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入学考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生命中的镜子田
鑫我对镜子,总是心怀敬畏的。但我却曾故意打碎过一面镜子。过程是这样的,我正因为一件事情哭得很伤心时,一抬头就看见那面镜子里的另一个我也哭得很伤心,于是,我的伤心就被镜子复制,导致我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从伤心里走出来。我攥起拳头,冲着镜子上站立的鹤头打过去,咔嚓,原本直立的鹤,随着镜子碎成了很多片。顾不上手的刺疼,我被眼前这些碎片吓坏了,打它之前我并没有考虑过后果,现在它破碎了,我害怕了。镜子像是报复,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这是我们家当时唯一的一面镜子,是母亲的陪嫁。现在,它不完整了,这意味着我闯了祸,一顿教训是躲不过了。当天,父亲打完我,找来胶布,把面积比较大的碎片粘连在一起,那只完整的鹤的形象,荡然无存,一面因破损而丑陋的镜子就一直立在我的记忆里。本来清苦的生活,被镜子照出来的时候,更多了破败之感。经此一事,我怀疑,这面被我打碎的镜子把我们家那点事全部记录下来了,我们家的贫穷、无奈、伤悲以及偶尔的小喜悦,它都一一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有人知道我们的底细,随时准备在我们要紧的时候揭开伤疤,如此看来,我打碎它是正确的。幼时的我,喜欢躺在麦草垛上看天空,这给了我无穷的遐思空间,以至于我认为,我的文学创作起源于对天空的凝视。我当时就发现,天空其实是一面镜子,它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天空的平面和镜子一样,我想知道从天上看,我躺在草垛上是个啥样子,我就一直盯着它看,却发现这硕大的镜子里,根本没有我。我就在想,镜子里没有我的原因,肯定是天与地离得十万八千里。可不是吗,从地面到天空,孙悟空要用好几个筋斗云呢,哪面镜子能照到那么远呢?天空这面镜子,太高太远太难以琢磨,我就在大地上寻找镜子。大地有根,大地之上的镜子就不会像天空这面镜子一样神秘莫测。不信你看,湖面这面大大的镜子上,随时等着为万物留下影像。湖面上老有鸟在徘徊,它们臭美地照镜子,跟我的妹妹一样,一件过年的新衣服套在身上,就站在镜子前比画大半天。大地的镜子,大到看不到边际,小到一滴水,这大小不一的镜子,盯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它们好像担心一不留神就有人从它们的镜面里消失。甚至连天空都到大地上来照镜子,在安静的水面之上,硕大的白云变成了棉花,夜里,月亮还把自己复制到大地上。曾看到过一种说法:明镜能避邪魅恶祟,凡人家宜悬年夜镜,可避邪魅。后来读书,也发现很多“文学中的镜子”。最厉害的镜子是《西游记》里的照妖镜,为了对付妖怪,大神们多次用到它,可见其威力;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里有这么一句: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凡此种种可见,这明镜绝非简单之物,它能照见凡人的面容,也能识破恶人邪魅的伎俩。在甘渭河一带,“明镜”也是出嫁时必不可少之物,父母会为女儿准备一面圆镜,预示着婚后生活的吉祥顺利。拿一面镜子照亮前路,我的奶奶就这样用过,镜子挂在毛驴头部,阳光照下来,远远看到反射形成的亮点,指引祖母抵达她此生生活得最久的地方。后来,迎亲的队伍从毛驴变成了汽车,中间有一段时间,拖拉机风光了好几年,我至今记着姐姐出嫁的时候,那台头部挂着镜子的拖拉机,发出来的洋洋得意的突突声,和闻起来让人着迷的柴油尾气。在我们村,祖母把自己活成了最老的那一个,可是我总觉得二十多年来,她的模样没怎么变过。她端坐在炕上,套上顶针,让重孙子穿根针,就低头缝她的被子去了,老花镜都不用。祖母做女红的家什都放在她的嫁妆里,一个漆面很奇怪的木柜,中间镶嵌着一面缺了一角的镜子,一个油漆写上去的双喜字,只剩了一半。我见过很多次祖母从柜子里取东西的场景,却从来没见过她照镜子的样子。我问祖母:“你咋不照镜子?”她不看我,看了一眼柜子,说:“镜子有啥照的,我不照都知道自己有多老。”我恍然大悟,祖母不照镜子不是怕老,是怕从镜子里看到年轻的自己,看到那个陪了她一辈子最后先她而去的祖父。(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写家中的镜子是“当时唯一的一面”,并且还是“母亲的陪嫁”,这使后文父亲教训“我”、粘连镜子等内容更具合理性。B.文中写天空“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表现其明净澄澈;湖面这“大大的
镜子”“为万物留下影像”,表现其平静开阔。C.
祖母表示到老年后,自己不愿照镜子,因为这会让她追忆起往昔的经历和曾经的青春年华,并勾起她对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D.在甘渭河一带,女子出嫁时要用镜子照亮前路,此时的镜子既是新娘前行的指引,也暗含了亲人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祝福。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运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打碎镜子后,“我”内心的恐惧。B.
作者在叙写天空这面镜子的时候,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展现了一个孩童对于天空的想象,充满了童真和童趣。C.
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臭美地照镜子”,既展现了鸟儿在湖面盘旋的画面,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D.
文中写拖拉机发出“洋洋得意”的突突声,柴油的尾气“让人着迷”,以此来表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8.
作者在文中写“文学中的镜子”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
作者为什么会对镜子“心怀敬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6.C(“祖母表示……”错)7.D(“以此来表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错)8.①丰富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引入不同文学中的镜子元素,使内容更加多元化。②增添效果:借叙写文学作品中的镜子,印证明镜有能辟邪,识破恶人伎俩的作用。③升华主题:明镜不仅是具体的物品,还寄寓了作者对人性、正义等的思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共6分)9.①镜子是过往生活的见证,记录生活点滴,承载生活悲欢。②镜子是幼时遐想的对象,催生丰富想象,孕育文学萌芽。③镜子是民间风俗的载体,富含神秘色彩,充满美好期待。(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共6分)
苏州、海门、淮阴、姜堰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模拟考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二月(节选)【注】柔石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也死去了。他在人间更加孤独,没别的朋友。陶慕侃倒还是和以前一样记着他,时常与他通通信,而且也佩服他的学问,所以趁着学校的扩充,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
他喜欢孩子,所以应了下来。况且他将学校观察一番之后,更觉得满意。这座学校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陶慕侃为他选定的房间靠近小花园,当时他打开窗,就望见梅花还在落瓣。他觉得自己愿意在这住两三年,也可能更久。他在房内走了两圈,似乎他的过去,没有一事使他挂念,他要在这里新生了,从此新生了。因为一星期的旅路劳苦,他就上了床想睡下去。可是,他的性情使他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所以,这时,他三小时前在船上所见的一幕,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他脑内复现了:从海市到芙蓉镇,三个小时,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他对面,是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虽大方而温良,可是从她的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夏午骤雨一般。她的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眼秀颊红,小嘴如樱桃,非常可爱。正掂着手里的橘子玩,好似橘子的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位老人,就向坐在她旁边的一位老妇问:“李先生到底怎么哩?”那位老妇凄惨地答:“真的打死了!”“真的打死了吗?”老人惊骇地重复问。“可怜真的打死了!什么惠州一役打死的。听说惠州城,铜墙铁壁那样坚固,里面又排着阵图,李先生这边的兵,打了半个月也打不进去。李先生愤怒起来,可怜的孩子,真不懂事!他自讨令箭,要一个人去冲锋。说他那时,一手提着机关枪,腰里佩着一把钢刀,藏着一颗炸弹,背上又背着一支短枪,真像古代的猛将!说起来吓死人!就趁半夜漆黑的时候,他去偷营。谁知城墙还没有爬上去,那边就是一炮,接着就是雨点似的排枪。李先生立刻就从半城墙上跌下来,死了!”老妇人擦一擦眼泪,继续说,“惠州倒是打下来了。城内的敌兵,见这边有这样忠勇的人,吓破了胆,都逃散了。不过李先生终究给打死了!”她语气和缓一些,说:“我们这次到上海去,也白跑了一趟。李先生的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抚恤金一时也领不到。他们说上海还是一个姓孙的管的,他和守惠州的人一边的,都是李先生这边的敌人。所以我们也没处去多说,跑了两三处秘密的、不像衙门的地方。他们告诉我,抚恤金是有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我们白住在上海也费钱,只得回家。”稍停一息,又说:“可怜她们母子,不知怎样过活!家里一块田没有,屋后一方菜园也在前年卖掉,给李先生做了盘缠。两年来,他也没有寄回家一个钱。现在竟连性命都送掉了!李先生是个有志的人,人又非常好。他去当兵,是骗了他的妻去的,对她是说到广东考武官。谁知刚刚有些升上去,竟给一炮打死了!李先生的身体,他的朋友看见,打的和蜂窝一样,千穿百孔,血肉模糊,哪里还有鼻子眼睛,说起来怕死人!”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这时,那位青年寡妇,止不住流出泪来。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的脸,似乎小孩的白嫩的脸包含着未来的隐光,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的酸痛和绝望。女孩仍是一味玩着橘子。一时她仰头向她的母亲问,“妈妈,家里就到了喔?”“就到了。”妇人轻轻而冷淡地答。女孩又问,“到了家就可吃橘子了喔?”“此刻吃好了。”女孩听到,简直跳起来。随即剥了橘子的皮,将红色的橘皮在手心上抛了数下,藏在她母亲的怀里。又将橘子分一半给她弟弟和母亲,一边自己吃起来,又抬头向她母亲问,“家里就到了喔?”“是呀,就到了。”
妇人不耐烦地。女孩又叫,“家里真好呀!家里还有娃娃呢!”这样,萧涧秋就离开栏杆,向船头默默地走去。船到埠,他先望见妇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牵着少女。那位述故事的老妇人提着衣包走在前面。她们慢慢地向一条小径走去。这样想了一回,他从床上起来。似乎精神有些不安定,失落了物件在船上一样。站在窗前向窗外望了一望,天已经刮起风,小雨点也在干燥的空气中落下几滴。于是他又打开箱子,将几部他所喜欢的旧书都拿出来,整齐地放在书架之上。又抽出一本古诗来,读了几首,要排遣方才的回忆似的。(有删改)【注】《二月》最初发表于1929年,中国尚处在剧烈动荡期。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重创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而上海作为多方外国势力的盘踞地和各种思想潮流的交汇地,形势更为复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涧秋决定落脚芙蓉镇,是因为他厌倦了漂泊,好友又发出了邀约,而他自己也喜欢孩子和这里的环境。B.老妇的叙述中夹杂着“说起来吓死人”“怕死人”这类评说,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残酷战争的恐惧心理。C.青年寡妇对待怀中男孩儿和身边女孩儿的态度截然相反,主要是由于乡土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D.李先生的英勇献身及其家人的遭遇,使革命义士的巨大牺牲真实可感,使底层民众的辛酸苦楚如在目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简笔交代了萧涧秋的身世经历,保持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并与后文关联甚密。B.文中的血色和橘色,与整体素淡的色调形成视觉冲击,富有暗喻性,意味着生命的陨落。C.年龄稍大的女孩尚不谙世事,单身母亲养育儿女的艰难可想而知,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D.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或清新恬静,或阴郁压抑,暗示了主人公萧涧秋的心境变化。8.学界普遍认为萧涧秋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生评价柔石“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请结合文本分析萧涧秋的形象如何印证了这一评价。(4分)
9.嵌套式叙事结构,是通过不同时间线或不同视角的叠加,使一个主体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次级故事。请简要分析本文嵌套式结构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6分)6.C(母亲“重男”在原文依据不足,她对女孩的不耐烦只是因为当时的心境使然,并非真正的“轻女”。)7.B(对“橘色”的理解有误,可将其理解为“于绝望中见希望”。)8.①萧涧秋表面上看起来孤冷、忧郁:萧涧秋的人生经历使他不热衷于交游,几乎没有朋友,旅途中并不攀谈,可见其孤冷;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的事情,可见其忧郁。这些使他看起来很有些悲观的气息。(2分)②实际上萧涧秋仁爱、有同理心:他爱孩子,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在听闻他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会产生难以排遣的牵挂,对社会现实有回应,可见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孤冷,内心是温暖善良的。(2分)9.(1)本文的主体故事是萧涧秋受邀来到浙江芙蓉镇任教。通过萧涧秋回忆的方式,引出老妇人的讲述,叙述了李先生在战争中牺牲以及家属讨要抚恤金而不得的遭遇。再通过老妇人回忆的方式,追述了李先生遇难前两三年中的一些事情。(3分)(2)这种结构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平铺直叙),使情节自然转承而富于变化,增加了叙述视角,内容真实而丰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3分)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初调研测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金川上看梨花阿来(1)去看梨花。(2)去大金川上看梨花。(3)路远,四百公里。午饭后一算,出成都西北行已两百多公里。海拔不断升高,春花烂漫的成都平原已在身后,不多久,雪山就耸立在面前了。(4)那条盘旋而上翻越雪山的公路已经废弃十多年了。我们从隧道里穿山而过,离开岷江水系,进入了大渡河上游支流的梭磨河。①道路转向,折向东南,沿河下行。河岸两边是陡峭的峡壁。向阳的峡壁是草坡,是密闭的栎树林。背阴的峡壁上满坡的杉树、松树与桦树。阳光是一个美术大师,利用峡谷的岩壁、森林、河流和纵横交织的山棱线勾勒出明亮与阴影的复杂分界。也许是怕这样的画面会过于单调,风与云彩都会来帮忙。风摇晃那些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一朵两朵的云飘来,遮住一些光,失去光照的部分便显得沉郁,未被遮没的部分便在阳光照耀下更加高亢更加明亮。似乎可以在这光影摇荡间听到声音。阴影部分是一支木管乐队,低回,沉郁,却也充满细节。春天了,林下的苔藓已一片潮润,正在返青,树木正展开根须,从解冻的土地中拼命吮吸水分,向上输送,到每一个细枝末节。森林虽未呈现绿色,却也能让人感到一派生机。而那些被阳光透耀的部分简直就是高亢明亮的铜管乐队在尽情歌唱。(5)就这样沉湎于脑海中的乐音时,车子从一面悬崖下的弯道上冲出去,河流猝然变宽变缓。大渡河是地图上的名字,在当地人口中,此河的这一段唤作金川。考究起来,河的得名与过去沿河盛产黄金有关。几百年前,土司统治的时代,这里的藏语名字是曲浸,意思就是大河。到清末,改土归流,寓兵于民,叫过绥靖屯。民国间设县,叫作靖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金川县。②这一县地名的演变,也可窥见治乱的兴替,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6)金川一县,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便广植梨树。这里的梨花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在处处。除了成规模的梨园,村前屋后,地头渠边,甚至那些荒废的老屋基上,都是满树梨花。(7)雪山还在远处的蓝空下面,我们已经身陷于盛开的鲜花阵中了。梨树都很高大,树干粗粝、苍老,分枝遒劲、生机勃勃,每一个枝头,都满是一簇簇繁密的花朵。此时,它们被阳光照耀着,格外地明亮耀眼,同时,也散发着格外浓烈的香气。香气那么浓烈,让人觉得有一层雾气萦绕在身边。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从密集的花团中飘逸而出,形成了隐约的光雾——花团上的白实在是太浓重了,现在,阳光来帮忙,让它们逸出一些,飘荡在空中,形成了迷离的香雾。五个花瓣捧出了丝丝青碧的花蕊。每一枝蕊的顶端都是一团花粉。花刚开时,花粉是红色的,两天三天后,就渐渐变成了沉着的黑色。它们在等蜂来,把它们带到另外的一朵花上,落在每一朵花羞怯地低着身子的花房上。于是,奇妙的遇合发生。从此,我们可以期待秋天的果实。当然,传播花粉更有效的是风。风把花粉从这一群花带到那一群花,从这几树带到另外的那几树。风不大,那些高大的树皮粗粝苍老的树干纹丝不动,虬曲黝黑的树枝却开始摇晃,枝头的花团在这花粉雾中快乐地震颤。那是生命之美。(8)③我在这里阅读自然之书,几乎忘记了身在何处。(9)当地政府有一个强烈的意图,就是把种植农业往观光方向转化。我们这一行,就是受邀来看梨花,写梨花的。可怎么写这些开放在雄荒大野的梨花,的确是个问题。这几天,老听人在耳边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心里却不满足,那到底是写雪,只是用梨花作比附的。古诗词中写梨花的诗句,都是写那小山小水小园中的,到底显得过于纤巧,与我们眼见的金川梨花并不相宜:(10)“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温庭筠)(11)“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李白)(12)再有些感怀伤时,一腔春愁,更与眼前这轰轰烈烈的花开盛景不能相配:(13)“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白居易)(14)梨树都是梨树,但有不同姿态;梨花都是梨花,却开出不同格调。何况树由人植,人群更是各个不同。树生别境,这里的雄阔的雪山大川,化育了这种接近原生状态的梨树。中国文学书写草木,常常套用传统文化中那些托物寄情,感时伤春的熟稔路数,情景相近时,虽也确切,却了无新意。④所以,不看主客观的环境如何,只用主要植根于中原情境的传统审美中那些言说方式,就等于自我取消了书写的意义。(15)如果对此种写作方式缺乏应有的警惕,那就滑入那些了无新意的套路。我看梨花,就成了“我看”梨花,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看“梨花”。前一种仅仅是一种姿态。后一种,才能真正呈现出书写的对象。写物,首先得让物得以呈现,然后涉笔其他,才有可信的依托。(16)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发现一片土地,去看见大金川上那些众多而普遍的梨花。(节选自《西高地行记》,有删改)6.关于文中描写梨花的第(7)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写到了梨花的枝干、花瓣、花蕊、花粉、花香等,描绘出了梨花的生命之美。B.作者精于描写细节,通过拟人等修辞展现金川梨花之美,表现出浓重的自然情怀。C.作者善用色彩,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不同颜色的牵牛花有着相同的审美趣味。D.植物授粉
描写,赋予观察对象以动态感,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呈现自然的奇妙与美好。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句式整饬,笔法简洁,交代位置的移动和变化,引出下文峡谷景象的描写。B.句子②是对地名演变的理解,富有议论色彩,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思考。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D.句子④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审美表达方式的否定,传递了作者独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8.阿来曾说“我在音乐声中,看到了表达的可能”,他常借助音乐来丰富文学表达。本文第(4)段的写景充满音乐性,请简要分析。9.文章标题“大金川上看梨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
7.A
8.①作者运用比喻,将峡谷中阴影部分比作木管乐队,阳光照耀的部分比作铜管乐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峡谷中光影摇荡间的声音,使写景充满音乐性。②作者善用动词,如“摇晃”“遮没”“吮吸”“输送”等,使景物富有动态感,仿佛在演奏一场音乐盛宴。③整散句结合,句式灵活,如“风摇晃那些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森林虽未呈现绿色,却也能让人感到一派生机”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9.①“大金川上看梨花”指作者到大金川上观赏梨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梨花盛开在雄荒大野,作者在观赏梨花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书写草木的传统审美方式进行了反思,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思考。③“看梨花”也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作者希望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发现一片土地,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美好。【解析】【导语】阿来的《大金川上看梨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大金川梨花的壮丽景象。文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作者善于运用音乐性语言,使景物描写充满动感和层次感。通过对传统审美方式的反思,阿来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对文学表达创新的追求。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有着相同的审美趣味”错,本段写到的这些色彩充满着热烈奔放的歌颂之情,《故都的秋》中的颜色则充满着清、静、悲凉的情愫,两者的审美趣味不同。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A.“交代位置的移动和变化”错,①句是对峡谷中道路形态的描写,并非位置的移动和变化。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将峡谷中阴影部分栩栩如生地比作“木管乐队”,那深沉而内敛的色调仿佛是木管乐器发出的悠扬低鸣;而阳光照耀的部分则被精彩地比作“铜管乐队”,其璀璨夺目的光芒恰似铜管乐器奏出的激昂高音。通过这般生动形象的比喻,极其细腻地写出了峡谷中光影摇荡的交错美感,让人仿佛听到奇妙的音乐在演奏,使写景充满了令人陶醉的音乐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网络工程师(中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网络架构安全考核试卷
- 2025年农业数字化资格考试(数字农技推广-与机械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城市公共交通平峰运营优化考核试卷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综合测试试题(含详解)
- 综合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综合训练试题(解析卷)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专项攻克试卷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5.5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测试试题(详解版)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定向测试试题(含解析)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透镜章节测评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政府工程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 2025年下半年四川省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招聘3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佛山地库信号覆盖施工方案
- 2025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第一批招聘编外人员2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2024湘少版(三起)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团员考试题目及答案大题
- 2025年皮肤科皮肤病病理形态学诊断能力测试答案及解析
- 哈巴涅拉舞曲课件
- 扬尘治理专项施工方案(水利工程版)
-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蓝豚医陪陪诊服务发展研究报告202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