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2月联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2月联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2月联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2月联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2月联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试卷试卷满分:分一、选择题:本题共小题,每小题2分,共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训练出一个AID-calls(D-calls)A.采用标记重捕法可估算蓝鲸种群数量,仅据此不能反映蓝鲸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成年蓝鲸的D-calls是觅食时的特殊行为,属于同种生物之间传递的物理信息C.D-Calls具有高度的个体和季节性变化,通常用于调查南极地区蓝鲸的种群密度D.该算法有助于提高对蓝鲸种群动态的监测效率,便于人类了解蓝鲸的分布情况C【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A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结构,A正确;BD-callsB正确;CD-calls群密度,C错误;D、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算法可以监测蓝鲸在栖息地觅食时的叫声,结合C项“D-Calls具有高度的个体和季节性变化”信息推测,该算法有助于提高对蓝鲸种群动态的监测效率,便于人类了解蓝鲸的分布情况,D正确。故选C。2.研究人员设置了低浓度CO(p1)和高浓度CO(p2)两种条件,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甲藻、乙藻,检测两种藻类的细胞密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确保养分充足,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第1页/共26页

A.单独培养甲藻或乙藻时,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形B.单独培养甲藻或乙藻时,在第8~10d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大C.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种内竞争也较为激烈D.高浓度的CO2有利于藻类生长,从而提高两种藻类的K值D【分析】种群增长曲线:1“J”形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S”形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两种藻类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的增长曲线都呈现“S”形增长,A正确;B、单独培养甲藻或乙藻时,两种藻类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的增长曲线都呈现“S”形增长,在第8~10d时,种群数量大约接近于K/2时,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大,B正确;C乙在竞争中占优势,由于资源有限,种内竞争也较为剧烈,C正确;D、由图可知,甲藻在高浓度CO2条件下,K值并没有增大,D错误。故选D。3.帽贝主要分布于布满岩石的狭长海岸,涨潮时会脱离岩石在海水中游走并以海藻为食,退潮后再回到原第2页/共26页

)A.帽贝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A点达到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退潮时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应采用五点取样法C.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可获得品质较好的最大捕捞量D.帽贝个体大小与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呈负相关,以此实现对种群生物量稳定的调控D种群数量,其用K来表示。AA能说明达到环境容纳量,A错误;B、帽贝生活在狭长海岸,其生长环境决定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不是五点取样法,B错误;C、在种群K/2值附近进行捕获,可以获得种群的持续最大捕获量,C错误;D到了调控作用,D正确。故选D。4.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行为生态学家阿利氏发现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密度过高和过低对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题图是某地区雪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增加后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第3页/共26页

A.集群生活的动物处于最适种群密度时的年龄结构通常为增长型B.曲线Ⅰ是死亡率,曲线Ⅱ表示出生率,二者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依据C.该地区雪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80只,而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是20只D.群聚会使种内竞争增加,但也会通过增加个体间的交配与繁殖以及降低被捕食率来保证种群密度稳定B【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详解】A、集群生活的动物处于最适种群密度时的年龄结构通常为增长型,A正确;B、结合图示可知,曲线I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且种群数量小于20或大于80时曲线I都在曲线I示出生率。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因素,B错误;C、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当种群数量为80时,此时出生率K值为8020亡率大于出生率,在自然状态下该种群会逐渐消亡,C正确;D繁殖、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机率以及结群防卫、有利于对食物搜索与利用、有利于抵御不利环境,保证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B。5.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下图是研究人员对扎龙保护区秋季迁徙期白头鹤对觅食生境类型的选择偏好的研究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第4页/共26页

A.通过望远镜和照相机相结合观察白头鹤觅食行为和记录种群数量B.对白头鹤觅食生境类型的选择偏好的研究是从种群水平的视角展开的C.在频次和种群数量上秋迁期白头鹤对芦苇沼泽觅食生境的偏好有所不同D.分布不同觅食生境时,还需要考虑生境中植被、水源以及人为因素对白头鹤的影响B【分析】从频次来看,秋迁期白头鹤偏好于农田生境觅食,其次是草地,较少在芦苇沼泽觅食;而从种群数量看,白头鹤对农田选择度最高,其次是芦苇沼泽和草地。A大,应通过望远镜和照相机相结合观察白头鹤觅食行为和记录种群数量,A正确;B平的视角展开的,B错误;C白头鹤对农田选择度最高,其次是芦苇沼泽和草地。由此可以看出,在频次和种群数量上秋迁期白头鹤对芦苇沼泽觅食生境的偏好有所不同,C正确;D源以及人为因素对白头鹤的影响,D正确。故选B。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农作物通过吸收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在瓜田中,又种薤十根”,这种生产方式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第5页/共26页

C.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出生率,防止种群衰退,实现可持续发展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农作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A错误;B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B正确;C正常的出生率,防止种群衰退,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的是农业生产应去除虫害,实现增产,体现的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故选A。7.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A.荒漠中许多植物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间才开放B.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的植物往往叶片大,叶绿体颗粒小,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弱光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风媒花居多D.和温带草原相比,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枯枝落叶多,土壤腐殖质中有机物较多A【分析】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A夜间才开放,A正确;第6页/共26页

B、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可以充分利用光能,B错误;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虫媒花居多,C错误;DD错误。故选A。8.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等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综合利用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知识构建生态护坡,可有效减轻洪灾对生产的影响。下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该河流中某两种鱼的食性重叠越多,则其生态位分化越明显C.区别淹没区与水位变动区两个区域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D.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实现了物质循环C【分析】1、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从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该河流中某两种鱼的食性重叠越多,则其生态位分化越不明显,相互间竞争会加剧,B错误;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区别淹没区与水位变动区两个区域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正确;D第7页/共26页

的食物关系无法实现物质循环,D错误。故选C。9.某草地由于火灾而出现圆形的空白斑块,在数年间发生了如下演替。斑块里每个形状中不同的符号及数字代表了不同的生物,形状大小和位置代表对应种群的大小和分布。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群落中原有的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B.p类生物可能繁殖能力强,寿命短,生长迅速,为m类和c类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C.该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物逐渐丰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D.顶极群落是以乔木类植物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分析】群落演替指的是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替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例如,在冰川泥、裸岩或沙丘上开始的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A也不一定恢复到原来状态,特别是在火灾后的演替过程中,原有的群落可能已经被破坏,新的群落会逐渐形成,A错误;B、根据图中的信息,p类生物在演替早期就出现了,这样的生物通常具有快速生长和繁殖的能力,而寿命较短,这样的特性使得它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为其他物种如m类和c类生物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条件,B正确;C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据图可知演替中期群落物种丰富度大于顶极群落,C错误;D第8页/共26页

林群落方向发展,但是否以乔木类植物为优势种,以及是否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仅凭提供的信息无法确定,D错误。故选B。10.下列是生态学家对生活在淡水中的两种涡虫(Planariamontenegrina和P.gonocephala)温度梯度分布的ab)图为两种涡虫共同生活时沿溪流温度梯度的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每一种涡虫在另一种涡虫同时存在时,其沿温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减小B.两种涡虫共同生活时各自生态位发生的变化是种间竞争的结果C.可以预测随着时间的延长,共同生活的两种涡虫中将有一种被淘汰D.与(ab)图中每一种涡虫由于生活资源减少其种群密度都减小AB【分析】由图可知,在单独生存时,两种涡虫的温度梯度分布大于共同生活时。由图b可知,两种涡虫可以共存。【详解】A、对比a、b两图可知,每一种涡虫在另一种涡虫同时存在时,其沿温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减小,A正确;BB正确;C、据b图可知,两种涡虫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态位重叠减小,将会共存,C错误;第9页/共26页

Db图中两种涡虫温度梯度分布缩小,生活资源减少,但相对生活空间也减小,无法判断其种群密度的改变,D错误。故选AB。AB的是()A.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B.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C.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D.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非密度制约因素D【分析】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A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A正确;B第10页/共26页

赤眼蜂吸引力会下降,所以本实验的结论为: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B正确;C“信息”调节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C正确;D、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D。12.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信息传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雄孔雀通过开屏吸引异性,说明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莴苣种子必须接受一定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说明光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害虫体现了利用物理信息的生物防治功能D.植物对光信号作出反应是因为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可实现光信息的转化C【分析】①信息传递的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调节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②光敏色素是植物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分子,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改变,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部,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A递,A错误;B的生长发育,说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错误;C、光为物理信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害虫体现了利用物理信息的生物防治功能,C正确;D、植物对光能作出反应与光敏色素有关,光敏色素不是光合色素,不能实现光的转化,D错误。故选C。1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调查某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喜高温的特点B.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60℃恒温灭菌的土壤是实验组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用等量未接种酵母菌的马铃薯培养液作为对照组D.制作生态缸不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不能盲目地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B第11页/共26页

【分析】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AA错误;B“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即60℃恒温灭菌的土壤是实验组,B正确;C种酵母菌的马铃薯培养液作为对照组,C错误;D、制作生态缸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合适的比例,D错误。故选B。14.经调查,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只有X、Y、Z三个营养级,且它们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一般都有若干个不同物种B.X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由甲→乙过程中,Y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增加D.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增加是由于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等原因BXYZ形成的食物链为Y→X→Z物。【详解】A、从图中所示推测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营养级一般都有若干个不同物种,A正确;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X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生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第12页/共26页

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因Z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Y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C正确;D、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于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等原因,即所处的空间、资源优越导致的,D正确。故选B。15.调查发现,胶州湾渔场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与呼吸散失总能量的比值(P/R)为2.518,而同纬度C海区的P/R为1.181.相关推测合理的是()A.胶州湾渔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高于C海区B.胶州湾渔场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C海区C.若海区被大量有毒物质污染将导致P/R值快速升高D.降低鱼类捕捞强度有利于促进胶州湾渔场P/R值下降D【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详解】A(P/R)多,该比值不能直接说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小,因此根据题意不能判断胶州湾渔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高于C海区,A错误;B(P/R)无法获得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根据题意无法比较胶州湾渔场和C海区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小,B错误;C、若海区被大量有毒物质污染,会影响生物生存,可能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等生物数量减少等多种变化,但分解者的数量也会快速增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加强,呼吸散失的热能增加,因此不一定会导致P/R值快速升高,C错误;D统的总能量相对稳定,因此有利于促进胶州湾渔场P/R值下降,D正确。故选D。16.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项目生产者固定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第13页/共26页

能量[105J/90428413.53(m2a)]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32×105J/(m2a)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67.5×105J/(m2a)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J/(m2aA【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随生物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即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A为(90+42)×105=132×105J/(m²·aA正确;B、表格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1.35×106J/(m²·a3×105J/(m²·a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能量一呼吸消耗的能量=(13.5一3)×105=1.05×106J/(m²·aC错误;D=初级消费者摄入量一初级消费者同化量(84-13.5×105=70.5×105J/(m²·a该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故不可能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D错误。故选A。17.2020年我国“深海勇士”号深潜器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所谓“一鲸落,万物生”,就是鲸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海蜗牛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吸收CO2并利用氧化硫化氢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鲸落是一种可以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的特殊生态系统B.因为深海没有阳光,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不存在生产者第14页/共26页

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D.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C【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A利用,A错误;BCO2并利用氧化硫化氢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可知,硫细菌为生产者,B错误;C、根据题中鲸落演化的四个阶段变化可知,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C正确;D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鲸落是鲸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演替开始的起点由死亡鲸鱼的有机体,最终由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而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由此可判断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C。18.“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养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其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下图为科学家在河北省祥云湾海洋牧场示范正确的是()A.图1中,只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浮游动物,蟹类只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B.图2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图1中的生物共同组成祥云湾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第15页/共26页

D.由于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祥云湾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为上宽下窄D【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A1蟹类分别属于第二、三、四、五营养级,A错误;B23858+142.9=4000.9290.9,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90.9÷4000.9×100%≈7.27%,B错误;C1中的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组成祥云湾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应包括营养结构,C错误;D、由于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寿命较短,故以祥云湾为代表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为上宽下窄,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分。19.调查研究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对于种群和群落的调查常采用不同的方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图是该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起始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K值为680个,M值为150个B.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程度最激烈C.当该种群起始数量为80、650个时,则理论上该种群的最终数量为0、600个(21mm×1mm×0.1mm400个小格)对水体中某单细胞藻类进行了计数,对水样进行了100倍稀释后得到如下结果,由此可估算出10mL水样中该单细胞藻类的个数约为______个。第16页/共26页

(3)研究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青藏高原东部牧区一种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6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捕获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量逐渐增大)①结合图中信息,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______(四舍五入为整数)只。②参照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的要求,为使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去除取样法调查时需要提出合理的假定条件: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一样,而且调查期间没有__________。(4A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下图的B区)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再捕尽该区域内的高原鼠兔。①若记录B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A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16个,则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______只。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______(填“需要”或“不需”)重新填埋;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测数量会______(1)C(2)6×109(3)①.94②.出生和死亡个体/个体迁入和迁出第17页/共26页

(4)①.140②.需要③.偏低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3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总数目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小问1详解】A1500≥150M值为150个,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瞬时增长量为0,说明种群的K值为600个,A错误;B600后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K值后,种内竞争程度大于K值时,B错误;C8000始数量为6500600600个,C正确。故选C。【小问2详解】图中一个中格有单细胞藻类24个,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个小格,因此一个大格的数量为24×25=600个。血细胞计数板一个大格的体积为0.1mm3,因此10mL水样中该单细胞藻类的个数=10×100×600×104=6×109个。【小问3详解】①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Y=0时求XX≈94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94只。②为了保证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值,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一样,而且调查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个体/个体迁入和迁出。如果有个体的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小问4详解】①根据有效洞口数和高原鼠兔的比例,可以计算A去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6÷4×35=140。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需要重新填埋,以保证每天盗开的洞口都是当天的有效洞口。因为幼年高原鼠兔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算的数量只包含了成年高原数量,会比实际偏低。20.体藻类和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溞对藻类的影响,科研人员第18页/共26页

5C0~C4使其密度依次为0只/L、5只/L、15只L、25只/L、50只/L。将水桶置于适宜光照下,每三天计数一次,统计每组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下图1.研究者还统计了各组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1)池塘中的动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根据上述信息,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据此分析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的原因是_______。(3)第4天到第7天期间,C0、C1、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写出两项N、P污染)造成的藻类爆发,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密度问题。(420个1m310个池塘始终比环境温度高4℃。经历了七年的“变暖”之后,对20个池塘进行15N同位素标记实验,将微量15N标记的硝酸钾添加到池塘中,56天内追踪浮游动植物体内15N含量,如图1.15N转移效率可代表能量传递效率。①图1显示,与常温组相比,加温组浮游动植物体内15N相对含量______。②对实验中的15Nn15N第19页/共26页

据表可知,第n天加温组浮游动物N转移效率______常温组,由此可推测气候变暖对能量传递效率的潜在影响。项目常温组加温组体内15N含量0.08370.0143常数·15N流失率·(1—e15N吸收率)0.22030.4418③已知变暖会提高浮游动物的细胞代谢速率。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请从浮游动物这一营养级同化量去向的角度,预测并分析变暖会使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___。(1)①.食物(条件)和栖息地不同②.池塘中的生产者/浮游植物(2)①.种间竞争和捕食②.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3)藻类植物竞争(种内斗争)加剧、环境资源有限、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4)①.低②.低于③.降低④.变暖会提高浮游动物的细胞代谢速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会增加,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能有所下降,导致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减少,能量传递效率降低【分析】①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②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小问1详解】①鱼类属于消费者,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由于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池塘中的动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导致池塘中的动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地不同;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池塘中的生产者或浮游植物。第20页/共26页

【小问2详解】①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可以小型浮游动物和生产者为食,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可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小型浮游动物也可以以生产者为食,所以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②C4组放的密度是50只/L,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只被小型浮游动物食用藻类得以繁殖。【小问3详解】第4天到第7C0C1C2资源有限、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等。【小问4详解】①观察图1可得,加温组浮游动植物体内15N相对含量低于常温组;②根据题目给出公式计算可得:常温组15N转移效率为0.0837/0.2203≈0.3799,加温组15N转移效率为0.0143/0.4418≈0.0324,由此可得,第n天加温组浮游动物N转移效率低于常温组;③④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变暖会提高浮游动物的细胞代谢速率,即浮游动物这一营养级同化量会更多的用于呼吸消耗,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能有所下降,导致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减少,使能量传递效率下降。21.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科学家为研究生物富集,进行了以下几项科学探究:植物间作能否有效修复镉污染土壤。菜心植株较高,地上部分可食用,为常见的农产品,东南景天植株矮小,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科研人员以东南景天和菜心为材料,通过单作和间作45d后检测菜心和东南景天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镉含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菜心与东南景天间作措施主要是利用了群落的______,该结构有利于提高菜心和东南景天第21页/共26页

生物量积累的原因是_______。(2)依据实验结果分析,间作能修复农田中镉污染的机制可能是______,间作对农产品有一定保护作用,依据是__________。(3)镉(Cd)是一些湖泊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镉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Cd该湖泊底泥中的Cd并进行以下测定实验:一是通过三种植物随时间的生长情况测定它们对Cd测定三种沉水植物对底泥CdCd污染水体的沉水植物。三种沉水植物Cd的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富集系数沉水植物迁移系数地上部根部0.33±0.41±0.79±黑藻0.020.010.05±0.14±0.34±狐尾藻0.010.020.010.21±1.01±0.21±菹草0.040.120.01注:富集系数是指沉水植物对底泥中Cd的富集能力;迁移系数是指沉水植物对Cd由底泥向地上部的迁移能力(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越高,淤泥中Cd①三种植物中对Cd的耐受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第22页/共26页

两点)②科研人员最终认为黑藻是最适合修复Cd污染水体的沉水植物,他们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4)利用黑藻修复Cd污染水体时,蓝细菌和绿藻等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下的光照强度很弱,影响密度组、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呈正相关。为验证这一结论,请写出大致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1)①.垂直结构②.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①.间作时,东南景天对镉吸收增多,农田土壤中镉含量降低②.与单作相比,间作时菜心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镉含量均降低,且地上部分降低更明显(3)①.狐尾藻②.不同沉水植物对Cd的富集能力不同;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对Cd的富集能力也不相同,根部高于地上部分③.黑藻对底泥中Cd富集和迁移能力均较强,且耐受能力较高(4)实验分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无白虾)、低密度白虾组、中密度白虾组和高密度白虾组,先在四组容器中种植一定数量的黑藻,对照组不加入白虾,其他组添加相应数量的白虾,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等条件培养,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黑藻的生长率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小问1详解】菜心植株较高,东南景天植株矮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进行间作有利于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菜心和东南景天生物量积累。【小问2详解】结合图示分析,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东南景天对镉吸收增多,农田土壤中镉含量降低,从而更好的修复农田中镉污染。间作对农产品有一定保护作用,依据是与单作相比,间作时菜心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镉含量均降低,且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