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大学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大学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大学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大学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化学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分析

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无机

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

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分析过程和步骤(明

确任务、制订支配、取样、试样制备、分析测定、结果计算和表达);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与其性质和任务、发展趋势以与在各领域尤其是

药学中的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过程和步骤。

其次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精确度与误差,精密度

与偏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精确度的

方法;有效数字与其运算法则;基本统计概念: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和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

验),可疑数据的取舍;相关与回来。

【基本要求】

驾驭精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与二者之间的关系,误差产生

的缘由与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与运算法则;误差传递与其

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熟识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的含义与表示方

法,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分析数据统计

处理的基本步骤。

/解用相关与回来分析处理变量间的关系。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滴定分析的特

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滴定分析中

的化学计量关系,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待测物质

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种滴定方式与其适用条件;标准溶液和

基准物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协作物各

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质子平衡、质量平衡

和电荷平衡。

【基本要求】

驾驭滴定反应必需具备的条件;选择指示剂的一般原则;标准

溶液与其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法中的有关计算,包括标准溶液浓

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换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

计算、待测物质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水溶液中弱酸(碱)和协作

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的含义与分布系数的计算;质子平衡的含

义与其平衡式的表达。

熟识滴定分析中的常用术语: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滴定终

点,滴定误差与林邦误差公式,滴定突跃,突跃范围,指示剂,指示

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与其平衡式的表

达。

了解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滴定曲线、一般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和指不终点的原理;常用的滴定方式。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各种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

理和变色范围与其影响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与混合指示剂;强酸

(碱)、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的滴定曲线特征,影响其滴定

突跃范围的因素与指示剂的选择;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精

确滴定可行性的推断;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

计算;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

溶剂的分类,溶剂的性质(离解性、酸碱性、极性、均化效应和区分

效应),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和碱的滴定。

【基本要求】

驾驭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各种类型

酸碱滴定过程中尤其是化学计量点pH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并据

此选择恰当的指示剂;各种类型酸、碱能否被精确滴定,多元酸、碱

能否分步滴定的推断条件;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和滴定误差

的计算;溶剂的酸碱性对溶质酸碱强度的影响,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

分效应,非水酸碱滴定中溶剂的选择,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

熟识影响各类型滴定曲线的因素;几种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与终点变更状况。非水溶剂的离解性和极性(介电常数)与其对溶质

的影响,非水酸碱滴定常用的标准溶液、基准物质和指示剂。

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非水滴定法的特点,非水溶

剂的分类,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配位平衡;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酸

效应、共存离子效应、配位效应)系数的含义与计算,稳定常数与条

件稳定常数的概念与计算;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中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

择和限制,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配位滴定的各种方式。

【基本要求】

驾驭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

配位效应)系数的意义与计算,稳定常数与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与计

算,化学计量点pM'的计算;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与运用条件,

变色点pMt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精确滴定的推断式,限制滴定

条件以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熟识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与

其标定,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了解配位滴定曲线,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与其特点;条件电位与其影响因素;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推断;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

还原滴定曲线与其特点、指示剂;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碘量法、高

钵酸钾法、亚硝酸钠法基本原理与测定条件、指不剂、标准溶液的配

制与标定;溟酸钾法、浪量法、重铭酸钾法、锁量法和高碘酸钾法的

基本原理。

【基本要求】

驾驭条件电位计算与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与

用于滴定分析的要求;碘量法、高镒酸钾法、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

测定条件、指示剂、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熟识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与影响

电位突跃范围的因素,澳酸钾法和漠量法、重倍酸钾法、铀量法的基

本反应与测定条件。

了解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反应与测定条件。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基本内容】

木章内容包括银量法的基木原理;三种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即锯酸钾指示剂法、铁钱矶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每种方法的指

示终点的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重量分析法中的沉淀法,沉淀

的形态和沉淀的形成;沉淀的完全程度与其影响因素,溶度积与溶解

度,条件溶度积;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酸效应和配位效应;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共沉淀、后沉淀;沉淀条

件的选择: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条件选择;沉淀的滤过、洗涤、

干燥、灼烧和恒重;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挥发法,干燥失重。

【基本要求】

驾驭银量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

应用范围;沉淀溶解度与其影响因素,沉淀的完全程度与其影响因素,

溶度积与溶解度,条件溶度积与其计算;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熟识银量法滴定曲线、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沉淀重量分析

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

件。

了解沉淀的形态和形成过程,沉淀重量分析法的操作过程,挥

发法,干燥失重。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电化学分析法与其分类;化学电池的组成,相界

电位,液接电位;指示电极与其分类,常见的参比电极;pH玻璃电

极构造、响应机制、Nernst方程式和性能,测量溶液pH的原理和方

法,复合pH电极;离子选择电极基木结构、Nernst方程式、选择性

系数,电极分类与常见电极、测量方法与测量误差;电化学生物传感

器与微电极技术;目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

滴定法的原理、I—V滴定曲线。

【基本要求】

驾驭电位法常用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的结构、电极反应、电极

电位;pH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Nerrst方程式和性能;测定溶

液pH的电极、测量原理、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原理与确定终点的方

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与滴定曲线;本章有关计算。

熟识化学电池组成与分类,离子选择电极响应机制、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离子选择电极结构、分类、常见电极。

了解电化学分析法与其分类,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电化学生

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电磁辐射与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辐射的概

念与特征,波长、波数、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与其计算,电磁波谱

的分区,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光学分析法的分类:非光

谱法和光谱法;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汲取光谱法和放射光谱法;

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分光系统和检

测器;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基本要求】

驾驭电磁辐射的能量、波长、波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光

谱法的分类。

熟识电磁波谱的分区;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与各类光源、单

色器、检测器。

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汲取光谱

法和放射光谱法的起源;光谱分析法的发展。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电子跃

ii类型,紫外-可见汲取光谱法中的一些常用术厝,汲取带与其与分子

结构的关系,影响汲取带的因素,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朗伯一比

尔定律),偏离比尔定律的两大因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

件,仪器类型与光学性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定性鉴别,

纯度检查,单组分定量与多组分定量(计算分光光度法),紫外汲取

光谱法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探讨与比色法。

【基本要求】

驾驭紫外-可见汲取光谱产生的缘由与特征,电子跃迁类型、汲

取带的类型、特点与影响因素以与一些基本概念;Lambert-Beer定

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影响因素与有关计算;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法单组分定量的各种方法,多组分定量的线性方程组法和双波长

法。

熟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工作原理与几种光路类

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查的方

法;多组分定量的其他方法。

了解紫外光谱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关系,比色法的原理与应用。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荧光与其产生,激发光谱和放射光谱与其特征;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

的关系,定量分析方法;荧光分光光度计;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

【基本要求】

驾驭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激发光谱和放射光谱,荧光光谱的

特征,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定量分析

方法。

熟识分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的各种途径,荧光寿命与荧光效率。

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与其他荧光分析技术。

第十二章红外汲取光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红外汲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即分子振动能级和

振动形式、红外汲取光谱产生的条件和汲取峰强度、汲取峰的位置、

特征峰和相关峰;脂肪煌类、芳香烧类、醇、酚与酸类、含强基化合

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等的典型光谱;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与性能;

试样的制备;红外光谱解析方法与解析示例。

【基本要求】

驾驭振动形式的书写与读音,基团振动形式的表述;红外汲取

光谱产生的条件与汲取峰的强度;汲取峰位置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峰位

的因素;基频峰和泛频峰,特征峰和相关峰;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典型

光谱;红外光谱的解析方法。

熟识振动能级和振动频率;振动自由度;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了解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与其工作原理;试样的制备。

第十三章原子汲取分光光度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原子汲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的量子能

级,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共振汲取线,谱线轮廓和谱线变宽的影响

因素;原子汲取的测量:积分汲取法、峰值汲取法;原子汲取值与原

子浓度的关系;原子汲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与各部件的作用;原

子汲取分光光度分析测定条件的选择,干扰与抑制,灵敏度和检出限;

定量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驾驭基本概念:共振汲取线、半宽度、原子汲取曲线、积分汲

取、峰值汲取等;原子汲取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与原子汲取光谱测定

原理。

熟识原子汲取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汲取

线变宽的主要缘由;原子汲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定量分析的三

种基本方法。

了解光谱项与能级图;试验条件的选择,干扰与其消退方法。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核的自旋,自

旋能级分裂和共振汲取,自旋弛豫;化学位移:屏蔽效应,化学位移

的表示,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自

旋分裂,偶合常数,磁等价,自旋系统的命名,一级和二级图谱;氢

谱的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氢谱解析方法;碳

谱和相关谱;核磁共振仪。

【基本要求】

驾驭核自旋类型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共振汲取条件,化

学位移与其影响因素;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广义n+1规律;氢谱的

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核磁共振氢谱一级图谱

的解析。

熟识自旋系统与其命名原则,常见的质子化学位移以与简洁的

二级图谱的解析。

了解碳谱与相关谱;核磁共振仪。

第十五章质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质谱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质谱仪与其工作原理、

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

位素离子,亚稳离子;阳离子裂解类型:豆纯开裂和重排开裂;质谱

分析法:分子式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几类有机化合物的

质谱与质谱解析;综合波谱解析。

【基本要求】

驾驭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分子离子峰的推断依据,不同离子类

型在结构分析中的作用,常见阳离子裂解类型与在结构解析中的应

用。

熟识质谱仪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与质

谱解析的一般步骤,综合波谱解析方法与一般步骤。

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色谱分析法与其分类和发展;色谱过程;色谱流

出曲线和有关概念:保留值、峰高和峰面积、区域宽度、分别度;安

排系数和保留因子,色谱分别的前提;色谱法的分类,各类色谱的分

别机制;色谱基本理论:塔板理论,二项式分布和色谱流出曲线方程,

速率理论,范第姆特方程与其各项的含义;色谱分析法的发展。

【基本要求】

驾驭色谱法的有关概念和各种参数的计算公式,包括保留值:

保留时间、保留体积、调整保留时间与体积、死时间与死体积、保留

指数,区域宽度:标准差、半峰宽和峰宽;安排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定

义与二者之间的关系,保留时间与安排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关系;色谱

分别的前提;塔板理论,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速率理论与影

响柱效的各种动力学因素。

熟识色谱过程;安排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空间排

阻色谱四类基木类型色谱的分别机制、固定相和流淌相、影响组分保

留行为的因素。

了解色谱法的分类与色谱法的发展。

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法的特点;气相色谱仪的组成与工作流

程;气液色谱固定液的分类:非极性、中等极性、极性以与氢键型固

定液,固定液的选择;载体与其钝化方法;气固色谱用固定相,高分

子多孔微球;气相色谱流淌相(载气);检测器与其性能指标,氢焰

检测器、热导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与其检测原理;气相色谱速率

理论;气相色谱试验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归一化法、

内标法、外标法和内标对比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试验条件

的选择,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分流进样和柱后尾吹装置。

【基本要求】

加深对色谱法的基本术语和基本公式的理解和驾驭,并能敏捷

运用。驾驭速率理论在气相色谱法中的具体运用,范第姆特方程简式,

以与各项在气相色谱法中含义;固定液的分类与选择;分别方程式与

分别条件的选择;热导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定量方法中归一

化法和内标法以与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计算。

熟识范第姆特方程在填充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具体式与含

义;气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柱温的选择,载气与其选择,检测器的

分类以与选择,。

了解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分类与特点;高分子多孔微球,

载体;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操作条件;定性分析方法。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正相、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和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疏溶剂理论;其他高

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化学键合相

的种类、性质和特点,溶剂强度和选择性,流淌相优化方法简介;高

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各类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条件的选择;分别

模式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驾驭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别机制、保留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和分别条件选择;化学键合相的性质、特点和种类与运用留意事项;

流淌相对色谱分别的影响;HPLC中的速率理论与其对选择试验条件

的指导作用;定量分析方法。

熟识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和正相键合相色谱法与其分别条件的选

择;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部件;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的检测原理和

适用范围。

了解离子色谱法、手性色谱法和亲合色谱法与其常用固定相;

溶剂强度和选择性,混合溶剂强度参数的计算和流淌相优化方法。

第十九章平面色谱法

【基本内容】

木章内容包括平面色谱参数:比移值与其与保留因子的关系、

相对比移值、分别度和分别数;薄层色谱法与其主要类型;吸附薄层

色谱中吸附剂和绽开剂与其选择;薄层色谱操作步骤,定性和定量分

析;高效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纸色谱法。

【基本要求】

驾驭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原理,常用的固定相和流淌相(绽开

剂);比移值与安排系数、保留因子的关系。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

和绽开剂的选择;薄层色谱中薄层板的种类,显色方法。

熟识平面色谱法分类,面效参数与分别参数,薄层色谱和纸色

谱的操作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了解薄层扫描法,高效薄层色谱法。

其次十章毛细管电泳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电泳和电泳淌度,电渗

和电渗淌度,表观淌度,分别效率和谱带展宽与主要影响因素,分别

度;毛细管电泳的几种主要操作模式:毛纽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

细管色谱,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电色谱,非水毛细管电泳;毛细

管电泳仪器的主要部件。

【基本要求】

驾驭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术语,电泳和电泳淌度,

电渗和电渗淌度,表观淌度;毛细管电泳中几种基本的分别模式:毛

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毛细管电色谱。

熟识评价分别效果的参数与影响分别的主要因素,操作条件的

选择。

了解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组成。

其次十一章色谱联用分析法

【基本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

原理,仪器(接口、色谱系统、质谱系统);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简

介;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与所供应的信息,全扫描:总离

子流色谱图、质量色谱图、色谱-质谱三维谱与质谱图,选择离子监

测,选择反应监测;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的特点;气相色谱-傅立叶

变换红外光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全二维气相

色谱;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简介。

【基本要求】

驾驭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与所供应的信息,全扫描、

选择离子监测、选择反应监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接口:

电喷雾和大气压化学电离。

熟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全二维气相色谱;高效液

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

了解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的特点;毛细管电泳-质谱、高效

液相色谱一核磁共振波谱联用与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技术。

章节小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基木概念与术语

精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

偏差表不。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缘由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

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

剂误差与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

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事实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

全部精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纳t分布

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u±ts

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

测定值X落在u±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

Q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肯定的置信水平常,以测定结果x为

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U在内的可信范围,即U=X±U。,式中U。

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推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

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和难点

(1)精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与相互关系精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

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分析结果的牢靠性。精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

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精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

的精密度不肯定能保证高的精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

消退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

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状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

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性质、来源、减免方法与相互关系系

统误差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与操作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

些确定缘由造成的,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可

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比照试验、空白试验与回收

试验等方法,检查与减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

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C但

偶然误差的出现听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

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C二者的关系是,在消退系

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越多,偶然误差就越小,其平均值越

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与运算规则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

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精确

程度,绝不能随意坞加或削减。在计算一组精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

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纳“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

行修约,再依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

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肯定误差

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

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

过程中不应变更测量的精确度。

(4)有限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与t分布通常分析无法得到总体

平均值u和总体标准差。,仅能由有限测量数据的样本平均值;和样

本标准差S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即须要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

统计处理,再用统计量去推断总体。由十;和S均为随机变量,因此

这种估计必定会引进误差。特殊是当测量次数较少时,引入的误差更

大,为了补偿这种误差,可采纳t分布(即少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

差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5)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的关系置信水平越低,置信区间就越

窄,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就越宽,即提高置信水平须要扩大置信

区间。置信水平定得过高,推断失误的可能性虽然很小,却往往因置

信区间过宽而降低了估计精度,好用价值不大。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

适当增加测定次数n,可使置信区间显著缩小,从而提高分析测定的

精确度。

(6)显著性检验与留意问题t检验用于推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

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为精确度检验,包括样本均值与

真值(或标准值)间的t检验和两个样本均值间的t检验;F检验是

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用于推断两组数据间是否存在较大的

偶然误差,为精密度检验。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依次是,先由F检

验确认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别后,再进行两组数据的均值是

否存在系统误差的t检验,因为只有当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或偶然误差

接近时,进行精确度或系统误差的检验才有意义,否则会得出错误推

断。

须要留意的是:①检验两个分析结果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时,用双侧检验;若检验某分析结果是否明显高于(或低于)某值,

则用单侧检验;②由于t与F等的临界值随a的不同而不同,因此

置信水平P或显著性水平Q的选择必需适当,否则可能将存在显著

性差异的两个分析结果判为无显著性差异,或者相反。

(7)可疑数据取舍在一组平行测量值中常常出现某一、两个测

量值比其余值明显地偏高或偏低,即为可疑数据。首先应推断此可疑

数据是由过失误差引起的,还是偶然误差波动性的极度表现?若为前

者则应当舍弃,而后者需用Q检验或G检验等统计检验方法,确定该

可疑值与其它数据是否来源于同一总体,以确定取舍。

(8)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是,

首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Q检验或G检验),而后进行精密度检验

(F检验),最终进行精确度检验(t检验)。

(9)相关与回来分析相关分析就是考察x与y两个变量间的相

关性,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二者的相关性越好,试验误差越小,

测量的精确度越高。回来分析就是要找出x与y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

系,若x与y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即可简化为线性回来。

3.基本计算

(1)肯定误差:5=x-u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6/u)X100%或相对误差=

(6/x)X100%

(3)肯定偏差:d=Xi-i

(4)平均偏差:n

3宓卜「於

相对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5)

£(匕-工尸

2-J__________»lnT

(6)标准偏差:或邦一】

.-斗/iS2)=5x100%=J_0—xlOO%

(7)相对标准偏差:x

厂一r

(8)样本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t检验:”工

(9)两组数据均值比较的t检验:,丫…

两组数据方差比较的F检验:F(S1>S2)

(10)

(11)可疑数据取舍的Q检验:•卜

(12)可疑数据取舍的G检验: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一、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

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

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变更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样所造成的相对误

差。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滴定曲线: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其相关参数随加入的滴定

剂体积而变更的曲线。

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现,溶液浓度与其

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更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

围。

指示剂: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更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

试剂。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指示剂具有不同颜色的两种型体浓度相等

时,即[In]二[Xin]时,溶液呈两型体的中间过渡颜色,这点为理论变

色点。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变为另一型体颜色时

溶液参数变更的范围。

标准溶液:浓度精确已知的试剂溶液。常用作滴定剂。

基准物质:可用于干脆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2.基本理论

(1)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

浓度中的分数称为分布系数8io

弱酸HnA有n+1种可能的存在型体,即HnA,HrA……伟尸)-和产。

各型体的分布系数的计算:分母为

+n+n-1+

[H]+[H]Kai++[H]KaiKa2++Ka(n-i)+KaiKa2++IU,而分子依

次为其中相应的各项。

能形成n级协作物ML的金属离子在配位平衡体系中也有n+1种

可能的存在型体。各型体的分布系数计算:分母为1+BJL1+

2n

132[L]+……+Bn[L],分子依次为其中相应的各项。

(2)化学平衡处理方法:

①质量平衡:平衡状态下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型

体的平衡浓度之和。

留意:在质量平衡式中,各种型体平衡浓度前的系数等于1摩尔

该型体中含有该组分的摩尔数。

②电荷平衡:溶液中荷正电质点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荷负电质

点所带负电荷的总数。

留意:在电荷平衡方程中,离子平衡浓度前的系数等于它所带电

荷数的肯定值;中性分子不包括在电荷平衡方程中。

③质子平衡:酸碱反应达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

子数相等。

写质子条件式的要点是:

a.从酸碱平衡体系中选取质子参考水准(又称零水准),它们是

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与质子转移反应的物质。

b.依据质子参考水准推断得失质子的产物与其得失的质子数,

绘出得失质子示意图(包括溶剂的质子自涕反应)。

c.依据得、失质子数相等的原则写出质子条件式。质子条件式

中应不包括质子参考水准,也不含有与质子转移无关的组分。由于水

溶液中的水也参与质子转移,所以水是一个组分。

留意:在质子条件式中,得失质子产物平衡浓度前的系数等于其

得、失质子数。还可采纳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导出质子条件式。

3.基本计算

(1)滴定分析的化学计量关系:tT+bB=cC+dD,nT/nB二t/b

(2)标准溶液配制:cT=mT/(VTXMT)

(3)标准溶液的标定:

岩(两种溶液)

tWj,

0T・丁哀访(B为固体基准物质)

(4)被测物质质量:.•=

(5)有关滴定度计算:TT/B=mB/VT

小=;+卢(与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TE9A-xlOO%

(6)林邦误差公式:区

PX为滴定过程中发生变更的与浓度相关的参数,如pH或pM;

△PX为终点PL与计量点pXSp之差即△pX=pXep-PXSP;

Kt为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即滴定常数;

c与计量点时滴定产物的总浓度c”有关。

二、重点和难点

(-)滴定分析

本章介绍了各种滴定分析过程和概念、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一般

性质。在学习滴定分析各论之前,本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学

习各论之后,它又是各章的总结。有关问题有待在其后各章的学习中

加深理解。

滴定曲线是以加入的滴定剂体积(或滴定百分数)为横坐标,溶

液中组分的浓度或其有关某种参数(如pH、电极电位等)为纵坐标

绘制的曲线。滴定曲线一般可以分为三段,其中在化学计量点前后

±0.1%(滴定分析允许误差)范围内,溶液浓度或性质参数(如酸碱

滴定中的pH)的突然变更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

范围。一般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越大,即反应越完全,滴定突跃就越

大,滴定越精确。

虽然大部分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曲线的纵坐

标都是溶液中组分(被测组分或滴定剂)浓度的负对数,但为了把氧

化还原滴定(以溶液的电极电位为纵坐标)包括在内,因而选用某种

“参数”为纵坐标。还应当指出,本章描述的只是滴定曲线的一种形

式,即随着标准溶液的加入,“参数”(如pH)上升。实际还有与

此相反的滴定曲线,如以酸标准溶液滴定碱时,随着酸的加入,溶液

的pH值降低。

(二)滴定分析计算

滴定分析计算是木章的重点,木章学习的计算公式,可用于各种

滴定分析法。

1.滴定分析计算的一般步骤

①正确写出滴定反应与有关反应的反应方程式。②找出被滴定组

分与滴定剂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摩尔数比)。③依据计算关系和有

关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滴定分析计算应留意的问题

(1)找准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物之间的计量关系是滴定分析计

算的基础。对于比较简洁的一步反应,由反应式即可看出计量关系。

对于步骤比较多的滴定分析,如返滴定、置换滴定和间接滴定,则需

逐步分析各反应物间的计量关系,然后确定待分析组分与标准溶液间

的计量关系。

(2)各物理量的单位(量纲):一般,质量m的单位为g,摩尔

质量M的单位为g/mol,n的单位为mol,体积V的单位为L,但在滴

定分析中常以ml为单位,因此计算时需将ml转换成以L为单位,或

g转换成以mg为单位。

(3)摩尔数比和物质的量相等两种方法的比较:因为物质的量

浓度与物质的基本单元亲密相关,因此进行滴定分析计算时要特殊留

意物质的基本单元。教材采纳摩尔数比的计算方法,在此方法中,物

质的基本单元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的分子式,其摩尔质量就是通常的分

子量,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数比就是反应式中的系数之比。假如采纳物

质的量相等(等物质的量)的方法进行计算,即计量点时两反应物的

物质的量相等,则须要留意,这时物质的基本单元要依据具体化学反

应来确定,一般来说,在酸碱滴定中得失一个质子的单元或氧化还原

滴定中得失一个电子的单元为基本单元。

(三)分布系数和化学平衡

1.水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

在平衡体系中,一种溶质往往以多种型体存在于溶液中。其分析

浓度是溶液中该溶质各种型体平衡浓度的总和,平衡浓度是某型体的

浓度,以符号[]表示。分布系数是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该溶

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乂称为分布分数,即:bi=[i]/C。

(1)弱酸(碱)分布系数:确定于该酸(碱)的性质(即L或

K。和溶液的酸度,而与总浓度无关。

(2)配位平衡中各型体(各级协作物)的分布系数与协作物本

身的性质(累积稳定常数)与[L]的大小有关。对于某协作物,Pi

值是肯定的,因此,bi值仅是[L]的函数。M离子各型体MLi的平衡

浓度均可由下式求得:

[ML[=8iCM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能自己推导出其他体系(如弱碱溶液)中的各

型体分布。学习分布系数的目的是为后续几章的副反应系数(如酸效

应系数、配位效应系数等)奠定基础。

2.化学平衡

包括质量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其中质子平衡是学习的重

点,这为酸碱滴定中溶液川计算奠定基础。

质子平衡: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

质子数相等。

写出质子条件式的要点是:①选取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与质子转

移反应的物质为质子参考水准(又称零水准)。②找出得失质子的产

物与其得失质子的物质的量。③依据得失质子的量相等的原则写出质

子条件式。质子条件式中不包括质子参考水准本身,也不含有与质子

转移无关的组分。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1.基本概念

(1)混合指示剂:两种或两种以上指示剂相混合,或一种指示

剂与另一种惰性染料相混合。利用颜色互补原理,使终点颜色变更敏

锐。

(2)滴定反应常数(KQ:是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强碱(酸)滴

,4

定强酸(碱):Kt=l/Kw=10;强碱(酸)滴定弱酸(碱):Kt=Ka(b)/Kwo

儿值越大,该滴定反应越完全,滴定突跃越大。

(3)滴定曲线:以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更对滴定体积(或

滴定百分数)作图而得的曲线。

(4)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旁边(±0.1%)pH的突变。

(5)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样引起的误差,与

指示剂的选择有关。

(6)质子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包括酸性溶剂、

碱性溶剂和两性溶剂。

(7)无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包括偶极亲质

子溶剂和惰性溶剂。

(8)均化效应和均化性溶剂:均化效应是指当不同的酸或碱在

同一溶剂中显示相同的酸碱强度水平;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为均化

性溶剂。

(9)区分效应和区分性溶剂:区分效应是指不同的酸或碱在同

一溶剂中显示不同的酸碱强度水平;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为区分性

溶剂。

2.基本原理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本身是一类有机弱酸(碱),

当溶液的pH变更时,其结构发生变更,引起颜色的变更而指示滴定

终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pKHIn±l;理论变色点:pH=P%In

(2)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全部或大部分落

在滴定突跃范围内,均可用来指示终点。

(3)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①酸(碱)的浓度,以⑹越大,

滴定突跃范围越大。②强碱(酸)滴定弱酸(碱),还与儿⑹的大小

有关。(⑹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4)酸碱滴定的可行性: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8

ca(b)Ka(b)^10-,此酸、碱可被精确滴定。多元酸(碱):品―10工

4

c3b2K232〉210:则两级离解的H'均可被滴定。Kal<bl)/Ka2(b2)>10,则

可分步滴定,形成二个突跃。若二MUD/K0⑷若0,则两级离解的HX0H)

被同时滴定,只出现一*个滴定终点。若Cai(bl)Kal(bl)210",Ca2(b2)Ka2(b2)^10

则只能滴定第一级离解的(01「)。

(5)溶质在溶剂SH中的表观酸(碱)常数:

=K卢•中,K.=K3KM

3.基本计算

(I)H]的计算:一元强酸(碱):若Ca(b)220M],用最简式:

[H']=Ca;[OH]=Cho

一元弱酸(碱):若国⑹220(,c/IU)2500,用最简式〔H•卜£匕,

[OH-]一行石。

多元弱酸(碱):若只考虑第一级离解,按一元弱酸(碱)处理:

caKa.(b.)^20Kw,c/Kitl(bo^500,用最简式:[%]-尸三;[。1厂内K。

酸式盐:若cK.2220Kw,c220L,用最简式:一】=«・.勺。

弱酸弱碱盐:若cK:220Kw,c》20Ka,用最简式:出—=新・£。

缓冲溶液:若G20[0H]、eb>20[ir],用最简式:曲…•♦喧

(2)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误差公式:

TOH二

TE(%)-------5------------5-xlOO%

强酸滴定强碱的滴定误差公式:力

TE(%)-L100H

一元弱酸的滴定误差公式:I%(

TE(%)」吧-。11>400%

一元弱碱的滴定误差公式:1%(

(3)冰醋酸为溶剂的标准溶液的浓度校正:

CL---------出------

1

i+o0。11al・%)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1.基本概念

稳定常数:为肯定温度时金属离子与EDTA协作物的形成常数,

以KMY表示,此值越大,协作物越稳定。

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

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将逐级稳定

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副反应系数:表示各种型体的总浓度与能参与主反应的平衡浓度

之比。它是分布系数的倒数。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主要表现为酸效应

系数aY(H)和共存离子效应a丫⑹系数。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以aM

表示,主要是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

金属指示剂: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协作物的有机染料显色

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更。

金属指示剂必需具备的条件: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协作

物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分。金属指示剂与金属协作物

(MT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协作物(MY)的稳定性低。一般要

>2

求KM;>KMIn>10o

最高酸度: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最低酸度: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封闭现象: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协作物,过量的

EDTA不能将其从Mln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旁边指示剂也不

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2,基本原理

(1)配位滴定法:EDTA与大多数金属离子能形成稳定配位化合

物,此类协作物不仅稳定性高,且反应速度快,一般状况下,其配位

比为1:1,协作物多为无色。所以目前常用的配位滴定法就是EDTA

滴定,常被用于金属离子的定量分析。

(2)精确滴定的条件:在配位滴定中,若化学计量点和指示剂

的变色点△pM,=±0.2,将IgCXK/26或CXKM/210"作为能进行

精确滴定的条件,比时的终点误差在0.避左右。

(3)酸度的限制:在配位滴定中,由于酸度对金属离子、EDTA

和指小剂都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必需限制溶液的酸度,须要考虑的有:

满意条件稳定常数38时的最高酸度;金属离子水解最低酸度;指示

剂所处的最佳酸度等。

(4)选择滴定的条件:当有干扰离子N共存时,应满意

△IgCK'=lgGK--lgCNKMy25(TE%=0.3,混合离子选择滴定允许的误

差可稍大)。可采纳限制酸度和运用掩蔽剂等手段来实现选择性滴定

的目的。

(5)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方法: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和

氧化还原掩蔽法。

(6)配位滴定法能干脆或间接测定大多数的金属离子,所采纳

的方式有干脆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只要配

位反应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应尽量采纳干脆滴定法。若无法满意干

脆滴定的要求或存在封闭现象等可敏捷应用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和

间接滴定法。

3.基本计算

(1)条件稳定常数:二IgKmTg。vTgQ计lgMY

(2)滴定曲线上的pM':

?+?曦一笛MKM+DIM0^=0

匕♦降乙*

(3)化学计量点的pM':pM'=0.5X(PCMSP+W)

(4)终点时的pM'(即指示剂的颜色转变点,以pMt表示):pMt

=IgKMTn-IgaIn(H)

(5)Ringbom误差公式:和心忆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基本概念条件电位e'“、自动催化反应、自身指示剂、外指示

剂。

2.基本理论

(1)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盐效应,生成沉淀,生成协作物,

酸效应。

(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条件平衡常数K'越大,反应

向右进行得越完全。满意IgK/23(%+112)或4020.059X3(ni+n2)

/nn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用于滴定分析。一般来说,,只需△巾°'大于

0.3V〜0.4V,均可满意滴定分析的要求。

(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计算与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化学

计量点前一般用被测物电对计算;化学计量点后利用滴定液电对计

算;化学计量点时电位值计算公式:

滴定突跃范围与影响因素:°,越大,突跃范围较大。氧化还

原滴定电位突跃范围由下式计算:

屯'0:(。卜•一"仍

同2%

(4)碘量法:

L+2e=2「*°=0.5345V

干脆碘量法以b为标准溶液,在酸性、中性、弱碱性溶液中测定

还原性物质,滴定前加入淀粉指示剂,以蓝色出现为终点。

间接碘量法以Na2s2O3为标准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滴定

b,滴定反应为:L+2s2。;三2「+SQ],其中「是由氧化剂与「反应定

量置换而来,称置换碘量法;若L是还原性物质与定量过量b标准溶

液反应后剩余的,则称剩余碘量法或回滴法。间接碘量法应在近终点

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以蓝色褪去为终点。该法应特殊留意L的挥发与

I的氧化。

驾驭L与Na2s2O3标准溶液配制、标定与相关计算。

(5)高镒酸钾法:

+2+

Mn()j+8II+5e=Mn+4II20

KMnOi为标准溶液,自身指示剂,宜在Imol/L〜2mol/L的112soi酸

性中测还原性物质。驾驭用草酸钠作基准物标定KMnCh标准溶液的反

应、条件和留意事项。

(6)重氮化法:

4

ArNH2+NaN02+2HC1=[Ar-N三N]C「+NaC1+2HQ

NaNOz为标准溶液,在Imol/L的HC1酸性溶液中,用快速滴定法

测芳伯胺类化合物,外指示剂(KI-淀粉)法或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

(7)了解澳酸钾法、溟量法、重铭酸钾法、钵量法、高碘酸钾

法的基本原理、测定条件和测定对象。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是以沉淀平衡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沉淀的

完全,沉淀的纯净与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是沉淀滴定法和重

量分析法精确定量测定的关键。

(-)沉淀滴定法

铭酸钾指不剂法是用LCROJ作指不齐5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

用AgNOs标准溶液干脆滴定C「(或Br)。依据分步沉淀的原理,首先

是生成AgCl沉淀,随着AgNOs不断加入,溶液中C「浓度越来越少,

Ag,浓度则相应地增大,砖红色AgzCrO」沉淀的出现指示滴定终点。

应留意以下几点:(1)必需限制(Cr。的浓度。试验证明,K2Cr2O.t

浓度以5X103moi/[,左右为宜。(2)相宜pH范围是6.5〜10.5。(3)

含有能与行0:-或A?发生反应离子均干扰滴定,应预先分别。(4)只

能测C「、BE和CN:不能测定「和SCNZ

铁镂4凡指示剂法是以KSCN或N11,SCN为滴定剂,终点形成红色

FeSCN'+指示终点的方法。分为干脆滴定法和返滴定法两种:(1)干脆

滴定法是以NHBCN(或KSCN)为滴定剂,在HNO?酸性条件下,干脆

测定Ag,(2)返滴定法是在含有卤素离子的HNQ溶液中,加入肯定

量过量的AgNO:,,用NH..SCN标准溶液返滴定过量的AgN0:lo用返滴定

法测定C1时,为防止AgCl沉淀转化,需在用NHSCN标准溶液滴定

前,加入硝基苯等防止AgCl沉淀转化。

吸附指示剂法是以吸附剂指示终点的果量法。为了使终点颜色变

更明显,要留意以下几点:(1)沉淀需保持胶体状态。(2)溶液的酸

度必需有利于指示剂的呈色离子存在。(3)滴定中应当避开强光照耀。

(4)胶体颗粒对指示剂的吸附实力应略小于对被测离子的吸附实力。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测定原理与应用见下表7T。

常用的吸附指示剂与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列于表7-2。

表7-1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测定原理与应用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

Fe3+

示K2Cr20i吸附指示剂

定AgN03NH4SCN或KSCNC1或AgN03

2Ag+Cl=AgClSCN+Ag'=AgSCNCr+Ag=AgCl

+2

2Ag+CrO4=AgAgCl•A/+FIrf二

+-

2Cr20A(砖红SCN+Fe』eSCN"(红色)AgCl•Ag•Fin

色)(粉红色)

滴(l)pH=6.5〜(1)0.1〜lmol/LHN03介质(1)pH与指示剂

定10.5(2)测C「时加入硝基苯或的Ka有关,使其

条(2)高浓度的Fe3+以Fin型体存在

件5%K2Cr0Jml(3)测I时要先加AgNCL后(2)加入糊精

(3)猛烈摇荡加Fe"(3)避光

(4)除去干扰(4)F指示剂〈F离子

干脆滴定法测Ag1返滴定法

定Cl\Br\SCN\

Cl\CN\Br测Cl\Br\「、SCN\POj

对SO广和A一等

和AsO『等

表7-2常用的吸附指示剂

指示剂名

待测离子滴定剂适用的pH范围

荧光黄crAg4pH7〜10(常用7〜8)

二氯荧光

crAg,pH4〜10(常用5〜8)

曙红Br\I\SCN-AgpH2〜10(常用3〜8)

甲基紫SOMAg,Ba2+、Cl-pHl.5~3.5

橙黄素IV

氨基苯磺Cl\「混合液与生

Ag微酸性

酸物碱盐类

澳酚蓝

二甲基二rAg中性

碘荧光黄

(-)沉淀重量分析法

1.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①沉淀完全且溶解度小;②沉淀的纯度高;

③沉淀便十洗涤和过滤;④易于转化为称量形式。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①化学组成确定;②化学性质稳定;③摩尔

质量大。

2.沉淀的形成

沉淀的形成一般经过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程。晶核的形

成有两种,一种是均相成核,一种是异相成核。晶核长大形成沉淀颗

粒,沉淀颗粒大小由聚集速度和定向速度的相对大小确定。假如聚集

速度大于定向速度,则生成的晶核数较多,来不与排列成晶格,就会

得到无定形沉淀;假如定向速度大于聚集速度,则构晶离子在自己的

晶格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晶格排列,就会得到晶形沉淀。

3.沉淀的溶解度与其影响因素

沉淀的溶解损失是沉淀重量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若沉淀溶解

损失小于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就不影响测定的精确度。事实上,相

当多的沉淀在纯水中的溶解度都大于此值。但若限制好沉淀条件,就

可以降低溶解损失,使其达到上述要求。为此,必需了解沉淀的溶解

度与其影响因素。

(1)沉淀的溶解度

MA型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S=【M♦卜[A-卜庆

MiA型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mn岳

考虑难溶化合物MA或MA的构晶离子M和A存在副反应的状况,

引入相应的副反应系数「和aAO

MA型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

其中=K"aMaA?

\'LAn型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

(A*].」q

S・二-・丁・吊前7其中q=右*a;

(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①同离子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某一构晶离子的浓

度使沉淀溶解度降低。在重量分析中,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利用同

离子效应使沉淀完全。

②酸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溶液的酸度可使难溶盐

溶解度增大的现象。主要是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

③配位效应。溶液中存在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协作物的配位

剂,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④盐效应。是沉淀溶解度随着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的现象。此外,温度、介质、水解作用、胶溶作用、晶体结构和颗粒

大小等也对溶解度有影响。

4.沉淀的玷污与其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沉淀的玷污①共沉淀,即当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

某些可溶性杂质也夹杂在沉淀中沉下来,混杂于沉淀中的现象。共沉

淀包括表面吸附,形成混品或固溶体,包埋或吸留。②后沉淀,是在

沉淀析出后,溶液中原来不能析出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渐渐沉

积出来的现象。

(2)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①与构晶离子生成溶解度小、带电荷

多、浓度大、离子半径相近的杂质离子,简洁产生吸附。②沉淀的总

表面积越大,温度越低,吸附杂质量越多。③晶面缺陷和晶面生长的

各向不均性等均可影响沉淀纯度。

(3)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①用有效方法洗涤沉淀。②晶型沉淀

可进行陈化或重结晶。③加入配位剂。④改用其他沉淀剂。⑤如有后

沉淀,可缩短沉淀和母液共置的时间。

5.沉淀条件的选择

(1)晶形沉淀的条件:在不断搅拌下,缓慢地将沉淀剂滴加到

稀且热的被测组分溶液中,并进行陈化。即:稀、热、慢、搅、陈。

(2)无定形沉淀的条件:在不断搅拌下,快速将沉淀剂加到浓、

热且加有大量电解质的被测组分溶液中,不需陈化。即:浓、热、快、

搅、加入电解质、不陈化。

6.分析结果的计算

多数状况下须要将称得的称量形式的质量换算成被测组分的质

量。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是常数,称为换

算因数或重量分析因数,常以F表示。

换”因数型组分的蜃李恒茎

上式中a和b是为了使分子分母中所含待侧组分的原子数或分子

数相等而乘以的系数。

由称得的称量形式的质量m,试样的质量叽与换算因数F,即可

求得被测组分的百分质量分数。

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基本概念

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更而变更的

一类电极。

参比电极:在肯定条件下,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