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单元双基测验2(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1页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单元双基测验2(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2页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单元双基测验2(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3页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单元双基测验2(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4页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单元双基测验2(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单元双基测验2(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C)A.髻(jì) 山寨(zhài)梁山泊(bó) 大摆筵席(yán)B.绾(wǎn) 正月(zhènɡ)黑旋风(xuán) 瓮中捉鳖(wènɡ)C.裴(péi) 畜牲(chù)脊梁骨(jǐ) 云鬓花颜(bìn)D.弩(nǔ) 朴刀(pǔ)狄太公(dí) 绿林好汉(lù)解析A项“泊”应读“pō”;B项“正”应读“zhēnɡ”,“旋”应读“xuàn”;D项“朴”应读“pō”。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元宵直插云霄黄粱美梦B.接纳木枘寡言耿直无比C.朦胧驽马十驾垂诞三尺D.疮口文采蜚然负荆请罪解析B项“木枘寡言”应为“木讷寡言”。C项“垂诞三尺”应为“垂涎三尺”。D项“文采蜚然”应为“文采斐然”。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A.他在东京兀自(独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B.柴进道:“这个不妨。你先去那里等,我们前去时,又怕有跷蹊(奇怪可疑)。”C.但见荒僻无人烟去处,走了一两日,绝不见些消耗(消息)。D.小人只是这里剪径(直道),做些小买卖,那里敢大弄,抢夺人家子女。解析剪径:路上打劫,抢人钱财。4.下列关于《水浒传》及其作者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D)A.《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集中而全面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北宋时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过程。B.梁山起义的故事从南宋起就在民间流传,宋末之初龚开作的《宋江三十六人赞》记载着起义首领的姓名和绰号,元代《大宋宫和遗事》一书中已有“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刘唐下书”等情节,元杂剧中又存在许多水浒的故事戏,这些都是《水浒传》的成书基础。C.《水浒传》一书成于元末明初,原书已散失,明中叶以后流传各种版本,常见是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D.《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和他的老师罗贯中,清代金圣叹续写了后五十回。解析《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罗贯中是他的学生;清代金圣叹作了评点,并删去繁本70回以后的部分,文字也有所改变。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李逵、燕青径望梁山泊来,路上无话。直到忠义堂上,宋江见了李逵、燕青回来,便问道:“兄弟,你两个那里来?错了许多路,如今方到。”李逵那里应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众人都吃一惊。宋江喝道:“黑厮又做甚么?”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当有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五虎将,慌忙拦住,夺了大斧,揪下堂来。宋江大怒,喝道:“这厮又来作怪!你且说我的过失!”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有诗为证: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5.听说宋江强抢民女,李逵怒回梁山泊,有什么样的举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逵听说宋江强抢民女,顿时火冒三丈,回到梁山后,二话没说,先砍倒了杏黄旗,并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接着要杀宋江。被人拦住,气作一团。6.李逵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一系列的动作生动地展示了李逵既正直又鲁莽的一面。7.“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这样的小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小诗极其精练地点出事件的始末,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8.李逵虽然鲁莽,但黑白分明、疾恶如仇,还是一个很可爱的人。试仿照文中这首小诗写一首称赞李逵的诗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梁山泊里无奸佞,忠义堂前有诤臣。留得李逵双斧在,世间正气尚能伸。(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林冲见差拨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到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9.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BC)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役的细节描写上。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役的辱骂和恐吓。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的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解析B项“由于……就”错误,从选文第一段来看,“一般的罪人”并不知晓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只是近乎“本能”地同情和关照林冲,叮嘱林冲“使钱”与管营、差拨,选项因果关系错误。C项“是因为……”所说原因错误,差拨大骂林冲,是因为他想借此“诈人钱物”,好让林冲“使钱与他”。10.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解析:此题考查点涉及小说的基本特征:①交代社会环境的方式;②情节发展的安排,悬念的设置。第一段借“一般的罪人”之口交代林冲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读者的审美体验出发,又自然地设置悬念:林冲的命运又将如何?考生有可能偏重于篇章结构作用的分析,而忽略了小说中社会环境交代方面的作用。11.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解析第一问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差拨的形象首先通过“一般的罪人”初步勾勒,继而通过大骂林冲、勒索敲诈等言行描写及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塑造出了这一势利小人的形象。第二问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与第一问紧密联系。差拨先骂后夸,前后态度明显不同,一是因为林冲“使钱”的作用,二是有柴大官人的书礼这个“人情”,当时之世态人情,于差拨身上略见一斑。12.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试就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2)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解析此“答案”为答题要点。此题考查“探究”能力,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尤其是第一问“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似乎只应答“一种身份”,但联系上下文即可发现,林冲“陪着笑脸”隐忍顺从的一面固然符合他目前身为“配军”的身份,但应对差拨的辱骂和敲诈的整个过程却仍显得沉着冷静,又正好体现了林冲是禁军教头出身。这一角色也可定位于其中一种身份,但必须言之成理,并与第二问的“性格和心理”的分析相照应。三、语言运用13.为弘扬水浒优秀文化传统,水浒学会决定举办中国水浒文化对联征集活动。请你以“宋江的家乡”或“李逵”为描述对象,拟写一副对联。(1)以“宋江的家乡”为描述对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李逵”为描述对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休言好汉无来处,应晓公明在宋家(2)提斧杀人存孝义,砍旗扯诏为弟兄14.《水浒传》中写宋江借酒兴在江楼题诗“他年若遂凌云志,敢效黄巢不丈夫”,被人理解为反诗并告发。(1)该诗的“反”意在哪儿?请写出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改动诗中的一个字,将它变为“正”诗。改“____________”字为“____________”字答案(1)诗面的意思是说,他年如有机会实现心愿,我也会像黄巢起兵反叛那样,做下敢作敢为的大丈夫事业。带有明显的叛逆精神。(2)改“敢”字为“莫(岂)”字;改“效”字为“讨(伐)”字,如改为“杀”“斩”“训”也算对。施耐庵对联治心病施耐庵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几乎是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有着高超医术的良医。施耐庵曾一度居住在江苏兴化城里。当时,有一位病人叫顾斐,患病数月,面黄肌瘦,神情恍惚,整日口中不断念叨着“五月艳阳天……”。经多名郎中诊治,都认为病人脉搏微弱,舌苔焦红,系肝火太旺之故,均开了去火之药方,然而顾斐服用后,病情非但不见减轻,反而日甚一日。如此怪病,使得施耐庵亦感到一时难以对症下药。一日,他坐在顾斐的床前,冷静仔细地观察了病人的病情和神态变化,当病人自言自语“五月艳阳天”时,便立即对上了一句“三春芳草地”。奇迹在瞬间出现了,病人精神开始振奋,并喜形于色,口中又吟出一句:“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施耐庵又对上:“冰凉酒,一滴、二滴、三滴。”这时,病人病容荡然无存,掀开被子,起身下床,郑重地给施耐庵施一礼后说:“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即柴。”施耐庵稍一思索,即时对上了:“白水泉中月日明,三日是晶”。至此,病人便痊愈了。原来顾斐患的是相思病,他爱慕的一位姑娘是位才女,姑娘要求,必须对上三副对联后,才答应与他成婚。顾斐苦思冥想,越想越急,越急越难以思就佳联,因而急出了病来。多名郎中虽然能诊出其是肝火上炎,但究竟为何引起肝火上炎他们却未作思考,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无法从根本上医治病症。而施耐庵则通过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悟到顾斐患的是心病,于是对症施治,以渊博的文学知识和精湛的医道技艺,事半功倍地拯救了这位久治不愈的相思病患者。著名人物动作描写之武松打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妙语点评从这段话中的“按,扑,蹿,搭,掀,剪”等动词,可知这只大虫动作敏捷多变,力大无比,凶猛厉害。特别是它那“一扑”“一掀”“一剪”更加显得突出。而武松此时惟一的对策就是“躲闪”“闪在青石旁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这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为什么不用“躲”字呢?从表面看,“躲”和“闪”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们细细品析一下,就会知道“闪”和“躲”的效果是不同的:一是“闪”字表现了动作的准确,可见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刻画了鲜明的形象,“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这“闪”字体现了武松有计谋地、主动地躲过;而“躲”却显得很被动,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表现。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词的雷同,也绝不是轻描淡写,很见作者的功力,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当武松躲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中又准确地巧用了一些动词。如:“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就这样,作者用“揪,按,踢,提,打”等动词,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上。著名人物动作描写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