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
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
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
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
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
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
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埋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
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噬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
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
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
害得我回不去了J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产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
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
是不一致的。)
第2页共179页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
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
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
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埋有一种怎样
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
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
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三、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
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
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儿家书店才
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
文,共同品味播读”的“快乐呜“惧怕”。
第3页共179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
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
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一一“记住,你们
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K大的!”
4、诵读句子
三、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
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
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第4页共179页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反思:
第5页共179页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C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
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
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
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
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6页共179页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
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我
解的
季先生的感
见解受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
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
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第7页共179页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
传》《西游记》.…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教学反思:
第8页共179页
国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
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止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
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
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第9页共179页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
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
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
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
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亳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
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
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
常新,读而不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
第10页共179页
样性。)
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尊
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
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r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一品味欣赏一寻找新知一总结收获一产生
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
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
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
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
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
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
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
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神奇岛
今天,你独自驾舟来到一个神奇的小岛,想领略岛上奇特的风
第11页共179页
景,必须先要通过岛上居民建造的智慧宫殿,你准备好了吗?
1、书法阁:请正确、漂亮地书写“侣、豫、盒、娱、趟、诵、
零、编、某”等字。(温馨提示:想要写好写对每个字,一定要仔
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
“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T零’的卜边是“令”不是“今T‘果”的上
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记忆。)
2、留音库:请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
落。
3、藏书殿: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
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作者特别喜
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
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
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第12页共179页
(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
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
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
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已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
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
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
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
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
致。
(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
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二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
对书的情有独钟。
(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
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
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
第13页共179页
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
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
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
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
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
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
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
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
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
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
己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
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
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
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
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第14页共179页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
生生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相呼应,《走遍天下书为
侣》。书,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
乐,特别亲密的伴侣。这个比喻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
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
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
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
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
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阅读链接
朗读补充诗歌《神奇的书》。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4、背一背这首诗歌。
第15页共179页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
2、说说自己对书的感受。
教学反思:
第16页共179页
4、我的“长生果”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
“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学习准备
在读书中使自己收获的经历。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
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
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
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
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
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
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
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第17页共179页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
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
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
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
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高不开借鉴和模仿,
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
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
第18页共179页
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
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
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
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
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
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通
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
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
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
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
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
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19页共179页
3、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
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
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积累释放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将本节课的收获补充到自己的读书卡中。
3、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教学反思:
第20页共179页
口语交际与习作一
学习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
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
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
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读书嗡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
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
吧?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
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
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
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第21页共179页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
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
精彩。
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
经历。
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
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丁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
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
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
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
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
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
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
第22页共179页
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
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
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誉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以“读书乐”
为主题的手抄报。
第23页共179页
El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
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
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
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
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
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
人。
第24页共179页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
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一(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
广阔的海洋.一(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
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1、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
成书签。
教学反思:
第25页共179页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麻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
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
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
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
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
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
第26页共179页
《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
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
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
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
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第27页共179页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
光。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
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卜.举目四眺,满眼皆
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
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
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
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缘”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
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
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
第28页共179页
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
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
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
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
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
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
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仅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
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吩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
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第29页共179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
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
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
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
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
,,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
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
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
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
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曲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
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
数名答.)
第30页共179页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
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
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
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
纳兰性德乂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已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第31页共179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
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
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
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
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教学反思:
第32页共179页
6、梅花魂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是本文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分析重点段第2和13自
然段,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是本文重点训练项目,主要通过
勾画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幻灯片(梅花图),教师指导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见
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梅花,主要有红、白
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特别是它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
节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今天我们学习“梅花魂”这篇自读课文。
第33页共179页
板书课题,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
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
死亡。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
什么说"梅花魂陇?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①指名读课文。
②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③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
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
恋祖国的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划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
4、质疑问难,同学前后左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本文共分三部分,要指导学生把“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
第34页共179页
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为一部分,这样就很明显地把文
章的三大部分划分出来了。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
恋之情。
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五、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及对祖国的
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过渡: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学生先自学,后讨论、交流。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
父的五件事:
(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对一幅
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在离别前把最珍
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
第35页共179页
绢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感情朗读,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
2、反复朗读并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
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
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
思是:我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
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
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飞
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雨丝,细得好
像心里的愁。从这些诗句,可以体会出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
国的思想感情。)
四、自学重点段15自然段,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
1、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
画在书上。(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主要从“愈
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些词语体会
出来的。)
2、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外祖父把梅花作为
第36页共179页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
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
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外祖父把
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
持中国人的气节。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
让“我”带回祖国。)
4、“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梅
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
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5、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
心。)
五、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
祖国深深地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之情。)
六、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
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第2自然段
第37页共179页
从开头至『‘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得应轻快一些。从“读至『'到这一段
结束,读得应低缓一些。第13自然段点明了外祖父珍爱梅花的
原因,在朗读时,语气要坚决。)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段,并体会它
的好处。
七、布置作业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冷艳的(梅花)(崇高)的品格冰凉的(泪珠)(高尚)的灵
魂
慈祥的(外公)(梅花)的骨气隆冬的(天气)(梅花)的秉
性
2、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
象征。)
(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就是“有品格、有灵魂、
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
地,不肯低头折节。
(3)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外孙
女又是为什么?(外祖父保存这幅梅是为了保持梅花的秉性,也
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梅花的
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第38页共179页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
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
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
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
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
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
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
第39页共179页
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奏。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
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
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
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菁姐)〉《七月的
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
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
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
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
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
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
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
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
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第40页共179页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
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广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C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
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
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
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⑶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第41页共179页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
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
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
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
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
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
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
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
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
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
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
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乂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
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
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
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
第42页共179页
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
有,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第43页共179页
&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时,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
达方法。
3、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受到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朗诵白居易《忆江南》的句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目的是将新旧知
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即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积累,又传授给了学生
学以致用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象作者
描写了故乡的那些景致?
2、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文章中容易读错的字音,以及描写了那些景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找出教学切入点。
3、小组交流
文章描写了故乡的三处景致
(1)小溪(1、2自然段)
第44页共179页
(2)小桥(3、4自然段)
(3)人家(5、6自然段)
三、深入理解,学习写法,感受思想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致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请你自读批画,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标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
4、大组汇报
(1)小溪(此处的生词比较多,教师可在学生汇报理解之前,
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拼音的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有机的和
文章结合在一起。)
小溪的特点:清澈见底,终年环绕村庄。
小溪两边的柳树,美、自然。(指导朗读,此处语速适中,语
调要轻快)
村民和小溪的关系;孩子们在小溪里嬉戏。[朗读指导,读出
捉鱼时的童趣]
通过对故乡景致和童年玩耍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小桥:木桥、石桥
(3)人家
作者先以自己家为例,写了自己的卧室,光线暗、地面潮湿的
特点;又写了父亲的书房,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由东南两面达
窗可以看到优美的景色。(指导朗读从窗中看到的景象。W青晨”、
第45页共179页
“夏天”注意读出层次感)
文章最后一段略写了村里其他人家的生活。通过,深深”、“印象”、
“一辈子”这些词看出故乡在作者心中的位置。表达作者对故乡深
深的眷恋。
四、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学生总结本文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抓住了故乡景致的特点:小
桥、流水、人家,在描写着三方面景致时又抓住了他们各自的特
点将景物写具体的,从中渗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学习
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读写结合。如以“阳光、沙滩、海
浪”为题,写一两段话,描写家乡景致的特点,表达你对家乡的
感情。
教学反思:
第46页共179页
口语交际与习作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
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
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
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
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c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
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
第47页共179页
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
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
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
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
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
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
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
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第48页共179页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
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二、大胆想象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合同协议2025年
- 外贸整柜采购合同范本
- 垃圾发电维保合同范本
- 外出美容服务合同范本
- 园艺托管服务合同范本
- 外聘教师工资合同范本
- 商业摄影保密合同范本
- 国企食堂劳动合同范本
- 国内快递月结合同范本
- 地摊小吃培训合同范本
- MOOC 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最后一片叶子》课件 2024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 《Premiere Pro 2022影视编辑与特效制作案例教程》 课件 第6章 视频调色
- 西工大作业集-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练习册上
- 数学与经济学: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 预防校园欺凌二年级主题班会
- 中医护理学情志护理课件
- 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木颗粒增强复合地板制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人美2011版四年级美术下册《摄影-精彩的瞬间》教学设计
-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