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童年》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童年》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童年》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童年》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童年》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阿廖沙的外祖父卡什林原本的职业是?A.木匠B.染坊主C.鞋匠D.小商贩2.小说中“小茨冈”的真实身份是?A.外祖父的养子B.外祖母的远房侄子C.被遗弃的孤儿D.米哈伊尔舅舅的儿子3.阿廖沙的母亲瓦尔瓦拉最终的结局是?A.改嫁后幸福生活B.因肺结核去世C.与外祖父和解后经营小生意D.离家出走下落不明4.下列哪一情节未出现在《童年》中?A.阿廖沙目睹舅舅们为争夺财产打架B.外祖母用树枝抽打阿廖沙以示惩戒C.染坊失火时外祖母冒险抢救硫酸盐D.阿廖沙在母亲去世后被外祖父赶出家门5.外祖父第一次毒打阿廖沙的直接原因是?A.阿廖沙把白色桌布染成了蓝色B.阿廖沙偷了外祖父的钱C.阿廖沙与邻居家孩子打架D.阿廖沙撕毁了外祖父的圣像书6.小说中“好事情”的身份是?A.流浪的手艺人B.被解雇的科学家C.外祖父的老伙计D.教会的助祭7.阿廖沙的父亲马克西姆去世时,阿廖沙的反应是?A.因年幼无知未感到悲伤B.躲在角落偷偷哭泣C.扑在父亲身上大喊“爸爸”D.被母亲强行拉开未能靠近8.外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中,最常出现的形象是?A.勇士伊利亚B.聪明的狐狸C.善良的圣母D.会魔法的老太婆9.两个舅舅为争夺财产,最终导致的结果是?A.外祖父将财产平均分配B.米哈伊尔舅舅放火烧了外祖父的房子C.雅科夫舅舅自杀身亡D.兄弟俩和解后共同经营染坊10.阿廖沙在童年时期最主要的精神依托是?A.母亲的关爱B.外祖父的教导C.外祖母的温暖D.“好事情”的知识传授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阿廖沙的全名是________,他是在________(事件)后跟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的。2.外祖母的名字是________,她最显著的外貌特征是________(举一例)。3.小茨冈最终死于________(具体事件),这一事件暴露了外祖父________的性格特点。4.外祖父的染坊位于________(地点),火灾发生时,外祖母首先抢救的物品是________。5.阿廖沙第一次上学时,因为________(原因)被同学嘲笑,最终辍学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6.小说中提到的“彼得大伯”原本是________(职业),后来因________(事件)被警察带走。7.阿廖沙的母亲再婚失败后回到外祖父家,她教阿廖沙________(技能),但最终因________(原因)去世。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分析外祖母在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需结合具体情节。2.外祖父的性格具有明显的矛盾性,请举例说明其“贪婪冷酷”与“晚年孤独”的表现,并分析矛盾背后的社会根源。3.小说中多次出现“苦难”场景(如毒打、争吵、死亡),但并未陷入纯粹的悲观,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如何通过细节传递“希望”。四、文本分析题(每题12分,共24分)1.阅读以下选段,分析其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的作用:“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2.高尔基在《童年》中大量使用儿童视角叙事,请结合具体情节(如阿廖沙观察大人争吵、接触“好事情”等),分析这种叙事视角对读者感受的影响。五、探究题(17分)《童年》被称为“俄国底层社会的百科全书”,结合小说中染坊生活、家庭矛盾、邻里关系等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并联系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如农奴制改革后小市民阶层的困境)展开论述。答案一、选择题1.B2.C3.B4.B5.A6.B7.A8.A9.B10.C二、填空题1.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父亲去世后2.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头发“编成了一条粗大的辫子,晃来晃去”(或“黑眼睛”“圆脸”等)3.两个舅舅让他背十字架时被压死;自私冷酷(或“吝啬”“漠视生命”)4.尼日尼·诺夫哥罗德的一条小巷;硫酸盐(或“硫酸盐瓶”)5.穿母亲的旧皮鞋(或“破衣服”);母亲去世后无人照顾6.勤务兵;抢劫教堂后杀人(或“参与抢劫并杀害了老钟表匠”)7.识字和写信;肺结核(或“贫困与疾病”)三、简答题1.外祖母是阿廖沙童年的精神灯塔:①情感庇护:当阿廖沙被外祖父毒打后,她整夜陪伴,用草药治疗,用故事抚慰(如讲述“勇士伊利亚”的故事),让阿廖沙感受到温暖;②道德引领:她宽容善良,即使被外祖父辱骂仍默默操持家务,面对小茨冈的死亡她悲痛却不怨恨,教会阿廖沙以善对抗恶;③文化启蒙:她讲述的民间故事、圣徒传说,丰富了阿廖沙的精神世界,成为其文学启蒙的源头。2.外祖父的矛盾性:①贪婪冷酷:为争夺财产纵容儿子们争吵,毒打阿廖沙时“红头发竖起来,眼睛瞪得通红”,甚至在小茨冈死后因心疼十字架的损失而辱骂;②晚年孤独:染坊破产后,他变得瘦小、吝啬,常坐在墙角读圣书,对阿廖沙的态度偶尔流露出温情(如教他识字时的耐心)。矛盾根源:19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崩溃,外祖父作为小生产者,既保留传统家长的权威,又被利益侵蚀,最终在时代变迁中失去地位,孤独是其个人悲剧与社会转型的双重结果。3.作者通过三方面传递希望:①人物的韧性:外祖母在贫困中依然保持乐观,用“歌声”“鲜花般的语言”对抗苦难;阿廖沙在目睹暴力后仍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如偷书阅读);②微小的温暖:“好事情”送阿廖沙的瓶罐、小茨冈保护阿廖沙免受外祖父毒打时的“用胳膊挡鞭子”;③对善的信仰:即使身处黑暗,外祖母的“圣母像”、阿廖沙对“好事情”的崇拜,都暗示着精神层面的光明未被摧毁。四、文本分析题1.人物塑造:通过听觉(“用心地唱歌”)、视觉(“黑樱桃眼珠”“雪白牙齿”)的细节描写,突出外祖母的温柔、生动与生命力,与外祖父的刻薄形成鲜明对比。主题表达:外祖母的形象代表了底层人民的精神美,她的“鲜花般”语言与“愉快光芒”象征着苦难中未被磨灭的爱与希望,呼应小说“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核心主题。2.儿童视角的作用:①真实感:阿廖沙以天真的目光观察大人的争吵(如舅舅们为分财产“像狗一样互相撕咬”),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的困惑,揭露成人世界的荒诞与丑陋,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暴力的不合理;②情感共鸣:接触“好事情”时,阿廖沙因“他和所有人不一样”而产生好奇,用儿童的纯粹消解成人的偏见(如邻居称“好事情”为“巫师”),引导读者反思世俗的愚昧;③成长视角:通过阿廖沙的观察与思考(如从恐惧外祖父到逐渐理解其痛苦),展现一个孩子在苦难中如何保持善良,增强故事的代入感。五、探究题《童年》通过具体生活场景展现了19世纪俄国底层社会的全貌:①经济层面:染坊是小市民阶层的经济支柱,外祖父从“有房子、染坊和三个店铺”到破产,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1861年)小商品经济的脆弱性——机器生产冲击、家族内斗消耗,最终走向崩溃;②家庭关系:舅舅们为财产“像饿狼”般争斗,外祖父用“棍棒”维持家长权威,暴露了小市民家庭中“利益高于亲情”的畸形状态,这是传统宗法制在金钱冲击下的瓦解;③社会生态:彼得大伯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