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等级:优/良/中)一、学习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能识别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并分析白描手法如何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天地苍茫、万籁俱寂的雪夜景象以及人物的渺小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准确;能抓住核心意象(大雪、湖、亭、舟、人),感受并描述文本营造出的空灵、澄澈、寂寥、阔大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能主动查阅资料(字典、注释、相关背景知识)解决阅读障碍;能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做好批注笔记;结合文中对作者行为、心理(虽未直接描写,需推断)及他人评价的描写,分析概括作者(张岱)的形象特点(如:特立独行、情趣高雅、孤寂、痴迷山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雪夜奇景的描绘和奇遇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乐的痴迷、对清高脱俗人格的追求,以及在繁华落尽后寄情山水、寻觅精神慰藉的复杂心境。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能分析白描手法如何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天地苍茫、万籁俱寂的雪夜景象以及人物的渺小感。2.难点:能理解“痴”字(舟子语)在文中的核心地位,探讨作者与金陵客之“痴”的具体表现。【钩沉·溯游·明末遗韵·遗世风骨】三、末世公子·故国残梦1.①,字②,号③,④(朝代)文学家。出身仕宦家庭,晚年隐居著书,代表作⑤《》收录本文。其文风⑥,常以简练笔墨写山水之趣,自称⑦“”,⑧《》中的⑨“”正是其人格写照。本文选自⑩《》。⑪,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2.写作背景:背景核心是亡国之痛与精神的坚守;明亡后(清初):作者晚年隐居时追忆往事所作(文中“崇祯五年”实为故国纪年)。3.本文所涉及到的年号[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雪痕·文梳·初雪映文·字句寻踪】四、雪魄凝辞·字淬寒冰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人鸟声俱绝()是日更()余拏()拥毳()衣雾凇()沆()砀()两三粒()强()饮舟子喃()喃曰2.解释下面语句,并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更定:(2)拏:(3)拥毳衣炉火:(4)雾凇沆砀:(5)长堤一痕:(6)焉得更有此人:(7)三大白:(8)客此:(9)舟子:(10)相公:五、寒江独咏·声断霜空(一)朗读指导要点1.情感基调(1)清冷孤寂:全文以雪夜为背景,透出遗世独立的苍凉感,语气需疏淡、空灵。(2)暗藏痴趣:偶遇知音的惊喜(“大喜曰”)、舟子的喃喃自语,需在平淡中透出微妙波澜。2.节奏处理(1)开篇环境描写(“崇祯五年十二月…”)用舒缓平稳的语调,营造静谧氛围。(2)遇客部分(“见余大喜曰…”)语速稍快,语气上扬,突出意外之喜。(3)结尾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用轻缓低沉的语调,略带慨叹,收束全篇。3.重音与停顿(1)关键词重读:如“独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突出天地之阔、人之渺小)。(2)长句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短停顿,“//”较长停顿,展现画面层次感)。4.特殊技巧(1)“雾凇沆砀”等四字词:字字清晰,尾音略拖长,显朦胧意境。(2)“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稍顿,流露无奈;“三大白”连贯,显豪爽。(二)朗读训练试题1.(情感基调把握)朗读“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时,应如何处理“独”字?请说明理由。2.(节奏与停顿设计)请为以下句子设计朗读停顿(用“/”标出),并说明设计意图:“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语气与情感转换)文中金陵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时,语气应如何表现?结合上下文分析。六、雪客独行·翻译解码1.翻译: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翻译: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翻译: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翻译: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翻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答案: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啊!6.翻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雪泥·采撷·雪径通幽·文脉梳理】七、字斟句酌·文言之钥(一)古今异义词1.是日更定矣()A.这(代词)B.判断动词(同今义)2.余拏一小舟()A.剩余(今义)B.我(代词)3.上下一白()A.数词“一”(今义)B.全、都(副词)4.强饮三大白而别()A.白色(今义)B.酒杯(名词)5.及下船()A.等到(动词)B.和、与(连词)(二)一词多义6.【是】是日更定矣/【是】是金陵人:()A.都是代词“这”B.前者代词“这”,后者判断动词7.【更】是日更定矣/【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都指“更加”B.前者指初更(时间),后者表“还”8.【白】上下一白/【白】强饮三大白:()A.都指白色B.前者为“白色”,后者指“酒杯”9.【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A.都表疑问语气B.前者为“哪里”(疑问),后者为句末助词10.【客】客此/【客】客从外来:()A.都指“客人”B.前者为动词“客居”,后者为名词“客人”(三)词类活用11.大雪三日()A.名词作动词:下雪B.形容词作动词:变大12.客此()A.名词作状语:像客人一样B.名词作动词:客居13.与余舟一芥()A.名词作状语:像草芥般微小B.数词作形容词:一样小14.炉正沸()A.动词作名词:沸水B.形容词作动词:沸腾1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A.量词作动词:计算B.名词作量词:表微小(四)通假字16.余拏一小舟()A.拏(通“拿”,划船)B.拏(通“弩”,弓箭)(五)特殊句式1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A.判断句B.省略句17.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A.被动句B.主谓倒装句C.普通陈述句18.见余大喜曰()A.省略句(省主语“他们”)B.宾语前置句1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定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20.拥毳衣炉火()A.状语后置句B.省略句(省介词“于”)八、结构探微·尺幅千景结构分析题:本文可分为四部分,请概括每部分内容(每点不超过15字)。答案:九、主旨淬炼·冰晶玉魄1.(主旨概括题)请你用简洁语言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2.(对联创作题)根据文章主旨创作一副对联(上下联各79字)。上联:下联:3.“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内涵:4.作者与金陵客相遇为何“不言姓氏”:5.“痴”的本质是什么?【寒画·痴态·寒江独鉴·孤影解味】十、夜雪行舟·情感叠影1.“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透露出()A.孤高自许的得意B.不流俗的孤寂与傲骨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的深层情感是()A.对张岱行为的不解与反衬其痴迷B.表达自己同样爱雪的共鸣3.见亭中人“大喜”的根本原因是()A.终于找到能喝酒的伙伴B.乱世中遇同怀知己的慰藉4.“崇祯五年十二月”的纪年方式暗示()A.准确记录时间B.对前朝的追念与遗民身份5.“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体现()A.豪迈的酒兴B.知音难遇的珍重与无奈十一、素宣点墨·白描惊鸿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运用()A.白描渲染天地混沌B.工笔细描云水形态2.“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的精妙在于()A.比喻使景物生动B.量词“粒”微型化凸显人之渺小3.“拉余同饮”的“拉”字妙在()A.动作描写显热情B.暗写天涯孤客的迫切孤独4.全文情感脉络是()A.看雪→遇客→饮酒→归去B.孤往→惊遇→悲喜交织→怅然5.结尾舟子“痴”评的作用是()A.补充叙事视角B.以俗见衬雅怀,深化主题6.“拏一小舟”的“拏”字妙处:7.白描手法的作用分析:8.“强饮三大白”中“强”的含义:9.结尾舟子“喃喃”的作用:10.“上下一白”的描写角度:十二、减笔成境·空框留韵(一)理解性默写1.极端天气下的独行宣言:用“”渲染绝对孤寂之境,反衬后文看雪之“痴”。2.白描经典:以量词勾画天地微渺的句子:3.夜游奇景的时间标记:点明具体看雪时刻的句子:4.亭中奇遇的戏剧性描写:初见亭中人的反应:5.金陵客的盛情之举:用“”表现他乡遇知音的短暂欢愉。6.舟子对“痴”的世俗解读:结尾以“”收束,借俗人视角点题。7.天地纯白的视觉描写:总写雪夜湖景:8.遗民身份的隐喻:问姓氏时答“”,飘零客居之言暗含故国之思。9.独与天地共往的宣言:强调独自看雪的句子:10.宇宙视角的自我定位:将“”比作“”,舟中人如“”,体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与自觉。(二)内容理解类1.渲染雪后环境死寂的句子:2.总写天地混沌景象的句子:3.白描名句(微观视角写人景渺小):4.金陵客见“我”时的惊叹语:5.舟子对“痴”的评价句:6.暗示遗民身份的答语:【遗魄·史泪·千峰照影·文化寻根】十三、寒玉试锋·经典淬刃(一)基础理解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俱绝”有何表达效果?2.作者为何选择“更定”时分前往湖心亭?3.解释加点词含义: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③焉得更有此人()(二)手法赏析4.“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妙在何处?5.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6.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三)主旨探究7.文中金陵客“见余大喜”的原因最恰当的一项是()A.雪夜偶遇同乡B.获得饮酒机会C.遇见志趣相投之人D.可结伴返程8.作者与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的形象有何异同?9.结合背景(明亡后),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四)综合运用10.若将本文改编成短剧,你会用哪两种色彩渲染舞台?简述理由。11.文末舟子的“喃喃”是自言自语还是对作者说?为什么?12.请用成语概括张岱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不得使用“痴”)【心印·薪传·晴雪润心·生活启思】十四、哲思叩问·永恒之雪1.(选择题)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感叹,最核心地表达了作者张岱怎样的心境?()A.对舟子不理解自己赏雪雅趣的轻微责备。B.在广漠天地与极致孤独中,偶遇知音(精神共鸣者)的惊喜、慰藉与感慨。C.对自己和金陵客行为过于古怪、不合时宜的自嘲。D.对金陵客模仿自己行为、打扰清静的不满。2.(选择题)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描写被誉为“白描”典范。下列对“白描”效果分析最贴切的一项是?()A.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词(如“白”),渲染出雪后湖景的纯净。B.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轮廓(痕、点、芥、粒),就营造出天地浩渺、人物微茫的意境,凸显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孤独。C.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如“看雪”、“拉”),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活动。D.运用了比喻(如“一芥”、“两三粒”)和排比(“与……与……”),增强了语言气势。3.(简答题)文章结尾处出现的“金陵客”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设计。假如你是一位导演,要为这个结尾设计一个镜头脚本(画面+旁白/字幕),你会如何通过“金陵客”这个人物来深化主题?请简述你的设计思路。(提示:可从情节、情感、主旨角度思考)4.(画面描述题)“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空灵纯净、混沌浩渺的冰雪世界。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幅画面,并着重突出其“上下一白”的视觉特点与意境氛围。(可适当运用文中词句,60字左右)5.(比较阅读题)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都描绘了冰雪世界中孤独的人物形象。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表现“孤独”情感上有什么不同?6.(主旨探究:“痴”与“孤独”)文中舟子评价作者“莫说相公痴”,而作者又感叹“更有痴似相公者”。结合全文和时代背景(张岱为明亡遗民),谈谈你对张岱笔下“痴”的理解?这种“痴”与他所感受到的“孤独”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十五、碎玉成篇·墨痕新雪1.社会现象思辨题张岱在冰雪世界中独寻湖心亭,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痴”)。而在当今“打卡文化”盛行的旅游热潮中,人们常蜂拥至网红景点拍照即走。请结合文本中张岱的“痴”与你的生活观察,谈一谈:(1)真正的“深度体验”与“快餐式旅游”本质区别何在?(2)如何在浮躁的社会中守护一份对自然/文化的“痴”情?(提出一条具体建议)2.文化传承实践题张岱特意记录“崇祯五年十二月”,暗含对故国的追思。如今,许多城市通过修复历史建筑、举办传统节庆唤醒文化记忆。请完成以下任务:(1)列举你所在城市的一项文化保护实践(如古街修复、非遗展览等);(2)设计一个校园活动方案,让同龄人亲身参与此项文化传承(明确形式与目的)。3.人际交往启示题张岱与金陵客偶遇即别,却留下深刻慰藉。现实中,网络社交使人们联系更密,孤独感却不减反增。请结合文本与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点赞千百不如知己一遇”?请从交往质量(如深度、真实性)角度对比线上社交与张岱式相遇。4.逆境应对启示题张岱经历国破家亡后,借“看雪”超脱现实苦痛。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常感焦虑。请回答:如何将张岱“湖心亭看雪”转化为一种心理调节方法?试以学习场景为例说明。5.生态伦理思辨题张岱笔下的“上下一白”展现自然纯净之美。而今全球变暖导致雪线上升,许多地区再无当年盛景。请你思考:当“湖心亭看雪”可能成为消失的风景,我们该如何平衡社会发展(如工业减排)与生态保护?(从国家政策与个人行动各提一点)6.人生价值辩论题舟子视张岱为“痴”,而金陵客却引为知己。生活中,有人追求实用价值(如高薪职业),有人坚守热爱却冷门的梦想(如古籍修复)。班级将举办辩论赛:辩题:当代青年应优先实现社会价值(反方)还是个人热爱(正方)?请你为正方立论,借用张岱之“痴”阐述观点。(不超过80字)部编(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答案参考一、学习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能识别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并分析白描手法如何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天地苍茫、万籁俱寂的雪夜景象以及人物的渺小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准确;能抓住核心意象(大雪、湖、亭、舟、人),感受并描述文本营造出的空灵、澄澈、寂寥、阔大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能主动查阅资料(字典、注释、相关背景知识)解决阅读障碍;能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做好批注笔记;结合文中对作者行为、心理(虽未直接描写,需推断)及他人评价的描写,分析概括作者(张岱)的形象特点(如:特立独行、情趣高雅、孤寂、痴迷山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雪夜奇景的描绘和奇遇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乐的痴迷、对清高脱俗人格的追求,以及在繁华落尽后寄情山水、寻觅精神慰藉的复杂心境。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能分析白描手法如何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天地苍茫、万籁俱寂的雪夜景象以及人物的渺小感。2.难点:能理解“痴”字(舟子语)在文中的核心地位,探讨作者与金陵客之“痴”的具体表现。【钩沉·溯游·明末遗韵·遗世风骨】三、末世公子·故国残梦1.①,字②,号③,④(朝代)文学家。出身仕宦家庭,晚年隐居著书,代表作⑤《》收录本文。其文风⑥,常以简练笔墨写山水之趣,自称⑦“”,⑧《》中的⑨“”正是其人格写照。本文选自⑩《》。⑪,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答案:①张岱;②宗子;③陶庵;④明末清初;⑤《陶庵梦忆》;⑥空灵/清雅;⑦痴人;⑧《湖心亭看雪》;⑨“痴”;⑩《陶庵梦忆》;⑪湖心亭。解析:(1)张岱人生三阶段——从贵公子到遗民隐士。①少壮纨绔:出身绍兴仕宦世家,精享乐,通戏曲、茶道、园林;作品多写繁华生活,笔触细腻。②国破家亡:明亡(1644)后拒仕清朝,避居山中,家产散尽,“披发入山,駴駴(hàihài)为野人”,文风转向苍凉,以回忆故国为精神寄托。③晚年著书:隐居著史,《石匮书》记明代史事;《陶庵梦忆》追忆前朝风物;《湖心亭看雪》即写于此期,淡笔藏深悲。(2)文学成就与风格——晚明小品文巅峰。①空灵意境:白描造境,以简驭繁(“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深情寄寓:繁华落笔皆血泪,淡语背后有孤愤(“莫说相公痴”暗含遗民傲骨)③自嘲反讽:以“痴人”自居,戏谑中见坚守,舟子评“痴”实为作者自许;④语言炼金:善用量词激活画面(痕/点/芥/粒)“舟中人两三粒”化人为宇宙微尘。(3)与《湖心亭看雪》的深度绑定。①“痴”的人格宣言。文中舟子言“痴”,实为张岱自评——其《自为墓志铭》自称“七不可解”(包括“癖”“痴”),以非常之行守非常之志。②故国纪年密码。开篇“崇祯五年”(1632),时清已立国却拒用新朝年号,彰显遗民气。③微观象征体系。“一芥”“两三粒”等微小意象,暗喻个体在历史巨变中的渺小与不屈。2.写作背景:背景核心是亡国之痛与精神的坚守。明亡后(清初):张岱晚年隐居时追忆往事所作(文中“崇祯五年”实为故国纪年)。解析:作者处境:遗民隐士:出身明代仕宦世家,明亡后拒仕清朝,避居山中著书(《陶庵梦忆》即写于此时)。写作动机:借景寄怀:以雪湖空明之境,隐喻对故国的纯洁追念;以“独往”“痴行”宣告精神不降。“痴”的深意:双重坚守:①痴迷山水——超脱乱世的生存姿态②痴守明志——拒绝新朝的文人气节。3.本文所涉及到的年号[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雪痕·文梳·初雪映文·字句寻踪】四、雪魄凝辞·字淬寒冰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人鸟声俱绝(jué)是日更(gēng)余拏(ná)拥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两三粒(lì)强(qiǎng)饮舟子喃(nán)喃曰2.解释下面语句,并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2)拏:撑(船)。(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7)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8)客此:客居此地。(9)舟子:船夫。(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五、寒江独咏·声断霜空(一)朗读指导要点1.情感基调(1)清冷孤寂:全文以雪夜为背景,透出遗世独立的苍凉感,语气需疏淡、空灵。(2)暗藏痴趣:偶遇知音的惊喜(“大喜曰”)、舟子的喃喃自语,需在平淡中透出微妙波澜。2.节奏处理(1)开篇环境描写(“崇祯五年十二月…”)用舒缓平稳的语调,营造静谧氛围。(2)遇客部分(“见余大喜曰…”)语速稍快,语气上扬,突出意外之喜。(3)结尾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用轻缓低沉的语调,略带慨叹,收束全篇。3.重音与停顿(1)关键词重读:如“独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突出天地之阔、人之渺小)。(2)长句断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短停顿,“//”较长停顿,展现画面层次感)。4.特殊技巧(1)“雾凇沆砀”等四字词:字字清晰,尾音略拖长,显朦胧意境。(2)“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稍顿,流露无奈;“三大白”连贯,显豪爽。(二)朗读训练试题1.(情感基调把握)朗读“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时,应如何处理“独”字?请说明理由。答案:处理:“独”字需重读,语气沉缓而坚定,尾音稍拖长。理由:此字是全篇文眼,既强调行为之特立独行,又暗含孤高傲世的心境,奠定全文清寂基调。2.(节奏与停顿设计)请为以下句子设计朗读停顿(用“/”标出),并说明设计意图:“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答案:停顿设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图:①三个“与”字后短暂停顿,模仿作者环视天地时目光的移动感;②后半句连贯读出,突出天地浑然一体的苍茫景象。3.(语气与情感转换)文中金陵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时,语气应如何表现?结合上下文分析。答案:语气:惊喜中带赞叹,音调上扬,语速加快。分析:①客居异乡的二人不期而遇,意外发现同好,心情激动;②“焉得”二字需读出难以置信之感,呼应前文“独往”,突显“痴”人难得的共鸣。六、雪客独行·翻译解码1.翻译: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答案: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解析:重点词:“俱绝”(全都消失),“湖中”(西湖上);作用:以夸张手法突出雪后万籁俱寂的环境,为“独往看雪”铺垫。2.翻译: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答案: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茫茫的一片。解析:重点词:“与”(连词,强化融合感),“一白”(全白);手法:连用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融为一体,展现苍茫浩渺的雪景。3.翻译: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案: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长堤一道痕迹、湖心亭一个墨点,以及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解析:重点词:“痕”“点”“芥”“粒(量词活用,化大为小,突出天地之广、人之渺小);手法:白描技法,用简练的笔墨勾画空灵意境(中考核心考点)。4.翻译: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答案:(他们)看见我十分欣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解析:重点词:“焉得”(哪能),“更”(还);情感:通过金陵客的惊叹,侧面烘托作者“痴”于山水的形象。5.翻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答案: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啊!解析:重点词:“莫说”(不要说),“痴似相公者”(像您一样痴的人);作用:点明主旨,以舟子之口强化“痴”的普遍性,余韵悠长。6.翻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答案:(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此地。解析:重点词:“客此”(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省略句:补全省略主语“他们”(文言常见句式,中考高频考点)。【雪泥·采撷·雪径通幽·文脉梳理】七、字斟句酌·文言之钥(一)古今异义词1.是日更定矣()A.这(代词)B.判断动词(同今义)答案:A解析:句中“是”指代“这一天”,今义多为判断动词(如“他是学生”)。2.余拏一小舟()A.剩余(今义)B.我(代词)答案:B解析:文言中“余”常作第一人称代词(今义多指“剩余”),如“余住西湖”。3.上下一白()A.数词“一”(今义)B.全、都(副词)答案:B解析:“一”此处表范围副词“完全”,今义多作数词。4.强饮三大白而别()A.白色(今义)B.酒杯(名词)答案:B解析:“白”古指酒器(如“飞觞举白”),今义仅表颜色。5.及下船()A.等到(动词)B.和、与(连词)答案:A解析:“及”此处意为“到……时”,今义多表并列(如“及家人”)。(二)一词多义6.【是】是日更定矣/【是】是金陵人()A.都是代词“这”B.前者代词“这”,后者判断动词答案:B解析:第一句“是”为代词;第二句“是”作判断动词(“是金陵人客此”)。7.【更】是日更定矣/【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都指“更加”B.前者指初更(时间),后者表“还”答案:B解析:“更定”指初更时分(晚八时);“更有”即“还有”。8.【白】上下一白/【白】强饮三大白()A.都指白色B.前者为“白色”,后者指“酒杯”答案:B解析:第一句“白”作形容词,第二句作名词(借代酒杯)。9.【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A.都表疑问语气B.前者为“哪里”(疑问),后者为句末助词答案:B解析:第一句“焉”表反问“哪里能”;第二句为助词无实义(《爱莲说》例句)。10.【客】客此/【客】客从外来A.都指“客人”B.前者为动词“客居”,后者为名词“客人”答案:B解析:“客此”是名词作动词(客居此地);“客从外来”为名词。(三)词类活用11.大雪三日()A.名词作动词:下雪B.形容词作动词:变大答案:A解析:“雪”本为名词,此处带宾语“三日”,活用为动词“降雪”。12.客此()A.名词作状语:像客人一样B.名词作动词:客居答案:B解析:“客”后省略介词“于”,直接带地点宾语“此”,需作动词。13.与余舟一芥()A.名词作状语:像草芥般微小B.数词作形容词:一样小答案:A解析:“芥”本为名词,此处作状语修饰“舟”,意为“如草芥般小”。14.炉正沸()A.动词作名词:沸水B.形容词作动词:沸腾答案:A解析:“沸”本为动词,此处受定语“炉”修饰,活用为名词“沸水”。15.舟中人两三粒而已()A.量词作动词:计算B.名词作量词:表微小答案:B解析:“粒”本为名词(米粒),此处作量词修饰“人”,极言其小。(四)通假字16.余拏一小舟()A.拏(通“拿”,划船)B.拏(通“弩”,弓箭)答案:A解析:“拏”通“拿”,意为牵引(划船动作),非兵器。(五)特殊句式1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A.判断句B.省略句答案:A解析:“是金陵人”为典型判断句(“是”表判断),主语承前省。17.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A.被动句B.主谓倒装句C.普通陈述句答案:C解析:此句为主语(天云山水)+谓语(一白),无语序倒装。18.见余大喜曰()A.省略句(省主语“他们”)B.宾语前置句答案:A解析:省略主语“亭中人”(前文“舟子”提及的二人)。1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定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答案:B解析:疑问代词“焉”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湖中更得焉有此人”。20.拥毳衣炉火()A.状语后置句B.省略句(省介词“于”)答案:B解析:原句省略“于”,完整应为“拥毳衣(于)炉火旁”。八、结构探微·尺幅千景结构分析题:本文可分为四部分,请概括每部分内容(每点不超过15字)。答案:①雪夜独往(大雪初停,独赴湖亭);②湖中奇景(天地苍茫,人舟微渺);③亭逢知己(金陵客邀饮,共叹痴迷);④归舟点题(舟子喃喃,以“痴”作结)。解析:划分依据:①(段12):行为起因(时间+环境+动作);②(段3):景物主体(白描核心段,必独立);③(段45):情节转折(叙事高潮);④(末段):主题升华(评论性结尾)。写景散文“叙事链”拆分(赴程→见景→遇人→感怀)。九、主旨淬炼·冰晶玉魄1.(主旨概括题)请你用简洁语言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答案:本文通过雪夜独游湖心亭的奇遇,以空灵白描勾画天地浩渺,借“独往看雪”“亭中逢客”“舟子评痴”三层递进,既抒发痴迷山水的超脱之趣,更隐喻明亡后文人坚守气节、寄怀故国的孤高情怀,在“渺小个体”与“苍茫宇宙”的对照中,完成对精神自由的礼赞。解析:四维答题法:景(白描意境)+事(情节推进)+情(痴迷/孤愤)+理(生命哲思)。背景深化:“崇祯五年”:故国纪年暗藏政治立场;“金陵客”:旧都流亡者象征遗民群体;踩分点:山水之痴+遗民情怀+思索境界。2.(对联创作题)根据文章主旨创作一副对联(上下联各79字)。答案一:上联:雪笼湖天,一痕一芥观混沌下联:亭藏痴客,三盏三声叹古今解析:意象:上联取“痕”“芥”(微观景),下联取“盏(酒)”“声(喃喃)”(人事);哲思:“观混沌”应“上下一白”的宇宙感,“叹古今”扣明清朝代更迭之痛;技法:量词叠用(一/三),时空对仗(混沌/古今)。答案二:上联:万籁绝时,独向寒亭寻旧梦下联:一舟归处,忽闻低语识同痴解析:情感:上联“寻旧梦”(追念故国),下联“识同痴”(知音共鸣);结构:首句环境(万籁绝/一舟归),尾句人事(独向/忽闻);关键词:“旧梦”暗指前朝,“同痴”双关山水痴与气节痴。3.(情感类题)“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内涵:答案:①行为特立独行;②精神超越世俗;③遗民孤傲心境。解析:炼字题需分层作答,中考常考情感关键词。4.作者与金陵客相遇为何“不言姓氏”:答案:乱世飘零的默契——姓氏已无意义,知音重在精神共鸣。解析:结合背景(明亡后),理解文人隐逸心态。5.“痴”的本质是什么?答案:对纯净世界的坚守,超越世俗的审美追求,故国情怀的精神寄托。解析:主旨核心题,需答出“环境追求+精神境界+历史隐喻”三层。【寒画·痴态·寒江独鉴·孤影解味】十、夜雪行舟·情感叠影1.“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透露出()A.孤高自许的得意B.不流俗的孤寂与傲骨答案:B解析:“独”既指无人同行(物理孤独),更体现众人酣睡时独赏雪的清高志趣,非得意而是超然。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的深层情感是()A.对张岱行为的不解与反衬其痴迷B.表达自己同样爱雪的共鸣答案:A解析:舟子视看雪为“痴”,反衬张岱对故国山水偏执的爱,实为对亡明的隐痛。3.见亭中人“大喜”的根本原因是()A.终于找到能喝酒的伙伴B.乱世中遇同怀知己的慰藉答案:B解析:金陵客“大喜”源于天涯孤客的共鸣,非为饮酒,而是“痴”心相通。4.“崇祯五年十二月”的纪年方式暗示()A.准确记录时间B.对前朝的追念与遗民身份答案:B解析:清初仍用明朝年号,彰显不事新朝的忠贞与故国之思。5.“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体现()A.豪迈的酒兴B.知音难遇的珍重与无奈答案:B解析:“强”通“勉强”,暗含乱世相逢终须别的悲凉。十一、素宣点墨·白描惊鸿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运用()A.白描渲染天地混沌B.工笔细描云水形态答案:A解析:三个“与”字连用,简笔勾画天地交融的苍茫,典型白描。2.“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的精妙在于()A.比喻使景物生动B.量词“粒”微型化凸显人之渺小答案:B解析:以“粒”为量词,将人置于浩渺宇宙中,物我对比震撼。3.“拉余同饮”的“拉”字妙在()A.动作描写显热情B.暗写天涯孤客的迫切孤独答案:B解析:一“拉”字暴露客居者久无同调的寂寞,非仅动作。4.全文情感脉络是()A.看雪→遇客→饮酒→归去B.孤往→惊遇→悲喜交织→怅然答案:B解析:表层是事件线,深层为“遗世独立偶得知音终归虚无”的情感跌宕。5.结尾舟子“痴”评的作用是()A.补充叙事视角B.以俗见衬雅怀,深化主题答案:B解析:舟子不解恰凸显张岱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点睛之笔。6.“拏一小舟”的“拏”字妙处:答案:主动撑船的动作,体现刻意追寻雪境的“痴”态。解析:动词炼字题,对比“乘舟”的被动性,“拏”显主体意志。7.白描手法的作用分析:答案: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简笔勾勒,在浩瀚天地中突出人的渺小与孤高。解析:需答出“简练精准的线条”+“宇宙意识”两层,中考重要考点。8.“强饮三大白”中“强”的含义:答案:勉强饮酒,显露张岱对热闹场面的疏离感,反衬其内心孤独。解析:副词情感题,需联系前文“拉余同饮”的突兀感。9.结尾舟子“喃喃”的作用:答案:①借世俗视角点题;②反衬作者超俗之“痴”;③留余韵引发深思。解析:次要人物功能题,需答出结构(点题)与情感(反衬)双重作用。10.“上下一白”的描写角度:答案:大视角全景描写,为后文白描小景(堤痕亭点)提供宏大背景。解析:画面层次分析题,“大全景”与“小特写”的对比关系是关键。十二、减笔成境·空框留韵(一)理解性默写1.极端天气下的独行宣言:用“”渲染绝对孤寂之境,反衬后文看雪之“痴”。答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解析:“俱绝”二字以声写静,冰雪封湖的极端环境为“独往”张本。2.白描经典:以量词勾画天地微渺的句子:答案: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解析:“痕”“点”“芥”“粒”的微观视角,将人置于广漠宇宙中,凸显“天人合一”的苍茫感。3.夜游奇景的时间标记:点明具体看雪时刻的句子:答案: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解析:“更定”(初更时分)暗示不循常理,“拏”字显主动追寻之态。4.亭中奇遇的戏剧性描写:初见亭中人的反应:答案: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解析:“大喜”与“焉得”的惊叹,道出异代知己在绝境相逢的震撼。5.金陵客的盛情之举:用“”表现他乡遇知音的短暂欢愉。答案: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解析:“拉”显热情,“强饮”露勉强,暗示张岱对热闹的疏离感。6.舟子对“痴”的世俗解读:结尾以“”收束,借俗人视角点题。答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解析:舟子“喃喃”之语形成双重反讽——既嘲相公痴,更讽世人不识痴。7.天地纯白的视觉描写:总写雪夜湖景:答案: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解析:三“与”字取消物我界限,“一白”统摄乾坤,为后文白描奠基。8.遗民身份的隐喻:问姓氏时答“”,飘零客居之言暗含故国之思。答案:是金陵人,客此解析:金陵(南京)为明故都,“客此”道尽易代文人的无根漂泊感。9.独与天地共往的宣言:强调独自看雪的句子:答案:独往湖心亭看雪。解析:“独”字贯穿全文,与后文“舟子”“金陵客”形成孤独层次的对照。10.宇宙视角的自我定位:将“”比作“”,舟中人如“”,体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与自觉。答案:余舟;一芥;两三粒解析:芥菜籽与米粒的比喻,是道家“齐物”观的审美实践。(二)内容理解类1.渲染雪后环境死寂的句子:答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解析:以听觉写视觉(“声绝”显空寂),为“独往”铺垫;易错:“俱绝”易误写“具绝”。2.总写天地混沌景象的句子:答案: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解析:三“与”字取消层次,“一白”统摄乾坤,中考高频句。;易错:“与”字易漏写。3.白描名句(微观视角写人景渺小):答案: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解析:量词“痕/点/芥/粒”将宏阔宇宙微缩;易错:“芥”(艹头)误写“介”;“粒”误写“颗”。4.金陵客见“我”时的惊叹语:答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解析:“焉得”“更”双重惊叹,道出世外知音之罕有;易错:“焉”误写“安”。5.舟子对“痴”的评价句:答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解析:借俗人视角点题,形成双关反讽(表面嘲痴,实则颂志);易错:“痴似”误写“痴像”。6.暗示遗民身份的答语:答案:是金陵人,客此。解析:金陵(明故都)、“客此”(漂泊感)暗藏故国之思,情感题核心句。【遗魄·史泪·千峰照影·文化寻根】十三、寒玉试锋·经典淬刃(一)基础理解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俱绝”有何表达效果?答案:强调雪后环境的绝对寂静,为下文独往看雪的“痴”行铺垫。解析:“俱绝”以夸张手法突出万物湮没于雪的世界,烘托天地孤寂的氛围(中考环境描写作用题)。2.作者为何选择“更定”时分前往湖心亭?答案:夜深人静更能突出其特立独行,同时强化雪夜的空灵意境。解析:紧扣“独往”行为,体现人物孤高性情(人物行为动机题)。3.解释加点词含义: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③焉得更有此人()答案:①初更开始;②撑(船);③哪能。解析:中考必考实词虚词(更/拏/焉),需结合语境记忆。(二)手法赏析4.“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妙在何处?答案:连词叠加使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突出天地苍茫的视觉震撼。解析:炼字题高频考点,答出“强化意境融合”即得分。5.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案:白描手法;量词“痕、点、粒”化大为小,凸显人在浩瀚自然中的渺小。解析:中考核心手法题,需同时指出手法+效果(意境/情感)。6.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①侧面烘托作者痴迷山水的形象;②点题,揭示“痴”的普遍性;③留有余味,引发读者共鸣。解析:句子作用“3步法”:内容+结构+主题(中考必考题型)。(三)主旨探究7.文中金陵客“见余大喜”的原因最恰当的一项是()A.雪夜偶遇同乡B.获得饮酒机会C.遇见志趣相投之人D.可结伴返程答案:C解析:细节理解题,紧扣“痴似相公者”的知音主题(中考选择题高频设误点:A项“金陵人”非同乡)。8.作者与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的形象有何异同?答案:相同:皆在雪中独行,表现孤高情怀;不同:张岱有遇知己的暖色,柳宗元则全程遗世独立。解析:中考跨文本对比题,需兼顾共性与个性。9.结合背景(明亡后),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答案:①对故国的眷恋;②寄情山水的超脱;③知音难觅的孤独。解析:情感主旨深层挖掘题,需联系历史背景(教材注释常考点)。(四)综合运用10.若将本文改编成短剧,你会用哪两种色彩渲染舞台?简述理由。答案:白与黑。白:雪的空灵纯净;黑:夜的深邃,反衬人物孤影。(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解析:中考创新题型,考查意境迁移能力。11.文末舟子的“喃喃”是自言自语还是对作者说?为什么?答案:自言自语。体现舟子不解“痴行”,强化主仆认知差异带来的戏剧性。解析:人物心理分析题,需结合“喃喃”用词及身份关系。12.请用成语概括张岱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不得使用“痴”)答案示例:特立独行、孤高自许。解析:人物形象概括题,需避免原文重复词。【心印·薪传·晴雪润心·生活启思】十四、哲思叩问·永恒之雪1.(选择题)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感叹,最核心地表达了作者张岱怎样的心境?()A.对舟子不理解自己赏雪雅趣的轻微责备。B.在广漠天地与极致孤独中,偶遇知音(精神共鸣者)的惊喜、慰藉与感慨。C.对自己和金陵客行为过于古怪、不合时宜的自嘲。D.对金陵客模仿自己行为、打扰清静的不满。答案:B解析:“痴”字是文眼,并非贬义,而是指超脱世俗、钟情山水雪景的雅趣与执着。舟子不解其“痴”,而湖心亭竟有更“痴”之人(金陵客),这对身处国破家亡、内心极度孤寂的张岱而言,是意外而巨大的精神慰藉。B项准确抓住了“相遇知音”带来的复杂情感(惊喜、慰藉、对“痴”的感慨)。A项理解流于表面,责备意味很淡;C项“自嘲”过度,文中更多是感慨;D项与文意(“见余大喜”)完全相悖。2.(选择题)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描写被誉为“白描”典范。下列对“白描”效果分析最贴切的一项是?()A.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词(如“白”),渲染出雪后湖景的纯净。B.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轮廓(痕、点、芥、粒),就营造出天地浩渺、人物微茫的意境,凸显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孤独。C.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如“看雪”、“拉”),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活动。D.运用了比喻(如“一芥”、“两三粒”)和排比(“与……与……”),增强了语言气势。答案:B解析:白描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渲染,抓住特征勾勒形象。此段正是典范:没有色彩渲染(A项错误,“白”是状态非色彩渲染),没有动作细节(C项错误),虽有“芥”、“粒”的比喻和“与…与…”的排比(D项提及),但其核心效果在于通过极简的轮廓勾勒(“痕”、“点”、“芥”、“粒”),将宏大的空间(天云山水一体)与微小的人迹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人在广袤宇宙中的渺小感与作者的孤独感,意境深远。B项精准把握了白描的核心效果和此段营造的意境。D项虽指出手法,但未点明其服务于意境营造的核心作用。3.(简答题)文章结尾处出现的“金陵客”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设计。假如你是一位导演,要为这个结尾设计一个镜头脚本(画面+旁白/字幕),你会如何通过“金陵客”这个人物来深化主题?请简述你的设计思路。(提示:可从情节、情感、主旨角度思考)答案示例:画面:湖心亭中,张岱与金陵客对坐饮酒,亭外大雪纷飞,天地苍茫。镜头缓缓拉远,亭与人逐渐融为雪幕中的微小剪影。旁白/字幕:“天地之大,孤独本是常态。然此茫茫雪夜,一隅小亭,两粒‘痴’人,这短暂的相遇,是慰藉,更是对无边孤独最深的印证——知音难觅,终须一别。永恒的是天地冰雪,与心中那份不与人言的‘痴’。”解析:此题考查对次要人物作用及主题深化的理解。设计需体现:情节/结构:“金陵客”的出现打破了绝对的孤独,使情节有波澜。情感:他们的“大喜”是孤寂中的慰藉,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舟子喃喃”的结尾,又暗示了相遇的短暂、知音的难留,将孤独感推向更深层次(“以乐景写哀”)。主旨:深化了“痴”(超脱世俗的志趣)与“孤独”(个体在时代、天地间的永恒处境)的主题。短暂的相遇反衬出永恒的孤独,而“痴”是支撑灵魂面对这份孤独的内在力量。镜头设计应通过画面构图(渺小的人与宏大的景)和旁白点明这种复杂情感与主旨。4.(画面描述题)“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空灵纯净、混沌浩渺的冰雪世界。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幅画面,并着重突出其“上下一白”的视觉特点与意境氛围。(可适当运用文中词句,60字左右)答案示例:寒气凝结,树挂晶莹(雾凇),水气弥漫(沆砀)。抬眼望去,天空、流云、远山、近水,界限消融,浑然一体,只剩下无边无际、铺天盖地的白。这白,纯净到极致,也空寂到极致,仿佛吞噬了世间万物,只留下一个冰雕玉砌、不染纤尘的宇宙。解析:考查对关键句意象的把握和语言描绘能力。需抓住核心意象:雾凇、沆砀(水汽白茫茫)、天、云、山、水。视觉特点:“上下一白”——空间上(上下)无差别,色彩上(白)高度统一,强调混沌一体、无边无际。意境氛围:空灵、纯净、浩渺、寂静、冷寂、略带虚无感。描绘时应运用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词语和恰当的修饰。5.(比较阅读题)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都描绘了冰雪世界中孤独的人物形象。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表现“孤独”情感上有什么不同?答案:①环境氛围:《江雪》:极端死寂(“绝”、“灭”)、寒冷、险峻;《湖心亭看雪》:空灵纯净、浩渺混沌(“上下一白”)、寂静;②人物状态:《江雪》:主动坚守(“独钓”),与环境对抗感强;《湖心亭看雪》:沉浸观赏(“看雪”),似与天地相融(“天人合一”感);③孤独性质:《江雪》:绝对的、主动选择的、带有抗争意味的孤独《湖心亭看雪》:广袤宇宙中的渺小感,偶遇慰藉却更显深沉的孤独;④作者心境投射:《江雪》政治失意后的清高、孤傲、不屈;《湖心亭看雪》:国破家亡后的隐逸、超脱、深沉的故国之思与人生苍茫感。解析:考查对同类题材不同作品情感意境的对比分析能力。①环境氛围:《江雪》用“绝”、“灭”突出环境的极端死寂与严酷;《湖》则强调混沌一体的“白”与空灵寂静,虽冷寂但不显险恶。②人物状态:柳诗渔翁是“独钓”,动作主动,似在坚守,与环境形成对抗;张岱是“看雪”,是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人物似乎融入了这宏大的冰雪背景(“上下一白”中的“一芥”、“两三粒”)。③孤独性质:《江雪》的孤独是绝对、彻底、主动选择的,带有孤高不屈的意味。《湖》的孤独源于个体在宏大时空中的渺小感,虽偶遇“同道”(金陵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检查证培训学时课件
- 管理职级晋升申请书
- 2025合同样例通信信道范本
- 停产时间鉴定申请书
- 2025装饰装修工程承包合同的范本
- 2025粮食批发市场粮油交易合同范本
- 社团留任申请书开头
- 专利侵权申请书
- 采矿权延续申请书
- 地税免税申请书
- DB33-T 628.1-2021《交通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第1部分:公路工程》
- 绳锯切割施工方案
-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
- 2024年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综合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学校品牌塑造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报告
- 绿色物流仓储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 污水厂职业病培训
- 危险化学品码头安全管理制度(3篇)
- 《电力机车构造(第2版)》课件 任务三 HXD3型电力机车空气管路系统分析
- 2019版 苏教版 高中通-用技术 必修 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国际物流运输合同参考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