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妇产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脚本_第1页
2025妇产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脚本_第2页
2025妇产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脚本_第3页
2025妇产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脚本_第4页
2025妇产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脚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妇产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脚本清晨7点45分,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部6楼走廊已响起护理车的轮轴声。责任护士王芳推着治疗车经过32床时,发现患者刘某某正用手背抵着额头,床头柜上的体温单显示6:00测量的体温是38.2℃。她放下治疗盘,伸手摸了摸患者额头:“刘姐,今天感觉怎么样?切口还疼吗?”“小王啊,我昨晚就没睡好,切口火辣辣的,比昨天疼多了。”刘某某掀开被子,露出剖宫产术后第3天的腹部切口——敷料边缘渗出淡黄色液体,周围皮肤红肿范围较前一日扩大,约5cm×6cm,触之皮温明显升高。王芳立即打开电子病历系统,刘某某的病历显示:术后前两日体温最高37.5℃,白细胞12.3×10⁹/L,C反应蛋白45mg/L;今日晨间血常规白细胞15.8×10⁹/L,CRP89mg/L。她又核对了同病房31床的张某某——术后第4天患者,晨间体温38.5℃,切口敷料有渗液,红肿范围4cm×5cm;33床的吴某某,术后第2天,体温37.9℃,切口周围轻度红肿。7点55分,王芳带着体温单和病历本敲开医生办公室门:“李医生,31、32、33床术后患者体温都上去了,切口情况比昨天差,您看看是不是有问题?”主治医生李辉放下正在写的出院记录,逐一查看三位患者:“切口渗液增多,红肿范围扩大,CRP和白细胞都在上升,不能排除感染。去把近三天术后患者的体温、炎症指标和切口情况统计一下。”8点10分,护士站电脑前,王芳快速调取数据:7月15日至今,妇产科共完成剖宫产手术12例,其中术后48小时内发热(体温≥38℃)的有5例,分别是31床(术后第4天)、32床(术后第3天)、33床(术后第2天)、41床(术后第3天)、52床(术后第2天)。5例患者均为同一手术组(主刀医生赵强,助手周明,巡回护士陈璐)完成,手术间均为6楼2号手术室。李辉看着统计表,眉心拧紧:“5例术后发热,且集中在同一手术组、同一术间,符合医院感染暴发的疑似特征。”他立即拨通科室主任吴敏的电话:“吴主任,我是李辉,刚才梳理了近三天剖宫产患者的情况,有5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迹象,可能是感染暴发,需要您过来看看。”8点25分,吴敏主任赶到病房,逐一查体后,用手机拍摄切口情况上传至医院感染管理群:“院感科张主任,麻烦看一下这几位患者的切口情况,近三天同一手术组5例术后发热,炎症指标升高,怀疑医院感染暴发。”8点30分,院感管理科主任张敏正在参加医院质量分析会,手机弹出的照片让她立即离席。她登录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调取相关数据:5例患者年龄26-32岁,无基础疾病,术前均接受规范皮肤准备,预防使用头孢呋辛(切皮前30分钟静脉滴注)。实验室记录显示,32床昨日送检的切口分泌物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球菌,尚未出培养结果。“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预案》。”张敏在科内快速布置:“小吴,立即通知医务科、护理部、微生物实验室、药学部、后勤保障部负责人到院感科会议室集合;小刘,联系手术室护士长调取2号手术间近三天的手术记录、器械消毒记录、空气消毒记录;小陈,去病房指导护士对患者进行初步隔离,限制陪护,医务人员接触时严格手卫生。”8点40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临时会议召开。会议桌前坐着医务科科长陈刚、护理部主任王雪、微生物实验室主任周亮、药学部主任林芳、后勤保障部主任赵勇。张敏播放患者切口照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1周内在同一科室发生5例以上同类感染病例,属于医院感染暴发。目前5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高度疑似暴发,需立即开展处置。”医务科陈刚率先表态:“我这边协调将5例患者集中转至6楼B区隔离病房,腾出4间单人间,每间配独立卫生间;通知赵强主任暂停手术,配合调查;联系ICU备床,以防重症病例。”护理部王雪补充:“已调配8名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特护组,培训穿脱防护服、手卫生规范;要求责任护士每2小时监测体温,4小时记录一次切口情况,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微生物实验室周亮翻开笔记本:“已安排采样人员10分钟后到病房,采集切口分泌物、手术器械(追溯到消毒供应中心)、医务人员手(主刀、助手、巡回护士)、手术间空气(沉降法)、物体表面(床头柜、手术灯开关)样本,每例患者至少2份样本(1份培养,1份备份)。预计24小时内出初步培养结果,48小时出药敏。”药学部林芳推了推眼镜:“根据涂片结果(革兰阳性球菌),建议暂停当前预防用头孢呋辛,改用万古霉素经验性治疗,待药敏结果调整;统计科室现有抗生素储备,确保供应。”后勤保障部赵勇点头:“2号手术间立即停止使用,进行终末消毒——先通风30分钟,再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所有表面,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2小时,记录消毒时间和浓度;检查消毒供应中心的器械清洗、灭菌记录,重点核查7月15日、16日、17日的剖宫产器械包(编号20250715-08)。”8点55分,隔离病房内,护士陈璐正指导32床刘某某的家属穿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鞋套:“阿姨,您每次接触患者前后都要用这个速干手消液,别碰切口敷料,有需要叫护士。”患者丈夫张先生皱着眉:“好好的手术怎么会感染?是不是医院消毒没做好?”院感科小陈立即上前:“张先生,我们理解您的担心,目前医院已经启动应急流程,正在全面排查原因。您爱人的切口分泌物已经送检,会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我们有专业团队保证她的安全。”她递上一张《感染防控告知书》,逐条解释隔离措施的必要性。9点10分,手术室内,后勤保障部工程师正在检查2号手术间的空气净化系统。“滤网需要更换了,”他指着积灰的滤网,“最近一次维护是6月20日,按规定应每月维护,这里超期18天。”记录员立即在排查表上标注:“空气净化系统维护不及时(问题点1)。”消毒供应中心内,工作人员调取7月15日的器械包灭菌记录:“这包器械是15日8:30放入脉动真空灭菌器,程序设置为134℃、4分钟,生物监测结果合格。但清洗记录显示,器械清洗时酶洗时间仅2分钟(标准5-10分钟),可能有残留血渍。”院感科小刘拍照留存,在追溯表上写下:“器械清洗时间不足(问题点2)。”9点30分,微生物采样组进入隔离病房。采样员戴N95口罩、护目镜、防渗隔离衣,戴双层手套,用无菌棉拭子蘸取0.9%氯化钠溶液,从32床切口渗液最明显处旋转涂抹,立即放入含转运培养基的试管,密封后贴标签(患者姓名、床号、采样时间、采样部位)。同一患者同时采集右手背皮肤样本——用5cm×5cm灭菌规格板贴于皮肤,棉拭子涂抹后同样处理。10点00分,应急小组再次碰头。医务科“5例患者已全部转入隔离病房,生命体征平稳,最高体温39.1℃(52床),已给予物理降温;赵强主任已暂停手术,正在撰写手术过程回顾报告。”护理部补充:“特护组反馈,部分护士在接触不同患者时未更换手套,已现场纠正;陪护家属手卫生依从性60%,需加强宣教。”后勤保障部汇报:“2号手术间空气净化滤网已更换,消毒供应中心对7月15-17日所有手术器械包重新清洗(延长酶洗至8分钟),灭菌前增加手工擦洗环节;追溯到巡回护士陈璐7月15日手术中曾两次脱手套调整器械,未重新消毒双手(问题点3)。”微生物实验室周亮举起采样清单:“已采集5例患者切口分泌物、5名医务人员手(主刀、助手、巡回护士各2次)、2号手术间空气(5个点)、物体表面(8个点)、手术器械(3包)样本,共42份,已全部送达实验室,正在进行增菌培养。”药学部林芳查看医嘱:“5例患者已改用万古霉素1gq12h静脉滴注,用药前均监测肾功能(肌酐正常),血药浓度监测申请已开,预计明晨出结果。”10点30分,主刀医生赵强带着手术记录来到会议室:“7月15日-17日共完成12台剖宫产,均为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时间45-60分钟,术中出血量150-300ml,所有患者术前皮肤准备用0.5%碘伏消毒2遍,铺巾规范。但15日手术中,巡回护士陈璐在传递吸引器时手套被锐器划破,当时更换手套后未重新消毒双手;16日手术间空调故障,室温升至28℃(标准22-25℃),可能影响无菌环境。”院感科张敏在白板上梳理可能因素:“1.手术环境(空气净化维护不及时、室温过高);2.器械处理(清洗时间不足);3.人员操作(护士手套破损后未手消、接触不同患者未换手套);4.患者因素(无基础疾病,排除自身原因)。”11点00分,隔离病房内,52床吴某某突然呻吟起来:“护士,我切口疼得厉害,头晕。”责任护士立即测量:体温39.3℃,心率110次/分,血压90/60mmHg。“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早期表现!”护士一边通知医生,一边建立第二路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李辉医生赶到后,下达医嘱:“急查血气分析、降钙素原,万古霉素改为1gq8h,加用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滴注。”11点30分,微生物实验室传来初步结果:5例患者切口分泌物培养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务人员手样本中,巡回护士陈璐右手背培养出MRSA(菌落计数15CFU/cm²,超过标准5CFU/cm²);2号手术间床头柜表面培养出MRSA(菌落计数8CFU/cm²);手术器械(7月15日包)钳端培养出MRSA。“同源性检测结果需要24小时,但形态学和耐药谱高度一致,可初步判定为MRSA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周亮总结。张敏立即布置:“1.确定感染源:巡回护士陈璐手部带菌(可能因手套破损后未手消),污染手术器械和物体表面;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器械、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3.易感人群:术后患者(切口暴露)。”12点00分,应急小组制定针对性措施:“①陈璐立即暂停工作,进行鼻腔、咽部、手部MRSA筛查,阳性者给予莫匹罗星软膏涂抹鼻腔,氯己定擦浴;②2号手术间继续封闭,每日两次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空气消毒延长至3小时/次;③消毒供应中心对所有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升级(酶洗10分钟+超声清洗5分钟),灭菌后增加ATP生物荧光检测(标准≤100RLU);④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必须用含醇手消液消毒,重点考核手术团队;⑤对近1周剖宫产患者(共18例)进行主动筛查,采集切口、鼻腔分泌物,早发现早隔离。”14点00分,主动筛查组在病房忙碌。护士用棉拭子轻擦45床患者鼻腔,解释:“王姐,我们在做一个小检查,看看有没有容易引起感染的细菌,您配合一下就好。”同时,信息科通过HIS系统调取所有相关患者的病历、检验、手术记录,生成暴发事件数据库。15点30分,院领导赶到现场。院长李明听取汇报后强调:“要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治疗组要动态评估病情,避免进展为脓毒症;宣教组要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避免舆情;监察室介入调查,对违规操作(如空气净化维护超期、器械清洗不规范)追究责任;3天内完成全院感染防控大检查,重点查手术部、消毒供应中心、ICU。”16点00分,药学部林芳拿着血药浓度报告找到李辉:“52床万古霉素谷浓度18mg/L(目标15-20mg/L),剂量合适;其他患者谷浓度12-15mg/L,可维持当前剂量。”李辉点头:“继续监测,有变化及时调整。”17点00分,隔离病房内,32床刘某某的切口渗出减少,体温降至37.8℃。她拉着护士的手:“今天医生护士忙了一整天,我知道你们在尽力,谢谢你们。”护士笑着整理床单:“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好好休息,明天复查血常规应该会好转。”18点30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召开总结会。张敏翻开厚厚的记录本:“从8:30发现疑似暴发到现在10小时,完成了患者隔离、样本采集、感染源追溯、措施落实,目前无新增病例,5例患者病情稳定。但暴露问题:①医院感染监测预警滞后(前3例发热未触发预警);②手术间维护管理不严(净化滤网超期、室温超标);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足(护士脱手套后未消毒);④消毒供应中心操作不规范(酶洗时间不足)。”医务科陈刚补充:“下一步要优化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设置‘同一术组3例术后发热’自动预警;修订《手术间管理规范》,明确温湿度监控频次;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