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复习重点一、选择题1.下图是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的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据此可以推测元谋人A.距今的时间 B.行走的状态 C.生产的状况 D.居住的情况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学会建造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3.下图是禹州市市标《大禹》,以下关于历史人物大禹及禹州“大禹文化”叙述错误的是A.大禹治水故事属于历史史实B.相传禹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C.禹州又称“夏都”,舜时期大禹在此受封为夏伯,其子在“钧台”大宴诸侯D.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4.北京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中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受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能够印证的内容是()A.诸侯定期朝觐周天子 B.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C.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D.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5.“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画符号,下启青铜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它”指的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6.《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体现出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C.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周王室中兴,强化分封制7.易中天曾说:“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这场“跨世纪大辩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社会的急剧变化8.下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B、E两处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A.魏国、楚国 B.楚国、燕国 C.秦国、赵国 D.楚国、赵国9.比较图中历史人物的服饰,可以说明的现象是A.秦皇汉武引领时尚服饰潮流 B.秦皇汉武风流倜傥才貌双全C.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 D.从秦至汉人口数量不断增长10.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对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准确的一项是()A.修筑万里长城 B.修建阿房宫 C.刑罚非常残酷 D.秦朝的暴政11.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古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提出各种看法。下列观点符合上述评价的是A.《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可靠B.《史记》文笔质朴简洁,缺乏文学价值C.《史记》是重要史料,有些内容需考证D.《史记》词藻华丽,所记人物生动形象12.通过“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A.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B.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C.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D.西方普遍使用中国的丝绸1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思想成为封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A.有教无类 B.仁者爱人 C.忠君守礼 D.以德化民14.西汉初年,朝廷无积蓄,将相出行都只能坐牛车;灾民遍地,官府无力救济,只好允许百姓卖儿卖女、四处逃荒。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A.招抚流亡百姓 B.增加朝廷收入 C.禁止人口买卖 D.恢复社会经济15.下列对秦汉时期社会基本特征的概括,最贴切的是()A.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是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特色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B.民族融合的影响C.南方城市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17.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事件发生于A.263年 B.266年 C.280年 D.290年18.下列战争形势示意图属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并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的是A. B.C. D.19.“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观水之战 D.南朝政权更迭20.北魏皇帝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以上诏令反映的改革内容是A.把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B.改鲜卑语言为汉语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人通婚 D.采用汉族的官制,学习汉族的习俗二、材料分析题21.探寻历史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遗址中的历史)(1)图一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夏朝的建立者是谁?“家天下”局面的形成与什么制度有关?图二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王朝的都城?(文物中的历史)(2)图三文物中铸有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武王与商军的决战在哪里展开?之后他建立了哪一王朝?(史书中的历史)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左传》(3)此史料反映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推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征。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摘编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材料四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6和图7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的事件及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白诗中反映的事件。(5)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二、三与材料四之间的关系。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剑桥中国秦汉史》(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材料二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球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乌兰察布史》(2)根据材料二,归纳“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引自《资治通鉴》(3)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它在孝文帝改革时对鲜卑等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材料三体现了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A【详解】根据“云南元谋县发掘出的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元谋人的门齿化石可以推断出元谋人生活的距今的时间,A符合题意;BCD项从门齿化石中不能推断出,排除。故选择A。2.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是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在原始农耕社会里,北方种粟、南方种植水稻,这是由环境因素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是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在原始农耕社会里,北方种粟、南方种植水稻,这是由环境因素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他们都属于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耕经济发展,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是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3.A【详解】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大禹出身显贵,黄帝玄孙大禹,姒姓夏后氏,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排除B项;禹州境内称“夏邑”或“夏国”,亦称“虞国”。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排除C项;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受土地,平息动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记载能够印证的内容是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C项符合题意;诸侯定期朝觐周天子,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A项;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符合题意;BCD项出现在甲骨文之后,排除。故选择A。6.C【详解】根据材料“周室衰微……政由方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已经衰微,天子对诸侯国的支配权已经转移到“方伯”手中,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的内容,排除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周王室中兴,强化分封制”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D。故选择C。7.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D项正确;A属于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排除;B、C属于客观原因,排除。故选D项。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齐国在东方,楚国在南方,秦国在西方,燕国在北方.中间的三个自北向南分别是赵、魏、韩,因此可以判断出B是楚国,E是赵国,D项正确,ABC项排除。故选D。9.C【详解】根据画像上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开创了皇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因此两位皇帝在服饰上有相似之处,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解析:C【详解】根据画像上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开创了皇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因此两位皇帝在服饰上有相似之处,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C。10.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秦朝的暴政,D相符合题意;修筑万里长城和修建阿房宫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即繁重的徭役;刑法残酷也是秦暴政的表解析: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秦朝的暴政,D相符合题意;修筑万里长城和修建阿房宫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即繁重的徭役;刑法残酷也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ABC三项都不是最准确的,故选D。点睛:解题时通过题干要求分析得出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再结合选项一一对比得出最佳答案。11.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的全貌。《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解析: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的全貌。《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表述过于绝对,表述错误;BD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故选C。12.A【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可知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中国的丝绸、香料等产品经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欧洲的罗马帝国,因此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可知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中国的丝绸、香料等产品经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欧洲的罗马帝国,因此A正确;BD两项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故选A。1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是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将忠君守礼思想立为封建政权的精神支柱,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是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将忠君守礼思想立为封建政权的精神支柱,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希望君主能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但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已不是孔子当时的儒家思想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依据题干的内容可知,汉初经过长期的战争,人们生活困苦,国家经济衰退,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家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国力强盛,D项正确;招抚流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的内容可知,汉初经过长期的战争,人们生活困苦,国家经济衰退,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家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国力强盛,D项正确;招抚流亡百姓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增加朝廷收入,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禁止人口买卖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B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时期,故A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时期,故C错误;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开放与革新时期,故D错误;故选B。1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B正确;面食的影响价值高、南方城市发展、南方人口增多与题干描述的现象无关,排除ACD。故选B。17.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280年,西普灭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正确;ABD与题干描述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280年,西普灭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正确;ABD与题干描述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18.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C正确;选项A表述的是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故A错误;选项B表述的是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故B错误;选项D表述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故D错误;故选C。19.B【详解】依据题干“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执政后,统一北方,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实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执政后,统一北方,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实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属于“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的史实,B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干“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无关,排除;故选B。20.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改用汉姓措施,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措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A。【点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反映的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改用汉姓措施,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措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A。【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风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二、材料分析题21.(1)禹;世袭制;商朝(2)牧野;周朝(西周);(3)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作用: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解析:(1)禹;世袭制;商朝(2)牧野;周朝(西周);(3)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作用: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详解】(1)仔细观察图一是夏朝的都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图二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商朝的都城,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商朝遗留下来的废墟称为殷墟。(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王伐纣交战的地点在牧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3)据材料“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的关键信息“诸侯”“屏蔽周室”可知,史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西周为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采取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分封制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通过以上探究,可知,夏商周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22.(1)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3)事件:商鞅变法;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解析:(1)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3)事件:商鞅变法;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4)秦灭六国,统一全国(5)因果关系【详解】(1)根据图6“周初形势图”有燕、齐等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式,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根据图7“春秋争霸形势图”,齐楚晋进军路线、吴国、越国进军路线,说明这些国家之间有军事行动,可知反映的是春秋诸侯争霸。(2)根据材料二图8是铁农具,反映春秋时期出现了铁质工具;图9是二牛一人的耕作图,反映的是牛耕的出现。结合课本所学,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根据材料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项突破:负数的意义及应用(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 小学数学-百分数运算 专项复习(含解析)
- 幼儿照护1+X考试模拟题(附解析)
- 2025年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优化考核考前冲刺模拟题库附完整答案
- 2025年保安证考试模拟试题试题及答案
- 农业生态循环与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考核试卷
- 养老护理员初级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解析)
- 校园火灾隐患排查考核试卷
- 休养所社区医疗的社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考核试卷
- 小升初复习讲义:变速及平均速度问题(含解析)-六年级数学下册
- 艾梅乙反歧视培训课件
- 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殡仪服务员项目技术工作文件
- GA 1808-2022军工单位反恐怖防范要求
-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
-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员管理规定
- 西南林业大学新生入学登记表样表
- 汽车吊吊装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院前急救120出诊流程图
-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2021年版)
- 《大学物理》说课课件
- CJJ 63-2018 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