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1.作者知识(1)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成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代表作:《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发微》《求真集》《玄儒评林》《文化与哲学》等。(2)卢梭(1712—1778),出生于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卢梭一生颠沛流离,曾当过学徒、仆役等,因发表《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而闻名。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巴黎逝世。成就: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通过教育学代表作《爱弥儿》,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的显赫地位。他的代表作《爱弥儿》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为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代表作:《忏悔录》《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等。2.背景知识(1)《修辞立其诚》:本文写于1992年,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人心浮躁,甚至一些学者因生活所需,急功近利,言辞浮夸。有感于此,张岱年写了《修辞立其诚》一文,呼吁为人、作文都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2)《怜悯是人的天性》: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3.知识链接——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是论述文中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的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的泛泛而谈;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文著作。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主要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③理论性;④创造性。一课时理论交相映,论证有不同学习目标1.把握东西方文化中共同推崇的“诚”和“善”,走近哲学,激发理性精神。2.梳理两篇文章在论证方式、结构和手法方面的特色。3.学习立身处世的优秀观点,处理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讲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这两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理性精神和人生智慧。今天我们就这两篇文章展开研讨,进一步体会真和善的内涵,思考其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活动一读经典,探寻人生智慧1.请认真阅读两篇文章,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证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填写下表。篇名论证思路主要观点《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答案篇名论证思路主要观点《修辞立其诚》(1)首先,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2)其次,阐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3)然后,阐释“立其诚”的原因:“立其诚”符合唯物主义原则。(4)接着,阐明“立其诚”的具体做法: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5)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立其诚”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发言理论要以事实为依据。《怜悯是人的天性》(1)驳:霍布斯观点的着眼点——人天生是恶人——错误,霍布斯忽略了事实——人具有怜悯这一天然美德。(2)立:怜悯心是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①理由: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怜悯心合乎自然,动物也有明显的表现;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②怜悯心的作用:派生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有助于人类的互相保存。自然人的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2.比较阅读两篇文章,思考其在议论文类型、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语言特点方面存在的不同。填写下表。篇名议论文类型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语言特点《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答案篇名议论文类型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语言特点《修辞立其诚》立论文引用论证总—分—总严谨准确《怜悯是人的天性》驳论文归谬法、举例论证、演绎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层进式平实生动,善用比喻活动二研经典,理解真和善3.古人曾说:“为人要直,为文要曲。”而《修辞立其诚》一文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二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不矛盾。“为文要曲”中,“曲”侧重指文章的外在形式,如在构思、选材、立意、语言方面,讲究情节曲折、谋篇不单调、立意含蓄、善用曲笔等。而《修辞立其诚》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侧重指文章的内容要真实,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曲”的形式有时反而会更有助于表达“真”的内容。(示例二)矛盾。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章有时候能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品德修养。一个正直的人,他的文章会充满浩然之气;一个虚伪的人,他的文章会假话连篇。因此,“为文要曲”和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4.孟子和卢梭都对人类的同情心、怜悯心作了深刻阐发。孟子将怜悯心视为人性的重要盖端及人的本质特征,“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卢梭也说,“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请试着比较两人观点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相同点:①孟子与卢梭身为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思想家、教育学家,两者的思想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人性本善的主张。②孟子和卢梭的立论基础都是一样的,都是说人先天的道德属性是善的。卢梭从自然人的概念出发,认为人先天就有自爱心与怜悯心;孟子则提出“四端说”。(2)不同点:二者在立论基础上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和结论是不同的。①孟子从“四端说”开始,强调“贤者能勿丧耳”。就是说人们只有谨守道德本性,通过自律的方式来维护善性;而国家则需要引导这种善性,通过教化来发扬善性、抑制恶性,即所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②卢梭尽管对善性的发端的看法和孟子差不多,但其衍生的理论却更像荀子的观念。他强调以善治权、以善扬善,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限制来达到维护善性的目的。这就是《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类似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环境决定论。这是一种他律道德。简而言之,孟子由性善论发展出自律道德的观念,卢梭则由性善论发展出他律道德的观念。究其文化基因,前者反映了对人本身的积极信任,是中国传统人定胜天思想的延续;后者则反映了对人本身的不信任,是西方人由神造观念的发展。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个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联系历史或现实,分别写一段文字,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材料一: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材料二: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他的文字被称赞为“如匕首,似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他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赞美敢言:善言未必情真意切,敢言定是剖胆而出。司马光曾言:“德才兼尽之谓圣人,有才无德之谓小人,有德无才之谓君子。”善言或许反映一定的才华,敢言却更能反映德行。善言有时暖于布帛,但纵观历史,张仪、秦桧、魏忠贤等代代奸臣无不凭花言巧语上位或得逞。而任座、史鱼、祢衡等代代谏士尽管有谏而不成者,但提起那些失败者,我们不会笑他们不善于言,而是敬他们敢言。是故,善言而不出于真心、口蜜腹剑者大有之;敢言却虚伪不实者,未之有也。言于危难之中,言于强权之下,才称得上敢言,只有在那样幽邃的黑暗中,勇气的光辉才无比耀眼。真情胜于才华,孔子以为《诗经》之义在“思无邪”而非文美言华,意在此乎!(2)赞美善言:一句善言,点亮他人之心。如果刘学州多次寻亲并没有受到一些网友的攻击,我们是否可以挽回一位蓬勃青年的生命?如果我们对寒窗苦读终获硕士生通知书的染发女孩给予的是“你很优秀”而非“为何学习染发”的斥责,我们是否可以拯救一位硕士生的未来?如果我们对创业失败、徘徊街头的年轻人送上“未来的路还很长,请继续奋进”的鼓励而非“你没有希望了”的悲叹,我们是否可以照亮身陷绝望的人冰冷的内心?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如一片雪花,待其汇聚成巨大雪球,便成了压死他人生命中最后一根稻草的罪魁祸首。于当代青年,我们应以良言为炬,点亮他人的希望之火。练透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王维去世之后,非常喜欢他的代宗皇帝让王维的弟弟王缙搜寻其诗。当时身为宰相的王缙回奏:经过诸多变故,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兄长诗作已经十不存一。这是怎样的概念?王维现存有四百多首诗,如果按此推算,他当年的创作总量应该在四千首左右,这好像不太可能。唐代诗歌创作总量最多的是白居易,他不仅创作时间长,而且为诗疯魔。即便如此,也不过写了两千八百余首。北宋第一高产诗人苏轼所存诗作两千七百多首,词三百五十多首,文章四千八百余篇,已经是相当惊人的了。王缙的说法显然有点夸张,因为当时诗人离世并不是太久,更没有经过苏东坡那样的大跌宕,作品不会有太大散佚。但从另一方面看,他苦心经营多年,被描述为“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的“辋川别业”,尚且可以舍弃。生性淡泊、冷寂的王维,或许对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积存,都不是特别看重。他信佛习禅,讲顿悟,其特征都是少与简;对佛教经典的精心研究,可能使之抵达此种境界。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安史之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B.“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张岱年《修辞立其诚》)C.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答案A解析A项和“安史之乱”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引用。C项表示特殊含义兼讽刺否定。D项表示讽刺否定。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B.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答案D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诗句运用了夸张手法,“绿堪染”“红欲然”写出了雨中草绿花红的美景。A项借代,“铁衣”代指打仗的丈夫;比喻,“玉箸”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B项比喻,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流霜”。C项比喻,“鬓如霜”,把白发比作霜,写出了白发增多的凄凉境况。D项夸张,“三百杯”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①__________________。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成人不再仅仅是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利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②________________,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A.()的名作之外,其实卢梭的另一本小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大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童书”。读着读着,一幅B.()的画面就跃然纸上: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染污的自然世界,又是多么酷似儿童那C.()的心灵世界呢?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西语之中,自然与本性皆“nature”,③________________。3.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示例)A.脍炙人口B.栩栩如生C.一尘不染解析A.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B.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C.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也用来形容环境非常清洁。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示例)①卢梭就是一个典型②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③这也并非偶然解析文段叙述的是卢梭的自然主义式儿童教育。第①处,根据前文“一些文人”和后文“他”推知,应填入一个“温和”关注儿童的代表人物;再根据后文《爱弥儿》《植物学通信》两部作品,可知是卢梭,故此处可填“卢梭就是一个典型”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前文“不再”可知,该处应填一个以“而是”开头的句子;再由后文的“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可知,此处可填“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之类的句子。第③处,从前面自然与儿童本性相通可得出,在西语中,自然与本性都是“nature”,不是偶然如此的,故此处可填“这也并非偶然”之类的句子。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正在”和“了”矛盾,应删掉其一;二是“唤醒”与“童年”搭配不当,“唤醒”的应该是记忆,应在“童年”后加“记忆”;三是“那个”和“童年记忆”搭配不当,应把“那个”改为“那段”。二、课外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①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它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②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③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得。”④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林林总总的美的现象和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⑤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而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⑥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蒙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⑦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⑧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某种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青。凡此,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⑨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有删改)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B.美的概念需要根据各种各样美的东西来总结。C.从美的本质看,漂亮小姐是美的,但她不是美的本身。D.美是矛盾的,某一种东西是美的,与之相反的东西就是丑的。答案D解析“与之相反的东西就是丑的”错。原文的表述是“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选项曲解文意。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人们容易判断身边的事物美不美,但对“美”存在困惑,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话题——“什么是美”。B.文章引用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谈话内容,是为了说明美的东西不等同于美,要透过美的现象看美的本质。C.文章从美的东西“具有独立性”“具有相对性”“具有矛盾性”“具有固定的物质属性”四个方面对“美的东西不能等同于美”作了进一步论述。D.文章第⑥段使用了类比论证,论述并证明了美的东西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中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报告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村创新创业生态构建案例报告
- 2025年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与成本效益评估模型构建研究报告
- 2025年量化投资策略在量化投资策略创新中的应用评估报告
- 典当管理办法绝当
- 养老管理办法视频
- 内务考核管理办法
- 内江垂钓管理办法
- 内部生产管理办法
- 军人之家管理办法
- 第12章 医患关系(教学课件)
- 水电暖维修服务项目服务方案
- 新行政诉讼法课件
- 认证服务公司各部门岗位职责
- 股权收购协议书股权收购协议书
- 岩上铝土矿 矿业权出让收益计算书
- 体育场馆使用登记表
- 砂浆拉伸粘结强度强度试验记录和报告
- 现代设备润滑管理培训讲座ppt课件
- 行政人事部主管职务说明书
- 一节英语课教案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