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1874年,海克尔根据柯瓦列夫斯基的研究,把海鞘、文昌鱼、脊椎动物合
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门:脊索动物门,下分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本门动物从整体来说,具有的器官系统、基本结构比任何无脊椎动物门都
更一致。在生态学上、在动物界是非常成功的,最有适应性,分布很广泛。它
们完善地说明了生物进化发育和亲缘关系的广泛规律。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脊索notodhord希:noton(背)拉:chorda(索)
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
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结构:泡状细胞组成脊索,外边有
该细胞分泌形成的脊索鞘。(内侧为纤维组织鞘,外侧为弹性组织鞘)。因此,
脊索既具硬度又具弹性,起支持作用。
低等脊椎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椎动物脊索仅在胚
胎时出现,成体则被脊柱所代替。
脊索细胞和脊柱内的骨细胞都是活细胞,能不断生长,形成内骨骼。
2.背神经管dorsaltubularnervecord
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及结构一一中枢神经系统。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
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低等脊索动物神经管前端形成膨大叫脑泡。脊椎动
物神经管壁则发育成前端的脑和后端的脊髓,管腔则发育为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3.咽蛆裂pharyngealgillslits
咽鲤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壁穿孔形成的缝隙,使咽腔与外界相通。
具有呼吸机能。
发生:咽部外胚层内陷,内胚层外突,最后打通形成裂缝。低等水生脊索
动物咽鲤裂终生存在,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与外界相通。高等脊
索动物鳏裂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消失。
4.脊索动物的心脏与主动脉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血液循环。(尾索动物除外)
5.脊索动物的尾为肛后尾
肛后尾在水中起推进作用。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御敌更准确、迅速。
第二节脊索动物分类概述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四万多种,分属于三个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Urochordata
又称被囊类tunicata约有2000余种,为单体或群体生活的海产动物。
脊索与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tunic),营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有一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1.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形似蝌蚪,自由生活。
2.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无尾,固着生活。
3.樽海鞘纲(Thaliacea)被囊上有环状肌肉带,有世代交替现象。
二.头索动物门SubphylumCephlochordata
又称无头类Acrania现存约30余种,海产鱼形小动物,分布于北纬48
度至南纬40度之间。脊索、神经管纵贯身体背部,终生保留。无明显头部。
头索纲(Cephalochorda)体成鱼形,体节分明,头部不明显。
三.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Vertebrata
脊索仅在胚胎时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脑和感官在体前端集
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Cramiata)。
1.圆口纲Cyclostomata
无颌,无成对附肢,脊索与雏形椎骨并存,称无颌类(Agnarha)o
2.鱼纲Psces
出现上下颌,体表被麟,蛆呼吸,有成对附肢,适应水生生活,称有颌类
(Gnathostomata)=包括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3.两栖纲Amphibia
皮肤裸露、湿润,幼体水生,用蛆呼吸,鳍游泳。变态后陆生,肺呼吸,
五趾型附肢运动。称四足类(Tetrapoda)
4.爬行纲Reptilia
皮肤干燥,被角质鳞片或盾片,肺呼吸,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羊膜出现,称
羊膜动物(Amniota)o
5.鸟纲Aves
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卵生,恒温。
6.哺乳纲Mammalia
体表被毛,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恒温。
第三节尾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包括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
尾索动物早在2千多年前就被记载描述过,但其分类地位直到19世纪后半
叶才被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确定下来。现存约1370种。
特征:
1.全部海产,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成分的被囊中。
2.幼体时期尾部具脊索和神经管,少数终生有尾。成体无尾者体形袋状或
桶状,有单体和群体两个类型。鲤裂终生存在。
3.少数有尾种类营飘浮或自由生活,多数无尾种类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
着:生活-o
4.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及世代
5.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其变态为逆行变态。
—.柄海鞘Styelaclowa
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中的最主要类群,约占总数的90%以上。柄海鞘是其
中的优势种,固着在码头、船体等处,作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种。
(-)外形和生活方式
成体长椭圆形,基部以长柄附着在物体上。另一端有2个相距不远的孔,
顶部的是入水口,位置较低的是出水口。水流和微小生物经入水口进入消化道,
水由出水口排出。受刺激时,体收缩将水同时
从二个孔喷出。
(二)内部构造
1.体壁
外套膜(mantle):外胚层形成的上皮细胞和
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纤维构成,
包围内脏器官。
被囊(tunic):由上皮细胞分泌的被囊素
(类似植物纤维素)和外胚层细
胞、中胚层细胞(星芒状细胞)构成。棕褐色。
在入水口和出水口处与外套膜
相愈合,愈合处有括约肌控制孔开闭。咽上缘
及腹面一部分与外套膜愈合。
围鲤腔:外套膜内侧的腔,由身体表面内
幼小个体的体壁被囊与外套膜之间有透明胶冻状物质。
2.消化和呼吸系统
口位于入水口的底部,有一周围生有触手的缘膜,用以阻挡大颗粒。
咽占据了身体的3/4,咽壁上有许多鳏裂。水经鲤裂入围鳏腔,然后经
出水口排出。蛆裂间隔布满血管,水流经过时完成气体交换。缘膜将食物颗粒
滤入咽内。咽壁腹侧中央有一纵沟叫内柱(endostyle)具腺细胞和纤毛细胞。
腺细胞分泌粘液将食物粘成团,纤毛摆动使水定向流动。咽壁背侧中央有--凹
沟叫背板(dorsallamina)。内柱与背板在咽前部以围咽沟相连。在内柱形成
的食物团经围咽沟到达背板,然后进入胃、肠,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入围鲤腔,
经出水口排出体外。
口孔、缘膜内柱、为咽沟、背板
水流、食物一叼-食道一胃一肠一肛门
鲤裂-一围鳏腔
/
出水孔——体外
3.循环方式和排泄器官
心脏位于身体腹面,胃附近的围心腔中,呈纺垂形,囊状,外包围心膜。
血管心脏两端各发出一条血管。前端为蛆血管,分布于鲸裂壁上。后端
为肠血管,分布于内脏器官并开放于组织间(血窦)。
开管式循环。血流无一定方向,同一条血管充当动脉和静脉。
心脏前部搏动,血液入鲤。心脏间歇,鲤血液回流到心脏。心脏后部搏动,
血流入内脏。心脏无瓣膜,血浆无色或有红、绿、蓝色素。
无专门排泄器官,在肠弯曲处有一团细胞叫小肾囊,其中有尿酸结晶,排
入围蛆腔。
4.神经
由于营固着生活,神经退化,形成一个神经节,位于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
的外套膜内。该神经节发出分支到身体各处。神经节腹面有一腺体叫脑下腺,
相当于脑垂体。入水口和出水口的缘膜和外套膜上有少量散在的感觉细胞。
5.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腺在外套膜内壁上。两种生殖腺紧贴,分别以单根生殖导管将成
熟的生殖细胞输入围蛆腔,开口于肛门附近。
精巢:成分支状,乳白色颗粒状的小块
卵巢:长管状,淡黄色,内有许多卵细胞。
(三)幼体及变态
幼体形态:幼体长0.5mm,尾内有脊索,背神经管前端形成脑泡,有眼点和平衡器
官。有完全的消化道,蛆裂少,心脏在身体腹侧。
变态:
1.%体前端附着突起吸附在其他物体上。
2.尾部及其内部结构逐渐被吸收消失。
3.神经管缩小,残留成为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4.咽部扩大,蛆裂数增多,围绕咽部形成围鳏腔。
5.口孔与附着突之间迅速生长,将口孔推向顶部(与附着处相对),内脏
器官位置转了90T80度。
6.体壁分泌背囊素,形成被囊。
逆行变态: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身体变得更简单了,这种变态
叫逆行变态。
二.尾索动物分类
1.尾海鞘纲现存60余种(我国无)
特点:形似蝌蚪乂名幼形纲,终生保留尾和脊
索,营自由生活。体表有透明
胶质形成的囊(住囊)包裹身体,该囊有入水
口和出水口,尾海鞘可在囊中自由
活动。鲤裂一对,无围鲤腔和外套膜。雌雄
同体,有性生殖。无逆行变态。
2.海鞘纲现存1250种
特点: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生活。有被
囊。鳏裂多,外套膜上有肌纤
维,但不呈环带状。有变态。
单海鞘目:多单体,若为群体则每个个体有一个被囊。
复海鞘目:多以无性出芽生殖形成群体,共一个被囊,每个个体有一个入
水孔,共一个出水孔。
3.樽海鞘纲现存65种
特点:体成桶形,营飘浮生活,单体或群体。被囊透明。外套膜上肌纤维
排列成环带状,入水孔和出水孔分别在体前端和后端,肌纤维收缩水从出水孔
排出,推动身体前进。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
三.尾索动物的演化
自由生活--一头索动物——脊椎动物
原始无头类〈
固着生活一一尾索动物
第四节头索动物亚门
本门仅一纲(头索纲),一科(鲤口科),二属:文昌鱼属,偏文昌鱼属。
现存约30种。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咽鲤裂。脊索延伸到背神经管的
前方,故称头索动物。因无真正的头和脑又称为无头类。
一.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
德国动物学家P.S.Pallas在英国Cornwall发现,认为是软体动物蜡蝠的
一种,1774年・命名为Limaxlanceolatus
意大利的0.G.Costaren认为是低等脊椎动物,1834年命名为Branchlost
oma(蛆口类,误认为触须是鳏)。
英国人Williamyarrell在1836年命名为4磔力z'oxuslanceolatus(双尖鱼,
尖矛)。根据命名优先原则,Branchiostoma作为属名,Amohioxus为英文俗名。
1932年Boring将中国厦门产文昌鱼定名为加abelcheriGray。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1.外形
MB
口笠,前庭,轮器,缘膜,触须(30-50条),缘膜触手(10余条),背
鳍,尾鳍,肛前鳍(臀鳍),腹褶(2条,位于口笠一臀鳍间),腹孔(呼吸
作用后的水由此排出体外)。
2.生活方式
生活在北纬48度至南纬40度之间,清澈浅海沙滩上,将身体埋入沙中,
只露出前端。不善游泳,游泳时60mm/ses。夜间活跃。以硅藻为食。寿命2年
8个月,一生中可繁殖3次。生殖季节为5-7月。
(二)内部构造
1.皮肤薄、透明、有表皮与真皮的分化
表皮: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间有感觉细胞,无腺细胞和色素细胞。外边有
角质层,幼体有纤毛。
真皮:一薄层不定形的胶冻状结缔组织,与脊椎动物胚胎初期间充质相似。
2.骨骼没有形成真正的骨骼
脊索:细胞扁盘状,收缩时可增加脊索的硬度。脊索外有鞘膜与背神经管
外膜、肌节间的肌隔、皮下结缔组织连续。
鳍条:在鳍中。
鲤条:在鲤间隔中。
角质物:在轮器、触手、触须中。
3.肌肉保持原始肌节(横纹肌)状态,排列整齐。
肌节成“〈”形,肌节间有结缔组织肌隔分开。两侧肌节交错排列,肌肉
收缩时身体左右摆动,厦门文昌鱼肌节为每侧63-66个(因种类而异)。
围鲤腔腹面有横肌(平滑肌)。
口缘膜上有括约肌。
4.消化和呼吸
轮器:搅动水流,变为漩涡入口。(被动取食)
触须、缘膜触手:有滤食作用,食物颗粒随水流入咽。
内柱:分泌物将食物颗粒粘成团,纤毛使食物团经围咽沟到达咽上沟,入
肠。
肠:为一直管,前部向的咽右侧伸出一个盲囊叫肝盲囊。小微粒进入肝盲
囊后,被细胞吞噬。大颗粒在肠内消化成小颗粒后入肝盲囊中行细胞内消化。
肝盲囊的后边有一段肠内有纤毛(回结环)具搅拌作用,在此消化液与食物颗
粒行细胞外消化(肝盲囊细胞分泌消化液)。吸收作用在肠的后部进行。肠末
端以肛门开口体表。
咽腔是完成呼吸作用的部位。咽部几乎占体长的1/2,咽壁有蛆裂60多对
(数目随年龄增大而增多,7—180对)。鳏间隔中有蛆条支持。蛆裂壁上有纤
毛上皮和血管,水流经鲤裂时与血管中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水入围鲤腔经过腹
孔排出体外。
腹褶处淋巴窦可从水中吸收氧气入血液。
5.血液循环闭管式循环
特点:无心脏,腹大动脉有搏动能力,故称狭心动物。血液无色,无血细胞。
鲤上无毛细血管,鳏间隔内有入鲤动脉和出鲤动脉。肠与肝盲囊有毛细血管网。
体前各器官——背大动脉根2------背大动脉1---------体后各器官
出蛆动脉肠系卜动脉尾静脉
入鲤£脉肠
I.」___________
腹大动脉肠下静脉-----------
静脉丫——肝静脉一一肝L囊
前主静脉2----总主[脉2------------------------------后主静脉2
6.排泄器官
肾管:位于咽壁背侧,为一弯曲小管.腹侧一端开口于围鲤腔叫恒L,另一
端为盲端。管背侧有5-6束管细胞(约500个管细胞)。一条文昌鱼约有200
条肾管。
管细胞:由体腔上皮细胞特化而成,其远端为盲端膨大,紧贴血管,长管
内有一长鞭毛。鞭毛摆动使渗入管细胞的代谢废物到达肾管;经肾孔进入围蛆腔。
7.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为一条纵行的神经管。神经管前端内腔略大(管不粗)叫脑泡。无
脑和脊髓的分化。幼体时脑泡前端有神经孔与外界相通,后愈合。神经管背侧未
完全愈合,有一裂隙叫背裂。
周围神经包括:脑泡发出的2对神经,分布于体前端。神经管两侧按体节
发出的成对神经(两侧神经交错排列),每体节背侧有一对背神经,叫背根;
腹侧有几条腹神经叫腹根。背根与腹根不混合成一条神经,背根兼有皮肤感觉
和内脏运动神经纤维,腹根专司运动,分布于肌节上。腹根内为一束肌丝,由
横纹肌延伸而来进入神经管与神经纤维接触。
脑眼:位于神经管表面两侧的许多小黑点,为光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
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
色素点(眼点):在神经管前端,无感光作用,遮光。
7.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生殖腺26对,按体节排列在围鲤腔壁的两侧,并向腔内突起。
卵巢呈淡黄色方形小块,精巢成白色方形小块。无生殖管道,成熟生殖细胞穿
破生殖腺壁落入围鳏腔,从腹孔流出,在海水中完成受精作用。生殖器官与排
泄器官无联系。
(三)胚胎发育和变态
文昌鱼的卵为均黄卵,精子由一球状头部和一条鞭毛构成。
受精卵一卵裂一桑棋胚一囊胚一原肠胚一神经胚一幼体。
卵裂:等全裂。第一次卵裂面与第二次卵裂面互相垂直,这两次卵裂均为
经裂。第三次卵裂为纬裂,卵裂面与前两次卵裂面垂直,形成8个细胞。继续
卵裂形成桑棋胚。
囊胚:分裂继续进行,中央的细胞项边缘迁移,形成一个中央是空腔且充
满液体的球状结构叫空心囊胚。中央空腔叫囊胚腔,囊胚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上部细胞略小叫动物极,下部细胞略大叫植物极。
原肠胚:植物极细胞内陷至紧贴动物极细胞,囊胚腔受挤压而消失,形成
一个新腔叫原肠腔。植物极内陷处形成的原口(胚孔)与外界相通。该处为身
体后部,相对一侧为身体前部。原肠胚的壁由二层细胞组成,内侧叫内胚层,
外侧叫外胚层。胚孔逐渐缩小,胚体前后延长,胚体表面生出纤毛。
神经胚:神经管形成:背部外胚层变平,形成神经板;下陷形成神经沟,神
经板两侧隆起形成神经褶;且向中线靠拢、愈合成一条神经管。前端以神经孔
与外界相通,以后封闭叫嗅窝。后端经胚孔与原肠连通形成神经肠管。以后封
闭,在胚孔处形成肛门。
脊索形成:原肠背侧中央向上突起,形成一条实心细胞索与原肠分离。
体腔形成:原肠背方脊索两侧按体节形成成对突起,然后与原肠脱离,彼
此连通形成体腔。文昌鱼前儿节体腔是以体腔囊法形成的,后边的体腔形成是
从原肠上脱落下实心细胞索,然后中央出现裂隙发育而成。体腔向腹侧扩大,
位于背侧的叫住芭,位于腹侧的叫侧板。体节内腔消失,其内侧分化为包苴
,中间分化为生肌节,外侧分化为生皮节。侧板内的腔互相连通,形成一个完整
的体腔(次级体腔)。侧板的外侧壁叫体壁中胚层,内壁叫脏壁中胚层。脏壁
中胚层在肠管前端背侧形成指状突起叫生肾节。体壁中胚层背侧形成突起为生
殖节。
受精卵经过20多小时后胚胎发育结束,全身披有纤毛的幼体突破卵膜,在
海水中自由游泳。经过约3个月进入变态期,一年后达到性成熟。
二.头索动物在进化中的意义
文昌鱼的进步特征:具有脊索,蛆裂,神经管。
文昌鱼的原始特征:无头,无脑,无心脏,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无集中
的肾脏,排泄与生殖器官无联系,无生殖管道,表皮为单层细胞,无脊椎骨形
成。
文昌鱼的特化特征:口笠,触手,缘膜,轮器,内柱,脊索比神经管长。
自由游泳生活的原始有头类
脊索动物祖先〈
少数底栖,钻沙,特化的旁支:头索动物鳏口科。
三.头索动物分类
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
偏文昌鱼属Asymmetron仅体右侧有生殖腺。
第五节脊椎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4300种)、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
高的一大类群。它们除了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
神经管出现分化,前端形成脑,后部形成脊髓。感觉器官向前端集中,形
成“头”而称有头类。加强了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能力。
2.绝大多数种类中,脊索只出现在发育早期,以后为脊柱所代替。脊柱由
脊椎骨连接而成,保护脊髓。前端形成头骨保护脑。
3.低等水生种类用蛆呼吸,陆生种类及次生水生种类成体用肺呼吸,蛆裂
只在胚胎时期出现。
4.除圆口类外都具有上下颌,以支持口部,加强主动摄食和消化的能力。
5.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能收缩的心脏,动、静脉血完全分开,使机体氧供
应充足,保持高的代谢活动,体温恒定。
6.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肾管,提高了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
7.除原口类外,都具有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一些种类因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了一对(或全部)附肢,但在其身体上还不同程度地保留
着附肢的痕迹。
第十五章圆口纲(Cyclosromata)
圆口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其特征是有头、无颌、无成对附肢,
又称无颌类(Agnatha)o包括七蛆鳗目和盲鳗目。
第一节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外形(以七鲤鳗为例)
体成圆筒形尾侧扁,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尾。体表光滑无鳞,皮肤
柔软,富粘液腺,尾为原尾型。
头部:
单鼻孔:位于头背部中央,短管状。
松果眼:位于鼻孔后方皮下,有晶体和视网膜,感光。(脑上腺)
顶眼:在松果眼下方,感光。
眼:无眼睑,位于头侧,七鲤鳗眼大;盲鳗眼萎缩埋在皮下,无晶体。
蛆裂:位于眼后部,七蛆鳗每侧7个蛆裂;盲鳗每侧1T5个蛆裂。
口漏斗:位于头腹面,周边生小穗状皮褶,内壁有角质齿;盲鳗无口漏斗。
躯干:
奇鳍: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雄性第2背鳍高。雌性有一臀鳍,雄性无。
无偶鳍。
侧线:位于体侧、头腹面的排列成行的感觉小窝。
肛门:位于尾基部。
泄殖突:位于肛门之后。
尾:尾鳍为原尾型。
生活方式:七鲤鳗为半寄生生活,盲鳗为寄生生活。
二.构造特征
(一)原始特征
1.无主动捕食的上、下颌。
2.无成对的偶鳍,奇鳍内有不分节的辐鳍软骨支持。原尾型尾鳍:内部
骨骼与外部均呈对称状。
3.终生保留脊索,脊索背方两侧有按体节成对排列的软骨弓片,相当于
椎弓的基背片和间背片。发生:按体节排列的中胚层生骨节不断细胞分裂,产生
间充质细胞,聚集在脊索和神经管周围,间充质细胞分泌基质填充在细胞之间,
在细胞周围形成窝,骨化成软骨。无椎体。
4.皮肤:裸露无鳞,表皮由多层细胞组成,有腺细胞,无角质层,在口漏斗、
舌端衍生角质齿。真皮为结缔组织,有色素细胞,侧腺为浅沟状开口皮肤上。
5.脑颅: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软骨
构成。为一个无顶壁的软骨脑匣,顶部由纤维结缔组织膜覆盖。
发生:间充质细胞在脊索两侧聚集,形成一对与脊索平行的软骨板一索侧软
#o在所测软骨前方形成一对索前软骨。嗅囊、眼球、内耳周围集中间充质细胞
构成软骨感觉囊(嗅囊、视囊、听囊)。索侧软骨向外扩展汇合成一块基板。索
前软骨亦左右愈合成•块叫籁板,鼻囊与筛板愈合。视囊的眶软骨发育成脑匣恻
壁_,听囊与之愈合。索侧软骨后方的枕软骨发育成脑匣卮至。
支持鲤囊的谑软骨够落质9对细长.弯曲的蛆弓和四对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软
骨条连接而成。鲤笼紧贴皮下,包在鲤囊外边,不分节。
6.肌肉为按体节排列的弓形肌节,肌节间有结缔组织肌隔。无水平隔,
无轴上肌和轴下肌之分。鲤囊、口漏斗、舌、眼等处有肌肉分化。
7.消化系统:无胃分化,肠内有纵行粘膜褶和一条纵行螺旋瓣。有独立
的肝脏,成体无胆囊和胆管。无独立的胰脏。肛门位于泄殖孔前方。
8.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和静脉窦组成,血管:前主静脉2,后主静脉2,
右侧总主静脉,肝门静脉,无肾门静脉,蛆毛细血管网,入蛆动脉8对。血液红
色,红细胞有核。
9.脑分化为五部分(大脑、中脑、间脑、小脑、延脑)无脑曲,在一个平面
±o中脑未形成二叠体,小脑与延脑未分开,间脑腹面未形成视交叉。
脑神经10对,舌咽N.、迷走N.因枕骨不发达而从头骨外的延脑发出。
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不形成混合神经。
听觉:内耳,七鲤鳗2个半规管,无水平半规管。盲鳗1个半规管。
视觉:眼,晶体球状,角膜薄,不发达。调节视力靠角膜肌,有动眼肌。视
网膜杆细胞远远超过锥细胞数目。盲鳗幼体有晶体,成体消失,角膜、巩膜、脉
络膜未分化。无色素。
嗅觉:外鼻孔通一圆形嗅囊,囊后壁有嗅觉细胞分布,囊下部向后突起一个
鼻垂体囊,穿过基板上脑垂体孔止于脊索前端腹面,垂体囊壁细胞部分分化为腺
垂体。
侧线:体侧纵行浅沟内有感觉细胞。未形成侧线管。
10.雌雄同体或异体,七蛆鳗雌雄异体,盲鳗雌雄同体。生殖腺一个,发育
早期成对,后合并为一个。七鲤鳗卵巢后部有精巢残余物,盲鳗前端产卵,后端
产精。无生殖导管,生殖细胞成熟后,从生殖腺落入体腔,经一对生殖孔进入尿
殖窦,然后经尿殖窦孔排出体外。
11.肾脏: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与生殖系统无联系。
盲鳗:幼体前肾小管按体节排列纵贯全身,与前肾导管相通,前肾导管开口
体表。成体:身体前部肾小管退化形成头肾,中部以后肾小管的肾口消失,此时
的肾小管构成中肾,前肾导管称中肾导管。
七鲤鳗:胚胎时肾小管按体节排列于身体前部,与前肾导管相通。成体时前
肾小管退化,在身体中部形成肾小管,且肾口大部分消失形成盲囊叫肾小囊,包
围血管球。前肾导管改称中肾导管。开口尿殖窦。
(二)寄生及半寄生特征
1.口漏斗:吸附在鱼类身上,角质齿铿破鱼体,具有环肌、纵肌和角质齿
的舌能活塞样运动刮取血肉并吸食之。
2.呼吸管:咽后部在消化管腹面有一条盲管叫呼吸管,管口有触手5-7个
相当于缘膜。管两侧各有7个孔为内蛆孔,分别与蛆囊相通。蛆囊壁上有来源于
内胚层的鲤丝(实为内壁折皱而成),鲤丝上有毛细血管,在此完成气体交换,
蛆囊经外蛆孔与外界相通。
盲鳗的外鲤孔不直接与外界相通,而是经出鳏管通向一条总出鲤管,开口于
头后方,体表只见一对外蛆孔。无呼吸管,内蛆孔开口于咽壁。
七蛆鳗吸附鱼体时,水经外鳏孔进入鳏囊,气体交换后再经外鳏孔排出,蛆
孔处有括约肌控制鲤孔开闭。
3.七鳏鳗眼眶下方,口腔后侧有--对“唾腺”以细管直通舌下,分泌物为
抗凝血剂,阻止动物创口血液凝固。
第二节分类概述
1.七鳏鳗目Petromyzoniformes
吸附型口漏斗,角质齿。鼻孔在两眼之间。脑垂体囊为盲管。外鲤孔7对,
蛆笼发达。内耳有2个半规管。有背鳍。雌雄异体,发育有变态。
分布:江河、海洋。常见:东北七鲤鳗Lampetramoril,日本七鳏鳗
Lampetrajaponicus。
2.盲鳗目Myxiniformes
口端位,触须4对,无口漏斗。鼻孔位于吻端。脑垂体与咽相通。鲤孔1T5
对,蛆笼不发达。内耳1个半规管。有背鳍。雌雄同体(雄先成熟),无变态。
眼退化埋在皮下。
分布:海洋。
第三节圆口纲的生态
七鲤鳗幼体:隐沙虫,曾误认为是头索动物,有许多特征与文昌鱼近似。
1.有连续的鳍褶延背侧绕过尾到腹侧。
2.口前部无漏斗,上唇
呈马蹄形似口笠。T.,,丁।
3.咽无食道与呼吸管的^卜灯一
分化,有内柱,围咽沟。
4.独立生活,钻沙,借二
助水流将食物带入咽部。L„
受精卵经1个月发育成L°L
10mm幼体,幼体经过3-7年经::
变态成为成体。
第十六章鱼纲(Pisces)
第一节概述
鱼类是体被鳞,以蛆呼吸,鳍运动,用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在古生代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群:
1、棘鱼类Acanthodii最早出现在志留纪,到泥盆纪达到高峰,灭绝于石
炭纪。有上下颌,偶鳍,胸、腹鳍间有5对小鳍,各鳍前均有1小棘。体表覆盖
细密棱形鳞片,头侧各有5个蛆小盖,其上覆盖--大骨质蛆盖。
2、盾皮鱼类Placodermi最早出现于志留纪,泥盆纪达到高峰,大部分灭
绝于泥盆纪末,少数延续至石炭纪。体表被盾形骨质甲板,有上下颌、成对鼻孔、
偶鳍、歪形尾、软骨。
3、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与盾皮鱼是近亲,有许
多现代软骨鱼的特征,在石炭纪高度发展,并分化出全头类和鲨鲸类,后者又分
化出鲨类和鲸类。
4、硬骨鱼类Osteichthyes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与棘鱼类是近亲,具有
许多现代硬骨鱼的特征,分化出肺鱼类、总鳍鱼类、辐鳍鱼类。泥盆纪淡水水域
出现古磨类为软骨硬鳞鱼,到石炭纪达到高峰。到三叠纪为全头类所替代在淡水
和海水中分支进化。中生代早期发展出真骨类,进化至今形成各种生态类型。
有上下颌,牙齿,成对附肢,是鱼类比以前的动物在进化上的飞跃。
现存鱼类22000余种,其中:
淡水鱼占41.2%
海水鱼占58.2%:
生存水温:-2—52℃
第二节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生活在水中,其结构特征必须与水环境相适应。
水环境特点:
1、水中含大量无机盐和其他物质。
2、水的密度和比重大于空气。水密度为空气的800倍,摄氏4度时水的比
重为lo
3、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变化小。
4、水中有溶解氧:3-9mL/L0摄氏0度时淡水含氧10.23mL/L随温度升高
含氧量减少。
5、水深每增加10m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
鱼类适应水生:体形,无颈分化,鲤,单循环。
一.体形和皮肤
(一)体形
1.身体由于栖息环境不同而形成各种形态
纺锤形(fusiform)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栖息在水上层,快速持久游泳。
侧扁形(compressiform)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栖息水中上层,游泳较慢,不敏捷,很少长距离迁移。
平扁形(depressiform)左右轴〉〉背腹轴
栖息水底,行动迟缓。
棍棒形(arguilliform)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
底栖泥沙中,游泳能力较强。
2.鱼类身体分为三部分
头自口端至鲤盖后缘(最后一对鳏裂)。
躯干鲤盖后缘至肛门(泄殖孔)。
尾泄殖孔至体末端。
(1)头部
口:由活动的上下和支持,称颌口类。动物可主动摄食增加了获食的机遇,
可动颌为攻击、防御、营巢、求偶、钻洞、呼吸进水的工具。
口的位置:
上位口口裂朝向背方,以浮游生物为食。
下位口口裂朝向腹方,以底栖生物或岩石上藻类为食。
端位口口裂位于头前端,以漂浮生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
触须着生于口周围,上面分布有味蕾。
吻须位于吻部(上唇处)。
颌须位于口角(上下颌)。
须须位于下颌中央。
鼻须位于鼻孔之间。
鲤:1对吻须,1对颌须。泥瞅:吻须1对,上颌须1对,
下颌须1对。黄颗:鼻须1对,颌须1对,颁须2对。
眼大小、位置与生活方式有关
双目并列鳏形目成体两眼转向一侧。
眼退化岩洞、地下生活种类
四眼鱼眼上下两部分结构不一样,功能不同,分别适
于水、陆观察。
鼻孔一对位于吻背面,每个鼻孔由瓣膜分隔为前鼻孔
和后鼻孔。水由前孔进入到嗅囊,然后由后孔流出。有的鱼有口鼻沟连接鼻孔和
口脚。有的鱼有内鼻孔。
鲤盖硬骨鱼头后侧有一骨质鲤盖,后缘附生鲤盖膜。
鳏盖膜在头部腹面是否与峡部相连是淡水鱼分类依据之一。
软骨鱼鲤裂直接开口体表,许多软骨鱼和少数硬骨鱼眼后方有一对喷水孔,实际
为颌弓和舌弓间的退化蛆裂,孔前壁有退化鳏的痕迹。于在水底呼吸时,水由喷
水孔进入以避免泥沙由口进入损伤鲤丝。
(2)躯干部
鳍:奇鳍和偶鳍,鳍膜内有鳍条支持。
鳍条:棘(spine)由一根鳍条变形而成,不分节,不分支,坚硬。
软鳍条(spftray)由二根鳍条合成,分节,末端分支或不分支。
软骨鱼鳍条为角质的,不分节,不分支,外包皮肤。
硬骨鱼鳍条为骨质的,由鳞片衍生而成,由鳍膜相连。
背鳍(dorsalfin)位于背部中线上,大小、形态、数目因种而异。功能:维
持身体平衡。
臀鳍:位于腹正中线泄殖孔后方,形态、大小、数目因种而异。
尾鳍(candalfin)位于尾部,鱼运动时起舵和推动作用。
正尾型尾鳍:尾椎末端翘向尾鳍上叶基部,下叶由增宽的尾下骨片支持。
外形上下叶对称。
快速游泳的鱼类,尾鳍为新月形或叉形,尾柄较狭窄。
游泳速度慢的鱼类,尾鳍截形或圆形,尾柄较粗大。
歪尾型尾鳍:尾椎末端弯曲深入较发达的上叶内。外形上叶大,下叶小,
不对称。
原尾型:脊椎骨直到尾末端,上下叶沿脊柱对称排列。
无尾鳍:如海马,黄鳍。
胸鳍(pectoralfin)在头后方,相当前肢,平衡身体,控制运动方向。形态、
位置因种类而异。
软骨鱼:胸鳍与体轴成水平排列一-平衡作用。
胸鳍与躯体结合成体盘••一运动功能。
硬骨鱼:胸鳍较小与体轴成垂直排列。原始种类胸鳍位置低。快速游泳的
鱼胸鳍狭长或无。慢速游泳的鱼胸鳍阔或舌状。鳏胸鳍部分鳍条游离成丝状。黄
鲜无胸鳍。
快游时:胸鳍紧贴鱼体,鳍举起可以减速至动。
慢游时:胸鳍似桨划水。
转弯时:胸鳍一侧紧贴身体,一侧举起,向举起侧转弯。
停止游动时:胸鳍划水保持身体平衡。
腹鳍(ventralfin)位于腹中线两侧,相当后肢。辅助身
体升降,转弯。不同的鱼腹鳍位置变化较大。
软骨鱼:位于泄殖腔两侧。
硬骨鱼:腹鳍腹位:位于腹部,较低等的鱼类。如鲤形目
腹鳍胸位:位于胸鳍下方鲤盖之后。如妒形目
腹鳍喉位:位于鳏盖之间的喉部。
无腹鳍:如鳗鲫
特化:软骨鱼雄性一-鳍脚,锻虎鱼--吸盘
鳍式:用来表示各鳍的形态特征,鳍名一大写英文字母;
棘数一罗马数字,软条数一阿拉伯数字,“一”表示棘与软条相连,“,”表示
棘与软条分隔,数目变化范围“-”表示。
侧线: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的鱼侧线多达5条,有的鱼侧线不完整或
消失),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的小孔,侧线为感觉器官。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
鱼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起源于外胚层,有多层细胞构成(硬骨
鱼10-30层,软骨鱼4-6层),通常无角质层。表皮可分为生发层和腺层。
生发层位于基部,由一层柱状细胞构成,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是产
生新细胞的增殖层,新细胞在向表面推移的过程中发生形态和机能的改变。
腺层位于生发层上方,细胞层数不定,分裂能力不如生发层。腺层含有许多
单细胞腺:杯状细胞分泌粘液(多糖类,遇水变粘),颗粒细胞内含巨大嗜酸性
颗粒,棒状细胞分泌警戒物质等。粘液可减小运动阻力,保护鱼体不受微小生物
侵袭,凝结沉淀水中的悬浮物质,有助于调节渗透压。
珠星(追星):•些鱼在生殖季节,受生殖腺激素刺激,雄鱼表皮出现角质
化结构叫珠星。以刺激雌渔产卵。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起源于中胚层。由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微维
组成,细胞较少。
皮下层位于真皮下方,内含色素细胞和脂肪细胞。有四种色素细胞:黑色
素细胞成星状多突起,含棕、黑、灰三色颗粒。红色素细胞内含红色素颗粒(脂
色素)。黄色素细胞内含细小的黄色素颗粒(脂色素)。虹彩细胞多边形或椭圆形,
内含鸟喋吟颗粒,能反射出银白色。
2.毒腺
由表皮细胞衍生而来有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表皮细胞聚集沉入真皮,外
包结缔组织,特化成能分泌有毒物质的腺体。
牙基部毒腺:咬住动物后,毒液从牙基部腺囊中流出。
皮肤粘液腺具毒性:对人消化道有强刺激引起腹泻。
棘基部有毒腺:棘具沟或管,刺动物时腺囊受压毒液流出。如虎鲨、缸、
黑线银总交、毒鲍。
不同于毒性不同,毒性大者症状可见剧痛、麻木、紫绡、恶心呕吐、组织
腐烂,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发光器
表皮生发层的部分细胞向真皮内伸展,与发生层割断联系。细胞分化为两
部分:上边分化成晶状体,下边分化成发光腺体。发光体发光方式有二种:一种
是发光细菌与鱼共生发光。•种是发光腺体发光。发光细菌和发光腺分泌营光速
在荧光眉作用下,荧光素氧化,氧化荧光素在氯化钠及海水等渗液中才能发光。
4.鳞片
大多数鱼类体表被有鳞片,少数鱼无鳞是次生现象。鳞分为三种:
(1)盾鳞:由表皮与真皮共同形成,为软骨鱼特有。其结构包括埋在皮肤内
的菱形基板和露在皮肤外边的尖朝后的棘。
发生:真皮细胞集中成团,向上延伸呈圆锥状真皮乳突。与乳突接触的一
层表皮细胞变为高柱状的成釉细胞,乳突表皮细胞分泌齿质。乳突击部向四周扩
大形成基板,乳突形成中空的棘。棘外边的表皮缩退,棘露出皮肤之外。
盾鳞不随鱼体生长而增大,其数目可随鱼体生长而增加,老鳞不断脱落,
由新嶙代替。
(2)硬鳞:由真皮形成,为软骨硬鳞鱼具有。呈斜方形骨板表面覆盖硬鳞质
层,有的骨板上有棘。硬鳞坚厚成行排列,鳞片间以凹凸关节面相嵌合,稍能伸
缩。不呈覆瓦状排列。
(3)骨鳞:来源于真皮,为硬骨鱼具有。一片骨鳞可分为:基区(在鳞囊中),
顶区(露出的扇区),上侧区,下侧区,鳞焦(最早形成的部分),鳞噎(鳞表面
呈同心圆状隆起的线)。
圆鳞:顶区后缘平滑。
栉鳞:顶区后缘有齿突。
棱鳞:位于腹部正中线,鳞顶部有向后生长的硬棘。
腋鳞:在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上,比其他鳞大,形似尖刀。
侧线鳞:位于体侧,鳞片上有小孔与皮肤下侧线管相通,
相同种侧线鳞数相同。
鳞式:侧线上鳞数
侧线鳞数-------------
侧线下鳞数
侧线上鳞:自背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侧线下鳞:自臀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鳞数终生不变,可作为分类依据。
二.骨骼系统
鱼类体内有来源中胚层的内骨骼支持。根据其功能和所在位置可分为:±
轴骨、附肢骨。根据骨的成分可分为:软骨、硬骨。软骨鱼的骨骼为软骨质,硬
骨鱼的骨骼多为硬骨,软骨极少。
硬骨形成的途径:
软骨化骨:间充质细胞在预定生骨区域内形成透明软骨,围软骨区的间充
质细胞、破骨细胞、造骨细胞将软骨细胞破坏,形成硬骨。
膜化骨:造骨细胞直接在结缔组织膜内形成硬骨。
(一)中轴骨axialskeleton
1.头骨skull"
脑颅:包围脑、视、听、嗅等器官的骨格。鱼类有一完整的脑颅。
骨骼分布:
鼻区:筛骨1,前筛骨1,外筛骨2,鼻骨2
耳区:上耳骨2,前耳骨2,翼耳骨2,蝶耳骨2
蝶区:眶蝶骨-2,翼蝶骨2,基蝶骨1,副蝶骨1,围眶骨6
枕区:上枕骨1,外枕骨2,基枕骨1
脑颅背面(自前向后):鼻骨2,额骨2,顶骨2,颗骨2,鳞骨2
脑颅腹面(自前向后):犁骨2,副蝶骨1
咽颅:7对分节弧形软骨,围绕消化管前段。
第1对颌弓dibulararch
上颌:初生颌一-腭方软骨,次生颌一-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方
下颌:初生颌一-麦氏软骨,次生颌一-齿骨,隅骨,关节骨。
第2对舌弓hyoidarch
舌颌骨2(背),角舌骨2(侧),基舌骨1(腹)。
鱼的舌颌骨上端固着于脑颅,下端与下颌相连。这种脑颅与咽颅借舌颌骨
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叫舌接式。
第3-7对蛆弓branchialarch
每对鲤弓由9块骨构成:(自背至腹)咽鲤软骨2,上鳏软骨2,角鲤软骨
2o下鳏软骨2,基蛆软骨1。每对蛆弓的基鲤骨连接在•起成为一•块。
硬骨鱼第5对蛆弓特化成一对下咽骨,其内侧着生数目,形状,排列方式
各异的咽齿。
鳏盖:覆盖在咽腔外侧,包括:前蛆盖骨2,间蛆盖骨2,下蛆盖骨2,鳏
盖骨2,鳏条骨6(位于咽腔腹侧)。
2.脊柱(vertebralcolumn)和肋骨(rib)
(1)脊柱
位于脑颅后边,由一串软骨或硬骨的椎骨关连而成,取代脊索成为体轴,
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躯干椎:椎体、髓弓、髓棘、锥体横突
尾椎:椎体、髓弓、髓棘、脉弓、脉棘
鱼类的椎体两端凹入,叫双凹型椎体。相邻的椎骨借前后关节突相连,中
央形成球状腔,内有残留的脊索。椎体中央有小管与残留脊索相连,因此残留脊
索呈念珠状。
各椎骨的髓弓连成椎管,内有脊髓通过。脉弓连成脉管,内有血管通过。
(2)肋骨
肋骨来源于生骨节及侧板的间充质细胞,他们在预定区域内聚集形成软骨,
然后由硬骨细胞替代。
发生在肌隔与水平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轴上肌和轴下肌之间的肋骨叫置
(软骨鱼)
发生在肌隔与腹侧隔相切的地方,位于腹膜外边肌肉内侧的肋骨叫腹期。
(硬骨鱼)
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
(二)附肢骨骼appendicularskeleton
1.奇鳍骨
鱼类的奇鳍与脊柱密切相关,为游泳时防止滚翻的平衡器。由深埋在体内
的支鳍骨所支持。
软骨鱼的支鳍骨为软骨,有1至多排,骨块大,数较少。
硬骨鱼每根支鳍骨分为三节(或三块):鳍骨,中间鳍骨,远端鳍骨。鳍骨
与椭棘相关节,远端鳍骨与皮肤鳍条相连接。
尾鳍的皮肤鳍条直接与脊柱末端变形的髓棘或脉棘相关联。正尾型:脊柱
上弯尾椎愈合成尾杆骨,髓棘变形成尾上骨,脉棘、脉弓愈合成宽大板状的星上
也
2.带骨和偶鳍骨
(1)带骨
肩带pectoralgirdle
硬骨鱼:肩胛骨,乌喙骨,匙骨(锁骨),上匙骨,后匙骨。上匙骨与头部
后颗骨相连。
软骨鱼:肩胛骨,乌喙骨。不与头部相连,乌喙骨与支鳍骨形成关节。
腰带pelvicgirdle
硬骨鱼:一对无名骨。
软骨鱼:一对坐耻杆骨形成一字型,位于泄殖孔前方。
(2)偶鳍骨
胸鳍:软骨鱼基鳍软骨3,辐鳍软骨3歹!],软鳍条
硬骨鱼基鳍骨退化,支鳍骨退化或不超过5枚,鳍条。
腹鳍:软骨鱼基鳍软骨,辐鳍软骨,鳍条
硬骨鱼基鳍骨退化,支鳍骨为一对颗粒状结构嵌在无名骨与鳍条间
雄性软骨鱼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交配器叫鳍脚。
鳍骨类型:双列型由若干骨块形成中轴,两侧排列辐鳍骨。
单列型中轴后侧辐鳍骨退化。
韦伯氏器:前三块椎骨变形形成的四对小骨,连接内耳与鳏。
三脚骨:在第2、3椎体腹面,由第3椎骨横突及肋骨演变成,后脚与鳏相
连。
间叉骨:在第2、3椎体侧面,由第2椎弓演变成,呈斜叉状,一叉插入三
角骨与舟骨间的韧带中,二叉被结缔组织固定在2、3椎骨侧面。
舟骨:第一椎体髓弓演变而成,位于间叉骨前方。
闩骨:第一椎体微棘演变而成,位于舟骨前方,前端与内耳淋巴腔相连。
骨骼系统特点:
脊柱代替脊索成为身体中轴。
脊椎骨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
椎体双凹型,凹内有残留脊索。
头骨形成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连接方式为舌接式。骨块
较多,愈合少。
附支骨出现,支持鳍运动。但未与中轴骨相连。
软骨鱼类骨骼为软骨,硬骨鱼类骨骼为硬骨,但骨化程
度不同。
三.肌肉系统
(一)肌肉的发生
胚胎时的生肌节细胞分化成肌细胞,间充质细胞侵入相邻肌节之间形成肌
隔,侧板壁层形成的肌肉与背板形成的肌肉相连构成中轴肌。水平隔膜出现把中
轴肌分隔为,背侧的轴上肌和腹侧的轴下肌。
头颈部胚胎时8个肌节。第1-3肌节演变为6条眼肌,4-5
肌节退化,6-8肌节的背部分化为轴上肌,第6节腹部演变为舌下肌,第7节腹
部演化为舌肌,第8节腹部演化为鲤下肌。
附肢肌的发生:邻近附肢基部的肌节分化出肌芽,附着在骨骼上,形成附肢
肌肉。
(二)头部肌:肉眼肌、鲤下肌、舌下肌
(三)躯干肌
1.大侧肌从肩带至尾鳍基部,包在脊椎骨两侧,外观有许多“”形按肌
节排列的肌肉,被水平隔分隔成轴上肌和轴下肌。每个肌节彼此套叠成同心圆状,
肌节弯曲处成圆锥状。
鱼类肌纤维有二种:红肌-位于水平隔上下的躯干表层或脊柱两侧,含肌红
蛋白,大量血液及脂肪。行需氧代谢。白肌-位于红肌深部,肌红蛋白少,脂肪
含量低,行厌氧代谢。
2.棱肌分别位于背中线和腹中线上,肌纤维纵行,支配鳍运动。软骨鱼
无棱肌。上棱肌(背纵肌)位于背中线两侧,与大侧肌最上背缘相贴,牵背鳍、
尾鳍上翘。下棱肌(腹纵肌)位于腹中线两侧,牵腹鳍、臀鳍运动,可助产:卵。
(四)附肢肌:奇鳍肌、偶鳍肌
(五)发电器官
约有百余种鱼具有发电器官,发电器官所在位置因种而异。电解在头两侧,
长颌鱼在尾两侧,电鳗在身体前、腹、后部三处。发电器官电压、电流充足时可
防御、摄食,不充足时可起声纳作用,释放电脉冲与同伴联络。
发电器官是由肌细胞特化成的电细胞(电板)构成的。由许多盘形电细胞
整齐排列成圆柱状,每个电板外有胶状结缔组织包围,鳍光滑面有神经分布,粗
糙面有血管分布。细胞质透明,多细胞核。静止状态时电细胞膜外围正极,膜内
为负极,不产生电流。动作状态时神经膜外为负极,膜内为正极,血管膜不变形
成电位差,产生电流。每个电细胞的电位差约0.Iv,发电器官的动作电位是每
个电细胞的电位差之和。电流强度由所有电细胞助横切面的总面积决定。
四.消化系统
鱼类由于食性不同,食物种类的差异,各种鱼的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
能有显著区别。
(-)消化道
1.口咽腔鱼类的口腔与咽腔无明显的界限,故称口咽腔。
(1)多数鱼具齿,齿的结构与盾鳞相似,但无基板,齿表面为跌琅质。齿形
与食性有关。
颌齿:着生于颌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市2025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招聘1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八公山区2025安徽淮南八公山区老年学校(大学)工作人员特设岗位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乌当区2025贵州乌当区农业农村局招聘驻嘉旺屠宰场动物检疫协检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5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2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温州市鹿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石家庄市供热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劳务派遣制人员1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广西盐业集团公开招聘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二批)调剂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73人三(本科及以上学历)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2月云南思茅产业园区紧缺人才1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横河DCS-培训讲义课件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完整版】
- 初中数学几何1000题专项训练(含详解分析)-最新
- 欧洲非常规的知识产权战略课件
- 外滩建筑介绍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
- 你好,无废校园主题班会
- 中药煎服方法
- 研发支出辅助账汇总表
- 聚合物混凝土定义、分类和性质Polymerconcrete
- 安全用电、用电安全培训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