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四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5年北京四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5年北京四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5年北京四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5年北京四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北京四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一、基础•运用(14分)1.(14分)科技与创新是当下时代的主题。科技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形成了“科技创新生活体验报告”。学校广播站准备播报宣传,你作为播报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对播音稿进行完善。学习篇人工智能(AI)顾名思义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随着技术的进步,AI已深度参与到教学领域中。AI学情分析平台通过动态采集作业、测试数据,精准生成学生的知识掌握热力图,并据此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北京某校配置的AI口语教练,通过百万级语音库对比,发音纠错准确率达92.3%……AI有着无限潜能,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明确其使用边界,不能混淆了虚假和真实;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过度依赖,要让其成为学习的助力,而非替代思考的工具。(1)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表达的是“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的意思,所以“顾名思义”一词中有错字。B.因为表达的是“分配安排”的意思,所以“配置”一词中有错字。C.“潜能”的意思是“未被充分发挥或开发出来的能力”,读音是qiǎnnéng。D.“应用”的意思是“适用需要,以供使用”,读音是yìngyòng。娱乐篇科技改变娱乐生活。在影视领域,计算机生成图像与虚拟制片技术突破物理拍摄限制,通过实时渲染引擎与动作捕捉系统,创造超现实视觉奇观。电影《哪吒2》就通过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创造出独特的东方玄幻意境。在游戏领域,5G网络支撑的云游戏平台可以直接从网上服务器“隔空”传递画面并进行操作,消除了设备性能壁垒。这些技术①突破革新了娱乐形式,②重新定义了人类感知与创造力的边界。(2)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壁垒”一词的理解不一致。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A.围墙B.障碍C.边界D.隔阂(3)小组成员对文段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意见不统一。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而且B.是还是C.因为所以D.只有才能饮食篇现代科技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推动了餐饮体验革新。智能厨电各显神通,物联网电饭煲控温分毫不差,空气炸锅以热风回旋锁住酥香。冷链物流借助真空锁鲜术,令生鲜食材跨越万水千山仍保存原汁原味。消费端亦换新颜,外卖平台借大数据精准捕捉味蕾需求;小程序实时监测饭店剩余桌位,大大缩减排队时间;健康监控APP提供具有营养配比的私人菜单,一饮一食更心安理得……这些科技应用重塑了饮食生态,让传统的“舌尖文化”焕发出现代活力。(4)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使用的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各显神通B.分毫不差C.原汁原味D.心安理得交通篇通过部署智能感知设备与云端计算平台,系统可实时采集车流速度①道路拥堵等动态数据,借助算法自动优化信号灯配时,缓解高峰期通行压力。氢燃料公交,光伏智慧公路,磁耦(ǒu)合技术补能②各种新能源技术正重塑交通能源供给模式,加速碳中和目标实现。车路协同技术使路侧设备与车载终端双向通信,提前预警潜在风险。通过科技赋能的畅通、安全、绿色交通,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5)小组成员请你判断文段①②处使用的标点符号,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6)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两处问题,请你修改。结语科技创新如星火燎原,迅速照亮各个领域。在学习、娱乐、饮食、交通等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为日常生活注入智慧能量,增添便捷体验,点亮更美好的未来图景。这一切都是科研人员日积月累、日拱一卒的成效。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钻研,以科技创新成果重塑着世界。而这背后,是一次次失败又重新站起的执着,是对未知领域无畏探索的勇气。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厚培科学素养,明确“强国有我”的担当,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在实验探索中提升创新能力。。(7)根据小组意见,在横线处补写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科研星火在岁月长河中的代代赓续,这是少年担当于时代浪潮里的声声回响B.这是在岁月长河中科研星火的代代赓续,这是于时代浪潮里声声回响的少年担当C.这是科研星火在岁月长河中的代代赓续,这是于时代浪潮里少年担当的声声回响D.这是在岁月长河中科研星火的代代赓续,这是声声回响于时代浪潮里的少年担当二、古诗文阅读(17分)2.(4分)古诗文默写。(1)当窗理云鬓,。(《木兰诗》)(2)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3)古诗文中,作者经常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感或人生感悟,如“,”。(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3.(6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作首句以描写两样景物起笔,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其中,“杨花”给人以①之感,而“②”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营造氛围。诗人又借月抒怀,将明月看作③,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真切的情谊。(2)这首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语不仅标示了地理位置,还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说说你的理解。4.(7分)阅读两篇短文,完成问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师表(节选)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自李唐来”中的“自”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猥自枉屈B.自始至终C.不攻自破D.公道自在人心(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理解:莲的香气远闻才更加清芬,所以只能远远地观看莲,而不适合靠近赏玩。【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理解:周敦颐认为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所以陶渊明之后就没人喜欢它了。【丙】遂许先帝以驱驰。理解:因感念刘备特殊的礼遇,诸葛亮答应为他奔走效劳,后在兵败时接受任命。(3)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宣王①曰:“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②与寡人游,食必太牢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④。”颜蜀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⑤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蜀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⑥。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注:①[宣王]指齐宣王。②[颜先生]指颜斶(chù)。③[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④[丽都]华丽,华贵。⑤[制]泛指制作,加工。⑥[虞]同“娱”,欢乐。中国古代士人在不同处境中都有自己的人格追求。周敦颐不爱牡丹独爱莲,以示高洁的志趣;诸葛亮选择在乱世中“①”来修身养性;颜斶在宣王给出优厚条件时②以坚守本心。他们的行动共同诠释了③的生活态度。三、名著阅读(5分)5.(5分)“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意思是说,读书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疑惑,或摒弃肤浅的见解,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请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是如何“得新知”的。(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24分)6.(7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这就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1978年,面对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三北”工程的重大决策,拉开了我国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建设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5.4%,是中国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三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3508.3万公顷,到2050年,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4.95%。经过40年建设,“三北”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___,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表1“三北”工程建设40年森林资源总量变化指标年份森林面积(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亿立方米)森林蓄积(亿立方米)1977年2055.065.057.256.132017年5914.8413.5733.3130.42数据来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发展报告(1978~2018)》【材料二】“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国家不断推进管理制度、造林营林机制以及投资模式的调整和完善,创造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一方面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紧密结合的工程管理体系,出台与工程相关的政策,颁布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程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如“中国魔方”草方格显著提升固沙效果,沙坡头“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确保包兰铁路多年畅通无阻。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了“三北”工程的科研、管理、评价和灾害应急水平,为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开拓工程建设发展思路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材料三】“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23年,“三北”工程建设45年,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45%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超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工程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如在黄土高原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工程不仅显著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扩大了生态文化宣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1)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和图1、表1的信息,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B.截至第六期工程前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C.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覆盖率目标已达成D.截至第六期工程前期,森林覆盖率目标已达成(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为应对“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我国开展“三北”工程。B.“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空间跨度广,建设面积大。C.“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的例子说明科技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D.黄土高原等地依靠特色林果业脱贫表明“三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3)上述三则材料依次从工程背景规模规划、①、②、③等方面介绍了“三北”工程。7.(10分)阅读《书房记》,完成问题。书房记王俊①我的小舅公进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记忆中,小舅公喜欢用小楷书写二十四节气。一个个蝇头小字,在浓墨中渐次晕染开来,仿佛蛩①声鸟鸣,花开花落,都在纸上,“候时而行”。每到年底,他裁剪红纸书写对联贴在书房的门楣上: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门楣上的红纸总是年年新旧更替,对联的内容却一成不变。小舅公写了数十年的对联,每个字都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②小舅公生在乡村,劳作的身影与土地融合为一体。但他常以读书人自居,读书人自是离不开书房。只要闲下来,他就钻进书房。小时候,我对小舅公的书房充满好奇,老是疑心他是不是在房里藏了不为人知的秘密。③有一天,邻村有户人家娶媳妇,请小舅公去当记礼簿的“先生”。我瞧见小舅公走出院门,连忙推开书房门,悄悄溜进去。小舅公的书房不大,里面仅摆放一张简陋的木桌和两排书架。那些安然偃卧在书架上的残旧古书,经过时间的淬炼,页面泛黄,全是岁月的悲欣交集。我胡乱翻了几下,从书中弥散出一股淡淡的霉味,想来,这奇妙的气息就是古人所言的书香吧。在书架的底层,我找到了一本《红楼梦》,封面破败,露出粗糙的毛边。【甲】我一页一页地翻阅,一些不期而遇的美丽句子,像从广袤天庭倾泻而下的光芒,直射我的肺腑。《红楼梦》敲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一个尤为生动和丰富的天地。书房把满世界的喧闹和烟尘关在了门外,房间里静得能听见梧桐花落地的声音,这是一种比在乡野尽情撒野还要快乐的事情,令人着迷。之后,那个书房里特有的气息和安静,使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④一年暑假,母亲担心长假漫漫我会闲得无聊,便借来《天龙八部》给我看。记得那天上午,夏日的阳光从葡萄架上洒下斑驳的影子,我走进了金庸的江湖:段誉歪打正着,误闯入一个山洞,里面别有天地,仔细打量,上面写着“琅嬛②福地”。我突然愣怔住了,“琅嬛福地”,命名者想出如此美名,该是怎样的得意?琅嬛福地不知敛尽多少旖旎?氤氲多少香气?在琅嬛福地中读书,实在是一件高雅而惬意的事。时光簌簌地流淌,隐约就有了远意。高二时,读到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入数步,则别是天地,宫室嵯峨。引入一室中,陈书满架,……华问地名,曰:琅嬛福地。”读罢,我方明白,“琅嬛福地”并非金庸杜撰,“琅嬛福地”与“世外桃源”如出一辙。“琅嬛福地”赠予我一个美好的想象场景。在无法企及的世界里,许多虚幻的向往的事物,穿越时间和空间,被赋予了无比深邃的气象。生命的意义和快乐,仿佛都寓于那看不见摸不到的臆想中了。⑤“琅嬛福地”总归是一个美丽的梦境而已。面对现实,我只想要一个书房。然而,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书房。后来,我在客厅的一隅安置电脑桌,又淘了两个铁艺书架,陈放一些旧书。客厅靠近楼梯,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孩子爬楼梯的嬉闹声,有如爆裂的黄豆,此起彼伏地挤进我家的客厅。起先,我被这些外界的声音所困扰,但久而久之,竟慢慢习惯了这种状态。当阅读日渐成为生活的日常,我的另一个癖好显出端倪——走进书店,挪不动脚。非得把袋子里的钱换成一本本书,我才心满意足地回家。我始终相信一本书与读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缘分的,在交会的因缘里,点亮彼此蒙尘的生命,引导着走向美好。⑥那时,县城有一家诚章书屋,专门经营畅销作家的书,还有外国文学。买下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本书时,恰巧远在浙江的表哥送我一方印章,书的扉页上就有了红色小篆的“曼青藏书”印记。曼青是我的小名。可惜,那方印章后来不慎丢失。《千江有水千江月》成了我旧书里的稀罕之物,书中所述的民俗的瑰丽与趣味令我着迷。家里的经济宽裕了,买书的兴致泛滥成灾。卡夫卡、马尔克斯,还有桐城三祖和李渔,成为我家客厅的嘉宾。【乙】他们一点也不挑剔我家的简陋,济济一堂,彼此敬爱。⑦我的书越来越多,沙发、茶几、凳子上,能放书的地方,都被堆得满满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书是买不完的。你可以在网上下载电子书。我依言读了两三回电子书,最终还是放弃。读电子书,无法像读纸质书一样,随意涂抹写批注。而且纸质书散发的气息,能唤醒我身体一些沉眠的部分,使我有探索幽深的欲望,试图去洞察作者内心的忧伤、疼痛、深情和欣喜。由肌肤去感知书页的温度,我似乎接近了那些美好的灵魂,重新去打量周遭的世界。⑧客厅挨着阳台,我在阳台上种了许多花草。晴天的灿烂光线穿过花草,整个客厅荡漾着清幽之香。喜欢泡一杯红茶,窝在沙发里读书。每次读书,总是尽量放慢速度,生怕读得太快,书中美好的事物有如我们仓促的青春,逝去即不复返。许多鲜活的生命,似乎离我很近,却又那么遥远。到了晚上,那些活跃在脑海里的想法和文字,仿若一匹匹野马,等着我去驯服。在书写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个清晰的自己。年轻时羡慕李渔笔下的书房,但人近中年,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逐渐领会到书房的真正意义。古人选择住房讲究风水宝地。绝佳居所,人在其中可以采到自己想要的气,从而迸发出热爱生活的激情,努力朝前走去。书房亦当如此。⑨人生贵在适宜尔,古人比我们通透。譬如爱读书的顾炎武,出一趟远门,必“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天地作书房,手执一卷书,或立于古树之下,或倚于溪流之畔,四周阒然③无喧扰。一人一书,在大自然中,绵延出一片亮光,熠熠生辉。(有删改)注:①[蛩(qióng)]古书上指蟋蟀。②[琅嬛(lánghuán)]神话中天帝藏书的地方,借指仙境。 ③[阒(qù)然]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1)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与“书房”有关的事,请简要概括。(2)文章语言富有情趣,请从【甲】【乙】两处画线语句中任选其一作赏析。(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逐渐领悟到的“书房的真正意义”是什么。8.(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电脑和手机如今已经全面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大量公共和私人场域,人们通过观看电视、短视频便能迅速获取资讯。电子观看代替书本阅读成为当代人接收和传输讯息的基本方式。尽管如此,在电子媒介时代背景下,阅读仍无可替代。②当然,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突破,阅读也越来越多地延伸至电子媒介平台,即以高度还原纸质书形态的电子书取代传统的纸质书。这种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并无根本性的区别。③阅读的无可替代性首先是由阅读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曾区分了电视“观众”与书籍“读者”的不同:只需按下开关,电视就可以一直播放下去,不论观众是否理解、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入其中;读书却是一种要求读者积极介入的行为,这意味着,这个行为虽由书籍引起,却在很大程度上由读者支配。阅读是书籍对人的唤醒,读者必须凭借一己之力从排列在纸页上的抽象文字中想象一切:声音、动作、人物、场景、情绪、情感……阅读活动召唤了读者的想象,而电子观看则简化观众想象的难度,后者在当代日常生活中自有其便利的功用,但始终无法取代阅读。④更进一步,由于阅读活动在形态上是由读者掌控的,它也随时回应读者情感与精神的需求。阅读中,我们可以随时停下来,重新回到之前的某一页某一行,在文字中洞察与领悟关于人存在的意义,并由此获得自我存在的重要确认与慰藉。文本会以其安静的耐心,默默等待读者的回返。而电子媒介在总体上是排斥这种反复和回味的,因为它违反电子媒介迅捷便利和即时愉悦感的法则。人们大可以在电子媒介时代生存而不必阅读,但放弃阅读可能意味着放弃了一种意义重大的精神能力。⑤因此,电子媒介时代并不会终结阅读,却将改变①和②。⑥在可以看得到的未来,“全阅读”将成为一种基本的阅读形态。“全阅读”主张面向一切文本的广泛阅读。除了图书,现实生活中还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文本”:广告牌、宣传单、各种各样的介绍与说明,包括无处不在的各类电子屏幕上的文字。面对各式各样的文本,这种“全阅读”的观念与实践,将促使阅读者向着更广泛的阅读文本打开视野。一个深厚的阅读者不是关在书斋里的书虫,而是能够将从书籍阅读中培育出来的独特敏锐施加到生活里的所有文本中,由此更全面、完整、成熟地理解它们,进而更好地掌控环境和自我。⑦在电子媒介时代,读者更便于借助科技力量展开探究式阅读。这种阅读,将成为电子媒介时代阅读的基本方式。随着AI技术的出现,在特定阅读话题或感兴趣的标签之下,读者不但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需求文本,也能够利用AI强大的信息支撑,针对文本中的任何疑虑或关切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一种较为成熟的知识观将得到有效的塑造,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⑧依照当今电子媒介的发展速度,传统的信息世界将来一定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失控。与其身陷其中,不如在努力探索和建立新秩序的同时,掌握读懂一切信息文本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提升阅读素养,这样的阅读才能使读者获得新的生长力量。(取材于《人民教育》,有删改)(1)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①段用关联词语“尽管……仍……”进行表述,强调了电子媒介时代阅读的重要性。B.第②段明确了电子媒介时代的阅读包括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使文章逻辑严密。C.第④段“更进一步”表示递进,深入地论证了电子媒介时代阅读仍无可替代的原因。D.第⑦段通过举例论证强调了电子媒介时代AI是探究式阅读可以借助的唯一力量。(3)根据文章内容,针对下面漫画中小明的观点,帮小美写一段回复小明的话。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五、写作(40分)9.(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火花是物体燃烧时迸溅的火星,在瞬间闪亮,是生命中绽放的光彩,是头脑中突发的灵感,是暗夜中不灭的理想……请以“火花”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10.作文。请以“这是一个好机会”为开头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题目自拟。

2025年北京四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运用(14分)1.(14分)科技与创新是当下时代的主题。科技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形成了“科技创新生活体验报告”。学校广播站准备播报宣传,你作为播报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对播音稿进行完善。学习篇人工智能(AI)顾名思义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随着技术的进步,AI已深度参与到教学领域中。AI学情分析平台通过动态采集作业、测试数据,精准生成学生的知识掌握热力图,并据此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北京某校配置的AI口语教练,通过百万级语音库对比,发音纠错准确率达92.3%……AI有着无限潜能,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明确其使用边界,不能混淆了虚假和真实;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过度依赖,要让其成为学习的助力,而非替代思考的工具。(1)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因为表达的是“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的意思,所以“顾名思义”一词中有错字。B.因为表达的是“分配安排”的意思,所以“配置”一词中有错字。C.“潜能”的意思是“未被充分发挥或开发出来的能力”,读音是qiǎnnéng。D.“应用”的意思是“适用需要,以供使用”,读音是yìngyòng。娱乐篇科技改变娱乐生活。在影视领域,计算机生成图像与虚拟制片技术突破物理拍摄限制,通过实时渲染引擎与动作捕捉系统,创造超现实视觉奇观。电影《哪吒2》就通过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创造出独特的东方玄幻意境。在游戏领域,5G网络支撑的云游戏平台可以直接从网上服务器“隔空”传递画面并进行操作,消除了设备性能壁垒。这些技术①突破革新了娱乐形式,②重新定义了人类感知与创造力的边界。(2)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壁垒”一词的理解不一致。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B)A.围墙B.障碍C.边界D.隔阂(3)小组成员对文段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意见不统一。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A.不仅而且B.是还是C.因为所以D.只有才能饮食篇现代科技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推动了餐饮体验革新。智能厨电各显神通,物联网电饭煲控温分毫不差,空气炸锅以热风回旋锁住酥香。冷链物流借助真空锁鲜术,令生鲜食材跨越万水千山仍保存原汁原味。消费端亦换新颜,外卖平台借大数据精准捕捉味蕾需求;小程序实时监测饭店剩余桌位,大大缩减排队时间;健康监控APP提供具有营养配比的私人菜单,一饮一食更心安理得……这些科技应用重塑了饮食生态,让传统的“舌尖文化”焕发出现代活力。(4)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使用的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A.各显神通B.分毫不差C.原汁原味D.心安理得交通篇通过部署智能感知设备与云端计算平台,系统可实时采集车流速度①道路拥堵等动态数据,借助算法自动优化信号灯配时,缓解高峰期通行压力。氢燃料公交,光伏智慧公路,磁耦(ǒu)合技术补能②各种新能源技术正重塑交通能源供给模式,加速碳中和目标实现。车路协同技术使路侧设备与车载终端双向通信,提前预警潜在风险。通过科技赋能的畅通、安全、绿色交通,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5)小组成员请你判断文段①②处使用的标点符号,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B)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6)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两处问题,请你修改。结语科技创新如星火燎原,迅速照亮各个领域。在学习、娱乐、饮食、交通等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为日常生活注入智慧能量,增添便捷体验,点亮更美好的未来图景。这一切都是科研人员日积月累、日拱一卒的成效。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钻研,以科技创新成果重塑着世界。而这背后,是一次次失败又重新站起的执着,是对未知领域无畏探索的勇气。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厚培科学素养,明确“强国有我”的担当,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在实验探索中提升创新能力。科技赋能的畅通、绿色、安全交通,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7)根据小组意见,在横线处补写一个节奏匀称的句子。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A)A.这是科研星火在岁月长河中的代代赓续,这是少年担当于时代浪潮里的声声回响B.这是在岁月长河中科研星火的代代赓续,这是于时代浪潮里声声回响的少年担当C.这是科研星火在岁月长河中的代代赓续,这是于时代浪潮里少年担当的声声回响D.这是在岁月长河中科研星火的代代赓续,这是声声回响于时代浪潮里的少年担当【解答】答案:(1)D(2)B(3)A(4)D(5)B(6)示例:科技赋能的畅通、绿色、安全交通,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7)A二、古诗文阅读(17分)2.(4分)古诗文默写。(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3)古诗文中,作者经常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情感或人生感悟,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解答】答案:(1)对镜帖花黄(易错字:帖)(2)蜡炬成灰泪始干(易错字:炬)(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易错字:赋)3.(6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作首句以描写两样景物起笔,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其中,“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①流落之感,而“②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营造氛围。诗人又借月抒怀,将明月看作③友好的使者,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真切的情谊。(2)这首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语不仅标示了地理位置,还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说说你的理解。【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结合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句中描绘了“杨花”飘落、“子规”啼叫的景象。杨花即柳絮,在暮春时节四处飘散,给人一种漂泊无依、凄凉之感,暗示了友人王昌龄被贬谪后漂泊的命运;子规又称杜鹃,其啼声哀婉,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哀怨、悲苦之情,此处也烘托出诗人听闻友人被贬时内心的悲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托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2)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龙标”是王昌龄被贬之地,诗人听闻友人被贬到这样偏远的地方,“龙标”一词饱含着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牵挂。“五溪”在当时是较为荒僻的地区,友人要经过五溪前往贬所,这个地点暗示了友人路途的遥远与艰辛,体现出诗人对友人旅途安危的担忧。“夜郎西”是友人最终要到达的更为偏远的地方,诗人将愁心寄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直到“夜郎西”,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是无尽的,一直延伸到友人贬谪之地的远方。答案:(1)示例:①飘忽不定流落②子规③友好的使者(2)示例:“五溪”“龙标”“夜郎”都是唐代的偏远之地,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诗人记录友人的经行地及被贬之地,始终牵挂着友人的行踪,这些词语传递出对友人的关切。参考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4.(7分)阅读两篇短文,完成问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师表(节选)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自李唐来”中的“自”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猥自枉屈B.自始至终C.不攻自破D.公道自在人心(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丙【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理解:莲的香气远闻才更加清芬,所以只能远远地观看莲,而不适合靠近赏玩。【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理解:周敦颐认为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所以陶渊明之后就没人喜欢它了。【丙】遂许先帝以驱驰。理解:因感念刘备特殊的礼遇,诸葛亮答应为他奔走效劳,后在兵败时接受任命。(3)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宣王①曰:“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②与寡人游,食必太牢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④。”颜蜀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⑤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蜀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⑥。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注:①[宣王]指齐宣王。②[颜先生]指颜斶(chù)。③[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④[丽都]华丽,华贵。⑤[制]泛指制作,加工。⑥[虞]同“娱”,欢乐。中国古代士人在不同处境中都有自己的人格追求。周敦颐不爱牡丹独爱莲,以示高洁的志趣;诸葛亮选择在乱世中“①躬耕”来修身养性;颜斶在宣王给出优厚条件时②请辞以坚守本心。他们的行动共同诠释了③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自李唐来”中的“自”是介词,从。A.不同,自己。B.相同,从。C.不同,自己。D.不同,自然,当然。故选:B。(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甲】错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强调莲的庄重圣洁,非因香气远闻而不可近赏。【乙】错误。“陶后鲜有闻”指陶渊明后少有人真正慕菊的高洁,而非因菊花“不争奇斗艳”被冷落。【丙】正确。故选:【丙】。(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①周敦颐爱莲表现高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自己原本隐居南阳,后来受刘备三顾而出山。所以第一空应该填“躬耕南阳”,表示他在乱世中选择隐居修身。②颜斶拒绝齐宣王的优厚条件,选择归隐,保持本心,所以第二空可以用“请辞”或“拒绝优厚待遇”之类的词。③第三空总结他们的共同态度,应该是坚守节操、淡泊名利等。结合材料中的“清静贞正以自虞”,可以填“不慕荣利”“淡泊名利,坚守本心”或者“安贫乐道,保持节操”等语句。答案:(1)B(2)丙(3)示例:①躬耕②请辞③不慕荣利三、名著阅读(5分)5.(5分)“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意思是说,读书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疑惑,或摒弃肤浅的见解,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请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是如何“得新知”的。(100字左右)【解答】可结合曾经读过的任意一部名著,结合作品内容,围绕“读书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疑惑,或摒弃肤浅的见解,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说说从中获得某种阅读体验或感悟。可以从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名著主题、语言、艺术特色等方面谈,示例:阅读《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蔑视天庭、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大闹天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追求自由、敢于斗争的精神。之后又随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魔,嫉恶如仇。这启示我们,面对困难,不要退缩,要勇敢战胜它。这让我对小说的社会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答案:示例:我原来认为科普作品的语言平实严谨。读《昆虫记》后,我发现法布尔用活泼、诙谐的笔触描绘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智慧,如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切叶蜂精确地“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的盖子等。这让我对科普作品的语言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四、现代文阅读(24分)6.(7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这就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1978年,面对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日益严重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三北”工程的重大决策,拉开了我国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建设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5.4%,是中国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三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3508.3万公顷,到2050年,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4.95%。经过40年建设,“三北”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___,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表1“三北”工程建设40年森林资源总量变化指标年份森林面积(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亿立方米)森林蓄积(亿立方米)1977年2055.065.057.256.132017年5914.8413.5733.3130.42数据来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发展报告(1978~2018)》【材料二】“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国家不断推进管理制度、造林营林机制以及投资模式的调整和完善,创造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一方面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紧密结合的工程管理体系,出台与工程相关的政策,颁布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程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如“中国魔方”草方格显著提升固沙效果,沙坡头“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确保包兰铁路多年畅通无阻。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了“三北”工程的科研、管理、评价和灾害应急水平,为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开拓工程建设发展思路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材料三】“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23年,“三北”工程建设45年,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45%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超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工程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如在黄土高原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工程不仅显著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扩大了生态文化宣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1)根据材料一文字内容和图1、表1的信息,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A.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B.截至第六期工程前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C.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覆盖率目标已达成D.截至第六期工程前期,森林覆盖率目标已达成(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为应对“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灾害,我国开展“三北”工程。B.“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空间跨度广,建设面积大。C.“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的例子说明科技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效益。D.黄土高原等地依靠特色林果业脱贫表明“三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3)上述三则材料依次从工程背景规模规划、①造林成就、②政策措施、③工程效益等方面介绍了“三北”工程。【解答】(1)根据材料一第③段“经过40年建设,‘三北’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知,“成就:”后面是“冒号”,横线处应补充相关的成就。根据语境“经过40年建设”以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期限图可知,工程从1978年开始,经过40年的建设应该定位到2018年,从图中可以看到,2018年属于工程的第五期(2011—2020)且处于工程的后期阶段。结合表1“‘三北’工程建设40年森林资源总量变化”图可知,2017年森林资源的各项指标都较1977年幼较大提升,据此可知,工程取得的成就可概括为:截至第五期工程后期,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故选:A。(2)ABC.正确;D.有误,根据材料三“‘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可知,黄土高原等地建成的林果产业基地是“三北”工程取得成效的表现之一,并不是说黄土高原等地依靠特色林果业脱贫就能表明“三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3)结合材料一“‘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横跨祖国半壁河山,建设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5.4%,是中国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图1“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时间跨度大;第①空:根据材料一表1“三北”工程建设40年森林资源总量变化可知,2017年相较于1977年,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力木总蓄积、森林蓄积等各项指标都有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三北”工程的造林成就显著;据此可概括为:造林成就;第②空:根据材料二“国家不断推进管理制度、造林营林机制以及投资模式的调整和完善,创造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可知,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国家在营林造林方面的具体措施,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以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据此可概括为:政策措施;第③空:根据材料三“‘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可知,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三北”工程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效益,据此可概括为:工程效益。答案:(1)A(2)D(3)①造林成就②政策措施③工程效益7.(10分)阅读《书房记》,完成问题。书房记王俊①我的小舅公进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记忆中,小舅公喜欢用小楷书写二十四节气。一个个蝇头小字,在浓墨中渐次晕染开来,仿佛蛩①声鸟鸣,花开花落,都在纸上,“候时而行”。每到年底,他裁剪红纸书写对联贴在书房的门楣上: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门楣上的红纸总是年年新旧更替,对联的内容却一成不变。小舅公写了数十年的对联,每个字都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②小舅公生在乡村,劳作的身影与土地融合为一体。但他常以读书人自居,读书人自是离不开书房。只要闲下来,他就钻进书房。小时候,我对小舅公的书房充满好奇,老是疑心他是不是在房里藏了不为人知的秘密。③有一天,邻村有户人家娶媳妇,请小舅公去当记礼簿的“先生”。我瞧见小舅公走出院门,连忙推开书房门,悄悄溜进去。小舅公的书房不大,里面仅摆放一张简陋的木桌和两排书架。那些安然偃卧在书架上的残旧古书,经过时间的淬炼,页面泛黄,全是岁月的悲欣交集。我胡乱翻了几下,从书中弥散出一股淡淡的霉味,想来,这奇妙的气息就是古人所言的书香吧。在书架的底层,我找到了一本《红楼梦》,封面破败,露出粗糙的毛边。【甲】我一页一页地翻阅,一些不期而遇的美丽句子,像从广袤天庭倾泻而下的光芒,直射我的肺腑。《红楼梦》敲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一个尤为生动和丰富的天地。书房把满世界的喧闹和烟尘关在了门外,房间里静得能听见梧桐花落地的声音,这是一种比在乡野尽情撒野还要快乐的事情,令人着迷。之后,那个书房里特有的气息和安静,使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④一年暑假,母亲担心长假漫漫我会闲得无聊,便借来《天龙八部》给我看。记得那天上午,夏日的阳光从葡萄架上洒下斑驳的影子,我走进了金庸的江湖:段誉歪打正着,误闯入一个山洞,里面别有天地,仔细打量,上面写着“琅嬛②福地”。我突然愣怔住了,“琅嬛福地”,命名者想出如此美名,该是怎样的得意?琅嬛福地不知敛尽多少旖旎?氤氲多少香气?在琅嬛福地中读书,实在是一件高雅而惬意的事。时光簌簌地流淌,隐约就有了远意。高二时,读到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入数步,则别是天地,宫室嵯峨。引入一室中,陈书满架,……华问地名,曰:琅嬛福地。”读罢,我方明白,“琅嬛福地”并非金庸杜撰,“琅嬛福地”与“世外桃源”如出一辙。“琅嬛福地”赠予我一个美好的想象场景。在无法企及的世界里,许多虚幻的向往的事物,穿越时间和空间,被赋予了无比深邃的气象。生命的意义和快乐,仿佛都寓于那看不见摸不到的臆想中了。⑤“琅嬛福地”总归是一个美丽的梦境而已。面对现实,我只想要一个书房。然而,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书房。后来,我在客厅的一隅安置电脑桌,又淘了两个铁艺书架,陈放一些旧书。客厅靠近楼梯,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孩子爬楼梯的嬉闹声,有如爆裂的黄豆,此起彼伏地挤进我家的客厅。起先,我被这些外界的声音所困扰,但久而久之,竟慢慢习惯了这种状态。当阅读日渐成为生活的日常,我的另一个癖好显出端倪——走进书店,挪不动脚。非得把袋子里的钱换成一本本书,我才心满意足地回家。我始终相信一本书与读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缘分的,在交会的因缘里,点亮彼此蒙尘的生命,引导着走向美好。⑥那时,县城有一家诚章书屋,专门经营畅销作家的书,还有外国文学。买下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本书时,恰巧远在浙江的表哥送我一方印章,书的扉页上就有了红色小篆的“曼青藏书”印记。曼青是我的小名。可惜,那方印章后来不慎丢失。《千江有水千江月》成了我旧书里的稀罕之物,书中所述的民俗的瑰丽与趣味令我着迷。家里的经济宽裕了,买书的兴致泛滥成灾。卡夫卡、马尔克斯,还有桐城三祖和李渔,成为我家客厅的嘉宾。【乙】他们一点也不挑剔我家的简陋,济济一堂,彼此敬爱。⑦我的书越来越多,沙发、茶几、凳子上,能放书的地方,都被堆得满满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书是买不完的。你可以在网上下载电子书。我依言读了两三回电子书,最终还是放弃。读电子书,无法像读纸质书一样,随意涂抹写批注。而且纸质书散发的气息,能唤醒我身体一些沉眠的部分,使我有探索幽深的欲望,试图去洞察作者内心的忧伤、疼痛、深情和欣喜。由肌肤去感知书页的温度,我似乎接近了那些美好的灵魂,重新去打量周遭的世界。⑧客厅挨着阳台,我在阳台上种了许多花草。晴天的灿烂光线穿过花草,整个客厅荡漾着清幽之香。喜欢泡一杯红茶,窝在沙发里读书。每次读书,总是尽量放慢速度,生怕读得太快,书中美好的事物有如我们仓促的青春,逝去即不复返。许多鲜活的生命,似乎离我很近,却又那么遥远。到了晚上,那些活跃在脑海里的想法和文字,仿若一匹匹野马,等着我去驯服。在书写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个清晰的自己。年轻时羡慕李渔笔下的书房,但人近中年,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逐渐领会到书房的真正意义。古人选择住房讲究风水宝地。绝佳居所,人在其中可以采到自己想要的气,从而迸发出热爱生活的激情,努力朝前走去。书房亦当如此。⑨人生贵在适宜尔,古人比我们通透。譬如爱读书的顾炎武,出一趟远门,必“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天地作书房,手执一卷书,或立于古树之下,或倚于溪流之畔,四周阒然③无喧扰。一人一书,在大自然中,绵延出一片亮光,熠熠生辉。(有删改)注:①[蛩(qióng)]古书上指蟋蟀。②[琅嬛(lánghuán)]神话中天帝藏书的地方,借指仙境。 ③[阒(qù)然]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1)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与“书房”有关的事,请简要概括。(2)文章语言富有情趣,请从【甲】【乙】两处画线语句中任选其一作赏析。(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逐渐领悟到的“书房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回忆了自己在小时候、一年的暑假和如今三个人生阶段与“书房”的故事。文章①~③段叙写“我”在小舅公的书房里领略到了读书的魅力,可结合“之后,那个书房里特有的媳和安静,使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概括;④~⑥段后来,“我”阅读《天龙八部》,“琅擐福地”赠予“我”一个美好的想象场景,“我”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可结合“琅媛福地赠予我一个美好的想象场景。在无法企及的世界里,许多虚幻的向往的事物,穿越时间和空间,被赋予了无比深邃的气象。生命的意义和快乐,仿佛都寓于那看不见摸不到的臆想中了”概括作答;第⑦~⑧叙写如今的“我”在客厅一隅的读书空间里,“我”享受着阅读和书写的美好时光,可结合“客厅挨着阳台,我在阳台上种了许多花草。晴天的灿烂光线穿过花草,整个客厅荡漾着清幽之香。喜欢泡杯红茶,窝在沙发里读书”概括作答。(2)本题考句子赏析。[甲]句“我一页一页地翻阅,一些不期而遇的美丽句子,像从广袤天庭倾泻而下的光芒,直射我的肺腑”,把书中“美丽的句子”比作“从天空中倾泻而下的光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时获得的独特体验,表达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受。[乙]句“他们一点也不挑剔我家的简陋,济济一堂,彼此敬爱”,使用“一点也不挑剔”“济济一堂”等词句,将“书籍”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购买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之多,表现了“我”买书的兴致之高及惬意之情。(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可结合“之后,那个书房里特有的气息和安静,使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在无法企及的世界里,许多虚幻的向往的事物,穿越时间和空间,被赋予了无比深邃的气象。生命的意义和快乐,仿佛都寓于那看不见摸不到的臆想中了”“我始终相信一本书与读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缘分的,在交会的因缘里,点彼此蒙尘的生命,引导着走向美好”“由肌肤去感知书页的温度,我似乎接近了那些美好的灵魂,重新去打量周遭的世界”“绝佳居所,人在其中可以采到自己想要的气,从而进发出热爱生活的激情,努力朝前走去。书房亦当如此”等内容,来概述作者逐渐领悟到的“书房的真正意义”作答即可。答案:(1)小时候,在小舅公的书房里,“我”领略到读书的魅力。后来,“琅擐福地”赠予“我”一个美好的想象场景,“我”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如今,在客厅一隅的读书空间里,“我”享受着阅读和书写的美好时光。(2)示例一:甲句“一页一页地翻阅”,写出了“我”阅读《红楼梦》时的专注;把书中美丽的句子比作“从天空中倾泻而下的光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时获得的独特体验和受到的强烈震撼。示例二:乙句,“一点也不挑剔”“济济一堂”形象地写了“我”购买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之多,表现了“我”买书的兴致之高及获得之后的满足感。(3)以前,小舅公神秘的书房和美好的“琅嫘福地”令“我”向往书房。后来,在阅读中,“我”领略到生动而丰富的世界;书籍,引导“我”走向美好,让“我”更好地认识世界。在阅读、书写中,“我”看清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追求;通过阅读,“我”进发出热爱生活的激情,努力朝前走去。“我”逐渐领悟到“书房的真正意义”在于“阅读”中的收获,而不只在于书房本身。8.(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电脑和手机如今已经全面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大量公共和私人场域,人们通过观看电视、短视频便能迅速获取资讯。电子观看代替书本阅读成为当代人接收和传输讯息的基本方式。尽管如此,在电子媒介时代背景下,阅读仍无可替代。②当然,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突破,阅读也越来越多地延伸至电子媒介平台,即以高度还原纸质书形态的电子书取代传统的纸质书。这种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并无根本性的区别。③阅读的无可替代性首先是由阅读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曾区分了电视“观众”与书籍“读者”的不同:只需按下开关,电视就可以一直播放下去,不论观众是否理解、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入其中;读书却是一种要求读者积极介入的行为,这意味着,这个行为虽由书籍引起,却在很大程度上由读者支配。阅读是书籍对人的唤醒,读者必须凭借一己之力从排列在纸页上的抽象文字中想象一切:声音、动作、人物、场景、情绪、情感……阅读活动召唤了读者的想象,而电子观看则简化观众想象的难度,后者在当代日常生活中自有其便利的功用,但始终无法取代阅读。④更进一步,由于阅读活动在形态上是由读者掌控的,它也随时回应读者情感与精神的需求。阅读中,我们可以随时停下来,重新回到之前的某一页某一行,在文字中洞察与领悟关于人存在的意义,并由此获得自我存在的重要确认与慰藉。文本会以其安静的耐心,默默等待读者的回返。而电子媒介在总体上是排斥这种反复和回味的,因为它违反电子媒介迅捷便利和即时愉悦感的法则。人们大可以在电子媒介时代生存而不必阅读,但放弃阅读可能意味着放弃了一种意义重大的精神能力。⑤因此,电子媒介时代并不会终结阅读,却将改变①和②。⑥在可以看得到的未来,“全阅读”将成为一种基本的阅读形态。“全阅读”主张面向一切文本的广泛阅读。除了图书,现实生活中还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文本”:广告牌、宣传单、各种各样的介绍与说明,包括无处不在的各类电子屏幕上的文字。面对各式各样的文本,这种“全阅读”的观念与实践,将促使阅读者向着更广泛的阅读文本打开视野。一个深厚的阅读者不是关在书斋里的书虫,而是能够将从书籍阅读中培育出来的独特敏锐施加到生活里的所有文本中,由此更全面、完整、成熟地理解它们,进而更好地掌控环境和自我。⑦在电子媒介时代,读者更便于借助科技力量展开探究式阅读。这种阅读,将成为电子媒介时代阅读的基本方式。随着AI技术的出现,在特定阅读话题或感兴趣的标签之下,读者不但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需求文本,也能够利用AI强大的信息支撑,针对文本中的任何疑虑或关切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一种较为成熟的知识观将得到有效的塑造,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⑧依照当今电子媒介的发展速度,传统的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