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历史上11至20课复习提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发展生产)
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2)轻徭薄赋: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3)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4)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汉文帝)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1)秦亡原因:统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的原因: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汉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3)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措施:“推恩令”的实施:
1、“推恩令”(主父偃)
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者:主父偃、
推行者:汉武帝
内容: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结果: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此一蹶不振。
2、建立刺史制度
(监察机构),监视地方官吏、豪强,禁止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为非作歹。
3、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思想文化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3、提出者:董仲舒
4、措施:(1)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5、作用: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经济:统一铸造货币,盐铁专卖
1、背景:富商大贾操纵国家经济命脉。
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①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②盐铁官营;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小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列表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焚书坑儒”
方式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用法家的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粗暴破坏
结果促进了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的兴盛。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其灭亡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都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政策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建立:刘秀称帝
1、西汉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
①释放奴婢;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3、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四、打击:黄巾起义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过程: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结果失败。
3、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4、规模: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比较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公元184年
领导人陈胜、吴广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主要原因秦的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罚残酷,统治黑暗。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相同点:都属于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黑暗统治,但结果都失败了。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3)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
(4)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结果: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4)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华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5、评价《史记》:
(1)史学成就: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年,曹丕称帝,都城洛阳,魏国建立;
(2)221年,刘备称帝,都城成都,蜀国建立;
(3)222年,孙权称王,都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②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①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②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③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
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
1、背景: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
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发言稿农家乐
- 年会主管发言稿
- 陕西机器学习培训
- 培训管理电子商务
- 二零二五版航空航天设备采购廉洁保障协议
- 2025版儿童房专用刮大白装修工程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化建筑劳务分包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抖音短视频整体打包广告创意设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户小额信贷合同范本样本
- 2025版家庭居室装修智能家居系统安全检测与施工合同
- 2025年公招教师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带答案)
- 护理盆腔囊肿疑难病例讨论
- 社矫业务培训课件
- 消除医疗歧视培训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
- 高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 井口值班管理制度
- pmc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旋挖钻机地基承载力验算2017.7
- 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2025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