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语言类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试题_第1页
2025年语言类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试题_第2页
2025年语言类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试题_第3页
2025年语言类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试题_第4页
2025年语言类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语言类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试题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文言文实词推断要求: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推断文言文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1.阅读下列句子,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1)说:_______(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2)故:_______(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善:_______2.阅读下列句子,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1)利:_______(2)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孟子·梁惠王上》)(2)仁义:_______(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社稷:_______二、文言文虚词辨析要求: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辨析文言文中加点虚词的用法。1.阅读下列句子,判断加点虚词的用法。(1)子曰:“君子不器。”(《论语》)(1)器:_______(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2)以:_______(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3)反:_______2.阅读下列句子,判断加点虚词的用法。(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1)以:_______(2)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孟子·梁惠王上》)(2)亦:_______(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次:_______四、文言文句式理解与分析要求: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结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1.阅读下列句子,分析其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1)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3)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2.阅读下列句子,分析其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1)陈胜、吴广举大计,宜早定。(《史记·陈涉世家》)(2)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史记·项羽本纪》)(3)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五、文言文断句与翻译要求: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准确断句并翻译句子。1.阅读下列句子,进行断句并翻译。(1)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孟子曰:“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3)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2.阅读下列句子,进行断句并翻译。(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六、文言文阅读理解要求: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回答相关问题。1.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回答问题。文言文片段:孔子游于乡校,与其弟子言曰:“《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今夫子何不与二三子言《诗》乎?”子贡对曰:“夫子言《诗》,吾等敢不听命?然《诗》者,所以咏志也。今夫子以言《诗》教吾等,吾等虽不敢不听,然心中所怀,未尝不与夫子异也。”孔子曰:“二三子,言志之难也。言志而不以礼,是以言志也;言志而以礼,是以成德也。吾等宜以言志为重,勿以言志为轻。”(1)孔子在文中提到了哪句话的《诗》?(2)子贡认为《诗》有什么作用?(3)孔子认为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志向?2.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回答问题。文言文片段: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王曰:“不识仁义者,固无以利吾国。”孟子曰:“何谓仁义?仁者爱人,义者正我。爱人者,人恒爱之;正我者,人恒正之。吾王行仁义,则国必兴;不行仁义,则国必衰。”(1)孟子认为仁义对国家有什么影响?(2)孟子在文中提到了仁和义的两个定义,请写出这两个定义。(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什么有关?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文言文实词推断1.(1)说:高兴、满意(2)故:旧的、过去的(3)善:好的、优秀的解析思路:根据句子的上下文,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第一句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表示高兴、满意;第二句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故”表示旧的、过去的;第三句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善”表示好的、优秀的。2.(1)利:对国家、人民有好处(2)仁义:仁爱和正义(3)社稷:国家、国家政权解析思路: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第一句中,“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表示对国家、人民有好处;第二句中,“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中的“仁义”表示仁爱和正义;第三句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表示国家、国家政权。二、文言文虚词辨析1.(1)器:器具、工具(2)以:连词,表示目的、原因(3)反:相反、相反的解析思路:根据句子的上下文,判断虚词的用法。第一句中,“子曰:‘君子不器。’”中的“器”表示器具、工具;第二句中,“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中的“以”表示目的、原因;第三句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中的“反”表示相反、相反的。2.(1)以:介词,表示用、拿(2)亦:副词,表示也、同样(3)次:副词,表示其次、排在第二位解析思路:结合句子的上下文,判断虚词的用法。第一句中,“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以”表示用、拿;第二句中,“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乎?’”中的“亦”表示也、同样;第三句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次”表示其次、排在第二位。三、文言文句式理解与分析1.(1)判断句,强调“我师”的存在。(2)判断句,强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判断句,强调“得道”与“失道”的结果。解析思路:根据句式结构,判断句子的类型。这三句都是判断句,分别强调了“我师”、“好之者”和“得道”与“失道”的结果。2.(1)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陈胜、吴广”。(2)倒装句,将“且”放在句首,表示强调。(3)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项庄”。解析思路:根据句式结构,判断句子的类型。第一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第二句是倒装句,将“且”放在句首;第三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四、文言文断句与翻译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孟子曰:“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3)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思路: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准确断句并翻译句子。第一句中,“岁寒”表示时间,“然后”表示结果,“知”表示了解,“松柏之后凋也”表示松柏在寒冷的冬天才凋谢;第二句中,“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表示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别人的原因,“以其存心也”表示是因为他们的心态;第三句中,“古之学者必有师”表示古代的学者必须有老师。2.(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解析思路: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准确断句并翻译句子。第一句中,“夫”表示引导一个话题,“祸患常积于忽微”表示灾祸常常积累于微小之处,“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表示智慧和勇气常常被所溺爱的人所困扰;第二句中,“人固有一死”表示人总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示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第三句中,“先帝不以臣卑鄙”表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猥自枉屈”表示委屈自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表示三次到我的茅庐中来。五、文言文阅读理解1.(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2)仁者爱人,义者正我。(3)以言志为重。解析思路:根据文言文片段的内容,回答问题。第一问中,孔子提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