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凉山州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建都史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从殷周直到北宋这二千四百年是为前期,其时一统政权和统治北半个中国的大地区性政权的首都殷(邺)、长安、洛阳、开封,都在中原地区(北纬35°左右1度许,东经108°—114°);江南的南京只做过统治南半个中国的地区性政权的都城,而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则根本还够不上做较大政权的都城。所以这前期又可以叫做中原期。自十二世纪初叶赵宋南渡以后至今八百多年是为后期,一统政权和大地区性政权的首都都离开了中原:或向南移到了江南,杭州做了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都城,南京做了五十年的明朝初期首都,又做了此后二百二十年的陪都,直到近代还做过太平天国和民国的首都;或向北移到了北京,先还只是北半个中国金朝的首都,随后又发展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大一统王朝的首都,直到近代还做过民国的首都,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杭州、南京、北京都在前期四大首都之东,距海不远,所以这后期又可以叫做东移近海期。为什么前期的大政权要选择中原内地的长安、洛阳、邺、开封为首都,后期的大政权要选择东部近海的杭州、南京、北京为首都?又为什么前期和后期在各个时代要选择不同的城市为首都?这需要我们对历史上择都的条件和首都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作一番分析。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这三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决定建立他们的统治中心——首都的。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饶的地区,足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无需或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地区既便于制内,即镇压国境以内的叛乱,又利于御外,即抗拒境外敌人的入侵。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略均,便于都城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包括政令的传达、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来往。设若地理位置并不居中,但具有便利而通畅的交通路线通向四方,特别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则不居中也就等于居中。所以地理位置这个条件也可以说成是交通运输条件。当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三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首都,所以每一个王朝的宅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而言最有利的地点。首都的选定一般都反映了该时期总的形势,反过来,首都的位置也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自殷周至隋唐,黄河中下游两岸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又接近于王朝版图的地理中心。一个政权能牢固掌握这一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这就是这一段长达2400年之久的时期的首都离不开中原地区的原因。五代北宋200年间,经济重心虽已南移江淮,北宋覆亡以后,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原水运因停止使用而归于淤废,从此以后,无论从经济、军事、交通哪一方面说,中原都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是800年来首都再也不可能迁回到中原之故。汉高祖即位时都雒阳,听了娄敬、张良的话才西都关中,这两人的话很说明问题。娄敬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张良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胡人的牧区)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所以汉高祖便作出了定都长安的决定。历史证明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自高祖至文、景,果然先后顺利地镇压住了多次异姓、同姓诸侯的叛乱,巩固了统一。经过武、昭、宣三代的经营,终于取得了匈奴降服、置西城数十国于都护统辖之下的伟大胜利,确是既有利于制内,又有利于御外。隋唐时形势略与西汉相似,关中仍然以沃野著称,对内需要能制服山东和东南潜在的割据势力,对外需要能抵御西北方的强大边疆民族政权突厥与吐蕃的入侵,因而也和西汉一样定都于长安。长安地理位置比较偏西,距离当时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下游两岸远了一些,距离中唐以后财赋所出的江淮地区那就更远。关中尽管富饶,毕竟“土地狭”,不足以满足京师和西北边防所需大量饷给。到了隋唐,特别是中唐以后,两河藩镇割据,京师所需百物绝大部分都取之于数千里外的江淮地区,节级转运,劳费惊人,民间至传言“斗钱运斗米”,这一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五代以后,黄河流域更加衰落,江南的经济地位和河朔的军事地位逐步上升,中原王朝内部便不再是东西对峙的问题,变成了南北争胜之局;主要的外患也不再来自西北,改为来自东北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从而长安又丧失了它在军事上的制内御外作用,所以首都一经撤离,就再也不可能搬回来了。洛阳的优点主要在于它位居古代的“天下之中”。远在西周初年,周公所以要在这里营建成周雒邑,作为镇抚“东土”的大本营,就是因为它“在于土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西周为犬戎所破,平王东迁,即于此宅都。洛阳虽然比不上长安那样是“金城天府之国”中的首都,但它有了这一条为长安所不及,它的不大的四塞之固又为邺与开封所无,所以它在前期中原四大首都中的地位仅次于长安。隋唐建都长安,隋炀帝、唐高宗都要另建洛阳为东都,经常来往于两都间。炀帝以居洛为常,洛阳是实际上的首都。高宗晚年亦多居洛,其后武周代唐,改东都为神都,正式定为首都。可见隋唐时代洛阳还有比长安更优越的一面,否则杨广、李治、武曌不会作出那样的决定。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在全国范围内比长安来得适中,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当时的水运枢纽,东南取道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可通向富饶的江淮地区,东北取道永济渠可通向河北大平原,直抵王朝东北部的军事重镇涿郡即幽州(今北京),特别是江淮漕运自通济渠东来可以径抵洛阳城中输入含嘉仓,比之于都长安时需从洛阳或洛口再或水或陆,多走上千里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省事省费实不可胜计。后期金、元、明、清之所以要选中北京定都,那是由于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而这几个政权都需要兼顾塞外与中原,大运河漕运又足以解决都燕的供给。明初之所以都南京,那是由于元末明太祖以此为根据地经营四方完成一统的已成之势,并且正好就近控制东南财赋之地之故。至于南宋有半壁江山,不都南京而都杭州,上文已提到,除了自五代以来杭州在东南城市中最为繁盛这一因素外,主要是宋高宗绝意恢复中原的心理在起作用。(摘编自谭其骧著、葛剑雄、孟刚选编《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建都史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各种政权都建都在中原地区。B.在前期亦即中原期,南京只做过统治半个中国的地区性政权的都城。C.历史证明汉高祖听从娄敬、张良的建议定都长安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D.长安到了隋唐尤其是中唐以后,京师所需大部分都来自江淮地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宋南渡以后至今,一统政权和大地区性政权的首都都离开了中原:或者南移到杭州、南京;或者北移到北京。B.都城选址的经济条件要求附近是富饶地区,能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无需或少需远处的给养。C.都城选址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这三方面的条件来考虑,长安被山带河,沃野千里,是最理想的王都。D.作为都城,洛阳虽比不上长安,但它居“天下之中”,四塞之固不大却为邺与开封所无,故在前期中原仅次于长安。3.金、元、明、清都选中北京定都,根据原文观点,下列选项中不是北京被定为首都的原因的一项是()A.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沃野千里,供给充裕,有较好的经济条件。B.北京有万里长城,进可攻退可守,具有十分优越的军事条件。C.北京既能外御塞外的入侵风险,又能内控中原的种种内乱。D.北京虽位置偏北,但大运河沟通南北,供给、运兵都有充分保障。4.文中转述娄敬、张良的话,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请根据本文论述,谈谈你对“建设新雄安,拉动京津冀,疏解首都压力”的看法。【答案】1.A2.C3.B4.①运用引用论证;②证明了汉高祖定都长安的正确性;③充分论证了首都选址在经济、军事、地理位置上的充分考量;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①雄安紧邻北京,水土资源丰富,可以分担北京人口和资源压力,为北京提供物质支援;②雄安处于京津冀的中心,有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③中国经济南强北弱,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雄安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有助于京津冀的经济发展,起到经济平衡的作用。【解析】【导语】文章以中国建都史为脉络,通过经济、军事、地理三重视角,剖析了都城选址的深层逻辑。作者以严谨的史实为基,构建起从殷周到近代的时空框架,既展现了中原期与东移期的宏观变迁,又通过汉唐定都长安等典型案例,揭示了都城选址与国家战略的深刻互动。【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各种政权都建都在中原地区”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提到“一统政权和统治北半个中国的大地区性政权的首都”,对政权做了“一统”和“大地区性”的限制。“江南的南京只做过统治南半个中国的地区性政权的都城”,说明并非各种政权都建都在中原地区。故选A。【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长安被山带河,沃野千里,是最理想的王都”错误。原文提到“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三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首都”,说明长安并非是最理想的王都。故选C。【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北京有万里长城,进可攻退可守,具有十分优越的军事条件”不是北京被定为首都的原因,原文“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这三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决定建立他们的统治中心——首都的”,论述定都依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万里长城是人工建筑,并不是定都北京的考虑因素。文中在分析金、元、明、清选择北京定都原因时,未提及万里长城与北京被选为首都的关系。故选B。【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引用娄敬、张良的话,属于引用论证。引用娄敬所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以及张良所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②他们的话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定都长安的优势,有力地证明了汉高祖定都长安的正确性。③娄敬、张良的话中,提到秦地富饶,有经济优势;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等体现军事优势;“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在地理位置上利于控制诸侯,充分论证了首都选址在经济、军事、地理位置上的考量。④引用古人的言论,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从经济条件看,文中提到都城选址经济条件要求附近富饶能解决物质需要。雄安紧邻北京且水土资源丰富,能分担北京人口和资源压力,为北京提供物质支援,符合定都(从分担首都压力角度类比)在经济方面的考量,能缓解北京资源紧张状况,保障部分物资供给。如文中历代都城选址会考虑附近地区的经济支撑能力,雄安在这方面有类似作用。②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看,文中强调都城位置要利于与各地联系。雄安处于京津冀中心,有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如同历史上洛阳因处于“天下之中”利于与各方联系一样,雄安的地理位置能加强京津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③从经济平衡角度看,中国当前经济存在南强北弱的情况,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雄安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发展雄安有助于京津冀经济发展,起到平衡经济的作用。这和历史上首都位置的变动对经济格局产生影响类似,新的区域发展中心(雄安)的建设能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过年苏青过年了,王妈特别起劲。她的手背又红又肿,有些地方冻疮已溃烂了,热血淋漓,可是她还咬紧牙齿洗被单哩,揩窗子哩,忙得不亦乐乎。我说:“大冷天气,忙碌作啥?”她笑笑回答:“过年啦,总得收拾收拾。”我的心头像给她戳了一针般,刺痛得难受。过年,我也晓得要过年啦,然而,今年的过年于我有什么意思?孤零零一个人住在这冷冷清清的房间里,没有母亲,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我说:“王妈,我今年不过年了,你自己回去几天,同家人们团聚团聚吧!”她的眼睛中霎时射出快乐的光辉来,但依旧装出关切的样子问:“那么你的饭呢?”“上馆子吃去。”我爽快地回答。“真的,一年到头,你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吃;过年了,索性到馆子里去吃几顿,倒也……”说着,她的眼珠转动着快要笑出来了。虽然脸孔还装得一本正经,像在替我打算。我望着她笑笑,她也笑笑。骤然间,她的心事上来了,眼睛中快乐的光辉全失,忧郁地凝望着我,半晌,才用坚决的声调低低说道:“我当然在这里过年,哪里可以回家去呢?”我知道她的意思,她不肯放弃年节的节赏。于是我告诉她愿意留在这里也好,只是从此不许再提起“过年”两字。她莫名其妙的应声“哦”第二天,我刚在吃早点的时候,她踉跄地进来了,劈头便向我说:“过年了,邮差……”我勃然大怒道:“邮差干我屁事?我不许你说过年过年。”但是她不慌不忙,理直气壮的回答:“过年过年不是我要说的呀,那是邮差叫我说的,他说过年了,要酒钱。”我掷了两块钱给她,赶紧掩住自己的耳朵。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她替我倒了茶,低声地说道:“扫弄堂的——刚才——刚才也来过了,他说——他说——过——过——”我连忙摇手止住她说话,一面从皮夹里取出了五元钱来,一面端起茶杯。她望着钞票却不伸手来接,只结结巴巴地说下去:“这次过年别人家都给十……十元呢……”啪的一声,我把茶杯摔在地上。菜汁溅在她的鞋上,袜上,裤脚上。她哭丧着脸说道:“我又说顺了嘴呀,记性真不好。”从此她便再不说过年了,只是我的活钱(各种服务费用)还得付。每次她哭丧着脸站在我面前,我就掏出两块钱来;她望着钞票不伸手来接,我就换了张五元的;她的脸色更难看了,我拿起十元钞票向桌上一摔,掉转身子再不去理她。我的亲戚,朋友,都来邀我吃年夜饭,我统统答应了。到了除夕那天,我吃完午饭就睡起来,假装生病,不论电话催,差人催,亲自来催,一一都加以谢绝。王妈蹑手蹑脚的收拾这样,收拾那样,我赌气闭了眼睛不去看她。过了一会,我真的呼呼睡熟了,直睡到黄昏时候方才苏醒。睁眼一看,天哪!王妈把我的房间已经收拾得多整齐,多漂亮,一派新年气象。我想,这时该没有人来打扰了,披衣预备下床。忽然听得楼梯头有谈话声,接着有人轻步上来,屏住气息在房门外听,我知道这是王妈。于是我在里面也屏住了气息,不去理她。王妈听了许久,见我没有动静,又轻步下楼去了,我索性脱掉衣服重新钻进被里。只听得砰的一声,是后门关上的声音,我知道来人已去,不禁深深舒了一口气。于是,万籁俱寂。我的心里很平静,平静得像无风时的湖水般,一片茫茫。一片茫茫,我开始感到寂寞了。寂寞了好久,我才开始希望有人来,来邀我吃年夜饭,甚至来讨酒钱也好。但是,这时候,讨酒钱的人似乎也在吃年夜饭了。看,外面已是万家灯火,在这点点灯光之下,他们都是父子夫妻团聚着,团聚着。我的房间黑黝黝地,只有几缕从外面射进来的淡黄色的灯光,照着窗前一带陈设,床以后便模糊得再也看不见什么了。房间收拾得太整齐,瞧起来便显得空虚而且冷静。但是更空虚更冷静的却还是我的寂寞的心,它冻结着,几乎快要到发抖地步。我想,这时候我可是需要有人来同我谈谈了,谈谈家常——我平日认为顶无聊的家常呀!于是,我想到了王妈。我想王妈这时候也许正在房门口悄悄地听着吧,听见我醒了,她便会踉跄地进来的。我捻着电灯开关,室中骤然明亮了,可是王妈并没有进来。我有些失望,只得披衣坐起,故意咳嗽几声,王妈仍旧没有进来。那时我的心里忽然恐慌起来!万一连王妈也偷偷回去同家人团聚了,我可怎么办呢?于是我直跳下床来,也来不及穿袜子,拖着拖鞋就往外跑,跑出房门,在楼梯头拼命喊:“王妈!王妈!”王妈果然没有答应。我心里一酸,腿便软软的,险些儿跌下楼梯。喉咙也有些作怪,像给什么东西塞住了似的,再也喊不出来。真的这个房间里就只有我一个人,这幢房子里就只有我一个人,这个世界上就只有我一个人了吗?这般孤零零地又叫我怎过下去呢?我想哭。我趿拉着拖鞋跑回房里,坐在床沿上,预备哭个痛快。但是,哭呀哭的,眼泪却不肯下来,这可把我真弄得没有办法了。幸而,房门开处,有人托着盘子进来了。进来的人是王妈。我高兴得直跳起来。那时眼泪也凑趣,淌了下来,像断串的珠子。我来不及把它拭去,一跳便跳到王妈背后,扳住她的肩膀连连喊:“王妈!王妈!”王妈慌忙放下盘子,战战兢兢地回答:“我……我刚才打个瞌睡,来得迟……迟了。”“不,不,”我拍着她的肩膀解释:“你来得正好,来得正好。”她似乎大出意外,呆呆望着我的脸。我忽然记起自己的眼泪尚未拭干,搭讪着伸手向盘中抓起块鸡肉,直向嘴边送,一面咀嚼,一面去拿毛巾揩嘴,顺便拭掉眼泪。王妈告诉我鸡肉是姑母差人送来的,送来的时候我正睡着,差人便自悄悄地回去了。我点点头。王妈说顺了嘴,便道:“还有汤团呢,过年了……”说到这里,她马上记起我的命令,赶紧缩住了,哭丧着脸。我拍拍她的肩膀,没发怒,她便大起胆子问我可要把汤团烧熟来吃。我想了想说:“好的。”并丁嘱她再带一副筷子上来。不多时,她就捧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团来了,放在我面前。但那副带来的筷子仍旧握在她的一只手里,正没放处,我便对她说道:“王妈,那副筷子放在下首,你来陪我吃着。还有,”我拿出张百元的钞票来塞在她的另一只手里,说道,“这是我给你的过年贺钱。”她张大了嘴半晌说不出话来,一手握着筷子,一手握着钞票,微微有些发抖。我说:“王妈,吃汤团呀,我们大家谈谈过年。”她的眼睛中霎时射出快乐的光辉来,但仍旧趔趄着不敢坐下。骤然间,她瞥见我赤脚穿着拖鞋,便踉跄过去把袜子找来递给我道:“你得先穿上袜子呀,当心受凉过……年。”她拖长声调说出这“过年”两字,脸上再没有哭丧颜色了,我也觉得房间里不再湿得空虚而冷静,于是我们谈谈笑笑的过了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她的手背又红又肿,有些地方冻疮已溃烂了,热血淋漓”表现出王妈作为佣人在过年时节的悲惨境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B.“我的心头像给她戳了一针般,刺痛得难受”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我对过年的反感,为全文奠定了沉闷压抑的感情基调。C.“我的心里很平静,平静得像无风时的湖水般”到“我才开始希望有人来,来邀我吃年夜饭”运用顶真手法,使语句连接十分紧密。D.“但那副带来的筷子仍旧握在她的一只手里,正没放处”运用了细节描写,突出王妈内心的高兴和激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7.关于文章最后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的眼睛中霎时射出快乐的光辉来”,这是久被压抑的渴望欢乐过年之情的自然流露,真实感人。B.“她瞥见我赤脚穿着拖鞋,便踉跄过去把袜子找来递给我”,“踉跄”突出了王妈年老体衰的生理特征。C.“你得先穿上袜子呀,当心受凉过……年。”这是王妈给我的最好最温馨的新年祝福,一扫之前的阴霾。D.“她拖长声调说出这‘过年’两字,脸上再没有哭丧颜色了”,这是我与王妈的和解更是我与过年的和解。8.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为什么反感过年。9.本文善用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赏析。【答案】6.C7.B8.①“孤零零一个人住在这冷冷清清的房间里,没有母亲,没有孩子,没有丈夫。”“过年”都是父子夫妻团聚着,团聚着。而只有自己形只影单。②“到了除夕那天,我吃完午饭就睡起来,假装生病,不论电话催,差人催,亲自来催,一一都加以谢绝”说明作者害怕热闹的场景凸显自己的孤独寂寞。③邮差讨贺钱,扫弄堂的讨贺钱,“我的活钱还得付”让人郁闷。9.①王妈和我形成了鲜明对比。王妈遵从习俗,对过年有着朴素真挚的热爱;而我由于自身境遇极度反感过年。两种截然不同的过年情感导致冲突不断,把两个人原本冷清的年味写得跌宕起伏。最终在王妈的耐心隐忍体谅中达成和解,各自释放出最美好温暖的善意,共同勾画出虽不热闹但十分温馨的除夕之夜。②除夕夜,外面的万家灯火而屋内只有几缕从外面射进来的淡黄色的灯光,现实中自己的空虚冷清与想象中别人都是父子夫妻团聚着形成对比,真实而自然地表现出“寂寞的心,它冻结着,几乎快要到发抖的地步”,巧妙的对比,把内心的寂寞渲染到了极致,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解析】【导语】苏青的《过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独女性在传统佳节中的复杂心境。当王妈为过年忙碌时,“我”却因孤独而抗拒这个本该团聚的节日。从最初的愤怒拒绝,到最终与王妈共享汤圆的温情转变,小说通过主仆二人的互动,展现了人性对温暖的渴望。那些摔碎的茶杯、推拒的邀请函,最终融化在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里,揭示出:最深的孤独,往往在拒绝温暖时最为刺骨;而真正的年味,或许就藏在愿意分享的那一刻。【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揭示了社会的不公”错误。根据原文“她的手背又红又肿,有些地方冻疮已溃烂了,热血淋漓”可知,这主要是体现王妈在过年时为收拾屋子而辛勤劳作,文中并未着重揭示社会不公这一深层含义。原文只是描述王妈忙碌干活的状态“她还咬紧牙齿洗被单哩,揩窗子哩,忙得不亦乐乎”,重点在她对过年收拾的积极态度。B.“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我对过年的反感,为全文奠定了沉闷压抑的感情基调”错误。根据原文“我的心头像给她戳了一针般,刺痛得难受”“孤零零一个人住在这冷冷清清的房间里,没有母亲,没有孩子,没有丈夫”可知,这里突出的是“我”因自身孤独处境而对过年感到痛苦,并非单纯对过年反感,且为全文奠定的是孤独寂寞的感情基调,而非沉闷压抑。D.“突出王妈内心的高兴和激动”错误。根据原文“但那副带来的筷子仍旧握在她的一只手里,正没放处”同时结合前文“她似乎大出意外,呆呆望着我的脸”可知,这里体现的是王妈面对“我”邀请陪吃时的意外和不知所措,而非高兴和激动。故选C。【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突出了王妈年老体衰的生理特征”错误。根据原文“她的眼睛中霎时射出快乐的光辉来,但仍旧趔趄着不敢坐下。骤然间,她瞥见我赤脚穿着拖鞋,便踉跄过去把袜子找来递给我道”,同时结合前文王妈忙碌干活以及后面急切关心“我”的语境可知,这里体现的是她内心有一些兴奋,以致于动作有些急切和慌乱,而非突出年老体衰的生理特征。故选B。【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节概括的能力。①根据原文“孤零零一个人住在这冷冷清清的房间里,没有母亲,没有孩子,没有丈夫”以及“过年都是父子夫妻团聚着,团聚着。而只有自己形只影单”可知,这鲜明地体现出“我”因孤独的处境而反感过年,别人的团聚更凸显自己的孤单。②根据原文“到了除夕那天,我吃完午饭就睡起来,假装生病,不论电话催,差人催,亲自来催,一一都加以谢绝”可知,这说明“我”害怕热闹的场景会凸显自己的孤独寂寞,所以选择逃避。③根据原文“邮差讨贺钱,扫弄堂的讨贺钱,‘我的活钱还得付’让人郁闷”,从原文“过年了,邮差……”“扫弄堂的——刚才——刚才也来过了,他说——他说——过——过——”以及“我的活钱(各种服务费用)还得付”等内容可知,这些讨贺钱的事情让“我”对过年更加反感。【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根据原文“王妈特别起劲。她的手背又红又肿,有些地方冻疮已溃烂了,热血淋漓,可是她还咬紧牙齿洗被单哩,揩窗子哩,忙得不亦乐乎”等句子可知,王妈遵从传统习俗,对过年有朴素真挚的热爱;根据原文“我说:‘王妈,我今年不过年了,你自己回去几天,同家人们团聚团聚吧!’”可知,“我”由于自身境遇极度反感过年。两种截然不同的过年情感导致冲突不断,如“我”因王妈提“过年”而发怒。最终在王妈的耐心隐忍体谅中达成和解,如“我说:‘王妈,吃汤团呀,我们大家谈谈过年。’”共同勾画出温馨的除夕之夜。①根据原文“外面已是万家灯火,在这点点灯光之下,他们都是父子夫妻团聚着,团聚着”,而屋内只有几缕从外面射进来的淡黄色的灯光,“我的房间黑黝黝地,只有几缕从外面射进来的淡黄色的灯光”可知,除夕夜,外面是万家灯火,现实中自己的空虚冷清与想象中别人的团聚形成对比,真实而自然地表现出“寂寞的心,它冻结着,几乎快要到发抖的地步”,把内心的寂寞渲染到极致。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孙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材料二:汲黯责公孙弘布被为诈,弘之诈岂在布被乎?黯不斥其大而擿其小,细矣。黯非翘细过以讦人者。黯之学术,专于黄、老,甘其食,美其衣,老氏之教也。以曾、史为桎梏,以名教为蹄衡羁络,为善而不欲近名,大白而欲不辱,故黯之言曰:“奈何欲效唐、虞之治。”弘位三公,禄甚多,布被为诈。尧、舜富有四海而茅茨土阶,黯固以为诈而不足效也。弘起诸生,四十而贫贱、安于布被,则布被已耳,弘之诈岂在此乎?黯沈酣于黄、老,欲任情以远名,而见以为诈焉耳。(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齐人A多诈而无情B实C始与臣等D建此议E今皆倍F之G不忠。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庭争,在朝廷上向皇帝谏争,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的“犯颜极谏”意思相同。B.然,认为……正确,意动用法,与《史记·高祖本纪》中“沛公然其计,从之”的“然”用法相同。C.谢,谢罪、道歉,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的“谢”意思相同。D.焉耳,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与《寡人之于国也》中“尽心焉耳矣”的“焉耳”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上观察发现公孙弘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在文辞上加以修饰和美化,皇上非常喜欢他。B.面对汲黯的指责,公孙弘坦言自己的过错,并且赞美了汲黯的忠诚。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最终让他当了丞相。C.王夫之批评汲黯的学术专攻黄老之道,吃美味的食物,穿华美的衣服,以仁义之人和名教为学习的榜样,不愿意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D.汲黯认为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是欺诈。王夫之则认为公孙弘的欺诈不在于用布被这种小事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2)黯不斥其大而擿其小,细矣。黯非翘细过以讦人者。1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汲黯指责公孙弘的原因。【答案】10.CEG11.D12.C13.(1)九卿中与我交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责备)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2)汲黯不指责公孙弘大的欺诈行为却专门指摘这种小的,太琐碎了!汲黯并非是专门揭露小毛病来斥责揭发别人的人。14.①违背与同僚的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不忠诚;②居三公要职,俸禄多却盖粗布被子,是欺诈世人、沽名钓誉。【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围绕公孙弘与汲黯的冲突展开,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为官之道。材料一通过具体事例,刻画公孙弘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他表面谦逊节俭,实则善于迎合上意;汲黯则直率刚正,指责其虚伪。材料二中王夫之的评论更为深刻,指出汲黯囿于黄老之学,未能抓住公孙弘”大诈"的本质。【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齐人”作主语,“多诈而无情实”作谓语,故应在C处断开;“建”作谓语,“此议”作宾语,主语省略,故应在E处断开;“倍”作谓语,“之”作宾语,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CEG。
【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谏争。/敢于冒犯君上或长辈的威严,竭力规劝,我比不上东郭牙。B.正确。句意: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或:认为公孙弘的说法正确)。/沛公认为他的计策正确,听从了。C.正确。句意:公孙弘谢罪说。/秦王害怕他撞碎和氏璧,于是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D.错误。都作句末助词,加重语气。句意:所以认为公孙弘用布被是欺世盗名罢了。/我对于国家,也算尽心竭力罢了。故选D。【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以仁义之人和名教为学习的榜样”错,曲解文意。原句是“以曾、史为桎梏,以名教为蹄衡”,意为:他以曾参、史鳍这种仁义之人为枷锁,以名教为束缚。可见,原文是说汲黯认为名教是束缚,而不是以仁义之人和名教为学习的榜样。故选C。【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者”,交好的人;“诘”,诘难、责备;“诚”,确实。(2)“擿”,挑剔,指摘;“翘细过”,揭露小毛病。【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①根据“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概括:公孙弘违背与同僚的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不忠诚;②根据“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概括:公孙弘居三公要职,俸禄多却盖粗布被子,是欺诈世人、沽名钓誉。参考译文:文本一: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国君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的后母去世了,他服丧三年。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辞上的修饰和美化,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他曾经和主爵都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越发厚待公孙弘。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交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文本二:汲黯指责公孙弘使用布被是欺诈,公孙弘的欺诈难道在于用布被这一件事吗?汲黯不指责公孙弘大的欺诈行为却专门指摘这种小的,太琐碎了。汲黯并非是专门爱挑小毛病来攻击别人的人,他的学术专攻黄、老之道,吃美味的食物,穿华美的衣服,这是老子的教导。他以曾参、史鳍这种仁义之人为枷锁,以名教为束缚,做善事而不想得到名声,坦荡洁白而不欲受辱,所以他说:“为什么要效法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很多,却使用布被,这是欺世盗名。尧、舜富有四海却住茅草房、台阶用土垒成,汲黯本来就认为这是欺世盗名之举,不值得效法。公孙弘从普通儒生起家,在四十岁时还很贫贱,他心安理得地使用布被,而且不过是布被罢了,他的奸诈难道是在这种小事上吗?汲黯沉湎于黄、老之道,想任情而求名,所以认为公孙弘用布被是欺世盗名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草书献上人①归庐山(节选)孟郊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将书云霞片,直至清明巅。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江人愿停笔,惊浪恐倾船。〖备注〗①献上人:一位庐山高僧,孟郊友人,擅长写草书。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用两个“狂”字,说明献上人不是“酒狂”而是“书狂”,第二句用极度夸张的语言赞美献上人草书艺术的精湛,先声夺人,总领全诗。B.“将书云霞片”设想献上人用云霞作纸片来练书法,既写出献上人的不同凡俗,又跟上文“狂笔自通天”的夸张句取得了联想上的统一。C.诗题是诗人送一位善于草书的和尚回庐山去,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诗的内容都在形容和赞美献上人的草书艺术。D.本诗使用夸张、想象、拟人的手法,将书法与自然景色相融合,语出惊人,想象奇特,从而使诗歌奇趣横生,耐人品味。16.在本诗中,诗人是按照“行为——形象——效果”的顺序对献上人的草书艺术进行具体描写和渲染的,请结合诗句作分析。【答案】15.D16.①“将书云霞片,直至清明巅”是行为描写。设想献上人到庐山山巅,用云霞作为纸片来写其草书,既能显示这位庐山高僧的不同凡俗,又暗示其草书艺术的精湛。②“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是对献上人草书的形象描写。走笔好像是从手中突然飞出的黑色闪电,又像是从天外直泻而下的黑色飞泉,比喻准确生动,赞美了献上人草书的活泼、灵动、壮观。③“江人愿停笔,惊浪恐倾船”渲染献上人草书的艺术效果。江上行船的人希望献上人赶快停笔不要再写了,因为他笔底所形成的惊涛骇浪恐怕会把船只颠翻,突出献上人的草书艺术效果之强烈。【解析】【导语】孟郊这首送别诗以狂草为魂,突破传统送别诗抒情框架。诗人以“狂”字为眼,通过“云霞为纸”“黑电玄泉“”等意象,构建起书法艺术与自然伟力的精神对话。全诗以夸张笔法将草书艺术神化,在惊浪倾船的威慑力中,完成对友人艺术境界的礼赞。【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本诗使用夸张、想象、拟人的手法”错,如,“狂笔自通天”“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等都是夸张和想象的体现,但诗中没有将草书或献上人赋予人的特征或情感,因此没有使用拟人手法。故选D。【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结构和情感的能力。①行为描写:“将书云霞片,直至清明巅”句,诗人对献上人书写行为的描写。诗人设想献上人到庐山的山巅,用云霞作为纸片来书写草书,表现了献上人的高远志向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暗示其草书艺术的精湛。②形象描写:“手中飞黑电”,形容献上人书写时笔势的迅猛和灵动。黑色闪电象征着速度极快且光芒四射的笔触,形象地表现了献上人书写时的灵动与力量;“象外泻玄泉”运用比喻,将献上人的草书比作从天外直泻而下的黑色飞泉,表现了草书的灵动流畅,又赋予了它一种深邃、神秘的艺术魅力。③效果描写:“江人愿停笔,惊浪恐倾船”,是诗人对献上人草书艺术效果的渲染。江上行船的人的心理反应侧面烘托献上人草书的震撼力。江上的人希望献上人赶快停笔,因为他们担心献上人笔底所形成的惊涛骇浪会把船只颠翻。这种侧面描写突出了献上人草书艺术效果的强烈,使读者能感受到其草书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2)关于学习方法,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答案】(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柴达木盆地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盆地,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报的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这里长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从东南部的200毫米逐渐减少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温度还不到5摄氏度,(甲),年温差可达60摄氏度,而日温差大约是30摄氏度,在夏季夜间气温甚至可能降到0摄氏度以下。①柴达木盆地极度干燥,盆地内却分布着大量的盐湖,其中察卡盐湖和察尔汗盐湖尤为著名。那么(乙)?在距今2300万年前,由于印度板块猛烈撞击欧亚板块,青藏高原随之不断抬升,而柴达木盆地则开始断陷,形成四周环绕的高大山脉,发源了众多河流汇入柴达木盆地,使得盆地内湖泊②。但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到足以阻隔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的高度后,盆地内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而且翻越高大天山山脉后的西风带水汽也被阿尔金山分离,于是柴达木盆地内原先的湖泊逐渐干涸萎缩,各种盐和矿物质不断结晶沉淀,最终形成了大量的盐湖。柴达木盐湖的盐类矿藏(丙),除了600亿吨食盐外,还包括了钾、镁、锂等多种矿物元素,其储量多数居中国第一。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因此柴达木盆地是③的“中国西部聚宝盆”。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一、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1.下列句子中的“则”与文中加点的“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一巨弹坠地,则火光迸裂。B.他期末考试成绩下降,一则知识难度加大,二则努力不够。C.做事要循序渐进,不然就会欲速则不达。D.这篇文章太长,另一篇文章则又过短。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答案】18.①尽管②比比皆是③名符其实/名副其实19.①“分离”改为“阻挡”;②“干涸萎缩”改为“萎缩干涸”20.①“海拨”改为“海拔”;②“环报”改为“环抱”;③“长年”改为“常年”21.D22.甲:气温波动很大乙:这些盐湖是如何形成的呢丙:不仅品种全而且储量多【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尽管”表示转折关系,“极度干燥”和“分布着大量的盐湖”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一种转折关系,用“尽管”可以准确地体现这种逻辑关系,突出盐湖分布在干燥环境中的特殊性,因此填入“尽管”合适。②文中提到柴达木盆地内盐湖众多,察卡盐湖和察尔汗盐湖尤为著名,因此用“比比皆是”形容盐湖的数量之多非常贴切。比比皆是:形容事物很多,到处都是。③文中提到柴达木盐湖的盐类矿藏丰富,除了600亿吨食盐外,还包括多种矿物元素,储量多数居中国第一,因此用“名副其实”或“名符其实”形容柴达木盆地作为“中国西部聚宝盆”的称号非常恰当。名符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不合逻辑,“水汽也被阿尔金山分离”不合逻辑,将“分离”改为“阻挡”更为准确。②不合逻辑,“干涸萎缩”不合逻辑,湖泊先因缺水而逐渐萎缩,最终才会干涸,将“干涸萎缩”改为“萎缩干涸”更符合湖泊干涸的过程。【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①“海拨”的“拨”应为“拔”。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与海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②“环报”的“报”应为“抱”。环抱:环绕,围绕在中间。③“长年”的“长”应为“常”。常年:犹长年,长期,年复一年。【2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江门台山市川岛镇人民政府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2026人保财险科右中旗支公司应届毕业生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下半年浙江省属事业单位招聘34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甘孜州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新疆塔城地区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楚雄州武定县猫街小学教师招考流动5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毕业论文封档案
- 书法专业毕业论文周志
- 秘书专业毕业论文是什么
- 毕业论文的研究条件
- GA 1301-2016火灾原因认定规则
- TTT培训师培训课件(-)
- 学校学生健康体检知识培训课件
- 重医大内科诊疗操作规范内科诊疗操作规范
-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读书分享 课件
- 脚手架作业安全管理培训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护理课件
- (中职)VB程序设计电子课件(完整版)
- 钛白粉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汽车VIN效验码计算器
- 脱硫塔操作规程(双碱法)(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