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杭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学年杭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学年杭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学年杭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学年杭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杭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06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乡村,其空间意蕴至少有三个层次:精神的、社会的、农事的。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此外,还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道家的目标是让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这虽然是一厢情愿,但他们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现实中的乡村,事实上并不那么诗情画意。在漫长的古代,普通农人的生活大抵是清苦的。在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关注“社情民情”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表明,儒家民本思想已经内化为士人的自我道德要求,并将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不公视为责无旁贷的事情。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上达天听”,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诗人试图通过揭示“田家苦”等,使诗歌从一种话语“象征”行为转变为话语“介入”行为。中国文学在草创期,也与农事有密切关联,据郭沫若统计,《诗经》中仅“纯粹关于农事的诗”就达十余首。唐宋时期,大抵作诗高手都对农事有所涉猎。这些诗人虽然常以外来者的眼光去观察农事,缺少像陶渊明那种融入农事的切身感,但就呈现耕作、收获、庆祝、闲暇等农事场景的周备程度而言,已经远超陶渊明。宋朝的农技诗创作,更使农业技术走到了农事抒写的前台,以梅尧臣的《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为例,诗歌对种桑、养蚕、纺织等各环节进行了细致描绘,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拓展了文学的功能。(摘编自徐志伟《把酒话桑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乡村空间》)材料二:乡土文学是一种社会文化,它很难对乡村变革产生直接作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对其产生影响。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最主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启蒙。从鲁迅开始,作家们书写乡村的主要方式是展示乡村的黑暗和愚昧,进而呼唤和激发其觉醒,启迪民智。批判是最基本的主题,重心是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思想启蒙之外,政治启蒙也极为重要。1930年代,左翼作家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这一时期,作家们在创作中更多展示乡村的现实艰难和疾苦,积极书写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民,将“躁动”“变革”作为书写的核心。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存在一定差别。前者的重心在文化,而后者的重心在于现实;前者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后者对乡村社会的批判是选择性的,其中也包含一部分的肯定———对于已经初步觉醒的农民,以积极而正面的态度书写其精神和行为。当然,在叙述姿态上,作家们基本上都是站在乡村之外,以俯视方式来看待和书写乡村;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也都是现代方式。因而,这些作品与农民的阅读接受习惯有着较大距离。另一种影响乡村社会较深的是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是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文学。其主要特点是直接书写乡村现实运动,并试图以文学的方式影响和促进这一运动。这类文学作品以农民为潜在读者,直接投入到乡村现实之中,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在文学形式上,它也更为贴近农民的阅读习惯,希望以文学来感召农民、启迪农民,对现实运动进行宣传和鼓动,从而深度介入乡村变革。1980年代的乡村改革文学可以看作是文化启蒙和现实介入二者的结合。作家们往往对乡村生活有很直接的体验,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介入意识,试图传达出农民改变贫穷现实的愿望。比如,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现实意识非常明确,“从感情上说,广大的‘农村人’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也就能出自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而不是优越而痛快地只顾指责甚至嘲弄丑化他们”。这些作品在创作立场和艺术倾向上高度继承启蒙文学传统,其在乡村边缘逡巡,既有对乡村内部的关怀,又有对乡村的俯视式批判。改革开放以来,作家们试图以文学介入、影响乡村现实的愿望逐渐趋弱。一个典型的表现是真正致力于再现乡村现实生活的作品逐渐稀少,而更多是传达对乡村文化嬗变的感喟、叹惋和悲悼。……乡土文学在审美形式上对农民的适当妥协和靠拢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一定不能因此而放弃文学的现代姿态。对于乡土文学来说,不仅要使农民接受,更要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文学改变乡村,并不是单向度的事情,其与乡村审美文化之间应该是互相影响和互相改变的关系。乡土文学的乡村接受效果强弱,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作家的创作态度和作品的书写内容。只有作家投入了真诚和热爱,才可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回报。此外,只有作品内容真正反映农民所关心的问题,表达农民内心最深处的渴求,其才能被农民所关注和认可。(摘编自贺仲明《乡土文学与乡村现代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人受中国传统社会和道家文化影响,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最终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B.唐宋多数优秀诗人对农事有所涉猎,如宋代梅尧臣的诗叙写了种桑、养蚕、纺织等环节的技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C.思想启蒙文学对乡村社会基本全盘否定,而政治启蒙文学对乡村社会的态度已经基本转向对初步觉醒农民的肯定。D.乡土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要让农民能真正接受,需要在不放弃文学现代姿态的同时,对农民进行妥协和靠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文人很难真正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但他们愿意想象“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B.古代出现了很多关注“社情民情”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文人将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不公视为责无旁贷的事情。C.思想启蒙文学的重心在文化,由于叙述姿态及艺术表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很难真正进入农村,为农民所理解。D.《平凡的世界》既传达了农民的现实愿望,也有对乡村社会的批判,这反映了文化启蒙和现实介入相结合的特点。3.下列选项中,不适宜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乡土文学影响乡村变革”这一论述的一项是(3分)()A.《祝福》通过叙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露乡村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引发人们对乡村旧道德的反思。B.《暴风骤雨》以东北农村为背景,全景式展现土地改革运动的曲折过程,有力宣传了当时我党的土地政策。C.《边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湘西的秀美山水与纯朴人情,构建了乡土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桃源世界。D.《秦腔》呈现了秦腔艺术的兴衰,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困境,促使全社会思考如何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问题。4.聚焦“社情民情”的古典文学与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都体现了文学对社会的“介入”,但介入的目的和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说明。(4分)5.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讲述了两个农村青年冲破阻碍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它一经发表,就引发了热烈反响,半年内销量达6万册。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它受欢迎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路上有诗徐贵祥1978年底,我在安阳成为一名士兵。初入军营,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团炉火。新兵宿舍很大,我们二十多个新兵分成两排,脚抵脚地躺在铺着麦草的地铺上。靠门的一侧有一个八仙桌大小的火灶——老兵们管它叫“老虎灶”。第一个夜晚,躺在地铺上,忽然就想起了那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是“低头思故乡”,而是睁大双眼,望向看不见的远方,思念故乡和亲人。不久,门外传来轻微的薄冰破裂的声音——查铺的老兵来了。他们首先查看通风窗,再用铁铲捅捅老虎灶。我在黑暗中悄悄睁开眼睛,看见老虎灶里蓝色、红色、紫色、玫瑰色的火苗就像许多舞蹈着的手臂,伸向暗夜。新兵训练还没有结束,就传来消息,要打仗了。一天上午,在我们连队的饭堂里,我和战友们坐在小马扎上,听军里下来蹲点的文化处处长做战前动员。那是个晴天,饭堂的房檐挂着冰凌,冰凌上的阳光同雪水一起,滴滴答答落在门前。处长讲的道理多数记不得了,但是有一首小诗被我记住了:“无论我死去,还是我活着,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那是小说《牛虻》的主人公就义前写下的诗句。情感和思想、请战书、遗书。我被牛虻的那首诗点燃了,除了表达对牛虻的崇敬,我还堆砌了很多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来指导员告诉我,他就是从我的遗书里,看出了我的文学功底,他还说了影响我一生的那句话:“我就知道你行。”上了战场,我们连队一战成名,被广州军区授予“英雄炮兵连”的称号,我本人也在那场战斗中立了三等功,是全团新兵中第一个立功的。战后归来,我先后被抽调到营里、团里的写作组。我在许多文章里写到了我的营房、营房里的老虎灶、饭堂门口的冰凌和阳光,还有我们炮兵团西边的训练场。那些年,往往是傍晚,训练结束后,我会直起腰来,眺望远方。训练场往西两公里以外,是安阳纱厂和钢铁厂,它们的西边是太行山。太行山的西边是什么呢?很快,我就知道了,太行山的西边是巴山和秦岭,巴山和秦岭的西边是沙漠和戈壁。那个训练场,是被废弃的原海军滑翔学校的飞机场,有十几平方公里。在训练场,虽然只能看见西边的工厂和山脊,但是在我的脑海里,常常会出现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的意象。几年后,我在《飞天》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那本杂志上还有一篇小说名叫《落日沉寂的小站》,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那篇小说写的是戈壁上一男一女两位报务员,他们相隔千里,从未谋面,仅凭收报和发报,感受对方的手法和节奏,从而进行一种微妙的情感交流。孤寂中的慰藉弥足珍贵,寒冷中的一句问候就能产生巨大的热能。这个作品让我对西部、戈壁产生了强烈的向往。那个时期,我陆续读到了一些边塞诗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那些雄阔、壮美、苍凉而又豪迈的意象,不知不觉中进入我的脑海,它们连同新兵宿舍里那个热气腾腾的老虎灶,连队饭堂门前的冰凌和冰凌上滚动的阳光,铺就了我的创作底色。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师政治部当干事,主动报名参加临时组建的侦察大队,到云南边境执行任务。有一次路过友军阵地,但见沿途有很多用草皮和石头垒砌的豪言壮语,其中的一副楹联让我印象至深:“图私利边境满铺黄金龟儿才去,为祖国阵前遍布地雷老子我来。”十年前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我说起这副楹联,在场的几位艺术家无不为之动容。1992年,我第一次到西北,来到帕米尔高原上的吐尔尕特哨所。那一个上午,从山下到山头,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哨所的战士分别前,我们一起唱了一首歌:“好高好高的达坂,好冷好冷的冰山,好远好远的边关,当兵当到了天边边,守着好长好长的国境线……”这首歌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哦,我在部队基层工作时,经常眺望的远方,原来就是这里。在军校读书时,我接触到了惠特曼的《草叶集》,其中一首《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几十年后,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仰角》,在描述炮兵操炮的壮观场面时,忽然就想起了惠特曼的诗,哗的一下,灵感迸发,思路大开。我把火炮想象成有生命的物体,一声令下,几十名炮手潮水般地涌向炮位,摘炮口帽,脱炮衣,开架,装填,发射,一套流水作业酣畅淋漓。今天回想起来,很多感慨。我们这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几首或几句诗,正是它们照亮了我们向前探索的道路。我有理由相信,诗歌确实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深度感染,。如今,我已从军队退休,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回忆。回忆起我的新兵生活、连队的老虎灶、西边的训练场,我觉得我的军旅生涯是那么幸运。2024年上半年,我写了中篇小说《好汉楼》,经《人民文学》发表后,很快又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海外文摘》等刊物选载。这部小说,尽管人物和故事多数是虚构的,但情感和思想是真实的,那是我四十年前就开始酝酿的一首诗,是我献给我的老部队、老战友、老指导员的一份礼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三段插入的景物描写,将视觉与听觉相融,呈现了生动的冬日雪景,同时也表现了我内心的触动。B.本文以时间为序,回忆军旅生涯,流露出对人、事的怀念以及内心的遗憾,具有回忆性散文的特征。C.《好汉楼》被多次转载,主要是因为我从四十年前就开始积累诗歌素材并在其中呈现了真实的情感。D.本文既有对战争场面的的冷峻刻画,又不失对人性温暖的捕捉,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艺术性。7.关于文中“侦察大队楹联”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用平实的笔调回忆自己执行边境任务的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边境的局势。B.“图私利”与“为祖国”、“满铺黄金”与“遍布地雷”分别形成对照,“龟儿”“老子”土味十足,具有较强的表达效果。C.用“80年代中期”“十年前”等词语,使文段回忆与现实交织,呼应标题“一路有诗”,体现了楹联对作者的深刻影响。D.艺术家们听我讲起这副楹联,无不为之动容,这一细节生动表现了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祖国领土的英雄气概感人至深。8.“老虎灶”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填写四字短语,并根据语境阐述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句,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苏秦之说六国,为六国也。张仪之说六国,非为六国,为秦也。欺诈诸侯如侮婴儿,虽均之捭阖,而仪又秦之罪人矣。然仪之入秦,苏秦实使之,虽欲止秦兵于一时,而卒以伐从约于异日,智者不为也。夫仪,秦友也。仪始谒苏秦以故人求益也秦不以情告仪使共谋六国,以缓秦兵,而直以权诡激之入秦,自贻后患,何耶?将仪之多诈不可告以情,抑秦自以不及仪,与之共谋六国,虑轧己耶。夫纵横之士,固不可以常情概之也。(选自黄震《黄氏日抄》,有删改)材料三:苏秦约六国为从,强秦不敢窥兵于关外①;张仪为横,六国不敢同攻于关内。六国约从,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功著效明,载纪竹帛,虽贤何以加之?太史公叙言众贤,仪、秦有篇,无嫉恶之文,功钧名敌,不异于贤。夫功之不可以效贤,犹名之不可实也。(选自王充《论衡》,有删改)【注】①关外: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仪始A谒苏秦B以故人C求益也D秦不以情E告仪F使共谋六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质,见面礼,与《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的“质”意思不同。B.及,赶上,与《苏武传》中“及卫律所将降者”的“及”意思和用法均不同。C.卒,最终,与《陈涉世家》中“卒皆夜惊恐”的“卒”意思相同。D.“犹名之不可实也”和《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惠王原本打算攻打齐国,但担忧齐国和楚国已经结盟的现实情况,于是就让张仪去离间齐楚联盟。B.梦怀王征调重兵攻打秦国,魏国趁机偷袭楚国;楚军被迫从秦国撒退,因得不到齐国援助而陷入困境。C.苏秦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如果一起谋划六国的事情可能会被他倾轧,所以用权谋诈术刺激他进入秦国。D.司马迁评价苏秦张仪,功名等同众贤;苏秦合纵,使秦国不敢侵犯关外;张仪连横,使六国不敢攻打秦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功著效明,载纪竹帛,虽贤何以加之?1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涉及对张仪的评价,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酬李穆①见寄唐·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②。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注】①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酬李穆见寄》是对李穆《寄妻父刘长卿》的酬唱。②赊,远。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舍南舍北皆春水”,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环境绿水缭绕,春意荡漾。B.杜诗“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主客饮酒时盎然的兴致。C.刘诗“孤舟”“至天涯”含有凄楚意味,突出作者行程之远和旅途之辛。D.“青苔黄叶满贫家”,用日常物象表现贫士的生活,以景结情,饶有余味。16.这两首诗表达了哪些相似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清照青州居所“归来堂”,取意于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士”源自这篇中的“,”。(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出种树成功的根本原因是“,”。(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都使用了“鱼”“龙(蛟)”意象来表达情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许多人并不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而是简单地将其归因于于体重超标或体型问题。然而,事实上,(1),它还是复杂的慢性疾病,涉及代谢、内分泌、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的异常。更为重要的是,肥胖还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科学研究表明,肥胖与至少21种疾病密切相关。①2024年6月,②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③计划三年的努力,④遏制国人体重持续增长的趋势。⑤“减肥”这个话题,⑥今年被首次提升到国家层面进行讨论。科学减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涉及饮食调整、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专家给出的科学减肥的具体建议:首先,控制总能量摄入。应减少每日能量摄入,避免高能量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烘培糕点、糖果、肥肉等。其次,优化饮食结构。鼓砺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减少精白米面的摄入;(2),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第三,合理安排餐次。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17:00-19:00进食晚餐。少吃零食,少喝饮料,避免夜霄。第四,适当改变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有氧运动是减脂的最佳选择,可以减少全身脂肪,建议每周不少于150分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五行健康操、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周同时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抗阻运动,如仰卧起坐、哑铃等。建议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提升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代谢,以利减肥。18.文中第四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19.下列加点的词语如用括号中的替换,语句顺畅且意思不变的一项是(3分)()A.而是简单地将其归因于体重超标(归咎)B.肥胖与至少21种疾病密切相关(休戚相关)C.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和)D.有助于提升机体抵抗力(提高)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为响应国家号召,校学生会计划在校园里张贴减肥宣传语。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条宣传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遇到各种麻烦。有些人怕麻烦,反而麻烦越来越多;有些人不怕麻烦,麻烦反而变少了。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1.B2.B3.C4.目的:前者旨在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后者是为了影响和促进乡村现实运动。方式:前者通过反映民生疾苦,以期唤醒统治者;后者通过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以文学本身介入。(4分。目的、方式各2分)5.①作者深入农村体验观察,作品真实展现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现状,呼应了广大农民的内心渴求。②小说以广受欢迎的传统评书体创作,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生动,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当时读者群体的阅读审美需求。③文化启蒙和现实介入二者的结合,传达出劳动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歌颂了解放区民主运动的生机和力量,能感召和启迪农民。(6分。每点2分)6.A7.C8.①起到线索作用:串联起新兵生活、战前动员、战后回忆等场景,勾连军旅生涯的多个阶段。②作为情感载体:烘托新兵对故乡的思念,也见证集体记忆中战友情与文学梦的交融。③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军营中温暖的诗意启蒙(炉火与诗歌的关联),隐喻精神火种的传递。(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9.示例1:快速点燃:新兵训练时期,《牛虻》中的小诗快速点燃了“我”的“战斗激情”,激发了“我”的文学创作兴趣,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示例2:持续发酵:在整个军旅生涯中,“我”始终从“诗歌”中汲取灵感与力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诗歌”对“我”的人生产生长久的影响。(6分。每处短语填写1分,理由阐述2分)10.BDF11.C12.C13.(1)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2)(他们的)功绩卓著效果明显,被记载在书籍史册之中,即使是贤人又怎么能超过他们的功绩呢?14.材料二(黄震)侧重从道德角度批判张仪,认为其欺诈手段虽有效,但损害了秦国长远利益,是“秦之罪人”;材料三(王充)侧重从实际功绩的角度,肯定张仪的策略对六国与秦的强弱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5分。材料二3分,材料三2分)15.C16.①“但见群鸥日日来”“青苔黄叶满贫家”都有贫居无人登门的寂寞之感。②“蓬门今始为君开”“欲扫柴门迎远客”都有打开柴门迎接来客的欣喜之情。③“盘飧市远无兼味”“青苔黄叶满贫家”都有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愧疚之情和自谦之意。(6分。每点2分)17.(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鱼龙潜跃水成文老鱼跳波瘦蛟舞18.烘培改为烘焙,鼓砺改为鼓励,夜霄改为夜宵。(3分。每个1分)19.D20.③成分残缺,“三年的努力”前加上“通过”。⑥语序不当,“首次”放在“被”前面。(4分。每处2分,只写对序号不给分)21.(1)肥胖不只是外观上的变化(2)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4分。每处2分)22.管住嘴,迈开腿,早点睡,和肥胖说再见!(4分。内容2分,修辞1分,表达1分)23.参考高考作文评分细则【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屈原已被罢免,此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很担忧,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