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100道集合-单选题)_第1页
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100道集合-单选题)_第2页
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100道集合-单选题)_第3页
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100道集合-单选题)_第4页
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100道集合-单选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100道集合-单选题)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篇1)【题干1】在网络计划中,关键节点的判定依据是总时差为零。以下哪项属于关键节点的特征?(A)所有紧前活动的总时差均为零(B)节点的最早时间与最迟时间相等(C)节点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最早开始时间(D)节点的自由时差为零【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关键节点的核心特征是节点最早时间(ES)与最迟时间(LS)相等。选项B直接对应这一特征。选项A错误,总时差为零是节点成为关键节点的结果而非判定依据;选项C混淆了节点最迟完成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的概念;选项D描述的是非关键节点中某项活动的自由时差为零,与关键节点无关。【题干2】某工程网络计划中,某工作M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10天,最迟开始时间为第15天,其总时差为多少天?(A)5(B)10(C)15(D)20【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TF)=最迟开始时间(LS)-最早开始时间(ES)=15-10=5天。选项A正确。选项B计算的是自由时差(FF=ES-LS),但此处ES<LS,故FF为负值,不适用;选项C和D分别对应总工期和无效时间差,与总时差无关。【题干3】在关键路径法中,若某工作M的持续时间压缩3天,且该工作同时是两条关键路径的共用工作,则总工期会缩短多少天?(A)3(B)6(C)9(D)无法确定【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当工作M同时属于两条关键路径时,压缩3天将导致每条路径缩短3天,总工期共减少6天。若该工作仅属于单一路径,则仅缩短3天。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因题目明确给出两条关键路径的共用关系。【题干4】资源有限网络计划优化的核心目标是(A)消除资源使用的矛盾冲突(B)确保关键路径工期不变(C)减少资源使用总量(D)平衡各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资源有限优化(资源均衡)的核心是解决资源需求超限问题,通过调整非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协调资源供应。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优化可能改变关键路径;选项C错误,优化不必然减少总量;选项D属于网络图逻辑关系的基础要求,非优化目标。【题干5】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B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5天,最迟完成时间为第12天,持续时间为3天,则其总时差为多少天?(A)2(B)3(C)4(D)5【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TF)=最迟完成时间(LF)-(最早开始时间(ES)+持续时间(D))=12-(5+3)=4天。但需注意,若工作B是关键工作,则总时差应为0。此处计算结果4天不符合题干条件,需重新审视。正确计算应为:LF=LS+D=LS+3,已知LS=LF-D=12-3=9,TF=LS-ES=9-5=4天,故正确答案应为A,但存在题干条件矛盾,需修正。实际正确答案应为A。【题干6】在关键节点法中,若某节点同时作为两条关键路径的交点,则该节点的最迟完成时间(LS)与最早完成时间(EF)的关系是(A)LS=EF(B)LS=EF+1(C)LS=EF-1(D)无法确定【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关键节点同时属于两条关键路径,其最迟完成时间(LS)必须等于最早完成时间(EF),否则会导致关键路径长度变化。选项A正确。选项B和C引入了时间偏移,与关键节点定义矛盾;选项D错误,因存在明确约束条件。【题干7】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C的自由时差为2天,其紧后工作D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为第8天,则工作C的最迟完成时间(LF)为多少天?(A)6(B)8(C)10(D)12【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自由时差(FF)=紧后工作ES-当前工作LF。已知FF=2,紧后工作ES=8,则LF=ES-FF=8-2=6天。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因未考虑自由时差;选项C和D分别对应总时差和无效时间差计算。【题干8】在工期优化中,若某工作M的总时差为0且自由时差为0,则该工作(A)必为关键工作(B)可能为非关键工作(C)一定是非关键工作(D)与关键工作无关【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TF)=0是关键工作的必要条件,自由时差(FF)=0表示该工作无后续工作约束。两者同时满足时,该工作必定处于关键路径上。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因FF=0且TF=0时不可能为非关键工作。【题干9】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E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为第10天,最迟完成时间(LF)为第18天,持续时间为4天,则其总时差为多少天?(A)4(B)6(C)8(D)10【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总时差(TF)=LF-(ES+D)=18-(10+4)=4天。但若工作E是关键工作,则TF应为0。题干条件存在矛盾,需重新计算。正确计算应为:LS=LF-D=18-4=14天,TF=LS-ES=14-10=4天,与选项A一致。但根据关键工作定义,TF应为0,说明题干存在错误。实际正确答案应为A,但需注意题干条件矛盾。【题干10】在资源均衡中,若某工作需在5天内完成,资源强度为4人/天,且每日可用资源为3人,则需调整的工期天数为多少?(A)1(B)2(C)3(D)4【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总资源需求=4人/天×5天=20人。可用资源总量=3人/天×5天=15人,缺口5人。需增加工期天数ΔT,满足3×(5+ΔT)≥20→ΔT≥1.67,取整为2天。选项B正确。选项A计算为缺口5/3≈1.67取整为1,但实际需满足总量平衡,故正确答案为B。【题干11】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F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为第7天,最迟完成时间(LF)为第15天,持续时间为3天,其自由时差为多少天?(A)1(B)2(C)3(D)4【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自由时差(FF)=LS-(ES+D)=15-(7+3)=5天。但若工作F是关键工作,FF应为0。题干条件存在矛盾,需重新计算。正确计算应为:LS=LF-D=15-3=12天,FF=LS-(ES+D)=12-(7+3)=2天,对应选项B。但根据关键工作定义,FF应为0,说明题干条件错误。实际正确答案应为B,但需注意题干矛盾。【题干12】在关键路径法中,若某工作G的持续时间压缩2天,且该工作同时是三条关键路径的共用工作,则总工期会缩短多少天?(A)2(B)4(C)6(D)8【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共用三条关键路径时,每条路径均缩短2天,总工期共减少6天。选项C正确。选项A错误,仅压缩单一路径;选项B为两条路径;选项D超过合理范围。【题干13】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H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为第3天,最迟完成时间(LF)为第9天,持续时间为2天,其总时差为多少天?(A)1(B)2(C)3(D)4【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TF)=LF-(ES+D)=9-(3+2)=4天。但若工作H是关键工作,TF应为0。题干条件存在矛盾,需重新计算。正确计算应为:LS=LF-D=9-2=7天,TF=LS-ES=7-3=4天,对应选项D。但根据关键工作定义,TF应为0,说明题干条件错误。实际正确答案应为D,但需注意题干矛盾。【题干14】在资源有限网络计划中,若某工作I的每日资源强度为5人,资源限量为人/天,则该工作可能需要调整的工期天数为多少?(A)1(B)2(C)3(D)4【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资源需求总量=5人/天×工期。若资源限量为人/天,则工期需满足5×工期≤人/天×总工期。假设总工期为10天,则5×工期≤人/天×10→工期≤2天。需调整工期为2天,选项B正确。但题干未给出具体数值,需假设资源限量为人/天,实际应为资源限量=5,则工期不变,选项B错误。存在题干信息缺失,无法准确解答。【题干15】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J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为第4天,最迟完成时间(LF)为第10天,持续时间为3天,其自由时差为多少天?(A)1(B)2(C)3(D)4【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自由时差(FF)=LS-(ES+D)=10-(4+3)=3天。但若工作J是关键工作,FF应为0。题干条件存在矛盾,需重新计算。正确计算应为:LS=LF-D=10-3=7天,FF=LS-(ES+D)=7-(4+3)=0天,对应选项C。但根据关键工作定义,FF应为0,说明题干条件错误。实际正确答案应为C,但需注意题干矛盾。【题干16】在工期优化中,若某工作K的总时差为3天,压缩2天后的总时差为多少天?(A)1(B)2(C)3(D)4【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TF)=原TF-压缩天数=3-2=1天。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因TF=TF原-压缩天数;选项C和D未考虑压缩影响。【题干17】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L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为第6天,最迟完成时间(LF)为第14天,持续时间为4天,其总时差为多少天?(A)2(B)3(C)4(D)5【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TF)=LF-(ES+D)=14-(6+4)=4天。但若工作L是关键工作,TF应为0。题干条件存在矛盾,需重新计算。正确计算应为:LS=LF-D=14-4=10天,TF=LS-ES=10-6=4天,对应选项C。但根据关键工作定义,TF应为0,说明题干条件错误。实际正确答案应为C,但需注意题干矛盾。【题干18】在关键路径法中,若某工作M的持续时间压缩3天,且该工作同时是四条关键路径的共用工作,则总工期会缩短多少天?(A)3(B)6(C)9(D)12【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共用四条关键路径时,每条路径均缩短3天,总工期共减少12天。但实际工程中,共用四条关键路径的情况极为罕见,通常共用两条路径即可。选项C正确,选项D为四条路径的压缩量,但题干未明确路径数量,需按题目描述回答。【题干19】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N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为第2天,最迟完成时间(LF)为第8天,持续时间为3天,其自由时差为多少天?(A)1(B)2(C)3(D)4【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自由时差(FF)=LS-(ES+D)=8-(2+3)=3天。但若工作N是关键工作,FF应为0。题干条件存在矛盾,需重新计算。正确计算应为:LS=LF-D=8-3=5天,FF=LS-(ES+D)=5-(2+3)=0天,对应选项C。但根据关键工作定义,FF应为0,说明题干条件错误。实际正确答案应为C,但需注意题干矛盾。【题干20】在资源均衡中,若某工作O需在7天完成,资源强度为6人/天,每日可用资源为4人,则需调整的工期天数为多少?(A)1(B)2(C)3(D)4【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总资源需求=6×7=42人。可用资源总量=4×7=28人,缺口14人。需增加工期ΔT,满足4×(7+ΔT)≥42→ΔT≥1.75,取整为2天。选项B正确。选项A计算为14/4=3.5取整为4,但实际需满足总量平衡,故正确答案为B。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篇2)【题干1】在网络计划中,当某项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延长2天,总工期将如何变化?【选项】A.延长2天;B.不影响;C.延长1天;D.不确定【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关键路径上的工作持续时间延长会直接导致总工期延长,总工期等于关键路径所有工作持续时间之和。若延长2天,总工期必然增加2天。【题干2】某工作有两个紧前工序,其总时差为5天,则该工作的自由时差可能为多少?【选项】A.0天;B.5天;C.3天;D.4天【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自由时差=总时差-紧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本工作持续时间。若紧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为0,则自由时差为5-0-本工作持续时间,需结合具体数据计算,但题目未明确,需注意选项可能性。【题干3】在资源有限网络计划中,若资源供应不足,应优先压缩哪些工作的持续时间?【选项】A.关键路径上的非资源密集型工作;B.非关键路径上的资源密集型工作;C.关键路径上的资源密集型工作;D.任意工作【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资源有限时需压缩关键路径上的资源密集型工作以减少资源冲突,同时保证工期不变。非关键路径压缩可能导致工期延长。【题干4】网络计划图中,节点编号应满足相邻节点编号差值不超过1,若节点编号为1、3、5、7,则编号错误的工作是?【选项】A.1→3;B.3→5;C.5→7;D.7→无【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相邻节点编号差值应≤1,5→7差值为2,违反规则。需通过虚工作调整逻辑关系。【题干5】某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为10天,其两个紧前工序的最早完成时间分别为12天和8天,则该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应为?【选项】A.8天;B.10天;C.12天;D.14天【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最早开始时间=各紧前工序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即max(12,8)=12天。原题干中“最早开始时间为10天”与计算矛盾,需注意题目逻辑。【题干6】某工作总时差为0,自由时差为3天,说明该工作处于什么状态?【选项】A.关键工作;B.非关键工作;C.虚拟工作;D.无效工作【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总时差为0为关键工作,但自由时差为3天说明存在松弛时间,可能为非关键工作中的特殊类型。需结合前后逻辑分析。【题干7】在工期压缩优化中,若需压缩关键路径工期,应优先选择哪些工作?【选项】A.持续时间短且费用低的工作;B.持续时间长且费用高的工作;C.非关键路径上的工作;D.虚拟工作【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工期压缩需选择压缩费用低的工作,同时保持关键路径不变。非关键路径压缩可能导致工期延长。【题干8】网络计划图中,虚工作的作用是什么?【选项】A.表示逻辑关系;B.减少资源需求;C.延长工期;D.虚构工作【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虚工作无实际内容,仅表示逻辑关系,如A→B→C中A→C为虚工作,表示A完成后C才能开始。【题干9】某工作总时差为5天,其紧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为8天,则该工作的自由时差为?【选项】A.0天;B.3天;C.5天;D.8天【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自由时差=总时差-(紧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本工作最早完成时间)。假设本工作最早完成时间为10天,则自由时差=5-(8-10)=3天。需结合具体时间参数计算。【题干10】在网络计划优化中,若压缩非关键路径上的工作导致总工期不变,说明什么?【选项】A.压缩无效;B.关键路径未压缩;C.资源平衡成功;D.工作逻辑错误【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非关键路径压缩不会影响总工期,需确保关键路径未压缩,否则总工期会延长。【题干11】当网络图存在多个关键路径时,工期压缩应如何进行?【选项】A.优先压缩所有关键路径;B.优先压缩总持续时间最长的路径;C.优先压缩资源冲突最严重的路径;D.重新计算所有路径【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需压缩总持续时间最长的关键路径,以最小化工期延长。资源冲突需通过资源平衡解决。【题干12】某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为5天,其最早完成时间为15天,则其持续时间为?【选项】A.5天;B.10天;C.15天;D.20天【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持续时间=最早完成时间-最早开始时间=15-5=10天。需注意是否包含逻辑关系影响。【题干13】关键工作的判断依据是?【选项】A.自由时差为0;B.总时差为0;C.紧后工序总时差为0;D.逻辑关系复杂【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关键工作的定义为总时差为0的工作,自由时差为0是必要非充分条件。【题干14】在资源有限网络计划中,若资源供应量为5,某工作需资源量为3,其最早开始时间可能受什么影响?【选项】A.前导工序最早完成时间;B.后续工序最早开始时间;C.资源冲突解决;D.工期延长【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资源冲突需通过调整逻辑关系或压缩工期解决,可能影响后续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题干15】网络计划图中,节点编号应遵循什么原则?【选项】A.从左到右递增;B.相邻节点差值≤1;C.虚拟工作编号优先;D.资源密集型节点优先【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节点编号需满足相邻节点差值≤1,且按逻辑顺序编号,无其他优先级。【题干16】工期压缩后,关键工作的总时差会怎样变化?【选项】A.增加;B.减少;C.保持不变;D.不确定【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压缩关键路径上的工作后,其他工作的总时差可能增加,但关键工作的总时差仍为0。【题干17】在网络计划中,箭线指向表示什么逻辑关系?【选项】A.完成前→开始后;B.开始前→完成前;C.完成后→开始后;D.开始后→完成前【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箭线指向表示紧前工序完成后,紧后工序才能开始,即逻辑关系为完成→开始。【题干18】确定关键路径的方法中,哪项是错误的?【选项】A.总时差为0的工作组成;B.最早开始时间等于最早完成时间;C.虚拟工作需单独考虑;D.资源平衡后重新计算【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关键路径由总时差为0的工作组成,虚拟工作无需单独考虑,其逻辑关系已包含在总时差计算中。【题干19】工期压缩优化中,压缩关键路径的工作成本最低,说明什么?【选项】A.压缩无效;B.资源平衡成功;C.工作持续时间短;D.费用效益比高【参考答案】D【详细解析】压缩关键路径的工作成本最低,说明费用效益比高,是优先压缩的目标。【题干20】网络计划图合并后,哪些工作需要重新计算?【选项】A.关键路径上的工作;B.非关键路径上的工作;C.所有工作;D.虚拟工作【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合并网络图后,所有逻辑关系可能变化,需重新计算所有工作的最早开始、完成时间和总时差。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篇3)【题干1】在网络计划中,确定关键路径时,相邻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满足什么条件?【选项】A.开始节点的最早时间等于结束节点的最迟时间B.结束节点的最早时间等于开始节点的最迟时间C.开始节点的最早时间小于结束节点的最迟时间D.结束节点的最早时间大于开始节点的最迟时间【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关键路径的确定需满足相邻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结束节点的最早时间等于开始节点的最迟时间,从而确保工序间的逻辑关系无松弛。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关键路径的判定条件。【题干2】当工程项目的总工期超过计划工期时,应优先压缩哪种类型的工序以缩短工期?【选项】A.非关键工序B.关键工序C.资源需求大的工序D.逻辑关系复杂的工序【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关键工序是影响总工期的核心环节,压缩非关键工序无法直接缩短总工期。选项B正确,压缩关键工序可显著降低总工期,而其他选项未触及工期优化的核心逻辑。【题干3】资源有限时,资源均衡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选项】A.消除资源使用的波动性B.缩短关键路径的长度C.增加工序的逻辑关系复杂度D.降低工程成本【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资源均衡法通过调整工序逻辑关系和持续时间,使资源需求趋于平稳,减少资源使用的波动性。选项A正确,其他选项与资源均衡法的目标无关。【题干4】在网络计划中,总时差为零的节点被称为?【选项】A.逻辑节点B.关键节点C.资源节点D.假设节点【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总时差为零的节点表示该节点在关键路径上,无法通过调整非关键工序的时间来改变总工期,因此称为关键节点。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均与总时差无关。【题干5】工期优化过程中,若某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晚于最迟开始时间,说明存在什么问题?【选项】A.资源冲突B.逻辑关系错误C.工序持续时间不合理D.工程成本过高【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若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晚于最迟开始时间,表明该工序的逻辑关系导致时间矛盾,需检查工序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未直接关联逻辑关系错误。【题干6】在关键链法中,需特别考虑哪种因素对工期的影响?【选项】A.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B.资源限制C.工程成本D.环境保护要求【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关键链法强调资源约束对工期的影响,需识别资源限制导致的非关键路径松弛。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未触及资源约束的核心。【题干7】当某工序的总时差为5天,其浮动时间指的是什么?【选项】A.该工序最早完成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的差值B.该工序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的差值C.该工序最早完成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的和D.该工序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的差值【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浮动时间即总时差,表示该工序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可调整的时间范围,计算公式为最早完成时间减去最迟完成时间。选项A正确,其他选项未符合总时差的定义。【题干8】在网络计划中,若某工序的持续时间缩短后导致总工期不变,说明该工序属于哪种类型?【选项】A.非关键工序B.关键工序C.资源密集型工序D.逻辑关系复杂工序【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非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缩短不会改变总工期,因其有足够的总时差缓冲。选项A正确,关键工序的压缩才会影响总工期。【题干9】在资源均衡法中,若某天资源需求超过限值,应优先调整哪种工序?【选项】A.关键工序B.持续时间最短的工序C.资源需求最大的工序D.逻辑关系最复杂的工序【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资源均衡法优先调整持续时间短的工序,因其调整对工期影响最小,同时能有效降低资源波动。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未符合资源均衡的核心原则。【题干10】在网络计划中,若某工序的逻辑关系为“完成-开始”(FS),其逻辑箭头应指向什么节点?【选项】A.开始节点B.结束节点C.中间节点D.资源节点【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FS关系表示前序工序完成后,后序工序方可开始,逻辑箭头应指向后序工序的结束节点。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FS逻辑的定义。【题干11】工期优化时,若某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等于最迟开始时间,说明该工序属于哪种类型?【选项】A.非关键工序B.关键工序C.资源限制工序D.逻辑错误工序【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最早开始时间等于最迟开始时间,表明该工序无总时差,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属于关键工序。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未满足关键工序的特征。【题干12】在资源优化过程中,若某天资源需求为10单位,而资源限值为8单位,应如何处理?【选项】A.延长该天资源使用时间B.调整后续工序的逻辑关系C.缩短该天资源使用时间D.增加资源供应量【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资源均衡法要求调整工序逻辑关系,如将后续工序拆分或重新排序,以避免资源超限。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未符合资源优化的标准方法。【题干13】关键链法中,关键链的长度由什么决定?【选项】A.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B.资源限制下的工序持续时间C.工程成本最低化D.环境保护措施【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关键链法基于资源约束下的工序持续时间之和确定关键链长度,资源限制直接影响关键链的计算。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未涉及资源约束的核心。【题干14】在网络计划中,若某工序的总时差为3天,其最迟完成时间比最早完成时间晚多少天?【选项】A.3天B.6天C.0天D.1天【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即为最迟完成时间与最早完成时间的差值,差值为3天,故选项A正确。【题干15】工期压缩时,若某工序的持续时间压缩2天,导致总工期缩短1天,说明该工序属于哪种类型?【选项】A.非关键工序B.关键工序C.资源限制工序D.逻辑错误工序【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压缩可直接缩短总工期,若压缩2天仅缩短1天,说明存在1天总时差。选项B正确,非关键工序无法通过压缩直接缩短总工期。【题干16】资源均衡法中,若某天资源需求为8单位,资源限值为7单位,应如何处理?【选项】A.延长该天资源使用时间B.调整后续工序的逻辑关系C.缩短该天资源使用时间D.增加资源供应量【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资源均衡法需调整后续工序的逻辑关系,如将资源密集的工序拆分或后移,以避免资源超限。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未符合资源优化的标准方法。【题干17】在网络计划中,若某工序的逻辑关系为“开始-开始”(SS),其逻辑箭头应指向什么节点?【选项】A.开始节点B.结束节点C.中间节点D.资源节点【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SS关系表示后序工序可提前开始,逻辑箭头应指向后序工序的开始节点。选项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SS逻辑的定义。【题干18】工期优化时,若某工序的最早完成时间晚于最迟完成时间,说明存在什么问题?【选项】A.资源冲突B.逻辑关系错误C.工序持续时间不合理D.工程成本过高【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若工序的最早完成时间晚于最迟完成时间,表明逻辑关系导致时间矛盾,需检查工序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未直接关联逻辑关系错误。【题干19】在关键链法中,若某工序的总时差为0,但其持续时间压缩后总工期不变,说明该工序属于哪种类型?【选项】A.非关键工序B.关键工序C.资源限制工序D.逻辑错误工序【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关键链法中,资源限制可能导致工序的总时差为0,但压缩后总工期不变,说明存在资源约束影响。选项C正确,非关键工序的总时差不会为0。【题干20】在网络计划中,若某工序的逻辑关系为“开始-完成”(SF),其逻辑箭头应指向什么节点?【选项】A.开始节点B.结束节点C.中间节点D.资源节点【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SF关系表示后序工序需在前序工序完成后方可开始,逻辑箭头应指向后序工序的结束节点。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SF逻辑的定义。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篇4)【题干1】在关键路径法中,确定关键节点的依据是()。【选项】A.节点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相等B.节点最早完成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之和等于总工期C.节点前后箭线代表的工作均为关键工作D.节点时间间隔为零【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关键节点是指其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相等的节点,此时节点的时间浮动为零,无法压缩工期,是确定关键路径的核心依据。选项B描述的是节点时间参数的计算关系,选项C混淆了节点与关键工作的概念,选项D是节点前后工作逻辑关系的体现,均非关键节点的判定标准。【题干2】网络计划中,总时差为零的节点()。【选项】A.必为关键节点B.可能是关键节点C.可能是中间节点D.必然是中间节点【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为零的节点同时满足最早开始时间等于最迟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等于最迟完成时间,符合关键节点的判定条件。若总时差为零但节点前后存在非关键工作,则该节点仍可能成为关键节点,因此选项B不严谨。选项C和D错误在于未考虑总时差与关键节点的关系。【题干3】某工作B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5天,最迟开始时间为第8天,其总时差为()。【选项】A.3天B.5天C.8天D.13天【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最迟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8-5=3天。选项B混淆了总时差与工作持续时间的概念,选项C为最迟开始时间数值,选项D为错误计算结果(误将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相加)。【题干4】在资源均衡优化中,当资源需求量超过资源限量时,通常采用()压缩关键工作工期。【选项】A.最早开始时间调整B.最早完成时间调整C.最迟完成时间调整D.自由时差利用【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资源均衡需在关键路径上调整工作,最迟完成时间调整可避免影响后续节点,而自由时差仅存在于非关键路径。选项A调整可能破坏关键路径,选项B直接压缩工期可能引发连锁调整。【题干5】网络计划中,某工作M的自由时差为2天,其总时差为5天,则该工作所在的路径()。【选项】A.是关键路径B.不是关键路径C.可能是关键路径D.无法确定【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自由时差=总时差-前后工作最小时间间隔,当自由时差>0时,说明该工作有2天可调整的时间,因此不可能位于关键路径。选项A错误,选项C和D未考虑自由时差与关键路径的逻辑关系。【题干6】双代号网络图中,节点编号应遵循()原则。【选项】A.逻辑关系优先于数值大小B.从左到右递增且连续C.节点编号互不重复D.节点编号与工作逻辑无关【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双代号网络图节点编号需满足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递增且连续,且每个节点编号唯一。选项A错误,逻辑关系通过箭线连接体现;选项C不全面(未说明连续性);选项D错误,节点编号影响计算效率。【题干7】在工期优化中,若发现某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晚于最迟完成时间,需()。【选项】A.增加资源投入B.压缩工作持续时间C.调整逻辑关系D.删除该工作【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当最早完成时间超过最迟完成时间时,需压缩该工作持续时间以满足工期要求。选项A无法解决时间冲突,选项C可能破坏网络逻辑,选项D不符合工程实际。【题干8】某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为10天,其总时差为0,若压缩其持续时间为8天,则总工期()。【选项】A.减少2天B.减少1天C.不变D.增加2天【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关键工作压缩直接减少总工期,压缩2天则总工期减少2天。选项B错误(误认为压缩1天),选项C和D与关键工作特性矛盾。【题干9】网络计划中,某工作L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3天,最迟开始时间为第7天,其自由时差为()。【选项】A.4天B.3天C.2天D.1天【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自由时差=总时差=最迟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7-3=4天。选项B正确,但需注意当工作前后存在逻辑关系时需重新计算,本题假设无其他约束。【题干10】在工期-费用曲线中,曲线拐点对应()。【选项】A.资源有限的最优工期B.费用最低的最优工期C.工期最短的最优工期D.资源均衡的最优工期【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工期-费用曲线拐点表示在特定资源条件下,总费用达到最小值时的工期。选项A对应资源有限情况下的工期,选项C忽视费用因素,选项D是资源均衡目标。【题干11】某网络计划总工期为30天,关键路径有3条,其中一条关键路径压缩3天后,总工期变为()。【选项】A.27天B.28天C.30天D.33天【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关键路径压缩直接减少总工期,若压缩3天且无其他路径冲突,总工期应为30-3=27天。选项B错误(仅压缩2天),选项C和D不符合关键路径压缩特性。【题干12】在工期优化中,若某工作的时间斜率(单位时间成本)为200元/天,压缩1天增加成本200元,压缩2天增加成本400元,则该工作()。【选项】A.优先压缩B.不压缩C.需平衡资源D.需重新计算斜率【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时间斜率恒定为200元/天,压缩成本与压缩天数成正比,但未提供费用斜率比较,无法判断是否优先压缩。选项A错误,选项C和D未考虑费用优化原则。【题干13】某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5天,最迟开始时间为第9天,其总时差为()。【选项】A.4天B.5天C.9天D.14天【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最迟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9-5=4天。选项B错误(误加时间数值),选项C和D为最迟开始时间或错误计算结果。【题干14】在关键路径法中,若某工作持续时间延长2天,且该工作为关键工作,则总工期()。【选项】A.增加2天B.增加1天C.不变D.减少2天【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关键工作持续时间延长直接影响总工期,延长2天则总工期增加2天。选项B错误(误认为延长1天),选项C和D与关键工作特性矛盾。【题干15】某网络计划中,节点编号为1-5,其中节点3的前导工作为工作A(1→3),后续工作为工作B(3→4)和工作C(3→5),则关键路径为()。【选项】A.1→3→4B.1→3→5C.1→3→4→5D.1→2→4→5【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关键路径需计算各节点最早完成时间,节点4的最早完成时间=节点3的最早完成时间+工作B持续时间,节点5的最早完成时间=节点3的最早完成时间+工作C持续时间。若工作B和C持续时间相同且节点2的最早完成时间较晚,则路径1→3→4→5可能成为关键路径。需具体计算时间参数验证。【题干16】某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4天,最迟开始时间为第8天,其总时差为()。【选项】A.4天B.5天C.8天D.12天【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总时差=最迟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8-4=4天。选项B错误(误加时间数值),选项C和D为最迟开始时间或错误计算结果。【题干17】在资源均衡优化中,若某工作资源需用量超过资源限量,最佳调整方案是()。【选项】A.延迟该工作开始时间B.压缩该工作持续时间C.调整后续工作逻辑关系D.增加资源供应量【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资源均衡需在关键路径上调整工作,压缩持续时间可减少资源需求,而延迟开始时间可能破坏关键路径,调整逻辑关系增加复杂度,增加资源供应量不符合优化目标。【题干18】某网络计划中,关键路径有2条,总工期分别为25天和28天,则该网络计划的总工期为()。【选项】A.25天B.28天C.26天D.30天【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关键路径中最长路径决定总工期,若两条关键路径工期分别为25和28天,则总工期为28天。选项A错误(误选较短的路径),选项C和D无依据。【题干19】某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2天,最迟开始时间为第6天,其自由时差为()。【选项】A.4天B.3天C.2天D.1天【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自由时差=总时差=最迟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6-2=4天。选项B正确,但需注意当工作前后存在逻辑关系时需重新计算,本题假设无其他约束。【题干20】在工期优化中,若某工作的时间斜率为300元/天,压缩1天增加300元,压缩2天增加600元,此时应()。【选项】A.优先压缩B.不压缩C.平衡资源D.重新计算斜率【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时间斜率恒定为300元/天,但未提供费用斜率比较,无法判断是否优先压缩。选项A错误(缺乏费用依据),选项C和D未考虑费用优化原则。202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官方)-进度-第三章网络计划编制与优化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篇5)【题干1】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确定关键活动的依据是()【选项】A.活动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相等B.活动最早完成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之和等于工期C.活动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之和等于工期D.活动最早完成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相等【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关键活动的判断标准为:活动最早开始时间(ES)与最迟开始时间(LS)相等。若ES=LS,则该活动为关键活动,直接影响总工期。其他选项中,B选项描述的是关键路径上活动的特征(ES+TF=LS+TF=总工期),但单独不能作为判断关键活动的依据;C选项为错误公式;D选项为活动最早完成时间(EF)与最迟完成时间(LF)相等,需结合时间参数综合判断。【题干2】网络计划中,资源有限时进行工期调整应优先保证()【选项】A.关键路径上的非资源密集型活动B.资源需求量大的关键活动C.非关键活动的总时差D.资源冲突最严重的非关键路径【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资源有限时调整工期需优先保证关键路径上的资源需求量大的活动,因其压缩会直接影响总工期。非关键活动(C选项)压缩可能导致资源冲突加剧,而资源密集型活动(A选项)可能因资源不足导致计划失败。D选项中非关键路径本身不直接影响工期,优先级较低。【题干3】已知某工程网络计划中,A→B为关键路径,总工期为120天。若B→C为非关键路径,总时差为15天,则C活动的最迟完成时间()【选项】A.135天B.120天C.105天D.135天【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关键路径总工期为120天,B为关键节点。非关键路径B→C的总时差为15天,故C的最迟完成时间=120天(关键路径工期)+15天(总时差)=135天。选项B错误因未考虑总时差;选项C为B的最迟完成时间(120天-活动持续时间)。【题干4】网络计划优化中,工期压缩导致资源需求曲线出现“波峰”现象,应采用()【选项】A.增加资源投入量B.快速跟进技术C.调整关键路径D.平衡资源分布【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工期压缩后,资源需求可能因多个活动并行导致资源需求量超过供应能力,形成“波峰”。快速跟进(B选项)通过改变逻辑关系减少资源冲突,而调整关键路径(C选项)需重新计算总工期。增加资源投入量(A选项)无法解决资源分布不均问题。【题干5】在工期-成本曲线中,曲线由陡降段、平缓段和陡升段组成,陡降段对应()【选项】A.赶工阶段B.正常生产阶段C.资源有限阶段D.预备阶段【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工期-成本曲线中:陡降段为赶工阶段,此时压缩工期成本增加较快;平缓段为正常生产阶段,压缩成本较低;陡升段为过度赶工阶段,成本激增。资源有限阶段(C选项)对应曲线平缓段调整后的成本变化。【题干6】已知某活动B的逻辑关系为Fj6i=5,j为i的紧后工序,则活动B的最早开始时间(ES)计算公式为()【选项】A.ESj=EFi+逻辑关系值B.ESj=LSi+逻辑关系值C.ESj=EFi-逻辑关系值D.ESj=LSi-逻辑关系值【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逻辑关系Fj6i=5表示i完成后5单位时间j才能开始,故j的最早开始时间=前项i的最早完成时间(EFi)+逻辑关系值(5)。B选项LSi为最迟开始时间,不能直接用于计算最早时间;C选项逻辑关系值应为加法而非减法。【题干7】在资源优化过程中,若某资源需求量超过供应能力,应优先压缩()【选项】A.关键路径上的非资源密集型活动B.非关键路径上的资源密集型活动C.资源需求量最大的非关键活动D.资源需求量最小的关键活动【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资源冲突优先压缩非关键路径上的资源密集型活动,因其压缩不会影响总工期。关键路径(A选项)压缩需谨慎,可能导致工期延长;资源需求量最大的非关键活动(C选项)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资源需求量最小的关键活动(D选项)压缩无效。【题干8】已知某网络计划中,活动E的最早开始时间(ES)为10天,最迟开始时间(LS)为8天,则该活动的总时差为()【选项】A.2天B.-2天C.8天D.10天【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总时差(TF)=LS-ES=8-10=-2天。负值表示活动进度延误将导致总工期延误,需调整后续活动。总时差为正值时(如ES=6,LS=8),表示有富裕时间。【题干9】网络计划中,某活动的逻辑关系为Fj6i=3,j为i的紧后工序,i的最早完成时间为15天,则j的最早开始时间()【选项】A.15天B.18天C.12天D.3天【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逻辑关系Fj6i=3表示i完成后3天j才能开始,故j的最早开始时间=15天(i的EF)+3天(逻辑关系值)=18天。其他选项中,A选项未考虑逻辑关系值;C选项为i的最早开始时间(假设为12天);D选项为逻辑关系值本身。【题干10】在工期优化中,若某活动持续时间压缩后导致其逻辑关系成为关键路径,应优先()【选项】A.保持原逻辑关系B.调整后续活动的逻辑关系C.增加资源投入量D.延长压缩后的活动持续时间【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活动压缩导致新关键路径出现时,需调整后续活动的逻辑关系以避免资源冲突。保持原逻辑关系(A选项)可能导致资源需求不匹配;增加资源投入量(C选项)无法解决逻辑关系冲突;延长活动持续时间(D选项)违反工期优化目标。【题干11】已知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关键路径为A→D→F,总工期为90天。若活动D的逻辑关系为Fj6i=5(i为D的紧前工序),则D活动的最迟完成时间()【选项】A.85天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