出眼前这座陌生小山村凄凉衰败、缺乏生机。C.二成娘的过往借红脸大爷之口进行交代,她缺乏“气象学”知识,让“我”产生同病相怜之感。D.“我”在二成娘俩送行时想起一首老歌,表达对二成娘面对重重山峦坚守希望、努力奋斗的祝愿。7.下列对文中“辫子”这一细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处中,二成娘三十开外却仍梳着两条辫子,暗示她可能有不一样的身份和经历。B.第②处中,二成娘当年摇晃着小辫闹扎根,其实是因为没有摸透“哪块云彩有雨”。C.第③处中,二成娘的辫子一反常态的安静,让“我”猜出她有不同寻常的话要说。D.第④处中,二成娘又摇起了她的辫子,体现出她得到“我”的承诺之后内心轻松愉悦。8.文中两处“望向我”分别表现出人物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9.铁凝笔下的“香雪”和“二成”具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哦,香雪》和本文中具体情节,分析二者身上共同体现出哪些“青春的价值”。(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子即位,年八岁。尊皇后曰皇太后,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爽、懿各领兵三千人更宿殿内,爽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咨访,不敢专行。初,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恶其浮华,皆抑而不用。曹爽素与亲善及辅政骤加引擢以为腹心。晏等共推戴爽,以为重权不可委之于人。爽从之。二月丁丑,以司马懿为太傅,以爽弟羲为中领军,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爽事太傅,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希复由之。正始八年,大将军爽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五月,懿始称疾,不与政事。爽兄弟数俱出游,司农沛国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等皆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据爽营、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桓)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俱不言。范哭曰:“曹子丹①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戊戌,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并桓范皆下狱,劾以大逆不道,俱夷三族。(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材料二:魏之亡,自曹丕遗诏命司马懿辅政始。懿之初起为文学掾,岂夙有夺魏之心哉?魏无人,延懿而授之耳。懿之视操,弗能若也。操之威力,割二袁、俘吕布、下刘表、北埽乌桓,而懿无其功;操迎天子于危乱之中,复立汉之社稷,而懿无其名;魏有人,懿不能夺也。魏之无人,曹丕自失之也。而非但丕之失也,丕之诏曹真、陈群与懿同辅政者,甚无谓也。子叡已长,群下想望其风采,大臣各守其职司,而何用辅政者为?其命群与懿也,以防曹真而相禁制也。然则虽非曹爽之狂愚,真亦不能为魏藩卫久矣。以群、懿防真,合真与懿、群而防者,曹植兄弟也。故魏之亡,亡于孟德偏爱植而植思夺嫡之日。兄弟相猜,拱手以授之他人,非一旦一夕之故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注】①曹子丹:曹真,字子丹,曹操族子,三国著名将领,曹爽、曹羲的父亲。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曹爽A素B与亲C善D及E辅政F骤加引G擢H以为腹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委,托付,交给,与《琵琶行并序》中“委身为贾人妇”的“委”意思相同。B.与,参与,参加,与《赤壁赋》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与”意思不相同。C.尸,名词作状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的“烟”用法相同。D.“大臣各守其职司”中的“其”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其”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明帝曹叡临终将八岁的儿子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起初二人轮番值宿,朝廷平安无事。B.曹爽目中无人,又不加防范,结果护送皇上出城时,一行人被关城外,中了司马氏之计。C.司马懿受曹爽冷落后,便一病不起,李胜探望他时,发现他拿不起衣服,喝粥泼在身上。D.王夫之认为,司马懿起初只是一个文学掾吏,才能与威名都不及曹操,是不可能篡权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爽以懿年位素高,常父事之,每事咨访,不敢专行。(2)故魏之亡,亡于孟德偏爱植而植思夺嫡之日。14.魏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简要回答。(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曹郎子文赴山阳令苏辙囊空口众不堪闲,却喜平生得细论。鹤发进封偿旧德,彩衣听讼勉平反。楚风剽疾观新政,浙水萧条咏旧恩。记取老人临别语,茶瓢霜后早相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曹子文家境贫困,人口众多,经济压力较大,这是他主动要求去山阳为官的主要原因。B.虽然曹子文此时也已是头发斑白,但诗人在临别赠言时还以“老人”自居,更显语重心长。C.友人年事渐高却得到进封,这是对其“旧德”的回报;同时诗人希望友人能处理好政务,听讼平冤。D.颈联两句对举,在肯定曹子文过往功绩的同时,又激励他在新岗位上迎接挑战,再创佳绩。16.“茶瓢霜后早相存”的临别赠语蕴含着诗人对曹子文怎样的期许?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临摹了一幅关于“鹿”的中国画,这不禁令他想起了曹操在《短歌行》中借“鹿”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与欢迎的诗句“,”。(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可以做当代廉政建设的警示语,提醒人们在物质诱惑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不乱伸手。(3)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小题。1.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新中式”新在哪里?“新中式”服装并没有全套传统服饰那么隆重华丽,主打既保留传统特色,(

)。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棉麻丝绸到纤维毛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A,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2.以马面裙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服装为例,其前后共有四个裙门,系带围合腰部,视觉上给人一种“飞流直下”的美感。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多,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的各种纹饰图案更是它的重点。身着马面裙,婉若翩跹仙子。马面裙并不只是一件新春战袍,也不只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它从历史的衣橱里走出来,成为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让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涣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3.马面裙最初的基本裙式出现在宋代,成熟的马面裙形成于明代,是明代女服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马面裙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期。可以说,现在的马面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承载了深厚的积淀。人们在保留马面裙优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