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月迹》教案_第1页
《鸟的天堂》《月迹》教案_第2页
《鸟的天堂》《月迹》教案_第3页
《鸟的天堂》《月迹》教案_第4页
《鸟的天堂》《月迹》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鸟的天堂》《月迹》教案23鸟的天堂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榕、纠”等11个生字,会写“白茫茫、规律”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一、课题导入1.在人们印象中,“天堂”是怎样美好的存在?板书:天堂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2.想象: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小鸟生活的乐园)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可以边读边思考:(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每次看后“我”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____”画出有关语句。(3)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3.反复读书后,在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1.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2.全班交流(可以小组推荐,也可以自由发言,交流)就三个思考的问题集中交流。①大榕树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是什么意思?③最后一句中的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④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⑤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⑥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用鸟的乐园(或世界)?“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将梳理的疑难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四、选择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仔细地读读课文吗?1.练习读课文,重点读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喜欢的段落。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或感想。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段落读给同学听。(1)指导朗读:要读出榕树的静态美,抓住:茂盛、全部生命力、簇、堆、翠绿、明亮、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美丽等重点词语。(2)想象:是啊!这榕树枝繁叶茂,绿得多么可爱!一簇树叶堆在另一簇上面,密密层层的阳光照在翠绿的叶子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阵微风吹来,鲜亮的叶子一动一动,像在长啊长的!请同学闭目想象。3.关于众鸟活动的场面。读一读,说说感受:(鸟多:到处、大、小、花、黑、应接不暇、快乐:叫、飞、扑)五、扩展讨论交流1.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就是这里的一只小鸟,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吗?(1)这儿生态环境好。①这儿环境幽美。②这儿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而有生机。③这儿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各类虫子繁殖旺盛,因而鸟儿的食物就丰富。④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2)人们保护意识强。这儿的人们不许人捕鸟,因此鸟儿们得到了保护,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繁衍。2.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你的同伴呢?小结:榕树为鸟的生活提供了美好的环境,鸟在此生活,使得榕树更能茁壮成长,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是多好哇!它使得人类的家园更加美好。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时候“我”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一个自然段。1.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体会到留恋之情)(2)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体会到无限赞美)2.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七、总结同学们,“鸟的天堂”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受到人类保护。可怕的是,让鸟儿自由快乐生活的地方现在已经不多了。如果有一天世界失去了鸟儿的叫声,看不到鸟儿的飞翔,大自然会变得多么寂寞、冷清啊!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鸟类,为它们创造更美的生活环境!八、作业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2.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24*月迹1.会认“袅、嫦”等8个字,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3.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1课时一、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二、认识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一寻月亮——议月亮。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四、精读课文,答记者问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带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白,有耳目一新之感。(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