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学常识题库-文学史学术评价方法创新预测篇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风骨”概念的是哪位文学家?()A.陆机B.刘勰C.锺嵘D.司马迁2.“文以载道”这一文学观念最早由谁系统阐述?()A.朱熹B.程颐C.周敦颐D.陆九渊3.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文学创作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A.四B.五C.六D.七4.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北宋词人是谁?()A.苏轼B.李清照C.晏殊D.柳永5.“四书”指的是哪四部儒家经典?()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诗经》《尚书》《礼记》《周易》C.《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D.《孝经》《尔雅》《孟子》《中庸》6.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部著作首次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A.《诗品》B.《文心雕龙》C.《毛诗序》D.《世说新语》7.“词”这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哪个朝代?()A.唐朝B.五代C.宋朝D.元朝8.被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是谁?()A.杜甫B.白居易C.李白D.王维9.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A.老子B.孔子C.孟子D.朱熹10.“六经”指的是哪六部儒家经典?()A.《诗》《书》《礼》《乐》《易》《春秋》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尔雅》C.《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国语》D.《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尔雅》《孝经》11.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将诗歌风格分为多少种?()A.二十四种B.三十种C.十二种D.十四种1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部著作提出了“性善论”和“诗教”思想?()A.《孟子》B.《论语》C.《大学》D.《中庸》13.“八股文”这种文体主要流行于哪个朝代?()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4.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是谁?()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15.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文贵自然”的观点?()A.老子B.庄子C.王阳明D.袁宏道16.“骈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对仗工整,音韵和谐B.叙事性强,情节曲折C.语言质朴,情感真挚D.想象丰富,语言瑰丽17.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部著作首次提出了“意境”这一概念?()A.《诗品》B.《文心雕龙》C.《二十四诗品》D.《人间词话》18.被誉为“一代文宗”的唐代大诗人是谁?()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19.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位思想家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A.司马迁B.刘勰C.锺嵘D.袁宏道20.“散曲”这种文学体裁主要流行于哪个朝代?()A.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神韵”概念的著作是__________。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__的《与元九书》。3.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神思、体性、__________、熔钧、声律、风骨。4.被誉为“花间派”词宗的五代词人是__________。5.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部著作提出了“性恶论”和“诗教”思想?__________。6.“四六骈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7.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文贵自然”的观点?__________。8.“词”这种文学体裁起源于__________朝代。9.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__________,其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10.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哪部著作首次提出了“意境”这一概念?_____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请根据题目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简述陆机《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在我们上课的时候,我经常跟大家讲,陆机的《文赋》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理论文章,更像是陆机自己写作经验的一次全面总结。想想看,在那么早的时候,陆机就能把文学创作的构思、写作过程、语言锤炼等等,这些复杂的环节梳理得这么清楚,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文赋》里面提出的很多概念,比如“应感之会”、“沿波讨源”等等,都对我们理解文学创作非常有帮助。可以说,《文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进入一个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阶段。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之前的文学批评和后来的理论发展。所以,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2.分析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及其内涵。咱们学《文心雕龙》,肯定绕不开刘勰的“神思”说。“神思”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很有意境,对吧?刘勰把“神思”看作是文学创作的核心和灵魂。他说的“神思”,其实指的是作者的构思能力和想象力。想象一下,作家在写文章之前,得先在脑子里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安排好故事情节。这个过程,就需要很强的“神思”。刘勰认为,好的“神思”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首先,要“思接千载”,就是说想象力要能够跨越时空,连接过去和未来;其次,要“视通万里”,想象力要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看到遥远的地方;最后,还要能够“应物斯感,因感而作”,也就是说,要能够敏锐地感受外界事物,并由此触发创作的灵感。刘勰的“神思”说,强调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我们可以想想,要是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有那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和诗歌吗?3.阐述唐代古文运动的背景、主张及其代表人物。唐代古文运动,这个话题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大家知道,在唐代初期,文坛上流行的是一种叫做“骈文”的文体。这种文章,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听着是挺美,但写起来可就麻烦了,而且内容往往空洞无物。到了中唐时期,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这种文风。他们觉得,文章应该像说话一样自然流畅,内容也要有实际意义,要能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于是,一场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学运动就兴起来了,这就是唐代古文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张,简单来说,就是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要“因事陈情”,语言要质朴自然,要像口语一样流畅。韩愈和柳宗元,就是这场运动的两位领军人物。韩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章要宣传儒家思想,要起到教化社会的作用;柳宗元呢,他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叙事清晰,逻辑严密,也很有感染力。他们俩的文章,都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唐代古文运动,不仅是一次文风的改革,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比较分析苏轼和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其风格特点。苏轼和黄庭坚,这俩人都是宋代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们俩虽然都是文人,都擅长写诗词文章,但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成就。苏轼,大家肯定不陌生,他这个人,性格豁达,才华横溢,写啥都行,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样样精通。他的文章,往往充满了人生哲理,读起来让人深受启发。比如他那篇《赤壁赋》,就是一篇千古名篇,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优美动人的意境。苏轼的诗词,也很有特色,他的词,不像柳永那样缠绵悱恻,而是充满了豪放不羁的气概,比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黄庭坚呢,他主要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跟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比较奇特,他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喜欢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他的诗歌,语言精练,富有哲理,但有时候读起来有点难懂。总的来说,苏轼的文章,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豪放旷达;黄庭坚的诗歌,更注重语言技巧和意境的创造,风格比较奇特。他们俩,都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成就。5.评述《人间词话》中“境界”说的核心思想和意义。《人间词话》,王国维写的这部书,里面那个“境界”说,可真是把诗词欣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每次讲到这个地方,都感觉挺有意思的。“境界”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很有味道,对吧?王国维认为,一首词好不好,关键就看它有没有“境界”。那么,什么是“境界”呢?简单来说,就是词人通过语言文字,所创造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艺术世界。王国维把“境界”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有我之境”,一种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词人把自己强烈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作品里明显地能感受到词人的主观色彩;而“无我之境”,就是词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中,作品里更多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词人的情感是含蓄在景物之中的。比如,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苏轼那种旷达而又略带伤感的情感;而周邦彦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典型的“无我之境”,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景色,但很难直接感受到词人的情感,词人的情感是融化在景色之中的。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情景交融的重要性,认为好的诗词,都应该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境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这个理论,对后世诗词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20分。请根据题目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情”与“理”的关系及其演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这东西啊,里面可热闹了,“情”与“理”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大看点。咱们得搞清楚,这俩玩意儿,是怎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开始的时候,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他们比较强调“文以载道”,也就是说,文章要宣传儒家思想,要符合“礼”的要求。这个时候,“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咱们也得看到,“情”的力量也一直在那儿啊。比如《诗经》,里面那些民歌,就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比如《关雎》《蒹葭》,那感情多真挚啊,跟“礼”的要求有时候也会产生点冲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开始反思儒家思想,开始追求个性解放。文学批评也开始关注“情”。陆机《文赋》里面就提到了“感物之道”,就是说,作者要能够感受到外界的景物,并由此产生情感。锺嵘的《诗品》,也强调了诗歌要“风力骨力”和“丽辞”,也就是说,既要要有思想深度,又要要有艺术魅力。到了唐代,情况又有了新的发展。韩愈提倡“文以载道”,强调文章要宣传儒家思想,但他的文章,也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比如他的《原道》《谏迎佛骨表》,都是很有力的文章。白居易呢,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要表达人民的情感。到了宋代,情况又不一样了。苏轼这个人,不得了,他主张“文以载道”,但他的“道”,既包括儒家思想,也包括他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他的文章,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丰富的情感,还有优美的意境。而且,他还提出了“情”与“理”要“两相结合”的观点。他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既有“理”,又有“情”,“理”是文章的骨架,“情”是文章的血肉。到了明清时期,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比如王夫之,他就强调“情”的重要性,他认为,“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情感。而一些理学家,比如朱熹,则仍然强调“理”的重要性,认为文章要符合儒家思想。总的来说,“情”与“理”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情”与“理”的看法也不同。但不管怎么说,“情”与“理”都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好的文学作品,既要要有“理”,又要要有“情”,“理”与“情”要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你对“诗言志”说的理解及其现代意义。“诗言志”,这四个字,可是中国诗歌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每次讲到这个地方,我都会想起我们学过的很多诗歌,那些诗歌,不都是在“言志”吗?那么,到底什么是“诗言志”呢?简单来说,“诗言志”,就是诗歌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里面,说的是尧帝命令夔做乐官,要他“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就是,诗歌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歌曲要延长诗人的话语,声音要依照歌曲的旋律,音律要和谐地配合声音。这个概念,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个理论,在现代还有意义吗?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志向的需求,还是存在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仍然可以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我们看看现代的一些诗歌,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就表达了诗人对独立自主的爱情观的追求;顾城的《一代人》,就表达了诗人对一代人精神状态的思考。这些诗歌,不都是在“言志”吗?它们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所以,我觉得,“诗言志”这个理论,在现代仍然很有意义。它提醒我们,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的真实思想感情和志向,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打动人心,才能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志向的重要工具。而且,“诗言志”这个理论,也启示我们,诗歌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感情。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才能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所以,“诗言志”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选择题1.B解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首次明确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风骨”这一文学批评概念。“风”指文章的气势,“骨”指文章的内在刚健之气。陆机、锺嵘虽然也论及风力、风骨,但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2.A解析:“文以载道”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他继承并发展了周敦颐等人的观点,强调文学创作必须以儒家道义为根本,文学应具有教化功能。程颐、周敦颐、陆九渊虽然也涉及文学与道的关系,但系统阐述者主要是朱熹。3.C解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文学创作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神思、体性、熔钧、声律、风骨、制序。这六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创作流程,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深刻认识。4.B解析:李清照被誉为“一代词宗”,她的词作风格婉约,情感真挚,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苏轼、柳永、晏殊也都是北宋著名词人,但“一代词宗”的称号主要归于李清照。5.A解析:“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对后世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属于“五经”,“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属于“四史”或“四书”(不同说法)。6.A解析:“知人论世”这一批评原则最早由清代文学家姚鼐在《文史通义·诗话》中明确提出。他强调要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也体现了类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知人论世”这一概念。7.A解析:“词”这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代,最初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形式比较自由。五代时期,词的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词人。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8.C解析: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浪漫飘逸,想象丰富,语言瑰丽,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杜甫被誉为“诗圣”,白居易被誉为“诗魔”,王维被誉为“诗佛”。9.D解析:“文以载道”这一文学观念最早由宋代哲学家朱熹系统阐述。他强调文学创作必须以儒家道义为根本,文学应具有教化功能。10.A解析:“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孝经》《尔雅》不属于“六经”。11.A解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诗歌风格分为二十四种,每一种诗品都有一段生动的描述,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境。12.A解析:《孟子》中提出了“性善论”和“诗教”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文学创作应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13.C解析:“八股文”这种文体主要流行于明朝,是科举考试的主要考试形式。八股文要求严格的对仗和固定的格式,内容也受到严格限制。14.B解析: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15.C解析:“文贵自然”这一观点最早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他强调文学创作要追求自然真诚,反对刻意雕琢。16.A解析:“骈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言华丽。叙事性强、情节曲折是小说的特点,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散文的特点,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是诗歌的特点。17.D解析:“意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是诗歌艺术的核心。18.B解析:杜甫被誉为“一代文宗”,他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19.A解析:“知人论世”这一批评原则最早由清代文学家姚鼐在《文史通义·诗话》中明确提出。他认为要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20.A解析:“散曲”这种文学体裁主要流行于元朝,是元代市民文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二、填空题1.《人间词话》解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首次明确提出“神韵”概念,并详细阐述了“神韵”的内涵和特点。2.白居易解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表达了白居易的文学主张。3.立意解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神思、体性、熔钧、声律、风骨、制序。这六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创作流程。4.温庭筠解析: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词宗,他的词作风格绮丽,辞藻华丽,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5.《孟子》解析:《孟子》中提出了“性恶论”和“诗教”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成为善人。文学创作应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6.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解析:“四六骈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言华丽。7.王阳明解析:“文贵自然”这一观点最早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他强调文学创作要追求自然真诚,反对刻意雕琢。8.唐解析:“词”这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代,最初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形式比较自由。9.杜甫解析: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10.《人间词话》解析:“意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是诗歌艺术的核心。三、简答题1.陆机《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文赋》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系统的文学理论文章,它全面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经验,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其次,《文赋》把文学创作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神思、体性、熔钧、声律、风骨、制序,这六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创作流程,体现了陆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深刻认识;最后,《文赋》还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比如“应感之会”、“沿波讨源”等等,这些观点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及其内涵:刘勰的“神思”说,强调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神思”指的是作者的构思能力和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的核心和灵魂。刘勰认为,好的“神思”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首先,要“思接千载”,就是说想象力要能够跨越时空,连接过去和未来;其次,要“视通万里”,想象力要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看到遥远的地方;最后,还要能够“应物斯感,因感而作”,也就是说,要能够敏锐地感受外界事物,并由此触发创作的灵感。3.唐代古文运动的背景、主张及其代表人物:唐代古文运动的背景是唐代中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当时,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当时流行的骈文文风,提倡一种质朴自然、反映社会现实的古文。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张是: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要“因事陈情”,语言要质朴自然,要像口语一样流畅。代表人物有韩愈和柳宗元。韩愈提倡“文以载道”,强调文章要宣传儒家思想,要起到教化社会的作用;柳宗元呢,他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叙事清晰,逻辑严密,也很有感染力。4.苏轼和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其风格特点: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代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苏轼,性格豁达,才华横溢,写啥都行,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样样精通。他的文章,往往充满了人生哲理,读起来让人深受启发。比如他那篇《赤壁赋》,就是一篇千古名篇,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优美动人的意境。苏轼的诗词,也很有特色,他的词,不像柳永那样缠绵悱恻,而是充满了豪放不羁的气概,比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黄庭坚主要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跟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比较奇特,他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喜欢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他的诗歌,语言精练,富有哲理,但有时候读起来有点难懂。总的来说,苏轼的文章,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豪放旷达;黄庭坚的诗歌,更注重语言技巧和意境的创造,风格比较奇特。5.《人间词话》中“境界”说的核心思想和意义: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情景交融的重要性,认为好的诗词,都应该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境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境界”指的是词人通过语言文字,所创造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艺术世界。王国维把“境界”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有我之境”,一种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词人把自己强烈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作品里明显地能感受到词人的主观色彩;而“无我之境”,就是词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中,作品里更多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词人的情感是含蓄在景物之中的。四、论述题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情”与“理”的关系及其演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情”与“理”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情”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精神科常见病例症状观察答案及解析
- Unit 10 What does that sign mean?(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少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5年神经科脑卒中急救应急处理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吉林四平梨树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达州市宣汉县县级机关事业单位考调考试真题2024
- 2025年医学教育医学教学技能评估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全科医学全科诊疗能力综合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运动康复疗法设计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生殖内分泌科不孕症原因分析诊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特需儿童护理安全考核试题答案及解析
- 腹腔镜手术设备使用说明与注意事项概述课件整理
- 单选题51-100试题含答案
- 轻钢龙骨、双层石膏板吊顶施工方案
- 安全网(平网)张挂安全技术要求
- 危险品管理台帐
- 政务云收费标准 云托管收费标准
- 一年级上《人与自然》
- 计算机辅助翻译实用教程ppt课件(完整版)
- 研学旅行概论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 《UI视觉设计案例教程》PPT课件(共6章)第1章 UI快速入门
- 高等有机化学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