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驿路梨花》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驿路梨花》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驿路梨花》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驿路梨花》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驿路梨花》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驿路梨花初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写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3.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认识一个人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小说。学习之前先来认识一个人。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因工作需要,他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写了许多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的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驿路梨花》等。彭荆风说,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人和事,顿时,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二、读懂一篇文1.理解标题的美妙。“驿路梨花”,截取自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前半截,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驿路在哪儿?梨花开时是怎样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标题使人遐思,能引人入胜(胜:优美的;胜境,美妙的境地)。2.学生活动:略读文章,知内容,体会构思之妙。任务一:这篇课文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他们与小茅屋发生了什么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略读全文,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概述,再按课文记叙的顺序概述。(1)师解析任务。知识积累:略读的阅读方法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即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性地快速阅读,了解故事梗概。确定阅读重点:人物与小茅屋发生的故事,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方法: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快速阅读,对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抒情议论等细节进行扫读。(2)学生默读5分钟,概述故事内容。明确:①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解放军叔叔:淋雨后,学习雷锋,盖茅屋,帮助过路人。梨花姑娘:被解放军的精神感动,主动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送还用过的食物,方便后来人。“我”和老余:寻找小茅屋主人,要感谢主人。“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方便后来人。②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并借住在小茅屋,得到食宿帮助,临走前决定修葺小茅屋;瑶族老人因迷路也曾借住过小茅屋,为方便后来人,专门来给茅屋送米送柴并遇到了“我”和老余,“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决定给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梨花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时淋了雨,于是造了小茅屋,以方便过路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受感动,决定照料小茅屋。(3)比较哪种写作顺序更好。明确:①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这样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②课文以“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显然更胜一筹。(4)教师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本篇小说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的。任务二: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1)师解析任务。确定阅读重点:情节中的悬念和误会。知识积累: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2)学生快速略读课文,找出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明确: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猜测中的形象与出现的形象很吻合,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教师小结:瑶族老人的出现产生了第一次误会,那么我们就会问:小茅屋的主人会是谁?这是第二次悬念。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又产生第二次误会,她告诉我们是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谜底揭开后又再生波澜,我们不禁又会问:解放军为什么会修小茅屋呢?于是就出现了第三次悬念。由此可知,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在于:推动情节发展,使之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三、课堂小结随着谜底的解开,误会的排除,我们明白了所有参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情力、同理心(即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在传递。正是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为坚固的广厦,成为人们在风雨中的依靠。四、板书设计情节构思一波三折悬念误会引人入胜推动情节【第二课时】一、导入《驿路梨花》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美,构思精致美,人物形象美,其艺术手法也值得我们品读欣赏。接下来我们细读课文,继续欣赏。二、细读文段,品析小说之美任务一:细读第1—2自然段,品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1.师提出阅读要求:细读文章,并练习批注,时间3分钟。批注预设:(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批注:环境描写——以惊叹语气开头,并具体描写了起伏绵延的群山和迷茫的暮色。起笔就渲染了环境气氛,展现了故事发生的广阔背景——“崇山峻岭中”这样一个典型环境。(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批注: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把读者带入哀牢山南段的群山密林之中,旨在突出小茅屋对“我”和老余的重要,为小茅屋的出现作铺垫。2.过渡语: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小茅屋的呢?任务二:细读第7—12段,这一部分作者对大山深处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1.师提出阅读要求:细读并勾画相关描写、批注,时间5分钟。2.学生一边细读,一边勾画对小茅屋的细节描写。预设:草顶,竹篾泥墙外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漆黑,没有灯,没有人声小茅屋(有物无人)火塘里的灰是冷的里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有几行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批注:这里从外到里对深山中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茅屋“有物无人”的特点。而白木门板上的字、小茅屋里的大竹床、床上铺着的厚厚的稻草、竹筒里的水、墙上的几行字,又从侧面表现了小茅屋的主人热情周到、细心,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过渡:受到帮助的过路人,都想见见小茅屋的主人,并当面感谢屋主人,所以才有了“我”和老余的猜想,有了对瑶族老人的误会,又从瑶族老人口里得知是梨花姑娘在帮助过路人,才揭开了迷底。按理说,听了瑶族老人的一番话,应该写“我”的感想才是,可是文中却写的是“梦”。任务三:品析梦境在文中的作用。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细读、品析、批注,时间3分钟。用PPT展示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明确:这里,用“恍惚”一词准确地点出梦境不清楚,犹如蒙上了一层轻纱——是虚写,但意境美妙;“香气四溢”用得好,一语双关,既是梨花香,也是小姑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芳香扑鼻、芳香四溢。作者是在用梦境展现梨花姑娘的形象,用梦幻的场景歌颂心灵美的姑娘,用梦境表现自己的深深感动。写梦境,能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使下文产生第二次误会,误认梨花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三、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任务: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1.师提出学习的步骤:先勾画“梨花句”并朗读,后揣摩“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再思考标题的妙处。2.学生勾画“梨花句”,齐读“梨花句”。用PPT展示“梨花句”:(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开头:初见梨花(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中间:又见梨花(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再见梨花3.理解并批注“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学生静静地批注(“梨花”的含义和作用)。学生交流,师生对话。明确:①(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批注: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②(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批注: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③(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批注: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④(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看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批注:在虚写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着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即引出后面的哈尼小姑娘。⑤(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期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批注: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教师讲解:品读小说的经典意象,我们要注意意象所附着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意象联想是有其固定性的。文中的梨花具有洁白、清香的特点,由洁白无瑕到无私,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联想——洁白无瑕的梨花,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无瑕的、无私的心灵美好的茅屋“主人”们。小结:(1)“梨花”的不同含义: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梨花姑娘:纯洁、美丽。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梨花”的作用:情景交融,营造意境;承上启下,推动情节;虚实映衬,以花喻人;反复点题,升华中心。4.赏析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明确: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的道路,其首要功能是传递。而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也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的传递功能与小茅屋“主人”之间爱的传递,遥相呼应,不可分割。标题中的“驿路梨花”不仅仅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开满枝头、清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还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还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所以“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学生盘点收获预设:(1)学会了略读,能准确概述故事的内容。(2)被故事中的人和事感动了,并尝到了文学审美的甜头,领悟到故事中悬念、误会的美妙。(3)能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